读姚鼐《复鲁絜非书》札记
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清代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公元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编选《古文辞类纂》。
作品原文
桐城姚鼐顿首,絜非先生足下:相知恨少,晚通先生。接其人,知为君子矣。读其文,非君子不能也。往与程鱼门、周书昌尝论古今才士,惟为古文者最少。苟为之,必杰士也,况为之专且善如先生乎!辱书引义谦而见推过当,非所敢任。鼐自幼迄衰,获侍贤人长者为师友,剽取见闻,加臆度为说,非真知文、能为文也,奚辱命之哉?盖虚怀乐取者,君子之心。而诵所得以正于君子,亦鄙陋之志也。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间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惠奇之文,刻本固当见与,抄本谨封还。然抄本不能胜刻者。诸体以书、疏、赠序为上,记事之文次之,论辨又次之。鼐亦窃识数语于其间,未必当也。《梅崖集》果有逾人处,恨不识其人。郎君令甥皆美才未易量,听所好,恣为之,勿拘其途可也。于所寄之,辄妄评说,勿罪!勿罪!秋暑惟体中安否?千万自爱。七月朔日。
文论浅解
郭绍虞举《文心雕龙》中所论“刚柔”数条,证“文家刚柔之论,实始于刘勰”。
《体性》:气有刚柔,学有浅深。
《体性》: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定势》: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
《定势》:然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
《镕裁》: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
《文心雕龙》分三篇共有五处论及“刚柔”。在《体性》篇中出现的“刚柔”首先是对“气”的规定,刘勰称“气有刚柔”。而接下来,刘勰又说“风趣刚柔”,这个“刚柔”就被转换移植,应用到对作品风貌的判断上了。气,从阴阳到清浊再到刚柔,恰好是经历了从哲学层面到作家主体再到作品风格的三次转型。在《定势》篇中刘勰又把“刚柔”作为文章之势的规定。什么是“势”呢,刘勰说“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数,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因利而为制也。”说白了,就是由文章的内容和体裁所规定的文章体式。《镕裁》篇所说的“刚柔以立本”是承《定势》篇而来,“刚柔”之的是文章体式。《体性》篇和《镕裁》篇都讲到“刚柔”,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的。《体性》篇中的“刚柔”是基于作家主体之“气”的,“气有刚柔”反映到作品中就是“风趣刚柔”,二者是一致的。但是在《定势》篇中,刘勰所讲到的“刚柔”是多多少少带有客观性因素的。“势有刚柔”,这个“刚柔”是取决于“势”的,而“势”是什么呢?前面讲到了,“势”是“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即因文章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确立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势”。陆机在《文赋》中论十种体裁的文章: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势”就是这样的,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和不同的风格。总结起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论及的“刚柔”,总的来看,是着眼于文章层面的,却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的,一是作家主体之气,二是文体的客观要求。
所以,郭绍虞的观点是精当的,“文家刚柔之论,实始于刘勰”。
姚鼐在论述“刚柔”是直接与“阴阳”衔接的,所谓“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和“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将阴阳二气在文章中的风格表现用“柔”和“刚”这一对更为直观和贴切的词语来界定。在具体的论述中,阳刚和阴柔之美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我们分析姚鼐对阳刚之美的描绘可以看到,这一美的类型具有很强的力感、迅捷、阔大、高峻,有一股磅礴之气,万钧之力充斥其中。而阴柔美在文章中则体现为清朗、舒缓、明晰、幽远、温润、宁静等特点,呈现一种内敛的、安静的、优美的氛围。
在分别对这两种美的类型在文章中的表现特征进行详述之后,姚鼐还将与之相关的主体气质给予描述。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具有阳刚之美的作品呢?姚鼐进行了比喻,说那样的人要有登高望远的心胸,要有君临天下的气概,要有驰骋疆场的豪迈。在这里,姚鼐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如孟子所言的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的“浩然之气”,要求主体具有向外的、担当社会和民族道义的君子形象。而相反,他形容作品具有阴柔之美的风格的作者则使用了“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所呈现出的是一个内向的、关注个人的情感和感受的自我存在者形象。
总的来说,姚鼐是以刚柔作为评价作品美学风貌的一个向度,这是从阴阳观念发展而来的,他同样地将这种或刚或柔的美学类型与写作者主体的气质类型相沟通,“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到了这里,大家也许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西方的崇高和优美这一对美学范畴。阳刚之于崇高、阴柔之于优美是相同的吗?
