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就懂的西方古典音乐史(下)
文:夏尔克
前期浪漫派时代(约西元1820-1853年):情溢乎辞。浪漫时期最大的特征,就是让形式解体,使个人的风格能自由发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造成越来越多的自恋,与越来越深的多愁善感,虽然曲子变长了,乐团的编制也变大了,但还是不够,因为音乐的发展没跟上~作曲家还没找到如火一般热情的音乐语法,配器与和声也不够艷丽,大致还是沿着古典时代的路线,相对于丰盛的感情,就显得有些单调;只有在单一乐器如钢琴上的表现较佳,所以我认为这一时期是「情溢乎辞」,堪称西方音乐史上的过渡时期。
以贝多芬晚期作品「第九号交响曲」为例,我们都知道第四乐章的「快乐颂」,但其实这曲子最有特色的是第三乐章~那是他晚年的哀嚎与自怜,其中有终生未娶的遗憾,对衰弱身体的无奈,还有他想要佔为己有,却不听他话的姪子...他都在这段近二十分钟的长大慢板中尽情倾诉,虽然极为优美感人,但也将古典时期的形式彻底瓦解,莫札特若听到这段音乐,可能会认为不够简练,太过滥情了~为何需要这么长的慢板?演奏者与听众受得了吗?
而同时期的舒伯特也不让贝多芬专美於前,他写了一大堆曲子,来表达如湧泉般的诗意,其中交响曲是越写越长,室内乐更是夸张,他生命最后岁月所写的「C大调弦乐五重奏」,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每次我听此曲都觉得感情氾滥,一点也不像人之将死之际...至於他的第九号「伟大交响曲」,以悠长的旋律发展组成,取代贝多芬式短小的动机,让曲子显得绵延无尽,终乐章更让过去只是配角的铜管乐,跑出来大鸣大放,音乐高昂时显得神威赫赫,低沉时又钝重呜咽,像只受伤的怪兽... 这对后来的作曲家有绝大的启示~
再来的白辽士则热衷於乐团配器的技巧,身为法国人的他发挥了音色的想像力,这是德奥派作曲家较缺乏的,他的代表作「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带领听众见识了竖琴拨奏的唯美与神秘,第四乐章也以铜管乐为主,但与舒伯特比较,白辽士运用的方式比较阴森且具反讽性,塑造出魔鬼的形象,这点也将被后来的作曲家所继承。
当时讽刺白辽士滥用乐器吵死人的漫画相当多。
孟德尔颂是一位比较学究的德国犹太人,他喜欢巴洛克的古老形式,虽然也有浪漫派曲风的作品,但他的最高杰作,还是将巴洛克与古典时代、浪漫派三者综合的神剧「以利亚」,其对位法的精致度直追巴赫,旋律与和声却有浪漫派的热情,堪称是本时期最杰出的作品。至於其他三位重要作曲家~肖邦,舒曼,与李斯特,都是以钢琴作品为主,肖邦在管弦乐的写作上语汇贫乏,是典型的「情溢乎辞」,但在钢琴上他已经到达了晚期浪漫派「情辞皆溢」的水平,尤其是晚期的「摇篮曲」,超越了先前华丽到接近忧郁的惯性,显得空灵而潇洒,我认为是所有钢琴曲中最完美的,有如天使乘坐的摇篮...李斯特与舒曼也是,前者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虽是最壮丽的钢琴曲之一,却同样有空灵而不可思议的特质,又像是巨大的狮身人面像。
当然,义大利歌剧巨匠罗西尼、董尼采第、贝利尼也属于这时期,但并没写出能代表时代的作品,早期的威尔第与华格纳虽然此时已有杰作问世,但与后期的作品比较起来就没什么了,所以只好略过~那么,为何短暂的前期浪漫派会在1853年画上休止符呢?...
