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索里尼:诗意电影
40年后,皮埃尔·帕尔罗·帕索里尼把他的一篇文章标题为“为了诗意电影”(1966)。他在其中巧妙提出了一个建立在间接引语概念基础上的定义:“诗意电影=电影中的自由间接引语。”
这个相等依据的是一个重要的类比:文学中的直接引语相当于电影传统中的主观镜头(如德莱叶1932年的电影《吸血鬼》[Vampyr]中死者的视角);
自由间接引语相当于“自由间接主观镜头”,即通过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这并不是诗意的问题,而是诗学问题,即艺术创作本身。既然不存在电影语言系统,也就不存在“次语言系统”,即文学家让人物自己进行表达的语言,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自由间接引语。因此,导演和人物自身的目光不同并不在于语言特征,而在于心理特征。
结论就是:电影导演与作家不同,他是在文体层面而不是语言。
本身实施行为,采用“自由间接主观镜头”是影片风格的要求,而不是纯粹的语言问题。
在《红色沙漠》(Le De'sert rouge,1964)中,跟随着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视线,他进入了那个患神经官能症的女主人公的心灵世界,这时发生变化的并不是语言系统,而是他“整个用一个狂热的艺术家的目光去替换了剧中神经脆弱的女主人公的目光,这是因为两种观点存在着共性”。
在“诗意电影”理论中,令人惊讶的是其中没有任何关于形式和技术层面的探讨,除了一些关于长镜头的思考,而且还是持否定态度。
如果把电影当做拍摄机器,无休止的长镜头可能是理想的手段,可是不能把它不作具体分析地用于任何一部影片。尽管长镜头没有结构感,它仍然可以成为电影拍摄手段,但是不可以简单地挪用到影片当中,因为影片是有结构的,这是帕索里尼对斯特劳布电影的主要批评。
诗意建立在结构之间的转换、结构与语言的变化,以及语言之间的转化上。表述现实的语言是符号系统,但未必是言语性质的,然后它变成了陈述性语言,接着又转换为电影语言。
“从描述现实的书写语言系统”变化为讲述想像世界的语言,这就是帕索里尼理论的核心。他所提及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归纳到这个中心。
电影中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口语性:它是有声音的(并且潜质上具备音乐性)。因此,它几乎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诗歌语言所追求的理想,那就是保持音与义双重性的结合。语音的抑扬顿挫、表达方式和节奏,电影中语言的诸多特征都具备诗歌所要求的元素。
同样,电影中的时间,往往被机械地混同于现实中的时间,实际上它们大不相同,因为它是根据故事剧情而有所调节,“而正是这样的调整使电影时间形成了自己的节奏”。
这个经典的观点显示出帕索里尼与美国“地下”实验电影的对立,帕索里尼把它也视做诗意电影,但却是没有生命的诗意:地下电影导演,“和所有的先锋派一样”,更加关注“诗人”自身的命运而不是现实。
在帕索里尼看来,电影是诗歌与散文的结合,它的散文性是传统的、程式化的:它要借助先前已有的一些建立在表达所需的理性和逻辑基础上的叙事手法,主要是文学的表达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类似于大众文学和畅销文学。相反,它的诗歌性虽然也有历史渊源(“诗意电影”可以与“无情节小说”相提并论),但是更加具有精神意识特性。
“影像符号”(imsigne)的依据是非理性的心理程式、记忆、梦,“自我交流”,总之皆属于主观抒情范畴。
影片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是散文化叙事与“梦境”、“神话—童话电影”的结合,而诗意电影所要强化和发展的正是第二个方面。
这个相等依据的是一个重要的类比:文学中的直接引语相当于电影传统中的主观镜头(如德莱叶1932年的电影《吸血鬼》[Vampyr]中死者的视角);
自由间接引语相当于“自由间接主观镜头”,即通过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这并不是诗意的问题,而是诗学问题,即艺术创作本身。既然不存在电影语言系统,也就不存在“次语言系统”,即文学家让人物自己进行表达的语言,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自由间接引语。因此,导演和人物自身的目光不同并不在于语言特征,而在于心理特征。
结论就是:电影导演与作家不同,他是在文体层面而不是语言。
本身实施行为,采用“自由间接主观镜头”是影片风格的要求,而不是纯粹的语言问题。
在《红色沙漠》(Le De'sert rouge,1964)中,跟随着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视线,他进入了那个患神经官能症的女主人公的心灵世界,这时发生变化的并不是语言系统,而是他“整个用一个狂热的艺术家的目光去替换了剧中神经脆弱的女主人公的目光,这是因为两种观点存在着共性”。
在“诗意电影”理论中,令人惊讶的是其中没有任何关于形式和技术层面的探讨,除了一些关于长镜头的思考,而且还是持否定态度。
如果把电影当做拍摄机器,无休止的长镜头可能是理想的手段,可是不能把它不作具体分析地用于任何一部影片。尽管长镜头没有结构感,它仍然可以成为电影拍摄手段,但是不可以简单地挪用到影片当中,因为影片是有结构的,这是帕索里尼对斯特劳布电影的主要批评。
诗意建立在结构之间的转换、结构与语言的变化,以及语言之间的转化上。表述现实的语言是符号系统,但未必是言语性质的,然后它变成了陈述性语言,接着又转换为电影语言。
“从描述现实的书写语言系统”变化为讲述想像世界的语言,这就是帕索里尼理论的核心。他所提及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归纳到这个中心。
电影中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口语性:它是有声音的(并且潜质上具备音乐性)。因此,它几乎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诗歌语言所追求的理想,那就是保持音与义双重性的结合。语音的抑扬顿挫、表达方式和节奏,电影中语言的诸多特征都具备诗歌所要求的元素。
同样,电影中的时间,往往被机械地混同于现实中的时间,实际上它们大不相同,因为它是根据故事剧情而有所调节,“而正是这样的调整使电影时间形成了自己的节奏”。
这个经典的观点显示出帕索里尼与美国“地下”实验电影的对立,帕索里尼把它也视做诗意电影,但却是没有生命的诗意:地下电影导演,“和所有的先锋派一样”,更加关注“诗人”自身的命运而不是现实。
在帕索里尼看来,电影是诗歌与散文的结合,它的散文性是传统的、程式化的:它要借助先前已有的一些建立在表达所需的理性和逻辑基础上的叙事手法,主要是文学的表达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类似于大众文学和畅销文学。相反,它的诗歌性虽然也有历史渊源(“诗意电影”可以与“无情节小说”相提并论),但是更加具有精神意识特性。
“影像符号”(imsigne)的依据是非理性的心理程式、记忆、梦,“自我交流”,总之皆属于主观抒情范畴。
影片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是散文化叙事与“梦境”、“神话—童话电影”的结合,而诗意电影所要强化和发展的正是第二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