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电影《骆驼祥子》
漫谈电影《骆驼祥子》
李健吾
老舍先生去世,我在十年动荡初期就看到了街头的报道。我一看街头小报,眼泪就涌了出来。多大的损失!中国文坛又少了一位风格独特的巨匠!他平时待人接物何等和善、关切、待人以诚啊!当时自己是“反动权威”,每天写检查,随时等待批斗,胆战心惊,莫名其妙地一步一步走向恶运。我象一个不平静的小小的湖面,偶而听到这位先生死,那位同志亡,就象一块老大的石头,揪着波澜起伏的心,往下沉,连自己一道往下沉。一恍十年过去了,这期间自己却病倒了,连老舍先生的追悼会也没能参加,爬起来又倒了下去,和现在一比,宛若两人!
万料不到我还活着,还能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提供自己一点点微小的力量。今天有幸来谈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电影,只能算做这种微小的力量一部分,因为自己是外行,只能从欣赏的角度来胡诌两句。
老舍先生的《文集》比较全,“二十四”(章节)全部收入;单行本从“二十三”(章节)起,就开始删了后面一大部分,“二十四“(章节)全部删掉(以上指《骆驼祥子》小说)。这种删削是有道理的,祥子后半辈子一无作为,路子越走越窄,活一天坏一天,默默无闻地死去。旧社会这样的劳苦大众多的是,所以改编者凌子风同志就根据单行本而压缩了一些不重要的细节,把祥子不能由他负责的干出来的缺德行为全部勾掉。这样主次分明,以突出主要人物为任务,应细的细,应删的删,改编者的苦心经营一定会赢得老舍先生的同意的。读者也应当为这个而感谢改编者。
无论是戏剧,无论是电影,在处理演员的心理过程和行动过程上,都不应该抓的过“死”,也不应该过“松”。好演员只要导演几句话、几个示范动作,就领会了,而且进一步有所创造。导演主要应该抓剧本的总的意图。过程要准确,细节要逼真。凌子风同志在导演方面所下的功夫之所以得心应手,是完全和他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理解深度是分不开的。
尤其是改编者和导演是一个人,各种矛盾即使存在,很快就会解决的。他的成功,尤其在精于识别演员。
《骆驼祥子》里的主要演员,最引人注目的,是斯琴高娃的虎妞。我没有看过她的别的影片,原因是最近以来,看电影,出去跑一趟,我的业务和年龄已经不允许我一个人随便外出。看过《骆驼样子》电影,我对这位内蒙姑娘特别钦佩。她不是那种以色胜人的妙龄演员。她有个性。而且我相信,她能因人物而异其所承担的个性的。一位性格演员,在今天电影界里,她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她使我想起我年轻的时候所倾倒的嘉宝(Carbo)。她不怕虎妞的难看形像。为了满足原作的要求,豁得出去装两个大假牙。既狡诘,又痛快;既粗犷,又可爱:她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姑娘的性格。老姑娘,跟莫里哀的《吝啬鬼》中的阿尔巴贡的女儿艾莉丝一样。父亲无心管她,可是她年纪大了,怎么能不爱上一个异乡人(这个异乡人又是她父亲的管家)?同样是心理有些变态的老姑娘,然而艾莉丝的性格却远不及虎妞那样复杂。虎妞喜欢比自己年轻的祥子,在她和他相好的关系史上,她总是主动,她一再哄他,骗他,为他打主意;她装假肚子,她让他给她父亲刘四爷做干儿子,她希望这样可以导致他成为刘四爷的女婿。她的幻想在刘四爷做寿的期间实现了,也“崩”了,父女闹翻了,干儿子白做了,寿筵变成了不欢而散的“白事”。她一僵到底,硬是坐着花轿嫁给祥子了,拜天地,孤零零的只有两个人。头一晚晌,她拆穿了假肚子的谎言。她真心疼她男人。她吃醋。哪个有丈夫的女人不吃醋呢?她揭对方的丑,然而当对方带着两个兄弟跪在她面前求她给他们姐弟一条活路的时候,她又心软了,怨自己不该。她到底是人呀!人和车厂变卖了,刘四爷不知去向,前途渺茫,她被迫掏出私房钱给祥子买了一辆新车,也更体惜祥子了,她怀了孕。祥子以为自己要当爸爸了,却想不到医院不肯白看病,虎妞终死于难产!
