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式写作
本来这是作为《素年锦时》的书评,但写着写着谈到了很多安妮的写作,她其他的几本书,因此就放在日记里作为小小的评论吧。
《素年锦时》是《莲花》之后的作品。《莲花》是我看安妮宝贝的第一本书,想来真是很幸运,因为之后看的她的书几乎都没有超越《莲花》的作品了。安妮散文和小说的界限比较薄,她自己也是如此认为,“或许因为我是个趋向关注状态而抹去观点界限的人“她这样说。这句话前半句是中肯的,后半句则显然不对,因为就是在《素》这本书里,各个部分无论是随笔还是小说,其中承载的观点大都非常明确,什么“生命是幻觉”啊,“这样的男人不值得爱”啊.....等等等等,都是作者主观意志很强烈的表现。看过《大方》的编辑止庵对安妮的印象,说她其实是个很有个性对内心信念很坚定的人,其实这在安妮的书里边不难看出。在《莲花》之后又陆续地买来她前期的书来看,记得《蔷薇岛屿》,《清醒纪》都是不错的,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后来再往前,无论是网络文学《瞬间空白》,还是《八月未央》,《彼岸花》,《二三事》都是看不下去,几乎每本都看到一半不堪卒读便放下了。
直到这段时间拿起买了很久的《素》看起来。《素》的第一部分“南方”写得很好,对于风景和清淡自在的情怀安妮一直写得很得心应手,这在转型之后一直都是我坚持看她作品的原因,《莲花》中大段大段的风景,远方的山峦,近在眼前的河流,梦里的黑暗大海,不管是意象还是实在的景致安妮都能描摹生动,画面扑面而来。有人认为这是《莲花》的缺点,认为一本小说怎么能写得像游记一样对文字的精美一点儿都不放过,我对此并不认同。
但是呢,奇怪的是,对世俗风景的描写,在重看《蔷薇岛屿》的时候,却令我十分改观。一边重看《蔷》,内心已经不像以前不懂阅读那样只着眼于文字段落一类的,而是一个意象一个意象地去想象,去感受,河内的热闹人声,充沛的倾盆而下的阳光,远处碧蓝的大海.....在想象和感受的时候,我渐渐发现,在看似美好无暇的景致里,实在是充满了破败和世俗气,人间烟火,红尘万丈从来不是那么完美的,不,实在连红尘都算不上,因为风景不能算得上是非常繁华。安妮笔下的越南是都市和农村奇妙的结合,应该类似于我国某些旅游开发区(不过很可能是由安妮作为旅客,异乡人的视角而造成)。且不考虑这些,总之,这世俗的景致细细想来,其实根本没有文字一眼望去的那种顺畅,反而是越想越有些难以接受,就像隐藏在优美文字背后的尽是些平常至极,甚至庸常无聊的画面,不足以道,我发现,这其实就是安妮的文字风格了,有人曾对安妮发问说她的作品“不说人话”,指的是她书中的对话尽是书面语,正常人是不会那样说话的。安妮回答说这是她写作的准则之一,在文字方面追求一种唯美的感觉。是的,《蔷》的这种文字和画面的落差就是这唯美造成的落差,不知怎的,我其实觉得怅然,这样的发现让我觉得安妮写作上的某种臆想和虚假性。这对于一位不成熟的女作家来说其实很普遍,但对于贯穿她写作的这种准则,则使得她很难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作家。当然这样的感受只是因人而异。
以传统角度而言,若是将越南这样的红尘景象巨细无遗地记录下来,并将其中隐藏的破败,曾经作为殖民地的种种文化反思和国家认同,现在挣扎其中谋求生计的人们,又有美丽热闹的湄公河,矛盾的世俗生活,法式建筑楼和睡在河边的贫苦人家,种种难以揭开的伤疤和潜藏其中的生活意识....这一切,若将这一切能够以写作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埋下作者的思考,那么无论对于小说还是散文而言都是极好的题材。《蔷》书中确实有对其中破败贫穷的一点描写,但显然醉翁之意不在此,整本书是在安妮失去父亲之后到越南旅游写的,疗伤也好,习惯使然也好,书中记录的风格还算随兴,主题则是序言她自己所说的,关于爱,孤独和生死。在这几个母题下面,《蔷》的写作还能让人理解。现在重看到一半,对越南景致的描写则大都是派遣孤独所为,其中关于爱和孤独的探讨还是安妮一贯的风格,只是想到这个时候,对这种写作方式就略显失望了。
安妮的写作其实与传统作家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写作大都有写出读者共鸣,或者揭示现实悲剧性等等这样明确的目标,这是写作者从内心生发的写作的动力,而安妮的写作则带领了作家单单只关注自身细微的感受和想法,思考不久便通通诉诸笔端,就像一个对生活不断写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把心得写下来集结出版,这是一位对生活和人性有敏锐洞察力的优秀学生,并且文字感觉出乎意外的好,时而优美细致,时而表露观点如刀锋般锐利直击人心,因而有一大批后来的学生跟随其后——这样,她成为了一位作家。
我并无心冒犯安妮和追随安妮的读者,因为我也是安妮的追随者之一,我怎么会骂自己呢,不过我不是效死者。因为不是效死者,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时能发现异于作者的观点并涌出许多崭新的,或幼稚或深刻的想法,因此我也很感谢安妮。但同时,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好的写作方式,即使是安妮的小说,有剧情但淡而无味,更多是作为承载观点的载体。当然了,小说始终比散文要更具说服力,因为身临其境和置身其中之感,引人共鸣便在于此。