晚期浪漫派时代(约西元1853-1920年):情辞皆溢。这是西方音乐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欧洲国家统治全世界,文明达到最璀璨高点之时。富裕的欧洲人对音乐的要求与日俱增,理查‧华格纳,这位矮小的德国人,在1853年,终于将史上最庞大的戏剧,「尼贝龙根的指环」的序幕剧「莱茵的黄金」完稿了~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本剧的管弦乐法是空前的,铜管乐器不但规模庞大,分部也很细腻,音响华丽壮阔,全乐团总奏时的气势,更是锐不可当,有如惊涛骇浪~乐器也常用用点描式的,也就是断断续续演奏,与前期浪漫派的连续性大不相同,充满着即兴的感官性,有钱又热情的欧洲人终于找到了如火一般的音乐表达方式,但还不只这样..几年后他所写的歌剧「崔斯坦与伊索德」,大胆将变化半音阶做为主角,自然音阶反沦为配角,这使得传统和声法大为扩展,音乐的表现力一日千里,这出歌剧从此成为晚期浪漫派所有作曲家的灯塔~大家竞相写大规模的半音和声,以提高刺激性与色彩感,交响乐团的规模日渐膨胀,反正那些搜刮殖民地的阔佬都养得起...作曲家也以开始自我为中心,各种疯狂爱恋自毁的行径简直见怪不怪,为标準「情辞皆溢」的时代。
后来有好多作曲家以华格纳为宗师,再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终成一家之言。首先是我最爱的布鲁克纳,他以华格纳作风配合管风琴般的音响,并添加文艺复兴的古老元素,使得曲子庄重又充满神祕感,虽然他常被指责曲子过分庞大,作家村上春树称他为「时间与能量的壮大消耗」,但他的第七与第九交响曲所达到的神圣高度,不见得有被任何人超越...马勒自认是布鲁克纳的学生,交响曲也有巨大的规模,他却排除了宗教因素,尽情发洩躁郁及歇斯底里的情绪,让压力大的现代人心有戚戚焉,繁复的乐器编制也让发烧级的音响能彻底发挥,所以他成为现代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他的第九号交响曲与「大地之歌」是他英年早逝前所写的,前者灿烂辉煌,却有如放烟火般的感叹人世短暂;后者以李白等人的诗作曲,第一次让西方作曲家在告別人世的萧瑟前,有了中国道家的隐遁与达观,皆为不朽之作。
当时讽刺马勒交响曲太吵杂的漫画。
理查‧史特劳斯自认为是华格纳的传人,他的乐团包含了有史以来最多样化的乐器~首先是交响诗(以大乐团来说故事的曲子)「唐璜」,开创了交响诗的全盛时期,后来的一系列交响诗更成为现代电影配乐的始祖,另外1905年的歌剧「莎乐美」,是华格纳后最重要的晚期浪漫派歌剧,其中有让人眩目恐惧的多层次巨幅音响,浓厚的异国风情,与几近变态的情感爆发,使此曲成为「情辞皆溢」的典范级作品。
此时法国也有一整个乐派追随着华格纳,他们喜欢用细微的半音阶,来表现自己是多么享受感官的欢愉~法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与佛瑞的「第二号钢琴五重奏」可说是代表作,他们比华格纳更注重细腻与甜美,音色也水水润润(也有人说是灌水),开创了新的方向。当然也不能忘记鬼才夏布里耶,他作品虽少,可是「十首绘画小品」这组钢琴曲却很重要~他把华格纳作风掺入了马戏团般的节奏,结果让古典乐小丑上身,影响了后来的法国作曲家,现代主义的因子已悄悄开始萌芽...
