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几个片段
快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有几个特别打动我的片断,在这里我把它腾出来。
主人公偷偷回家去看妹妹老菲,妹妹对他说的一句话:
------------------
原文:你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
------------------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忍不住地反观了下自己,才21岁,小时候的那种为了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不一定好的)的期待、激动、享受等等『天真的感受已经不存在了,现在似乎总在寻求那种更有价值、更深的愉悦体验,而不是小时候那种单纯的开心』。
我在想,小时候的感觉是不能通过思考或者逻辑来寻找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挺原始的感受,所以,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珍惜偶尔闪现的儿时的感觉,去喜欢』。
主人公回答妹妹自己喜欢干的事:
-----------------
原文:不管怎样,我老师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王悬崖边本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的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
我想把这个片段和他后面提到自己喜欢的事放在一起:
------------------
原文:我想先到荷兰隧道不花钱搭一辆车,然后再搭一辆、再一辆,这样不多几天我就可以到达西部,那儿阳光明媚,景色美丽;那儿没有人认识我,我可以随便找个工作做。我揣摩自己可以在一个加油站里找个工作,给人家的汽车加油什么的。不过我并不在乎找到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反正只要人家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人家就成。我又想起了一个主意,打算到了那儿,就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这样我就可以不必跟任何人讲任何混帐废话了。要是有人想跟我说什么,他们就得写在纸上地给我。用这种方法交谈,过不多久他们就会腻烦得要命,这样的下半辈子就再也用不着跟人谈话了。人人都会认为我是个可怜的又聋又哑的杂种,谁都不会来打扰我。他们会让我把汽油灌进他们的混帐汽车里,他们会给我一份工资,我用自己挣来的钱造一座小屋,终身住在里面。我准备把小屋造在树林旁边,而不是早在树林里面,因为我喜欢屋里一天到晚都有充足的阳光。一日三餐我可以自己做了吃,以后我如果想结婚什么的,可以找一个同我一样又聋又哑的美丽姑娘。我们结婚以后,我就搬来跟我一起住在我的小屋里,她如果想跟我说什么话,也得写在一张混帐之上,像别人一样。我们如果生孩子,就把他们送到什么地方藏起来。我们可以给他们买许许多多书,亲自教他们读书写字。
-----------------
上面两件事都说了一个共同的事,那就是远离复杂的社会,回归到单纯的个人生活,一个人呆着。这让我回想起当时在三藩遇见的一个美国人。他有三个特点:
1.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camper,喜欢一个人呆在国家森林里一两周,然后爬山,对他来说,最愉悦的事情是登上山顶,俯瞰整个美景。
2. 他不打算结婚,说他姐姐(还是他弟弟,我忘了)已经有小孩儿,所以并不担心家里父辈的压力。
3. 他吸大麻,并且不太爱说话。
他有点像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不太在乎常规人所看重的东西,而且敢于去执行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大概都有一段想要逃避社会的时光,觉得一个人呆着是最畅快的,这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的感受,但却始终想不起来是什么事情了。
------------------
原文:我是说他老教你统一和简化。有些东西根本就没法统一和简化。我是说你总不能光是因为人家要你统一和简化,你就能做到统一和简化。
-------------------
------------------
原文:我仿佛觉得你是骑在马上瞎炮,总会有一天会摔下来,摔得非常厉害。
那是很特殊、很可怕的一跤。摔下来的人,都感觉不到也听不见自己着地。只是一个劲儿往下摔。这整个安排是为哪种人作出的呢?只是为某一类人,他们在一生中这一时期或那一时期,想要寻找某种他们自己的环境无法提供的东西。或者寻找只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环境无法提供的东西。于是他们停止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未真正开始寻找之前就已经停止寻找。
粘贴一些人的评论:
“永远的麦田守望者”http://book.douban.com/review/2963524/
美国二战后的“垮掉的一代”搞的那些事儿其实就是一次文艺复兴。而且他们的这次文艺复兴获得了成功,因为当时看上去特低俗、特不入流的东西在今天的美国已经见怪不怪了。