我不是说故事,斯琴高娃演的虎妞比我说的不止要高出多少倍!虎妞在祥子肩膀上说悄悄话:“我有啦!”那种亲昵模样,把祥子乐得象中了头彩似的,拉车也有劲了,直到眼睁睁看着虎妞死去为止。而虎妞死时那满头大汗,那种痛苦已极反而安静等死的镜头,给人的印象都多深啊。
张丰毅演的祥子,形象与精神状态,尽管不及虎妞那样更恰如其分,给人的印象也相当真挚。他光秃头,傻大个子,没有文化,没有爹妈,孤零零一个人从农村跑到城里混饭吃,总算走运,在人和车厂拉了洋车。他是个死心眼儿,拉车拉出了甜头,就一辈子要拉车,买车,不料命运坎坷,人到了手,东西到了手,不是死掉,就是抢掉、卖掉;他不怨天尤人,也不说三道四;男盗女娼他不在行,偏偏生活在一个男盗女娼的旧社会!这个讷讷无言的老实头,象普通农民一样,攒钱,不是让人抢掉,就是没有福气把它留住,落了个踽踽而行,一直堕到生活底层,有一顿,没一顿的。这位电影学院“七八”班的学生演的实在动人哀思。
同样成功的是殷新演的小福子,我怎么也想不到她就是《风雪夜归人》里的四姨太太。比起前两个主角来,她的日子过的还要苦。人长的怪秀气,楚楚可怜,从小老婆到暗门子,从暗门子到明门子,为了养活父亲二顺子和两个兄弟;虎妞死了,一心巴望祥子娶她,祥子也乐意,还是各干各的,再见面的时候,是小福子吊死在树林里,乱坟岗子一卷破席裹着一个尸首而已。《风雪夜归人》,四姨太太精神高过形象,电影里的小福子就不这样了,始终是一致的,因而也就分外感人。
导演会为自己物色人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电影在这方面没有给自己找到对路子的演员,不是演员不成功,就是角色不对路。演员缺乏自知之明,导演慕演员之名而不察其底里。就是配角,也应该象小福子那样,在形象与精神上和人物的要求,不说一致,也该近似。凌子凤同志善于为自己的影片挑选演员,如演人和车厂老板的颜彼德、演“白面口袋”的老妓女的吕恩、大杂院的穷老婆子的叶子,等等,都能做到绿叶扶助的地步。
这正是这部《骆驼祥子》深得小说三昧的所在。导演不说教,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没有旧社会的生活经验,不理解旧社会的风物人情,是拍不了老舍先生这部著名小说的。
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他可以说是真正北京的唯一代表作家。挑得起这副沉重的历史的担子的,只有老舍先生。老舍先生一死,关于老北京的一切,可以说是都跟着入土了。他在文学上以幽默、风趣和口语俏利、泼辣知名,一个字、一句话,在他这里都有千金份量。他写喜剧,然而他的著名的两部小说:《骆驼祥子》和《我这一辈子》都是悲剧。他熟悉他的生长的社会,这个社会包括着三教九流,各个角落与各色人物。他和他们都交朋友。生活让他同情下等社会与新社会。无论写小说,无论写剧本,他的同情都是有倾向性的。他善于写群众生活,更善于用一个人带动周围的所有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他从来不是一个书呆子。遍世人皆吾友也,而这个“吾友”既与人为善,也与人为恶的。他嫉恶如仇。他不正面控诉,正如电影导演所体会的那样,让生活自己透出来。
但是文字到底有机可寻,例如在小说里,老舍先生写虎妞临死,笔锋一转,说道:“祥子没办法,只好等着该死的就死吧!
“愚蠢与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另有原因。”
“另有原因”,是什么内容呢?
又如“十八”(章节)的最后几句:“……一场雨,催高了田中的老玉米与高梁,可是也能浇死不少城里的贫苦儿女。大人们病了,就更了不得;雨后,那诗人们吟咏着荷珠与双虹;穷人家——大人病了——便全家挨了饿。一场雨,也许多添几个娼女或小贼,多有些人下到监狱去;大人病了,儿女们作贼作娼也比饿着强!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没有公道的世界上。”《骆驼祥子》就是这个“不公道的世界”的一个结论。
总之,老舍先生热爱自己的祖国。他热爱新中国,因为新中国解决了不少“不公道”的现象。他不幸生而为一个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有骨气的。他个人的悲剧就害在这点骨气上。说到这里,做过他多年小兄弟的我,只能搁笔。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八日
原文 发表于《电影故事》1982年第10期 浏览:804
录入时间:2004-8-20 14:30:30
文字、图片转载自:
http://article.netor.com/article/memtext_37660.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2501bb0100la42.html
李健吾
老舍先生去世,我在十年动荡初期就看到了街头的报道。我一看街头小报,眼泪就涌了出来。多大的损失!中国文坛又少了一位风格独特的巨匠!他平时待人接物何等和善、关切、待人以诚啊!当时自己是“反动权威”,每天写检查,随时等待批斗,胆战心惊,莫名其妙地一步一步走向恶运。我象一个不平静的小小的湖面,偶而听到这位先生死,那位同志亡,就象一块老大的石头,揪着波澜起伏的心,往下沉,连自己一道往下沉。一恍十年过去了,这期间自己却病倒了,连老舍先生的追悼会也没能参加,爬起来又倒了下去,和现在一比,宛若两人!