另外其他国家的音乐也开始扬眉吐气了~其中以俄国佬最兇,有许多人还不甩华格纳,柴可夫斯基就是明显的例子,他大胆创新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中充满狂飙与思乡情结交错的俄国风格,至今仍是最伟大的协奏曲;芭蕾舞曲「天鹅湖」又是那般凄美。但他在生命的末期悲愤交错,还是用了华格纳的语法来发洩情感,遗作「悲怆交响曲」中弦乐的哭诉与铜管的呜咽,让古今听众也跟著暗自垂泪...而同是斯拉夫人的捷克佬德弗札克,则以纯朴的优美旋律异军突起,他的「新世界交响曲」,描写他在美国时的心境,令欧洲人感到新鲜自不意外,可怕的是连美国人都感到新鲜~真可说是千古名曲,而他晚年的歌剧「鲁莎卡」(1900年)甜中带苦,像是绑著惨绿缎带,送给二十世纪的巧克力礼盒。义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此时也迈入了晚年,他虽拒绝华格纳的影响,但也扩充了乐团,不和谐的半音开始充斥,「阿依达」以异国风情和雄壮的进行曲见长,一直佔住最辉煌的歌剧席位;最后歌剧「法斯塔夫」节奏凌厉,音符也爬得满满来装扮总谱,看似华丽又机灵,却是穿着七彩舞衣的醉汉,对人世的终极讽刺...下图是该剧最后的部分,所有角色唱起了吓人的十重唱,众人的合唱则在一旁吆喝,大家有志一同,反覆的说:这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个玩笑... :
但即使是作曲家辈出,蓬勃发展的晚期浪漫派,也终有夕阳西下的一天~德国佬布拉姆斯虽身处此一时代,就很看不惯音乐越来越膨胀和松散,反而退回贝多芬时代的编制,他的四首交响曲皆是杰作,与贝多芬一样充满紧凑的组织与力度,「德意志安魂曲」更直接承继了巴洛克时代的巴赫,这是对晚期浪漫派敲响的警钟~那越来越膨胀的泡沫,终究会破裂,但大家不听~俄国的史克里亚宾一向遵奉华格纳,拿布拉姆斯当空气,他在1911年所写的巨型管弦乐曲「火之诗」,终于达到了晚期浪漫派的极致~巨大的乐团已是基本配备,不足为奇,还加入了色光风琴,意图将色彩引入音乐演奏,他又自命为上帝,统御世间一切...这作品有如神风特攻队般的壮烈,但又带有异教仪式的诡异,乐器滥用与重叠的地方处处可见,理查‧史特劳斯的「艾蕾克特拉」也属于同一族类,我虽极喜欢此种铺张的乐曲,但这些音乐「猛玛巨象」的出现,确实透露著些许不祥的意味...
现代主义时期(约西元1920-现在):情辞皆溢~情不如辞~辞溢於情~情辞皆少...混乱。
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文明走向衰落,音乐与经济的泡沫开始破灭,战后的欧洲不再抱持永恒美好的希望,也支撑不了庞大交响乐团,这惊心动魄的「情辞皆溢」时代终于结束,美国渐取欧洲而代之,引领新的世界,多元文化成了现代主义的主流,再也没有办法以「情」「辞」两字概括,我的音乐史,似乎也该到此结束了...虽然~还有好多作曲家在努力创作,甚至在战前就有德布西的朦朦胧胧美感(他的歌剧「佩利亚与梅莉桑」是精致与朦胧美兼具的杰作),以及穆索斯基那冷酷现实的作风,甚至荀白克的无调音乐,史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中野蛮的原始等,都反映出对晚期浪漫派那过分丰盛的厌腻,好像大餐吃久了,来点清粥小菜应该会更好~但没想到泡沫破裂后,古典音乐竟然也跟著分裂了,大家各朝着德布西、史特拉文斯基、荀白克、巴尔托克、拉赫曼尼诺夫(柴可夫斯基的继承人)甚或夏布里耶的路去走,再也没有交集,等到简简单单,「情辞皆少」的流行音乐在二次大战后开始热门,所谓的「古典音乐」就被取代了,直至现在。
我虽然还想说说现代音乐史,但又能说甚么呢?大家的差异太大,还是阅读每个作曲家的传记会更好吧...还有,文中没提的作曲家不代表他不好,只是我觉得在历史上的重要性稍低,我也很想写的详细啊~但没几个人能耐心看吧?那这样还不如不写...文中所提到的作品都是我很熟悉的,因为我喜欢找书上说的经典来听,那些形容词都是听了多年后的感觉,不免有些主观,还请酌量参照。最后,我的朋友曾问我说:你不是也喜欢听流行歌曲吗?为何会去听那些老掉牙的古典音乐?我的回答是:当流行音乐不再只是情爱的缠绵,或反社会的吶喊时,我才会放弃古典音乐,因为古典除了优美之外,也能表达出神圣、庄严、变态、诡异、恐怖、惊涛骇浪 ...等各种情境,它能描绘蓝蓝的天空,也能表现阴暗的洞穴,简单侷限的流行音乐想要取代它,是不太可能的吧...最后谢谢大家~
前期浪漫派时代(约西元1820-1853年):情溢乎辞。浪漫时期最大的特征,就是让形式解体,使个人的风格能自由发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造成越来越多的自恋,与越来越深的多愁善感,虽然曲子变长了,乐团的编制也变大了,但还是不够,因为音乐的发展没跟上~作曲家还没找到如火一般热情的音乐语法,配器与和声也不够艷丽,大致还是沿着古典时代的路线,相对于丰盛的感情,就显得有些单调;只有在单一乐器如钢琴上的表现较佳,所以我认为这一时期是「情溢乎辞」,堪称西方音乐史上的过渡时期。
以贝多芬晚期作品「第九号交响曲」为例,我们都知道第四乐章的「快乐颂」,但其实这曲子最有特色的是第三乐章~那是他晚年的哀嚎与自怜,其中有终生未娶的遗憾,对衰弱身体的无奈,还有他想要佔为己有,却不听他话的姪子...他都在这段近二十分钟的长大慢板中尽情倾诉,虽然极为优美感人,但也将古典时期的形式彻底瓦解,莫札特若听到这段音乐,可能会认为不够简练,太过滥情了~为何需要这么长的慢板?演奏者与听众受得了吗?