姚鼐下面又有论述,“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阴阳是道的两端,是同时并存的,它们之间是彼此消长的关系,造物者将阴阳二气糅合在一起,又因二气的彼此消长才能生成万物,使品类无穷。在文章当中也是如此,阳刚和阴柔是同时出现在文章中的,只是在一篇文章中,阳刚的成分多则作品呈现出阳刚之美。因此,阳刚和阴柔之间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可以共存和相互转化的。姚鼐也因此否定“一有一绝无”的想法,认为只存在阴阳之一端是不可能的。它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这也就是它们与西方崇高和优美的区别吧。
“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这句话中的前一个“刚”和“柔”是指作家主体之气而言,而后一个“刚”和“柔”指的是作品的阳刚或阴柔之美。
姚鼐(1731~1815)清代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公元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编选《古文辞类纂》。
作品原文
桐城姚鼐顿首,絜非先生足下:相知恨少,晚通先生。接其人,知为君子矣。读其文,非君子不能也。往与程鱼门、周书昌尝论古今才士,惟为古文者最少。苟为之,必杰士也,况为之专且善如先生乎!辱书引义谦而见推过当,非所敢任。鼐自幼迄衰,获侍贤人长者为师友,剽取见闻,加臆度为说,非真知文、能为文也,奚辱命之哉?盖虚怀乐取者,君子之心。而诵所得以正于君子,亦鄙陋之志也。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间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惠奇之文,刻本固当见与,抄本谨封还。然抄本不能胜刻者。诸体以书、疏、赠序为上,记事之文次之,论辨又次之。鼐亦窃识数语于其间,未必当也。《梅崖集》果有逾人处,恨不识其人。郎君令甥皆美才未易量,听所好,恣为之,勿拘其途可也。于所寄之,辄妄评说,勿罪!勿罪!秋暑惟体中安否?千万自爱。七月朔日。
文论浅解
郭绍虞举《文心雕龙》中所论“刚柔”数条,证“文家刚柔之论,实始于刘勰”。
《体性》:气有刚柔,学有浅深。
《体性》: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定势》: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
《定势》:然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
《镕裁》: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
《文心雕龙》分三篇共有五处论及“刚柔”。在《体性》篇中出现的“刚柔”首先是对“气”的规定,刘勰称“气有刚柔”。而接下来,刘勰又说“风趣刚柔”,这个“刚柔”就被转换移植,应用到对作品风貌的判断上了。气,从阴阳到清浊再到刚柔,恰好是经历了从哲学层面到作家主体再到作品风格的三次转型。在《定势》篇中刘勰又把“刚柔”作为文章之势的规定。什么是“势”呢,刘勰说“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数,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因利而为制也。”说白了,就是由文章的内容和体裁所规定的文章体式。《镕裁》篇所说的“刚柔以立本”是承《定势》篇而来,“刚柔”之的是文章体式。《体性》篇和《镕裁》篇都讲到“刚柔”,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的。《体性》篇中的“刚柔”是基于作家主体之“气”的,“气有刚柔”反映到作品中就是“风趣刚柔”,二者是一致的。但是在《定势》篇中,刘勰所讲到的“刚柔”是多多少少带有客观性因素的。“势有刚柔”,这个“刚柔”是取决于“势”的,而“势”是什么呢?前面讲到了,“势”是“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即因文章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确立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势”。陆机在《文赋》中论十种体裁的文章: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势”就是这样的,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和不同的风格。总结起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论及的“刚柔”,总的来看,是着眼于文章层面的,却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的,一是作家主体之气,二是文体的客观要求。
所以,郭绍虞的观点是精当的,“文家刚柔之论,实始于刘勰”。
姚鼐在论述“刚柔”是直接与“阴阳”衔接的,所谓“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和“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将阴阳二气在文章中的风格表现用“柔”和“刚”这一对更为直观和贴切的词语来界定。在具体的论述中,阳刚和阴柔之美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我们分析姚鼐对阳刚之美的描绘可以看到,这一美的类型具有很强的力感、迅捷、阔大、高峻,有一股磅礴之气,万钧之力充斥其中。而阴柔美在文章中则体现为清朗、舒缓、明晰、幽远、温润、宁静等特点,呈现一种内敛的、安静的、优美的氛围。
在分别对这两种美的类型在文章中的表现特征进行详述之后,姚鼐还将与之相关的主体气质给予描述。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具有阳刚之美的作品呢?姚鼐进行了比喻,说那样的人要有登高望远的心胸,要有君临天下的气概,要有驰骋疆场的豪迈。在这里,姚鼐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如孟子所言的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的“浩然之气”,要求主体具有向外的、担当社会和民族道义的君子形象。而相反,他形容作品具有阴柔之美的风格的作者则使用了“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所呈现出的是一个内向的、关注个人的情感和感受的自我存在者形象。
总的来说,姚鼐是以刚柔作为评价作品美学风貌的一个向度,这是从阴阳观念发展而来的,他同样地将这种或刚或柔的美学类型与写作者主体的气质类型相沟通,“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到了这里,大家也许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西方的崇高和优美这一对美学范畴。阳刚之于崇高、阴柔之于优美是相同的吗?
姚鼐下面又有论述,“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阴阳是道的两端,是同时并存的,它们之间是彼此消长的关系,造物者将阴阳二气糅合在一起,又因二气的彼此消长才能生成万物,使品类无穷。在文章当中也是如此,阳刚和阴柔是同时出现在文章中的,只是在一篇文章中,阳刚的成分多则作品呈现出阳刚之美。因此,阳刚和阴柔之间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可以共存和相互转化的。姚鼐也因此否定“一有一绝无”的想法,认为只存在阴阳之一端是不可能的。它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这也就是它们与西方崇高和优美的区别吧。
“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这句话中的前一个“刚”和“柔”是指作家主体之气而言,而后一个“刚”和“柔”指的是作品的阳刚或阴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