《素年锦时》是《莲花》之后的作品。《莲花》是我看安妮宝贝的第一本书,想来真是很幸运,因为之后看的她的书几乎都没有超越《莲花》的作品了。安妮散文和小说的界限比较薄,她自己也是如此认为,“或许因为我是个趋向关注状态而抹去观点界限的人“她这样说。这句话前半句是中肯的,后半句则显然不对,因为就是在《素》这本书里,各个部分无论是随笔还是小说,其中承载的观点大都非常明确,什么“生命是幻觉”啊,“这样的男人不值得爱”啊.....等等等等,都是作者主观意志很强烈的表现。看过《大方》的编辑止庵对安妮的印象,说她其实是个很有个性对内心信念很坚定的人,其实这在安妮的书里边不难看出。在《莲花》之后又陆续地买来她前期的书来看,记得《蔷薇岛屿》,《清醒纪》都是不错的,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后来再往前,无论是网络文学《瞬间空白》,还是《八月未央》,《彼岸花》,《二三事》都是看不下去,几乎每本都看到一半不堪卒读便放下了。
直到这段时间拿起买了很久的《素》看起来。《素》的第一部分“南方”写得很好,对于风景和清淡自在的情怀安妮一直写得很得心应手,这在转型之后一直都是我坚持看她作品的原因,《莲花》中大段大段的风景,远方的山峦,近在眼前的河流,梦里的黑暗大海,不管是意象还是实在的景致安妮都能描摹生动,画面扑面而来。有人认为这是《莲花》的缺点,认为一本小说怎么能写得像游记一样对文字的精美一点儿都不放过,我对此并不认同。
但是呢,奇怪的是,对世俗风景的描写,在重看《蔷薇岛屿》的时候,却令我十分改观。一边重看《蔷》,内心已经不像以前不懂阅读那样只着眼于文字段落一类的,而是一个意象一个意象地去想象,去感受,河内的热闹人声,充沛的倾盆而下的阳光,远处碧蓝的大海.....在想象和感受的时候,我渐渐发现,在看似美好无暇的景致里,实在是充满了破败和世俗气,人间烟火,红尘万丈从来不是那么完美的,不,实在连红尘都算不上,因为风景不能算得上是非常繁华。安妮笔下的越南是都市和农村奇妙的结合,应该类似于我国某些旅游开发区(不过很可能是由安妮作为旅客,异乡人的视角而造成)。且不考虑这些,总之,这世俗的景致细细想来,其实根本没有文字一眼望去的那种顺畅,反而是越想越有些难以接受,就像隐藏在优美文字背后的尽是些平常至极,甚至庸常无聊的画面,不足以道,我发现,这其实就是安妮的文字风格了,有人曾对安妮发问说她的作品“不说人话”,指的是她书中的对话尽是书面语,正常人是不会那样说话的。安妮回答说这是她写作的准则之一,在文字方面追求一种唯美的感觉。是的,《蔷》的这种文字和画面的落差就是这唯美造成的落差,不知怎的,我其实觉得怅然,这样的发现让我觉得安妮写作上的某种臆想和虚假性。这对于一位不成熟的女作家来说其实很普遍,但对于贯穿她写作的这种准则,则使得她很难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作家。当然这样的感受只是因人而异。
以传统角度而言,若是将越南这样的红尘景象巨细无遗地记录下来,并将其中隐藏的破败,曾经作为殖民地的种种文化反思和国家认同,现在挣扎其中谋求生计的人们,又有美丽热闹的湄公河,矛盾的世俗生活,法式建筑楼和睡在河边的贫苦人家,种种难以揭开的伤疤和潜藏其中的生活意识....这一切,若将这一切能够以写作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埋下作者的思考,那么无论对于小说还是散文而言都是极好的题材。《蔷》书中确实有对其中破败贫穷的一点描写,但显然醉翁之意不在此,整本书是在安妮失去父亲之后到越南旅游写的,疗伤也好,习惯使然也好,书中记录的风格还算随兴,主题则是序言她自己所说的,关于爱,孤独和生死。在这几个母题下面,《蔷》的写作还能让人理解。现在重看到一半,对越南景致的描写则大都是派遣孤独所为,其中关于爱和孤独的探讨还是安妮一贯的风格,只是想到这个时候,对这种写作方式就略显失望了。
安妮的写作其实与传统作家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写作大都有写出读者共鸣,或者揭示现实悲剧性等等这样明确的目标,这是写作者从内心生发的写作的动力,而安妮的写作则带领了作家单单只关注自身细微的感受和想法,思考不久便通通诉诸笔端,就像一个对生活不断写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把心得写下来集结出版,这是一位对生活和人性有敏锐洞察力的优秀学生,并且文字感觉出乎意外的好,时而优美细致,时而表露观点如刀锋般锐利直击人心,因而有一大批后来的学生跟随其后——这样,她成为了一位作家。
我并无心冒犯安妮和追随安妮的读者,因为我也是安妮的追随者之一,我怎么会骂自己呢,不过我不是效死者。因为不是效死者,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时能发现异于作者的观点并涌出许多崭新的,或幼稚或深刻的想法,因此我也很感谢安妮。但同时,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好的写作方式,即使是安妮的小说,有剧情但淡而无味,更多是作为承载观点的载体。当然了,小说始终比散文要更具说服力,因为身临其境和置身其中之感,引人共鸣便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