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辞去东京大学教职?
2012年12月21日是玛雅历法中所预言的世界末日。预言当然没有成真,我却切实尝到了“末日”的滋味。就在这一天,我的博士生导师池田先生突然召集学生宣布,他已辞去东京大学文学院的教职,将于半年后赴京都的同志社大学任教。
晴天霹雳,博士生涯刚起步便失了导师,今后又该如何继续开展研究呢?导师待我不薄,师生关系始终相当融洽,但他这样“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难免令我心生不快。
次日,导师向国内外学生统一发送长篇邮件,详细阐述了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东大的研究环境逐年恶化,管理体制官僚化愈演愈烈。校方认定教师不会轻易放弃这份工作,便对教师课以高强度工作,还将宝贵时间和资源投进毫无意义的‘改革’之中。校长不过一介官僚,并无教书育人的经验。他表面上为教改大声疾呼,实乃不思进取、惯于沾沾自喜之辈。文学部也是如此。我在这里任教长达26年,合心恰意的同事却越来越少,常感郁闷不舒。”
“一般来说,国立大学教师的退休年限为65岁,若想多干几年,只有另寻栖身之所,而极少有私立大学愿意聘用65岁高龄的教师。之所以选择同志社大学,便是因为在该校可以一气工作到70岁。我现年57岁,再干上13年,当可再做出一番成绩,为学术生涯画上完满句号。”
“从我个人而言,将短暂的人生交托给一所大学,何等无趣。远离东京,从此嬉笑怒骂,皆可随心尽性。摘去‘东大教授’头衔,或可不再为虚名所累,交几个相知相敬、真正愿为学术事业献身的朋友。另外,我有意将研究方向从政治学、行政学转向东亚文化。较之东京,京都拥有更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似更适于从事这方面研究。”
“离开东大,我无喜亦无悲。年近花甲而转舵驶向另一片海域,我确信自己不会触上暗礁。居象牙塔执教鞭久矣,求道之路却仍在前方漫漫延展。”
读罢这封邮件,虽仍为失去一位好导师而失落,但敬佩之情已油然而生。我蓦地想起几年前曾翻译过的一篇日本作家茂木健一郎的随笔《漱石的选择》,作者简述夏目漱石辞去东大教职而投身朝日新闻社的经历后这样写道:
“漱石可谓舍‘名’求‘实’。他耻于攀附现世的短暂‘功名’,而希求恒久不熄的荣耀之光……他的志向乃是继承西洋小说的道统,在明治这个‘破旧皮囊’中创制出注入汉诗文和江户文学血液的新文学。他绝无余暇在除此以外的虚空飘渺处耗费心力。”
“从大学教员开始,日本人正在逐渐丧失创造新文化的锐气。要孕育新兴文化,若无‘维新志士一般豁出性命的烈焰精神’(漱石语)便不可为。我们可有那样的决心吗?”
“一旦拥有了冲决世间罗网的勇毅,真理和自由的空气便能充溢天地。被当今这闭塞世代缚住手脚的日本人似乎总是百无聊赖、裹足不前。其实我们亟需的只是一点勇气罢了。”
近年来,耳闻目睹对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诸多批评,一名新墨西哥大学终身教授辞职转投谷歌公司的消息更在圈内圈外掀起轩然大波。“无数人,从朋友到(前)系主任都问我,‘为什么?为什么要放弃如此完美的终身教职,而掺和到繁琐的商业生活中去?’”这名教授在博客中写道。他列举了“权威集中、独立消退”、“缺少改变世界的机会”、“资金环境不佳”、“难以平衡工作和生活”等八项存在于学术界的弊病,并大声疾呼“长此以往,美国,这个全世界的创新源泉,终将面对令人担忧的未来。”此言一出,附和者甚众。然而,终究是跟风抱怨的人多,寻求改变的人少;而敢于冲破“世间罗网”开辟新天新地的人就更少了。我的导师就是其中一个。
导师的办公室在四楼,楼下有一池塘,名叫“三四郎池”,以夏目漱石小说中的人物命名,是为了纪念这位大作家。池虽不大,却是东京大学的一处胜景。池水上覆盖着缤纷斑斓的落叶飘萍,宛似莫奈画布上的莲池,幽静典雅;池边秀树参天,不时有灰鸽飞来栖息。导师很喜欢这个地方,常在著作的后记中署上“拙著成书于细雨霏霏洒落三四郎池之时”之类的字样。导师勤奋至极,著作等身,为了求道,接近花甲之年不惜辞去教职,先生此举,是否受漱石的影响,我不得而知,然先生的选择,我只有感佩。祝愿导师在京都亦能觅到这样安宁质朴的所在,实现他平生夙愿。
