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应用
公文,顾名思义就是描述传达公事的文章,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使管理职权、处理日常工作的一种基本的工具。因此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和明确的目的,尤其要求有清楚的语言能追却的传达语义。所以,公文写作中语言必须遵循准确,真实的原则。并且要求公文语言的逻辑、严密。因此在公文写作中,很多人极力避免模糊语言的出现,视之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而不及。其实,语言的精确、明晰与模糊是对立统一的。正如日夜、黑白、美丑一般,每一项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虽然公文在语言的明晰、准确方面有较高要求,但是绝不代表排斥模糊语言,相反公文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词语和其它模糊语言,它们在保持文意准确,避免歧义,照顾读者接受心理,使文章保有一定余地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伴随着语言学的飞速发展,模糊语言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模糊语言的范围非常之广,有表示范围的,如部分、有的、少数、一些地区、大多数、有关规定、有关部门等;它们当中有表示时间的,如“近年来、适当时候等;有表示程度的,如一般、比较、基本上、大体上、酌情等;有表示频率的,如经常、接连、屡教不改、三令五申等。虽然这些模糊语言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不确定、不明晰的特点,但它们在公文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刚刚结束的十八大报告就是一个实例,由于十八大会议报告涉及社会各方面内容,需要语言简洁,准确,所以模糊语言几乎占整篇报告的一半篇幅。由此可见,模糊语言的使用,已成为公文写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原因
(一)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所决定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信息,人们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只能逐步深化,而没有尽头。人类的语言符号总是有限的,而客观事物却无穷无尽,人类无法给无穷尽的客观事物逐一命名,所以语言不可能绝对精确。所以,人们不能够对很多事物作出准确的度量,更无法使用准确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正因如此,人们在书写公文时,必须要运用模糊语言来准确的表现事物的特性。
语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传递信息的工具,从产生开始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是语言本质属性。对于无穷的事物,人类可以通过模糊语言来表述和概括。因此,模糊词语在语言中的使用是必要的。如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说“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都是不确定性质的事物,所以只能用模糊语言来确定这些事物的发展。
(二)公文的特性决定其要使用模糊语言
由于公文的应用性。使得其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国家的机密、个人隐私、一些不说不行而直说又不宜的问题等等。所以为了能够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保证发文者形象和体现立场风度,确保个人利益不受侵害,确保不外泄一些机密内容,在这些情况下必须要使用模糊语言。例如十八大报告中的一段话“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界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军事建设的内容多涉及敏感,秘密信息,这里用加强,推进,深化等模糊词语将我国军事建设情况说明,体现了模糊语言的重要性。
(三)公文简洁精练的特性所决定
毫无疑问,公文作为传达国家政策法令,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书,其语言要求准确、清楚、简明扼要。它一方面要求真实,语言准确,另一方面,公文又必须要求简洁性与概括性。所以有必要使用一些模糊词语,否则,公文将变得冗长乏味,导致虽然说清楚了但语言过于啰嗦。模糊语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公文更简练。如十八大报告中称“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涉及内容丰富,项目庞杂,如果将取得的成绩一一说来,不知道要说多久,这里使用取得新进展,提高,加强,全面推进等模糊词语极大的概括了我国取得的成就,使内容简介生动。由此可见,模糊语言的使用,不但不会让文章概念不清、语意模糊,反而能对公文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令文章更间练概括。
(四)提高公文的灵活性所决定