万料不到我还活着,还能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提供自己一点点微小的力量。今天有幸来谈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电影,只能算做这种微小的力量一部分,因为自己是外行,只能从欣赏的角度来胡诌两句。
老舍先生的《文集》比较全,“二十四”(章节)全部收入;单行本从“二十三”(章节)起,就开始删了后面一大部分,“二十四“(章节)全部删掉(以上指《骆驼祥子》小说)。这种删削是有道理的,祥子后半辈子一无作为,路子越走越窄,活一天坏一天,默默无闻地死去。旧社会这样的劳苦大众多的是,所以改编者凌子风同志就根据单行本而压缩了一些不重要的细节,把祥子不能由他负责的干出来的缺德行为全部勾掉。这样主次分明,以突出主要人物为任务,应细的细,应删的删,改编者的苦心经营一定会赢得老舍先生的同意的。读者也应当为这个而感谢改编者。
无论是戏剧,无论是电影,在处理演员的心理过程和行动过程上,都不应该抓的过“死”,也不应该过“松”。好演员只要导演几句话、几个示范动作,就领会了,而且进一步有所创造。导演主要应该抓剧本的总的意图。过程要准确,细节要逼真。凌子风同志在导演方面所下的功夫之所以得心应手,是完全和他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理解深度是分不开的。
尤其是改编者和导演是一个人,各种矛盾即使存在,很快就会解决的。他的成功,尤其在精于识别演员。
《骆驼祥子》里的主要演员,最引人注目的,是斯琴高娃的虎妞。我没有看过她的别的影片,原因是最近以来,看电影,出去跑一趟,我的业务和年龄已经不允许我一个人随便外出。看过《骆驼样子》电影,我对这位内蒙姑娘特别钦佩。她不是那种以色胜人的妙龄演员。她有个性。而且我相信,她能因人物而异其所承担的个性的。一位性格演员,在今天电影界里,她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她使我想起我年轻的时候所倾倒的嘉宝(Carbo)。她不怕虎妞的难看形像。为了满足原作的要求,豁得出去装两个大假牙。既狡诘,又痛快;既粗犷,又可爱:她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姑娘的性格。老姑娘,跟莫里哀的《吝啬鬼》中的阿尔巴贡的女儿艾莉丝一样。父亲无心管她,可是她年纪大了,怎么能不爱上一个异乡人(这个异乡人又是她父亲的管家)?同样是心理有些变态的老姑娘,然而艾莉丝的性格却远不及虎妞那样复杂。虎妞喜欢比自己年轻的祥子,在她和他相好的关系史上,她总是主动,她一再哄他,骗他,为他打主意;她装假肚子,她让他给她父亲刘四爷做干儿子,她希望这样可以导致他成为刘四爷的女婿。她的幻想在刘四爷做寿的期间实现了,也“崩”了,父女闹翻了,干儿子白做了,寿筵变成了不欢而散的“白事”。她一僵到底,硬是坐着花轿嫁给祥子了,拜天地,孤零零的只有两个人。头一晚晌,她拆穿了假肚子的谎言。她真心疼她男人。她吃醋。哪个有丈夫的女人不吃醋呢?她揭对方的丑,然而当对方带着两个兄弟跪在她面前求她给他们姐弟一条活路的时候,她又心软了,怨自己不该。她到底是人呀!人和车厂变卖了,刘四爷不知去向,前途渺茫,她被迫掏出私房钱给祥子买了一辆新车,也更体惜祥子了,她怀了孕。祥子以为自己要当爸爸了,却想不到医院不肯白看病,虎妞终死于难产!