晴天霹雳,博士生涯刚起步便失了导师,今后又该如何继续开展研究呢?导师待我不薄,师生关系始终相当融洽,但他这样“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难免令我心生不快。
次日,导师向国内外学生统一发送长篇邮件,详细阐述了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东大的研究环境逐年恶化,管理体制官僚化愈演愈烈。校方认定教师不会轻易放弃这份工作,便对教师课以高强度工作,还将宝贵时间和资源投进毫无意义的‘改革’之中。校长不过一介官僚,并无教书育人的经验。他表面上为教改大声疾呼,实乃不思进取、惯于沾沾自喜之辈。文学部也是如此。我在这里任教长达26年,合心恰意的同事却越来越少,常感郁闷不舒。”
“一般来说,国立大学教师的退休年限为65岁,若想多干几年,只有另寻栖身之所,而极少有私立大学愿意聘用65岁高龄的教师。之所以选择同志社大学,便是因为在该校可以一气工作到70岁。我现年57岁,再干上13年,当可再做出一番成绩,为学术生涯画上完满句号。”
“从我个人而言,将短暂的人生交托给一所大学,何等无趣。远离东京,从此嬉笑怒骂,皆可随心尽性。摘去‘东大教授’头衔,或可不再为虚名所累,交几个相知相敬、真正愿为学术事业献身的朋友。另外,我有意将研究方向从政治学、行政学转向东亚文化。较之东京,京都拥有更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似更适于从事这方面研究。”
“离开东大,我无喜亦无悲。年近花甲而转舵驶向另一片海域,我确信自己不会触上暗礁。居象牙塔执教鞭久矣,求道之路却仍在前方漫漫延展。”
读罢这封邮件,虽仍为失去一位好导师而失落,但敬佩之情已油然而生。我蓦地想起几年前曾翻译过的一篇日本作家茂木健一郎的随笔《漱石的选择》,作者简述夏目漱石辞去东大教职而投身朝日新闻社的经历后这样写道:
“漱石可谓舍‘名’求‘实’。他耻于攀附现世的短暂‘功名’,而希求恒久不熄的荣耀之光……他的志向乃是继承西洋小说的道统,在明治这个‘破旧皮囊’中创制出注入汉诗文和江户文学血液的新文学。他绝无余暇在除此以外的虚空飘渺处耗费心力。”
“从大学教员开始,日本人正在逐渐丧失创造新文化的锐气。要孕育新兴文化,若无‘维新志士一般豁出性命的烈焰精神’(漱石语)便不可为。我们可有那样的决心吗?”
“一旦拥有了冲决世间罗网的勇毅,真理和自由的空气便能充溢天地。被当今这闭塞世代缚住手脚的日本人似乎总是百无聊赖、裹足不前。其实我们亟需的只是一点勇气罢了。”
近年来,耳闻目睹对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诸多批评,一名新墨西哥大学终身教授辞职转投谷歌公司的消息更在圈内圈外掀起轩然大波。“无数人,从朋友到(前)系主任都问我,‘为什么?为什么要放弃如此完美的终身教职,而掺和到繁琐的商业生活中去?’”这名教授在博客中写道。他列举了“权威集中、独立消退”、“缺少改变世界的机会”、“资金环境不佳”、“难以平衡工作和生活”等八项存在于学术界的弊病,并大声疾呼“长此以往,美国,这个全世界的创新源泉,终将面对令人担忧的未来。”此言一出,附和者甚众。然而,终究是跟风抱怨的人多,寻求改变的人少;而敢于冲破“世间罗网”开辟新天新地的人就更少了。我的导师就是其中一个。
导师的办公室在四楼,楼下有一池塘,名叫“三四郎池”,以夏目漱石小说中的人物命名,是为了纪念这位大作家。池虽不大,却是东京大学的一处胜景。池水上覆盖着缤纷斑斓的落叶飘萍,宛似莫奈画布上的莲池,幽静典雅;池边秀树参天,不时有灰鸽飞来栖息。导师很喜欢这个地方,常在著作的后记中署上“拙著成书于细雨霏霏洒落三四郎池之时”之类的字样。导师勤奋至极,著作等身,为了求道,接近花甲之年不惜辞去教职,先生此举,是否受漱石的影响,我不得而知,然先生的选择,我只有感佩。祝愿导师在京都亦能觅到这样安宁质朴的所在,实现他平生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