语言属于意识的范畴,而意识在客观世界中更是变化万千,所以我们很难时刻、到处都用更新速度较慢的精确语言,那样就会造成一些前沿问题,一些新现象得不到准确的描述。灵活多变的模糊语言则可解决这个问题。公文中一些具有较强原则性的规定、办法往往与复杂各异的情况产生矛盾。而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以很好的解决或弱化这一矛盾。带有极大的策略性和原则性,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同时又不绝对,能彰显灵活。如报告中的“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充分,坚决这两个词同样是模糊语言。没有硬性规定需要的具体行动。而是用这两个表程度的词加以强调,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建议的重视,同时避免了漏洞,保证政府处理日常事务中的灵活性。
(五)为保证内容委婉含蓄所决定
在使用精确语言的基础上,对于一些不方便直说的行为和现象,一些以下对上的请示,恰当添加模糊语言,可以使文章更委婉含蓄。如在一些请示的结尾我们一般不用“请在某日前回复”等具体精确的数字语言,以免有催促之嫌,引来对方反感。要考虑到阅读方的接受心理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说“恳请回复为盼”等委婉含蓄的语言。对于公文中关于丑恶社会现象的一些内容,越精确就越难以界定,模糊一点意思反而更清楚,更有力。同时模糊语言符合含蓄朦胧的美学标准,具有创造朦胧美、意象美和含蓄美的美学功能。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就在于模糊性之中。如“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这里的低俗现象就不方便在此细说。用模糊语言一带而过。清晰准确,同时又避免尴尬,保证了报告的严肃性。
(六)保证接受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决定
需要给办文机关单位留有回旋余地时。公文在开展公务活动过程中,担当着上传下达的任务。发文单位在拟写公文时,要给办文单位留有回旋余地和充分发挥智慧的机会。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现场办公会会议纪要的通知》中的一段话,“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确保工程质量的各项措施的落实,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把灾后重建、兴修水利工作搞得更加扎实有效,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这里的“进一步”“狠抓”同样也都是模糊语言。给予了下级主管部门极大的主观能动性,确定工作方向,但是却并不死板。
二、如何用好模糊语言
(一)为了追求灵活与简洁需要限制的使用模糊语言
如上文所述,我们往往会为了提高公文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而在书写公文时使用一些的模糊语言。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公文的灵活性,不能够做到适度使用模糊语言,就会适得其反,反而使文章概念变得模糊,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导致问题不能解决,为一些腐败,官僚主义提供发挥的空间,有机可乘,逃脱制裁。因此,在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时,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需要使用模糊语言的时候坚决不能为了保有余地等侥幸心理进行乱用,保证公文内容的有效性。
(二)要做到合理安排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
公文最根本的特点是是语言准确、内容真实,因此在书写公文时,就必须要合理安排准确语言与模糊语言,即对于一些确定的需要另接收人准确执行的规章需要进行精确表达,对需要禁止的行为坚决禁止,而在使用模糊语言时,要以不影响精确表达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模糊语言为公文增添色彩,同时又确保公文具有准确性,实用性。
(三)要正确区分模糊语言与语言模糊
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模糊语言是一些表意不精确的语言,可以表示一定的范围,时间,程度。虽然其不能清晰定义事件,但是其却能将客观事物表述的清晰明确。而语言模糊则是指在表述客观事物时含糊不清,令人产生歧义。在书写公文时,要正确区分模棱两可的有歧义词语与模糊词语的界限。如果不能准确了解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之间的差异,就会在公文写作中出现严重的失误,让人去猜测揣摩, 任意想象,使公文没有效力,出现多种语义趋向,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
(四)在需要行文简洁的时候适当使用模糊语言
在某些公文如报告,总结表彰等叙述中,为了使行文简洁,有些从大量材料总结,以及复杂的行为描述的内容。其本身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需要使用模糊语言来概述。由于阅读公文之人大都对这些事件和现象有着清晰的认识,所以其内容并不因为使用模糊语言使人感到模糊不清
(五)暂时无法实施的内容适当引用模糊语言
规范暂时无法实施但又必须说明的内容时需要引用模糊语言。有些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暂时无法或不适合马上实施,但是,不能马上实施并不等于将来不必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就应采用一些模糊词语来表达,以保证工作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得以顺利有序的开展。
(六)不宜用具体精确语言来描述的可用模糊语言来表述。
表述一些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反动言论、丑恶现象,关系外交友谊,需要留有余地的内容时, 不宜用具体精确语言来描述的应该用模糊语言来表达。