我不是说故事,斯琴高娃演的虎妞比我说的不止要高出多少倍!虎妞在祥子肩膀上说悄悄话:“我有啦!”那种亲昵模样,把祥子乐得象中了头彩似的,拉车也有劲了,直到眼睁睁看着虎妞死去为止。而虎妞死时那满头大汗,那种痛苦已极反而安静等死的镜头,给人的印象都多深啊。
张丰毅演的祥子,形象与精神状态,尽管不及虎妞那样更恰如其分,给人的印象也相当真挚。他光秃头,傻大个子,没有文化,没有爹妈,孤零零一个人从农村跑到城里混饭吃,总算走运,在人和车厂拉了洋车。他是个死心眼儿,拉车拉出了甜头,就一辈子要拉车,买车,不料命运坎坷,人到了手,东西到了手,不是死掉,就是抢掉、卖掉;他不怨天尤人,也不说三道四;男盗女娼他不在行,偏偏生活在一个男盗女娼的旧社会!这个讷讷无言的老实头,象普通农民一样,攒钱,不是让人抢掉,就是没有福气把它留住,落了个踽踽而行,一直堕到生活底层,有一顿,没一顿的。这位电影学院“七八”班的学生演的实在动人哀思。
同样成功的是殷新演的小福子,我怎么也想不到她就是《风雪夜归人》里的四姨太太。比起前两个主角来,她的日子过的还要苦。人长的怪秀气,楚楚可怜,从小老婆到暗门子,从暗门子到明门子,为了养活父亲二顺子和两个兄弟;虎妞死了,一心巴望祥子娶她,祥子也乐意,还是各干各的,再见面的时候,是小福子吊死在树林里,乱坟岗子一卷破席裹着一个尸首而已。《风雪夜归人》,四姨太太精神高过形象,电影里的小福子就不这样了,始终是一致的,因而也就分外感人。
导演会为自己物色人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电影在这方面没有给自己找到对路子的演员,不是演员不成功,就是角色不对路。演员缺乏自知之明,导演慕演员之名而不察其底里。就是配角,也应该象小福子那样,在形象与精神上和人物的要求,不说一致,也该近似。凌子凤同志善于为自己的影片挑选演员,如演人和车厂老板的颜彼德、演“白面口袋”的老妓女的吕恩、大杂院的穷老婆子的叶子,等等,都能做到绿叶扶助的地步。
这正是这部《骆驼祥子》深得小说三昧的所在。导演不说教,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没有旧社会的生活经验,不理解旧社会的风物人情,是拍不了老舍先生这部著名小说的。
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他可以说是真正北京的唯一代表作家。挑得起这副沉重的历史的担子的,只有老舍先生。老舍先生一死,关于老北京的一切,可以说是都跟着入土了。他在文学上以幽默、风趣和口语俏利、泼辣知名,一个字、一句话,在他这里都有千金份量。他写喜剧,然而他的著名的两部小说:《骆驼祥子》和《我这一辈子》都是悲剧。他熟悉他的生长的社会,这个社会包括着三教九流,各个角落与各色人物。他和他们都交朋友。生活让他同情下等社会与新社会。无论写小说,无论写剧本,他的同情都是有倾向性的。他善于写群众生活,更善于用一个人带动周围的所有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他从来不是一个书呆子。遍世人皆吾友也,而这个“吾友”既与人为善,也与人为恶的。他嫉恶如仇。他不正面控诉,正如电影导演所体会的那样,让生活自己透出来。
但是文字到底有机可寻,例如在小说里,老舍先生写虎妞临死,笔锋一转,说道:“祥子没办法,只好等着该死的就死吧!
“愚蠢与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另有原因。”
“另有原因”,是什么内容呢?
又如“十八”(章节)的最后几句:“……一场雨,催高了田中的老玉米与高梁,可是也能浇死不少城里的贫苦儿女。大人们病了,就更了不得;雨后,那诗人们吟咏着荷珠与双虹;穷人家——大人病了——便全家挨了饿。一场雨,也许多添几个娼女或小贼,多有些人下到监狱去;大人病了,儿女们作贼作娼也比饿着强!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没有公道的世界上。”《骆驼祥子》就是这个“不公道的世界”的一个结论。
总之,老舍先生热爱自己的祖国。他热爱新中国,因为新中国解决了不少“不公道”的现象。他不幸生而为一个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有骨气的。他个人的悲剧就害在这点骨气上。说到这里,做过他多年小兄弟的我,只能搁笔。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八日
原文 发表于《电影故事》1982年第10期 浏览:804
录入时间:2004-8-20 14:30:30
文字、图片转载自:
http://article.netor.com/article/memtext_37660.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2501bb0100la42.htm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