而同时期的舒伯特也不让贝多芬专美於前,他写了一大堆曲子,来表达如湧泉般的诗意,其中交响曲是越写越长,室内乐更是夸张,他生命最后岁月所写的「C大调弦乐五重奏」,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每次我听此曲都觉得感情氾滥,一点也不像人之将死之际...至於他的第九号「伟大交响曲」,以悠长的旋律发展组成,取代贝多芬式短小的动机,让曲子显得绵延无尽,终乐章更让过去只是配角的铜管乐,跑出来大鸣大放,音乐高昂时显得神威赫赫,低沉时又钝重呜咽,像只受伤的怪兽... 这对后来的作曲家有绝大的启示~
再来的白辽士则热衷於乐团配器的技巧,身为法国人的他发挥了音色的想像力,这是德奥派作曲家较缺乏的,他的代表作「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带领听众见识了竖琴拨奏的唯美与神秘,第四乐章也以铜管乐为主,但与舒伯特比较,白辽士运用的方式比较阴森且具反讽性,塑造出魔鬼的形象,这点也将被后来的作曲家所继承。
![]() |
当时讽刺白辽士滥用乐器吵死人的漫画相当多。
孟德尔颂是一位比较学究的德国犹太人,他喜欢巴洛克的古老形式,虽然也有浪漫派曲风的作品,但他的最高杰作,还是将巴洛克与古典时代、浪漫派三者综合的神剧「以利亚」,其对位法的精致度直追巴赫,旋律与和声却有浪漫派的热情,堪称是本时期最杰出的作品。至於其他三位重要作曲家~肖邦,舒曼,与李斯特,都是以钢琴作品为主,肖邦在管弦乐的写作上语汇贫乏,是典型的「情溢乎辞」,但在钢琴上他已经到达了晚期浪漫派「情辞皆溢」的水平,尤其是晚期的「摇篮曲」,超越了先前华丽到接近忧郁的惯性,显得空灵而潇洒,我认为是所有钢琴曲中最完美的,有如天使乘坐的摇篮...李斯特与舒曼也是,前者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虽是最壮丽的钢琴曲之一,却同样有空灵而不可思议的特质,又像是巨大的狮身人面像。
当然,义大利歌剧巨匠罗西尼、董尼采第、贝利尼也属于这时期,但并没写出能代表时代的作品,早期的威尔第与华格纳虽然此时已有杰作问世,但与后期的作品比较起来就没什么了,所以只好略过~那么,为何短暂的前期浪漫派会在1853年画上休止符呢?...