三、使用模糊语言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模糊语言不是歧义句,不能因为模糊语言的使用而
产生歧义
如上文所述,模糊语言是一种语言概念,是一类外延凭人们的感觉而不确定,同时没有定指的内涵的特性语言。模糊语言是一种弹性语言,具有两重性特点: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是肯定的,在定量表述上是变化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语言现象。”“也就是一句话,如果有歧义,那么就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观点、看法,最重要的是这些观点、看法按照字面意思竟然全都说得通,导致人们难以理解,无所适从,而对于权威、严肃的公文语言是绝不允许出现这样模糊”(引自《浅谈模糊语言在公文的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而在模糊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如果不熟练掌握,随意为之,运用不当,很容易出现将模糊语言与有歧义的模棱两可的语言相混淆的情况。如长期以来,从中央到机关三令五申的“禁用公款大吃大喝,这里的“大”作为模糊词语,但是却并没有确定一类行为,有着极大的漏洞。这里 的大吃大喝如何界定有很大的问题,并且禁止大吃大喝,小吃小喝可以的理解也完全可以解释的通,所以这样的模糊词语的应用是不可取的。
(二)模糊语言的使用不得使内容自相矛盾、违背逻辑
公文写作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强调理解的单一与流畅。很多概念中用准确语言很有可能导致表意上的不严密,容易让人发现漏洞。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有必要使用模糊语言,但是注意模糊语言不能过分追求周密不露,这样会导致内容提法自相矛盾、违背逻辑。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公文写作中不能为了追求公文面面俱到而刻意去用模糊语言,自相矛盾、违背逻辑。
(三)模糊语言的使用不能为了模糊而模糊导致内容空泛
由于现实社会中问题多种多样,并鉴于社会处于不断变化的运动之中,公文写作也需要有预见性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局势。这就要求写作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随着具体的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避免公务处理地绝对机械化,一刀切,便于各行政部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地解决,因地制宜,有弹性的,有回旋余地的模糊语言应用于这种情况的时候同样需要我们注意。因为如果过多的使用模糊语言容易导致内容的空泛。
(四)模糊语言不能写成脱离实际的空话大话套话
模糊语言凝练概括是以务实为前提,切不可脱离实际,将大话空话套话也作为模糊语言的一种而不加修正。如“很大”,“非常 重视”,“得力”都是模糊语言,但不分轻重地运用,就会显得浮夸,不真实。一些会议上不论内容是什么,一概先歌功颂德一番,如“认真贯彻……,反复学习领会 ……,深刻认识到……,进一步明确……,从而大大提高了……。”“认真”、“反复”、“进一步”、“大大”、“深刻”显得夸夸其谈,令人生厌,“成了僵死的套路”。 因此,要正确把握运用模糊语言的目的,切不可将话、空话也归为模糊语言的范畴。
模糊语言的范围非常之广,有表示范围的,如部分、有的、少数、一些地区、大多数、有关规定、有关部门等;它们当中有表示时间的,如“近年来、适当时候等;有表示程度的,如一般、比较、基本上、大体上、酌情等;有表示频率的,如经常、接连、屡教不改、三令五申等。虽然这些模糊语言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不确定、不明晰的特点,但它们在公文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刚刚结束的十八大报告就是一个实例,由于十八大会议报告涉及社会各方面内容,需要语言简洁,准确,所以模糊语言几乎占整篇报告的一半篇幅。由此可见,模糊语言的使用,已成为公文写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原因
(一)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所决定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信息,人们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只能逐步深化,而没有尽头。人类的语言符号总是有限的,而客观事物却无穷无尽,人类无法给无穷尽的客观事物逐一命名,所以语言不可能绝对精确。所以,人们不能够对很多事物作出准确的度量,更无法使用准确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正因如此,人们在书写公文时,必须要运用模糊语言来准确的表现事物的特性。
语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传递信息的工具,从产生开始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是语言本质属性。对于无穷的事物,人类可以通过模糊语言来表述和概括。因此,模糊词语在语言中的使用是必要的。如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说“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都是不确定性质的事物,所以只能用模糊语言来确定这些事物的发展。
(二)公文的特性决定其要使用模糊语言
