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个教授聊天之后想到的
一、
上周末,USC的L教授跑到我学校来找我。跟我聊我之前做的一个小工作。
L教授是通讯方面的权威,著书10几部,当年跟他一起干活儿的两个好兄弟,一个成为了UCLA的教授,另一个成为了UCSD的教授,这两个人还联手创办了一个公司,叫qualcomm。
L自嘲说,他一直是一个穷教授,原来不想合伙开公司,现在老了,经费都没有了。不过,光凭他给我的邮件里的一句话 “the world is changing and new technologies are just arooound the corner. We must help make it happen.”,谁估计的到,这个77岁的老院士,还能散发出多少光和热呢?
二、
在学校,能碰到的牛人很多,以前在书上看到的**模型,**定理,现在,“冠名”的教授就站在你的面前给你上课,给你演示这个积分怎么做;或者坐在你旁边听讲座,吃零食,打瞌睡。你会觉得,原来牛人也如此。
真的是不过如此吗?平时看看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简历光鲜的会让我彻夜失眠,(有时候,看到豆瓣上许多多才多艺的友邻,也会让我产生些自怜自厌的消极出来,)恨自己怎么如此普通,找出一点能自恋的机会都困难。而这些教授,在我这样的年龄(博士阶段),做出的工作能影响学科几十年的发展,甚至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
算了,能少拖累别人,我就该知足了。
三、
本想着,牛人遍地,找个老板应该不是难事?谁想,恰恰不是这样。
我申请时联系的教授,做的方向跟我之前的很接近,只不过更冷更硬罢了。我没有把板凳坐穿的定力,做了这么久也鲜有十足的兴趣,敢去啃他的硬骨头。所以,迅速决定,调整方向。
(不过,这教授是我的偶像之一,现在会抽空听他的报告,仍然觉得热血沸腾)
很快,找到一个不错的方向,教授四十岁左右,魄力大,资历也够深,很有希望能跟着泵出两篇好工作。在组里打了半年酱油,教授把我“请”出了小组,原因么,主要是嫌我慢热,看不出任何潜质。
离开组之后,仍然觉得做不了这个有趣的题目很可惜。不过,谁叫自己是个慢热的人呢?跟老板不合拍,做不出好工作是必然的,再爱也枉然。
现在碰到的教授,原本是做大气物理的,往专业的说,是非线性科学,做的是数据同化,往通俗一点说,是做天气预报,解数值方程的。现在转来做大热门——计算神经科学。
当然了,也叫”复杂网络“和”大数据“。
四、
教授给了一堆资料,线上有MOOC课。在这个时代,足不出户也能找到足够的资料,帮助我了解一个陌生的学科。
那还来学校读书有什么用?网络不是早就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束缚,让每一个人尽可能的平等的接触到海量的资源了吗?
计算神经学这个学科,用到的术语和语言,统统来自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当然,生物学、工程学、认知科学的专家也都能在此挖出矿来。我这个博士新鲜人,来做这个领域,有核心竞争力么? 嘴里讲的都是”随机过程”、“监督式学习”,做的东西,能拿去跟人家科班出身的比较么?
兴许,也能趁着热门的时候,做一点儿东西。说起话来,好像是会了很多,其实都不过是些皮毛。
巴菲特说过:"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五、
Y问我:有关统计学和计算机运用统计学和大计算的理念正在入侵所有领域,应该怎么应战,或者说的积极一点,做更好的自己呢?
这问题,听上去太哲学了。作为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他想到的东西自然也比我多。
我想到了些啥?
巴菲特常年持有的都是些糖果、啤酒的股票,极少涉及高科技,互联网,偶尔买过比亚迪,让他亏了一笔。
曾经风云一时的Dell,诺基亚,不过风光了几年,终究避不开这”盛极而衰“的道理。
围棋十诀里有”入界宜缓“”彼强自保“的教诲。
要是再往前想,子曰”君子不器”,佛陀讲:“戒 定 慧”。
.......