晚期浪漫派时代(约西元1853-1920年):情辞皆溢。这是西方音乐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欧洲国家统治全世界,文明达到最璀璨高点之时。富裕的欧洲人对音乐的要求与日俱增,理查‧华格纳,这位矮小的德国人,在1853年,终于将史上最庞大的戏剧,「尼贝龙根的指环」的序幕剧「莱茵的黄金」完稿了~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本剧的管弦乐法是空前的,铜管乐器不但规模庞大,分部也很细腻,音响华丽壮阔,全乐团总奏时的气势,更是锐不可当,有如惊涛骇浪~乐器也常用用点描式的,也就是断断续续演奏,与前期浪漫派的连续性大不相同,充满着即兴的感官性,有钱又热情的欧洲人终于找到了如火一般的音乐表达方式,但还不只这样..几年后他所写的歌剧「崔斯坦与伊索德」,大胆将变化半音阶做为主角,自然音阶反沦为配角,这使得传统和声法大为扩展,音乐的表现力一日千里,这出歌剧从此成为晚期浪漫派所有作曲家的灯塔~大家竞相写大规模的半音和声,以提高刺激性与色彩感,交响乐团的规模日渐膨胀,反正那些搜刮殖民地的阔佬都养得起...作曲家也以开始自我为中心,各种疯狂爱恋自毁的行径简直见怪不怪,为标準「情辞皆溢」的时代。
后来有好多作曲家以华格纳为宗师,再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终成一家之言。首先是我最爱的布鲁克纳,他以华格纳作风配合管风琴般的音响,并添加文艺复兴的古老元素,使得曲子庄重又充满神祕感,虽然他常被指责曲子过分庞大,作家村上春树称他为「时间与能量的壮大消耗」,但他的第七与第九交响曲所达到的神圣高度,不见得有被任何人超越...马勒自认是布鲁克纳的学生,交响曲也有巨大的规模,他却排除了宗教因素,尽情发洩躁郁及歇斯底里的情绪,让压力大的现代人心有戚戚焉,繁复的乐器编制也让发烧级的音响能彻底发挥,所以他成为现代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他的第九号交响曲与「大地之歌」是他英年早逝前所写的,前者灿烂辉煌,却有如放烟火般的感叹人世短暂;后者以李白等人的诗作曲,第一次让西方作曲家在告別人世的萧瑟前,有了中国道家的隐遁与达观,皆为不朽之作。
![]() |
当时讽刺马勒交响曲太吵杂的漫画。
理查‧史特劳斯自认为是华格纳的传人,他的乐团包含了有史以来最多样化的乐器~首先是交响诗(以大乐团来说故事的曲子)「唐璜」,开创了交响诗的全盛时期,后来的一系列交响诗更成为现代电影配乐的始祖,另外1905年的歌剧「莎乐美」,是华格纳后最重要的晚期浪漫派歌剧,其中有让人眩目恐惧的多层次巨幅音响,浓厚的异国风情,与几近变态的情感爆发,使此曲成为「情辞皆溢」的典范级作品。
此时法国也有一整个乐派追随着华格纳,他们喜欢用细微的半音阶,来表现自己是多么享受感官的欢愉~法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与佛瑞的「第二号钢琴五重奏」可说是代表作,他们比华格纳更注重细腻与甜美,音色也水水润润(也有人说是灌水),开创了新的方向。当然也不能忘记鬼才夏布里耶,他作品虽少,可是「十首绘画小品」这组钢琴曲却很重要~他把华格纳作风掺入了马戏团般的节奏,结果让古典乐小丑上身,影响了后来的法国作曲家,现代主义的因子已悄悄开始萌芽...