由于公文的应用性。使得其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国家的机密、个人隐私、一些不说不行而直说又不宜的问题等等。所以为了能够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保证发文者形象和体现立场风度,确保个人利益不受侵害,确保不外泄一些机密内容,在这些情况下必须要使用模糊语言。例如十八大报告中的一段话“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界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军事建设的内容多涉及敏感,秘密信息,这里用加强,推进,深化等模糊词语将我国军事建设情况说明,体现了模糊语言的重要性。
(三)公文简洁精练的特性所决定
毫无疑问,公文作为传达国家政策法令,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书,其语言要求准确、清楚、简明扼要。它一方面要求真实,语言准确,另一方面,公文又必须要求简洁性与概括性。所以有必要使用一些模糊词语,否则,公文将变得冗长乏味,导致虽然说清楚了但语言过于啰嗦。模糊语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公文更简练。如十八大报告中称“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涉及内容丰富,项目庞杂,如果将取得的成绩一一说来,不知道要说多久,这里使用取得新进展,提高,加强,全面推进等模糊词语极大的概括了我国取得的成就,使内容简介生动。由此可见,模糊语言的使用,不但不会让文章概念不清、语意模糊,反而能对公文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令文章更间练概括。
(四)提高公文的灵活性所决定
语言属于意识的范畴,而意识在客观世界中更是变化万千,所以我们很难时刻、到处都用更新速度较慢的精确语言,那样就会造成一些前沿问题,一些新现象得不到准确的描述。灵活多变的模糊语言则可解决这个问题。公文中一些具有较强原则性的规定、办法往往与复杂各异的情况产生矛盾。而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以很好的解决或弱化这一矛盾。带有极大的策略性和原则性,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同时又不绝对,能彰显灵活。如报告中的“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充分,坚决这两个词同样是模糊语言。没有硬性规定需要的具体行动。而是用这两个表程度的词加以强调,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建议的重视,同时避免了漏洞,保证政府处理日常事务中的灵活性。
(五)为保证内容委婉含蓄所决定
在使用精确语言的基础上,对于一些不方便直说的行为和现象,一些以下对上的请示,恰当添加模糊语言,可以使文章更委婉含蓄。如在一些请示的结尾我们一般不用“请在某日前回复”等具体精确的数字语言,以免有催促之嫌,引来对方反感。要考虑到阅读方的接受心理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说“恳请回复为盼”等委婉含蓄的语言。对于公文中关于丑恶社会现象的一些内容,越精确就越难以界定,模糊一点意思反而更清楚,更有力。同时模糊语言符合含蓄朦胧的美学标准,具有创造朦胧美、意象美和含蓄美的美学功能。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就在于模糊性之中。如“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这里的低俗现象就不方便在此细说。用模糊语言一带而过。清晰准确,同时又避免尴尬,保证了报告的严肃性。
(六)保证接受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决定
需要给办文机关单位留有回旋余地时。公文在开展公务活动过程中,担当着上传下达的任务。发文单位在拟写公文时,要给办文单位留有回旋余地和充分发挥智慧的机会。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现场办公会会议纪要的通知》中的一段话,“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确保工程质量的各项措施的落实,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把灾后重建、兴修水利工作搞得更加扎实有效,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这里的“进一步”“狠抓”同样也都是模糊语言。给予了下级主管部门极大的主观能动性,确定工作方向,但是却并不死板。
二、如何用好模糊语言
(一)为了追求灵活与简洁需要限制的使用模糊语言
如上文所述,我们往往会为了提高公文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而在书写公文时使用一些的模糊语言。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公文的灵活性,不能够做到适度使用模糊语言,就会适得其反,反而使文章概念变得模糊,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导致问题不能解决,为一些腐败,官僚主义提供发挥的空间,有机可乘,逃脱制裁。因此,在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时,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需要使用模糊语言的时候坚决不能为了保有余地等侥幸心理进行乱用,保证公文内容的有效性。
(二)要做到合理安排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