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低俗”的东西是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的。事实上,很多很经典的摇滚歌曲以及像《麦田里的守望者》或《在路上》这种看上去有些“低俗”的垮掉派小说,是具有极强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它们会提醒很多年轻人以及一些渐渐不再年轻的人,无论身处于怎样的逆境之中,都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并且一定要拼命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所谓的“低俗”,就像前几天我在“豆瓣我说”里所说的那样,它对于男人来说,就像是其灵魂的蛋蛋,而对于女人来说,则像是其灵魂的卵巢。这两样东西决定着我们能否拥有自由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另外从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没有低俗的一面,那他肯定也不会有高尚的一面。
----------------------------
袁腾飞
塞林格是觉得在他生活的世界里,霍尔顿这样的少年只能死掉;而他想为他们,最终是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即为纯真找到一条出路。那么博物馆的藏品、鸭子到哪儿去了的问题、旋转木马旁边的金环,以及麦田和守望者的隐喻,都变得意义清晰起来。
------------------------------
“请别让我消失”http://book.douban.com/review/2613265/
Point 1:这一切唧唧歪歪,都可以以“无辜少年反抗压抑的社会秩序”的名义而被宽容,甚至被喝彩——据说后来美国有很多青少年刻意模仿霍尔顿——因为他是个少年。在青春的掩护下,颓废是勇气,懒惰是反抗,空虚是性感。
青春哪有那么悲壮,简直可以垫底。
Point 2: 也许《麦田守望者》并不仅仅是一部青春小说。它是关于一个人在看透人生之注定失败后如何说服自己去耐心地完成这个失败的小说。小说里,中学生霍尔顿想:好好学习是为什么呢?为了变得聪明。变得聪明是为什么呢?为了找到好工作。工作又是为什么呢?为了买卡迪拉克。买卡迪拉克又是为什么呢?天知道。
其实满世界都是霍尔顿。16岁的霍尔顿,30岁的霍尔顿,60岁的霍尔顿。他们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他们感到痛苦,但是真的,连这痛苦都很平庸——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虚无并感到愤怒,而这愤怒早就不足以成为个性、不足以安慰人心。事实上自从愤怒成为时尚,它简直有些可鄙。
Point 3: 《麦田守望者》最大的悖论就是逃跑。一方面,霍尔顿渴望逃到西部,装个聋哑人,了此一生;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想做个“麦田守望者”,将那些随时可能坠入虚无的孩子们拦住。整个小说里,最打动我的不是关于“麦田”的那段经典谈话,而是另一幕:霍尔顿经过两天的游荡已经筋疲力竭,过马路的时候,每走一步,都似乎在无限下沉,然后他想到了他死去的弟弟艾里。他在心里对艾里说:亲爱的艾里,别让我消失,别让我消失,请别让我消失。
我想霍尔顿也许不是真的愤怒,他只是恐惧。他只是对自己的虚空人生感到恐惧,而出于自尊心,我们总是把恐惧表达成傲慢。
主人公偷偷回家去看妹妹老菲,妹妹对他说的一句话:
------------------
原文:你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
------------------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忍不住地反观了下自己,才21岁,小时候的那种为了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不一定好的)的期待、激动、享受等等『天真的感受已经不存在了,现在似乎总在寻求那种更有价值、更深的愉悦体验,而不是小时候那种单纯的开心』。
我在想,小时候的感觉是不能通过思考或者逻辑来寻找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挺原始的感受,所以,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珍惜偶尔闪现的儿时的感觉,去喜欢』。
主人公回答妹妹自己喜欢干的事:
-----------------
原文:不管怎样,我老师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王悬崖边本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的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
我想把这个片段和他后面提到自己喜欢的事放在一起:
------------------
原文:我想先到荷兰隧道不花钱搭一辆车,然后再搭一辆、再一辆,这样不多几天我就可以到达西部,那儿阳光明媚,景色美丽;那儿没有人认识我,我可以随便找个工作做。我揣摩自己可以在一个加油站里找个工作,给人家的汽车加油什么的。不过我并不在乎找到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反正只要人家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人家就成。我又想起了一个主意,打算到了那儿,就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这样我就可以不必跟任何人讲任何混帐废话了。要是有人想跟我说什么,他们就得写在纸上地给我。用这种方法交谈,过不多久他们就会腻烦得要命,这样的下半辈子就再也用不着跟人谈话了。人人都会认为我是个可怜的又聋又哑的杂种,谁都不会来打扰我。他们会让我把汽油灌进他们的混帐汽车里,他们会给我一份工资,我用自己挣来的钱造一座小屋,终身住在里面。我准备把小屋造在树林旁边,而不是早在树林里面,因为我喜欢屋里一天到晚都有充足的阳光。一日三餐我可以自己做了吃,以后我如果想结婚什么的,可以找一个同我一样又聋又哑的美丽姑娘。我们结婚以后,我就搬来跟我一起住在我的小屋里,她如果想跟我说什么话,也得写在一张混帐之上,像别人一样。我们如果生孩子,就把他们送到什么地方藏起来。我们可以给他们买许许多多书,亲自教他们读书写字。