另外其他国家的音乐也开始扬眉吐气了~其中以俄国佬最兇,有许多人还不甩华格纳,柴可夫斯基就是明显的例子,他大胆创新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中充满狂飙与思乡情结交错的俄国风格,至今仍是最伟大的协奏曲;芭蕾舞曲「天鹅湖」又是那般凄美。但他在生命的末期悲愤交错,还是用了华格纳的语法来发洩情感,遗作「悲怆交响曲」中弦乐的哭诉与铜管的呜咽,让古今听众也跟著暗自垂泪...而同是斯拉夫人的捷克佬德弗札克,则以纯朴的优美旋律异军突起,他的「新世界交响曲」,描写他在美国时的心境,令欧洲人感到新鲜自不意外,可怕的是连美国人都感到新鲜~真可说是千古名曲,而他晚年的歌剧「鲁莎卡」(1900年)甜中带苦,像是绑著惨绿缎带,送给二十世纪的巧克力礼盒。义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此时也迈入了晚年,他虽拒绝华格纳的影响,但也扩充了乐团,不和谐的半音开始充斥,「阿依达」以异国风情和雄壮的进行曲见长,一直佔住最辉煌的歌剧席位;最后歌剧「法斯塔夫」节奏凌厉,音符也爬得满满来装扮总谱,看似华丽又机灵,却是穿着七彩舞衣的醉汉,对人世的终极讽刺...下图是该剧最后的部分,所有角色唱起了吓人的十重唱,众人的合唱则在一旁吆喝,大家有志一同,反覆的说:这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个玩笑... :
![]() |
但即使是作曲家辈出,蓬勃发展的晚期浪漫派,也终有夕阳西下的一天~德国佬布拉姆斯虽身处此一时代,就很看不惯音乐越来越膨胀和松散,反而退回贝多芬时代的编制,他的四首交响曲皆是杰作,与贝多芬一样充满紧凑的组织与力度,「德意志安魂曲」更直接承继了巴洛克时代的巴赫,这是对晚期浪漫派敲响的警钟~那越来越膨胀的泡沫,终究会破裂,但大家不听~俄国的史克里亚宾一向遵奉华格纳,拿布拉姆斯当空气,他在1911年所写的巨型管弦乐曲「火之诗」,终于达到了晚期浪漫派的极致~巨大的乐团已是基本配备,不足为奇,还加入了色光风琴,意图将色彩引入音乐演奏,他又自命为上帝,统御世间一切...这作品有如神风特攻队般的壮烈,但又带有异教仪式的诡异,乐器滥用与重叠的地方处处可见,理查‧史特劳斯的「艾蕾克特拉」也属于同一族类,我虽极喜欢此种铺张的乐曲,但这些音乐「猛玛巨象」的出现,确实透露著些许不祥的意味...
现代主义时期(约西元1920-现在):情辞皆溢~情不如辞~辞溢於情~情辞皆少...混乱。
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文明走向衰落,音乐与经济的泡沫开始破灭,战后的欧洲不再抱持永恒美好的希望,也支撑不了庞大交响乐团,这惊心动魄的「情辞皆溢」时代终于结束,美国渐取欧洲而代之,引领新的世界,多元文化成了现代主义的主流,再也没有办法以「情」「辞」两字概括,我的音乐史,似乎也该到此结束了...虽然~还有好多作曲家在努力创作,甚至在战前就有德布西的朦朦胧胧美感(他的歌剧「佩利亚与梅莉桑」是精致与朦胧美兼具的杰作),以及穆索斯基那冷酷现实的作风,甚至荀白克的无调音乐,史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中野蛮的原始等,都反映出对晚期浪漫派那过分丰盛的厌腻,好像大餐吃久了,来点清粥小菜应该会更好~但没想到泡沫破裂后,古典音乐竟然也跟著分裂了,大家各朝着德布西、史特拉文斯基、荀白克、巴尔托克、拉赫曼尼诺夫(柴可夫斯基的继承人)甚或夏布里耶的路去走,再也没有交集,等到简简单单,「情辞皆少」的流行音乐在二次大战后开始热门,所谓的「古典音乐」就被取代了,直至现在。
我虽然还想说说现代音乐史,但又能说甚么呢?大家的差异太大,还是阅读每个作曲家的传记会更好吧...还有,文中没提的作曲家不代表他不好,只是我觉得在历史上的重要性稍低,我也很想写的详细啊~但没几个人能耐心看吧?那这样还不如不写...文中所提到的作品都是我很熟悉的,因为我喜欢找书上说的经典来听,那些形容词都是听了多年后的感觉,不免有些主观,还请酌量参照。最后,我的朋友曾问我说:你不是也喜欢听流行歌曲吗?为何会去听那些老掉牙的古典音乐?我的回答是:当流行音乐不再只是情爱的缠绵,或反社会的吶喊时,我才会放弃古典音乐,因为古典除了优美之外,也能表达出神圣、庄严、变态、诡异、恐怖、惊涛骇浪 ...等各种情境,它能描绘蓝蓝的天空,也能表现阴暗的洞穴,简单侷限的流行音乐想要取代它,是不太可能的吧...最后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