公文最根本的特点是是语言准确、内容真实,因此在书写公文时,就必须要合理安排准确语言与模糊语言,即对于一些确定的需要另接收人准确执行的规章需要进行精确表达,对需要禁止的行为坚决禁止,而在使用模糊语言时,要以不影响精确表达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模糊语言为公文增添色彩,同时又确保公文具有准确性,实用性。
(三)要正确区分模糊语言与语言模糊
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模糊语言是一些表意不精确的语言,可以表示一定的范围,时间,程度。虽然其不能清晰定义事件,但是其却能将客观事物表述的清晰明确。而语言模糊则是指在表述客观事物时含糊不清,令人产生歧义。在书写公文时,要正确区分模棱两可的有歧义词语与模糊词语的界限。如果不能准确了解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之间的差异,就会在公文写作中出现严重的失误,让人去猜测揣摩, 任意想象,使公文没有效力,出现多种语义趋向,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
(四)在需要行文简洁的时候适当使用模糊语言
在某些公文如报告,总结表彰等叙述中,为了使行文简洁,有些从大量材料总结,以及复杂的行为描述的内容。其本身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需要使用模糊语言来概述。由于阅读公文之人大都对这些事件和现象有着清晰的认识,所以其内容并不因为使用模糊语言使人感到模糊不清
(五)暂时无法实施的内容适当引用模糊语言
规范暂时无法实施但又必须说明的内容时需要引用模糊语言。有些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暂时无法或不适合马上实施,但是,不能马上实施并不等于将来不必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就应采用一些模糊词语来表达,以保证工作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得以顺利有序的开展。
(六)不宜用具体精确语言来描述的可用模糊语言来表述。
表述一些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反动言论、丑恶现象,关系外交友谊,需要留有余地的内容时, 不宜用具体精确语言来描述的应该用模糊语言来表达。
三、使用模糊语言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模糊语言不是歧义句,不能因为模糊语言的使用而
产生歧义
如上文所述,模糊语言是一种语言概念,是一类外延凭人们的感觉而不确定,同时没有定指的内涵的特性语言。模糊语言是一种弹性语言,具有两重性特点: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是肯定的,在定量表述上是变化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语言现象。”“也就是一句话,如果有歧义,那么就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观点、看法,最重要的是这些观点、看法按照字面意思竟然全都说得通,导致人们难以理解,无所适从,而对于权威、严肃的公文语言是绝不允许出现这样模糊”(引自《浅谈模糊语言在公文的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而在模糊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如果不熟练掌握,随意为之,运用不当,很容易出现将模糊语言与有歧义的模棱两可的语言相混淆的情况。如长期以来,从中央到机关三令五申的“禁用公款大吃大喝,这里的“大”作为模糊词语,但是却并没有确定一类行为,有着极大的漏洞。这里 的大吃大喝如何界定有很大的问题,并且禁止大吃大喝,小吃小喝可以的理解也完全可以解释的通,所以这样的模糊词语的应用是不可取的。
(二)模糊语言的使用不得使内容自相矛盾、违背逻辑
公文写作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强调理解的单一与流畅。很多概念中用准确语言很有可能导致表意上的不严密,容易让人发现漏洞。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有必要使用模糊语言,但是注意模糊语言不能过分追求周密不露,这样会导致内容提法自相矛盾、违背逻辑。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公文写作中不能为了追求公文面面俱到而刻意去用模糊语言,自相矛盾、违背逻辑。
(三)模糊语言的使用不能为了模糊而模糊导致内容空泛
由于现实社会中问题多种多样,并鉴于社会处于不断变化的运动之中,公文写作也需要有预见性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局势。这就要求写作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随着具体的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避免公务处理地绝对机械化,一刀切,便于各行政部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地解决,因地制宜,有弹性的,有回旋余地的模糊语言应用于这种情况的时候同样需要我们注意。因为如果过多的使用模糊语言容易导致内容的空泛。
(四)模糊语言不能写成脱离实际的空话大话套话
模糊语言凝练概括是以务实为前提,切不可脱离实际,将大话空话套话也作为模糊语言的一种而不加修正。如“很大”,“非常 重视”,“得力”都是模糊语言,但不分轻重地运用,就会显得浮夸,不真实。一些会议上不论内容是什么,一概先歌功颂德一番,如“认真贯彻……,反复学习领会 ……,深刻认识到……,进一步明确……,从而大大提高了……。”“认真”、“反复”、“进一步”、“大大”、“深刻”显得夸夸其谈,令人生厌,“成了僵死的套路”。 因此,要正确把握运用模糊语言的目的,切不可将话、空话也归为模糊语言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