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读后记
天是一天天热起来了。转眼五月将尽,熟悉的校园过不了多久就再无容身之所了。而今天我终于把大四的一桩夙愿了了,也是终于做完了一件事了。
出于一个很偶然的巧合,大三时候逐渐读起了许倬云、李峰等人的先秦史专著说实话最开始真正激起阅读欲望的其实是先秦时代的舆地,部族与国家。这才意识到司马公笔下的先秦往事近乎是在讲故事了。
然而翻开黄老先生的《历史的荒原》,接触到了他笔下的古人的历史世界与精神哲学,初看是惊愕之余怀着一丝狂喜。再看下去则是越发察觉所识的匮乏与所思的不足。感知与体悟,总是人接受世界永恒的方法。不得不说上古时代的历史世界与我先入为主的看法相去甚远。
寒假的夜里会躺在床上看《水经注》,里面所涉及诸多地名,皆是援引《左传》所叙之事为证。
终于又找到一件想做的事了。
三月始就买了个笔记本,希望能做好笔记。四册《春秋左传注》虽说是由杨伯峻作注,但说实话读起来很费神。格式上其为繁体竖排,密密麻麻的一千多页,生僻字、通假字一大片,若是没有杨伯峻的注解,很难读通畅。
最恶心的其实是内容。古代文言记述本来就很简练,时代越久远就难以理解。文辞所引古代文献很多没有见过,更不要说其中对事件、人物的模糊描述了,往往是读到一句,突然冒出一个人名,下文又是这个人的另一种称谓,云里雾里。而其中的地名,与今地名位置相去甚远,与秦汉地望有类而亦有不同。有的更是前所未闻,不知方位。
杨伯峻为《春秋左传》作注解乃是广征博引,光是自先秦到清代以来的参考书目就有过百种。但是个人愚笨,其中很多句子还是没读懂。似乎杨先生在很多地方也是漏掉,也有说不清楚的地方。
最令人震撼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个世界是如此的陌生。与《史记》所描述的春秋时代也是大有不同。不得不说教科书里的这段历史最多的是虚幻和偏见。虚幻是源自不了解,偏见源自傲慢。极端的傲慢!
《左传》篇幅浩瀚,内容繁多,短短数月完全不能理解,即便是做笔记,数月来也是写得手疼。大家尚且数十载奉献于此尚不能有所发现,何况是我这个外行呢。耐住心思读下去,还是会有很多的令人狂喜的发现,更多的是令人疑窦丛生的记载,感悟的是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历史与哲学。当然少不了政治,任何时代摆脱不掉的宿命。
从《左传》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祭祀的看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对山川之望及先祖的虔诚远远超乎人的想象,恰如今人认为现居的世界是真实的这个想法一样坚不可摧。卜筮不是离奇的事,而是人的日常活动,在占卜者的解释下往往预言很多事情。地位不高的“宰”、“师”、“史”等才是那个时代知识最渊博、在日常生活与社交中最重要的人。即如黄奇逸先生所阐述的,他们很大程度上都源自祭祀。
在这之前,祭祀们荣耀无比,身份高贵。在春秋之后,他们地位日渐卑微。以至于到了秦汉时代,过去的历史被遗忘,转而成为现实世界的对立面,引发太史公对身世无限的悲鸣。
以前本不相信什么星象。西方的占星术也曾看过一些描述,不得不说,占星术与《左传》里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而后世的谶纬之学,又明显是牵强附会了。黄先生说汉代人对上古的历史世界可以说是一知半解。这一论断不知遭到多少的口诛笔伐。黄先生能抗住冷嘲热讽,我相信他有那份自信,多少也知道这份自信源自何处。
所谓的分野之说,绝非《汉书》中所说的那么简单。分野与地望,其实都是古史的一部分,亦或是西方近些年兴起的外星人学说的另一种版本。
黄一农先生曾说 地理(舆地),官制,训诂与天文是认识历史的四把钥匙。现在想来,的确如此。从这些方面来读《左传》才是能真正读懂它。以前对舆地和官制过于狂热,而忽略了天文。
徐中舒先生考证出《诗经•豳风》描述并不是陕西泾河与渭河流域的事,相反其描述的是鲁国之事。而《左传》中记载季札进入鲁国,观礼乐时候就表露了这点。季札的其他言论,隐含之意尚多。《左传》的价值可见一斑。