-----------------
上面两件事都说了一个共同的事,那就是远离复杂的社会,回归到单纯的个人生活,一个人呆着。这让我回想起当时在三藩遇见的一个美国人。他有三个特点:
1.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camper,喜欢一个人呆在国家森林里一两周,然后爬山,对他来说,最愉悦的事情是登上山顶,俯瞰整个美景。
2. 他不打算结婚,说他姐姐(还是他弟弟,我忘了)已经有小孩儿,所以并不担心家里父辈的压力。
3. 他吸大麻,并且不太爱说话。
他有点像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不太在乎常规人所看重的东西,而且敢于去执行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大概都有一段想要逃避社会的时光,觉得一个人呆着是最畅快的,这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的感受,但却始终想不起来是什么事情了。
------------------
原文:我是说他老教你统一和简化。有些东西根本就没法统一和简化。我是说你总不能光是因为人家要你统一和简化,你就能做到统一和简化。
-------------------
------------------
原文:我仿佛觉得你是骑在马上瞎炮,总会有一天会摔下来,摔得非常厉害。
那是很特殊、很可怕的一跤。摔下来的人,都感觉不到也听不见自己着地。只是一个劲儿往下摔。这整个安排是为哪种人作出的呢?只是为某一类人,他们在一生中这一时期或那一时期,想要寻找某种他们自己的环境无法提供的东西。或者寻找只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环境无法提供的东西。于是他们停止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未真正开始寻找之前就已经停止寻找。
粘贴一些人的评论:
“永远的麦田守望者”http://book.douban.com/review/2963524/
美国二战后的“垮掉的一代”搞的那些事儿其实就是一次文艺复兴。而且他们的这次文艺复兴获得了成功,因为当时看上去特低俗、特不入流的东西在今天的美国已经见怪不怪了。
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低俗”的东西是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的。事实上,很多很经典的摇滚歌曲以及像《麦田里的守望者》或《在路上》这种看上去有些“低俗”的垮掉派小说,是具有极强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它们会提醒很多年轻人以及一些渐渐不再年轻的人,无论身处于怎样的逆境之中,都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并且一定要拼命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所谓的“低俗”,就像前几天我在“豆瓣我说”里所说的那样,它对于男人来说,就像是其灵魂的蛋蛋,而对于女人来说,则像是其灵魂的卵巢。这两样东西决定着我们能否拥有自由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另外从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没有低俗的一面,那他肯定也不会有高尚的一面。
----------------------------
袁腾飞
塞林格是觉得在他生活的世界里,霍尔顿这样的少年只能死掉;而他想为他们,最终是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即为纯真找到一条出路。那么博物馆的藏品、鸭子到哪儿去了的问题、旋转木马旁边的金环,以及麦田和守望者的隐喻,都变得意义清晰起来。
------------------------------
“请别让我消失”http://book.douban.com/review/2613265/
Point 1:这一切唧唧歪歪,都可以以“无辜少年反抗压抑的社会秩序”的名义而被宽容,甚至被喝彩——据说后来美国有很多青少年刻意模仿霍尔顿——因为他是个少年。在青春的掩护下,颓废是勇气,懒惰是反抗,空虚是性感。
青春哪有那么悲壮,简直可以垫底。
Point 2: 也许《麦田守望者》并不仅仅是一部青春小说。它是关于一个人在看透人生之注定失败后如何说服自己去耐心地完成这个失败的小说。小说里,中学生霍尔顿想:好好学习是为什么呢?为了变得聪明。变得聪明是为什么呢?为了找到好工作。工作又是为什么呢?为了买卡迪拉克。买卡迪拉克又是为什么呢?天知道。
其实满世界都是霍尔顿。16岁的霍尔顿,30岁的霍尔顿,60岁的霍尔顿。他们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他们感到痛苦,但是真的,连这痛苦都很平庸——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虚无并感到愤怒,而这愤怒早就不足以成为个性、不足以安慰人心。事实上自从愤怒成为时尚,它简直有些可鄙。
Point 3: 《麦田守望者》最大的悖论就是逃跑。一方面,霍尔顿渴望逃到西部,装个聋哑人,了此一生;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想做个“麦田守望者”,将那些随时可能坠入虚无的孩子们拦住。整个小说里,最打动我的不是关于“麦田”的那段经典谈话,而是另一幕:霍尔顿经过两天的游荡已经筋疲力竭,过马路的时候,每走一步,都似乎在无限下沉,然后他想到了他死去的弟弟艾里。他在心里对艾里说:亲爱的艾里,别让我消失,别让我消失,请别让我消失。
我想霍尔顿也许不是真的愤怒,他只是恐惧。他只是对自己的虚空人生感到恐惧,而出于自尊心,我们总是把恐惧表达成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