六、
没头没脑,说了一堆。好像脑子里清晰了一些。
当然,庸人自扰,希望您看了,不过浅浅一笑。
*注:我对“科班出身”这件事,总是有一种迂腐的执着,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很难描绘的东西,像匠人的手艺,像君子的气。
上周末,USC的L教授跑到我学校来找我。跟我聊我之前做的一个小工作。
L教授是通讯方面的权威,著书10几部,当年跟他一起干活儿的两个好兄弟,一个成为了UCLA的教授,另一个成为了UCSD的教授,这两个人还联手创办了一个公司,叫qualcomm。
L自嘲说,他一直是一个穷教授,原来不想合伙开公司,现在老了,经费都没有了。不过,光凭他给我的邮件里的一句话 “the world is changing and new technologies are just arooound the corner. We must help make it happen.”,谁估计的到,这个77岁的老院士,还能散发出多少光和热呢?
二、
在学校,能碰到的牛人很多,以前在书上看到的**模型,**定理,现在,“冠名”的教授就站在你的面前给你上课,给你演示这个积分怎么做;或者坐在你旁边听讲座,吃零食,打瞌睡。你会觉得,原来牛人也如此。
真的是不过如此吗?平时看看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简历光鲜的会让我彻夜失眠,(有时候,看到豆瓣上许多多才多艺的友邻,也会让我产生些自怜自厌的消极出来,)恨自己怎么如此普通,找出一点能自恋的机会都困难。而这些教授,在我这样的年龄(博士阶段),做出的工作能影响学科几十年的发展,甚至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
算了,能少拖累别人,我就该知足了。
三、
本想着,牛人遍地,找个老板应该不是难事?谁想,恰恰不是这样。
我申请时联系的教授,做的方向跟我之前的很接近,只不过更冷更硬罢了。我没有把板凳坐穿的定力,做了这么久也鲜有十足的兴趣,敢去啃他的硬骨头。所以,迅速决定,调整方向。
(不过,这教授是我的偶像之一,现在会抽空听他的报告,仍然觉得热血沸腾)
很快,找到一个不错的方向,教授四十岁左右,魄力大,资历也够深,很有希望能跟着泵出两篇好工作。在组里打了半年酱油,教授把我“请”出了小组,原因么,主要是嫌我慢热,看不出任何潜质。
离开组之后,仍然觉得做不了这个有趣的题目很可惜。不过,谁叫自己是个慢热的人呢?跟老板不合拍,做不出好工作是必然的,再爱也枉然。
现在碰到的教授,原本是做大气物理的,往专业的说,是非线性科学,做的是数据同化,往通俗一点说,是做天气预报,解数值方程的。现在转来做大热门——计算神经科学。
当然了,也叫”复杂网络“和”大数据“。
四、
教授给了一堆资料,线上有MOOC课。在这个时代,足不出户也能找到足够的资料,帮助我了解一个陌生的学科。
那还来学校读书有什么用?网络不是早就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束缚,让每一个人尽可能的平等的接触到海量的资源了吗?
计算神经学这个学科,用到的术语和语言,统统来自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当然,生物学、工程学、认知科学的专家也都能在此挖出矿来。我这个博士新鲜人,来做这个领域,有核心竞争力么? 嘴里讲的都是”随机过程”、“监督式学习”,做的东西,能拿去跟人家科班出身的比较么?
兴许,也能趁着热门的时候,做一点儿东西。说起话来,好像是会了很多,其实都不过是些皮毛。
巴菲特说过:"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五、
Y问我:有关统计学和计算机运用统计学和大计算的理念正在入侵所有领域,应该怎么应战,或者说的积极一点,做更好的自己呢?
这问题,听上去太哲学了。作为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他想到的东西自然也比我多。
我想到了些啥?
巴菲特常年持有的都是些糖果、啤酒的股票,极少涉及高科技,互联网,偶尔买过比亚迪,让他亏了一笔。
曾经风云一时的Dell,诺基亚,不过风光了几年,终究避不开这”盛极而衰“的道理。
围棋十诀里有”入界宜缓“”彼强自保“的教诲。
要是再往前想,子曰”君子不器”,佛陀讲:“戒 定 慧”。
.......
六、
没头没脑,说了一堆。好像脑子里清晰了一些。
当然,庸人自扰,希望您看了,不过浅浅一笑。
*注:我对“科班出身”这件事,总是有一种迂腐的执着,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很难描绘的东西,像匠人的手艺,像君子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