彭裕商先生和黄奇逸先生说古代谥号来源于古人对先王的祭祀,其实这点在楚共王临死遗言中就说明了问题。
钱穆先生从史地的角度认为周人起源于河东地区。不得不说子产在描述“台骀”的时候间接地说明了 周人先祖有邰氏的起源地。我很奇怪的是,有所谓“大学者”宁愿在《山海经》里找“台骀”的模糊之事,而不愿意去《左传》里找。更有意思的是,周人与晋人争田的时候,回忆周人在后稷时代到夏代时候的疆土时,实际上就说明了周人先祖本居河东之地。很奇怪大家纠结在很奇葩的方面上。
而何光岳先生在他的《源流史丛书》中考证的诸多世系和民族迁徙,很多人不屑。的确何先生太想建立一个体系难免有失误,但《左传》里确实可以找到很多印证。最后想说的是何光岳先生功成名就的时候,很多某某人还不知道在哪里读小学呢。
蒙文通先生说吴国是从沿淮河一线逆流而上进攻楚国的,而不是我们想当然的沿江一线。这个只要对古代舆地稍微有点了解的人,看《左传》都会发现这个问题。《左传》里楚国对长江以南地区很陌生,呼之为“南海”。很多时候,《左传》将淮河和汉水说成“江”。某些“专家”搞得春秋时期楚国广阔疆土从来都是痴人做梦。
拙作里的东西,庆幸的是也在“虞遂”与“遂国”的记载中找到了印证,非常高兴。此外有关“淮”的事,很多条线索也相互为佐证。可惜的是以后估计没有这个机会了。关于“豫章”的事,也很欣喜找到了很多印证。
其它种种一时半会不好说,更无本事来讲。继续去读书,相信自己可以从书和笔记中找到更多的发现。更希望能在自己的以后的专业上拾到此类令人欣喜的体味。
当然最开心的时候是上彭裕商的课,他上面背《左传》的时候,我能在下面小背,整理记忆。这是除了他的冷笑话外,另一件有趣的事。
这才是读书的乐趣。这是我学理科,学工科没有过的体味。很多时候没有读什么科学经典,更没有读过什么原典,完全没有概念。
所以大学四年,书是越念越傻。毕业设计更是做得很恶心。所以果断求科学经典来读,希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吧。
高中认真的是《三国志》,至今仍是记忆犹新,靠它撑起了很多场面。希望我不会辜负了数月来做毕业设计之余挤下的时间。
最后感谢邹家兴的书。
夜里去跑步,回首过去的四年时间,难免感叹:人生不比歌谣,终有一天你会大失所望。希望设计能顺利结束。
我来之前,十七载悠悠岁月已逝,未来仍在静默中等待。希望不要辜负那不远不近的未来。
出于一个很偶然的巧合,大三时候逐渐读起了许倬云、李峰等人的先秦史专著说实话最开始真正激起阅读欲望的其实是先秦时代的舆地,部族与国家。这才意识到司马公笔下的先秦往事近乎是在讲故事了。
然而翻开黄老先生的《历史的荒原》,接触到了他笔下的古人的历史世界与精神哲学,初看是惊愕之余怀着一丝狂喜。再看下去则是越发察觉所识的匮乏与所思的不足。感知与体悟,总是人接受世界永恒的方法。不得不说上古时代的历史世界与我先入为主的看法相去甚远。
寒假的夜里会躺在床上看《水经注》,里面所涉及诸多地名,皆是援引《左传》所叙之事为证。
终于又找到一件想做的事了。
三月始就买了个笔记本,希望能做好笔记。四册《春秋左传注》虽说是由杨伯峻作注,但说实话读起来很费神。格式上其为繁体竖排,密密麻麻的一千多页,生僻字、通假字一大片,若是没有杨伯峻的注解,很难读通畅。
最恶心的其实是内容。古代文言记述本来就很简练,时代越久远就难以理解。文辞所引古代文献很多没有见过,更不要说其中对事件、人物的模糊描述了,往往是读到一句,突然冒出一个人名,下文又是这个人的另一种称谓,云里雾里。而其中的地名,与今地名位置相去甚远,与秦汉地望有类而亦有不同。有的更是前所未闻,不知方位。
杨伯峻为《春秋左传》作注解乃是广征博引,光是自先秦到清代以来的参考书目就有过百种。但是个人愚笨,其中很多句子还是没读懂。似乎杨先生在很多地方也是漏掉,也有说不清楚的地方。
最令人震撼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个世界是如此的陌生。与《史记》所描述的春秋时代也是大有不同。不得不说教科书里的这段历史最多的是虚幻和偏见。虚幻是源自不了解,偏见源自傲慢。极端的傲慢!
《左传》篇幅浩瀚,内容繁多,短短数月完全不能理解,即便是做笔记,数月来也是写得手疼。大家尚且数十载奉献于此尚不能有所发现,何况是我这个外行呢。耐住心思读下去,还是会有很多的令人狂喜的发现,更多的是令人疑窦丛生的记载,感悟的是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历史与哲学。当然少不了政治,任何时代摆脱不掉的宿命。
从《左传》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祭祀的看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对山川之望及先祖的虔诚远远超乎人的想象,恰如今人认为现居的世界是真实的这个想法一样坚不可摧。卜筮不是离奇的事,而是人的日常活动,在占卜者的解释下往往预言很多事情。地位不高的“宰”、“师”、“史”等才是那个时代知识最渊博、在日常生活与社交中最重要的人。即如黄奇逸先生所阐述的,他们很大程度上都源自祭祀。
在这之前,祭祀们荣耀无比,身份高贵。在春秋之后,他们地位日渐卑微。以至于到了秦汉时代,过去的历史被遗忘,转而成为现实世界的对立面,引发太史公对身世无限的悲鸣。
以前本不相信什么星象。西方的占星术也曾看过一些描述,不得不说,占星术与《左传》里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而后世的谶纬之学,又明显是牵强附会了。黄先生说汉代人对上古的历史世界可以说是一知半解。这一论断不知遭到多少的口诛笔伐。黄先生能抗住冷嘲热讽,我相信他有那份自信,多少也知道这份自信源自何处。
所谓的分野之说,绝非《汉书》中所说的那么简单。分野与地望,其实都是古史的一部分,亦或是西方近些年兴起的外星人学说的另一种版本。
黄一农先生曾说 地理(舆地),官制,训诂与天文是认识历史的四把钥匙。现在想来,的确如此。从这些方面来读《左传》才是能真正读懂它。以前对舆地和官制过于狂热,而忽略了天文。
徐中舒先生考证出《诗经•豳风》描述并不是陕西泾河与渭河流域的事,相反其描述的是鲁国之事。而《左传》中记载季札进入鲁国,观礼乐时候就表露了这点。季札的其他言论,隐含之意尚多。《左传》的价值可见一斑。
彭裕商先生和黄奇逸先生说古代谥号来源于古人对先王的祭祀,其实这点在楚共王临死遗言中就说明了问题。
钱穆先生从史地的角度认为周人起源于河东地区。不得不说子产在描述“台骀”的时候间接地说明了 周人先祖有邰氏的起源地。我很奇怪的是,有所谓“大学者”宁愿在《山海经》里找“台骀”的模糊之事,而不愿意去《左传》里找。更有意思的是,周人与晋人争田的时候,回忆周人在后稷时代到夏代时候的疆土时,实际上就说明了周人先祖本居河东之地。很奇怪大家纠结在很奇葩的方面上。
而何光岳先生在他的《源流史丛书》中考证的诸多世系和民族迁徙,很多人不屑。的确何先生太想建立一个体系难免有失误,但《左传》里确实可以找到很多印证。最后想说的是何光岳先生功成名就的时候,很多某某人还不知道在哪里读小学呢。
蒙文通先生说吴国是从沿淮河一线逆流而上进攻楚国的,而不是我们想当然的沿江一线。这个只要对古代舆地稍微有点了解的人,看《左传》都会发现这个问题。《左传》里楚国对长江以南地区很陌生,呼之为“南海”。很多时候,《左传》将淮河和汉水说成“江”。某些“专家”搞得春秋时期楚国广阔疆土从来都是痴人做梦。
拙作里的东西,庆幸的是也在“虞遂”与“遂国”的记载中找到了印证,非常高兴。此外有关“淮”的事,很多条线索也相互为佐证。可惜的是以后估计没有这个机会了。关于“豫章”的事,也很欣喜找到了很多印证。
其它种种一时半会不好说,更无本事来讲。继续去读书,相信自己可以从书和笔记中找到更多的发现。更希望能在自己的以后的专业上拾到此类令人欣喜的体味。
当然最开心的时候是上彭裕商的课,他上面背《左传》的时候,我能在下面小背,整理记忆。这是除了他的冷笑话外,另一件有趣的事。
这才是读书的乐趣。这是我学理科,学工科没有过的体味。很多时候没有读什么科学经典,更没有读过什么原典,完全没有概念。
所以大学四年,书是越念越傻。毕业设计更是做得很恶心。所以果断求科学经典来读,希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吧。
高中认真的是《三国志》,至今仍是记忆犹新,靠它撑起了很多场面。希望我不会辜负了数月来做毕业设计之余挤下的时间。
最后感谢邹家兴的书。
夜里去跑步,回首过去的四年时间,难免感叹:人生不比歌谣,终有一天你会大失所望。希望设计能顺利结束。
我来之前,十七载悠悠岁月已逝,未来仍在静默中等待。希望不要辜负那不远不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