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淘书两茫茫,左提一筐,右拽一箱……
我出生之地是一个特别封闭的地方,父亲爱看书也爱买书,有时出去收账的时候也会顺便搜刮一些书回来,在把家里所有的那些书读完了后,小学时还能和老师换书看,中学时老师就不会那么笨了,他只会想尽一切办法没收你的书据为己有。所以那时再看点书,还得悄悄把老爸杂货店的小商品偷出去换,有时所换得都是外出打工者回家时带回的火车读物,稍微好一点其实也说不出什么好的,无非岑凯伦雪米莉西村寿行,最次的就是那些带点荤的法制故事,差不多毒害了青春期我一半感到压抑一半几近于反抗的心灵。唯一一次例外的就是用一块肥皂换了一本托尔斯泰的《复活》,让我知道在除了打打杀杀的评书和爱得要死的言情小说之外,在我的世界里还能读到如此高贵的灵魂。
县城上高中就好一点,至少还有书店可以逛,还有书摊可以买了看,不过文学品位也就仅仅提高那么一点点,上次回家看到那时所买的什么天安门诗抄陈毅诗选左联五烈士文集等等就暗暗感到脸红,也曾先后花了一顿午饭的钱,买了民国所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和《诚意伯文集》,后一种前两年在家无书读的时候翻过,该书是作者的儿子刘璟所编,该书前面厚厚几十页,都是每一次朝见时明太祖的谈话,看完后有一种感觉是,中国的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多是土恶粗俗之辈,到了末代子孙就开始附庸风雅起来。所以后来在一本笑话里看见朱元璋圣谕上出现“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就不会大惊小怪,当然其子成祖把建文所属臣下的老婆拖出去喂狗似不出于此例,在这之前有“狗脚朕”,在这之后又有庐山上的“华北会议彼等肏娘四十日,吾今减半,可乎”,这当然扯得有些远了。
那个时候也不间断买了许多《收获》、《钟山》、《花城》等文学杂志,由于荷尔蒙过剩,有时会专找一些涉黄的段落去读,读后才发觉这帮先锋作家写起性来,比起先前所读的那些地摊文学,不知高明多少倍!至于莫言的《红树林》,却又似乎在这二者之间,现在还能有些印象的,就是吕新和王彪两个名字,还有部叫做《热屋顶上的猫》的小说。除此之外,就是时不时光顾县图书馆,会把同学的借阅证拿去一次去图书室借个七本八本书,借到后来管理图书室的小姑娘也不厌其烦,特地把图书室的后门留着,让我一个人进去自己选去,直到在某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套山东齐鲁书社所出张竹坡批点的《金瓶梅》,这个本子比词话本干净些也典雅一些,但也是有码的。关于这个,后来写了一篇文字细叙之,若有兴趣者,可停下参阅《夏天,一本有码的<金瓶梅>,17岁还有其它》。当然,那时所学的也不全近于此,比如说我手抄了《纳兰词》和《花间集》,以及顾城的小说《英儿》,那时曾好奇地写点不入流的近体诗四处投稿,记得曾经还骗了一个《中国作家》编下的创作员当当,其编辑还耐心地让我在平仄上多下工夫,多去问问老师什么的,但我们老师都不通这个,此事只好不了了之。
后来去更远的地方上了两年学,才知道中国有个诗人叫海子,还有个诗人叫顾城,他们的来头和排场都很大,只好把那些盘踞在脑海里的汪国真徐志摩席慕容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等等老干体都一一给请了出去。直到有一天去了成都,发觉九眼桥到川大后门,近两公里的街道全都是旧书摊,旁边还有个三层楼的旧书市场,都密密麻麻挤满了书摊。就我当时知道的,五块石、送仙桥沿河、光华村财大附近,甚至二环路有些公交站点,都有相对比较集中的旧书摊。遗憾的是,那时比较穷,没怎么买书,待到后来再回到成都的时候,九眼桥到川大那段路完全变了模样,我以前神往的那几个相对比较集中的旧书摊,都杳如黄鹤渺若云烟了。有一些残留的都集中在杜甫草堂旁边一个古玩城的楼上,那时住在石人小区,每到周三周日,就慢悠悠地一路走过去,回来在路上要么吃一回老妈蹄花,要么来一份卤肉炒饭,然后一包包地给拎了回去。之后离开成都,和沈阳所淘的旧书,都集中放在一个皖籍在成都工作的朋友那,为此他还买了两个书架,有时在成都过路的时候,发觉草堂旁边那个旧书市场已经迁到送仙桥古玩市场的楼上去了,最后在那花三十元淘了一本民国版的古今地名对照辞典。前段时间听朋友说,连那个旧书市场都没有了。
镜头缓缓拉回去,再次回到重庆。刚刚离开学校那段日子,真有种“四海抛却一身轻”的感觉,最初从重庆开始流浪,一重庆哥们逼我把刚拿到手的火车票退掉,打算和我一道出去,他住在九宫庙,一出来的钢花路上,两边也全是旧书摊。后来再先后去了武汉、福州、厦门、上海,直到身上揣着五毛钱到了广州找到第一份工作,最多也只是去当地的图书大厦朝一下圣,真正流离失所的时候是可以舍却一切身外之物的,当然也包括女人和书。初到广州的时候我们公司老板让两个同事举着一个大纸牌子来接我,再带我去剃掉了满头长发。那时的广州是几乎没有什么旧书的,或许特别偏僻的地方有,只不过我没有访着,所以很多时候都去石牌村附近的电脑城淘碟,曾经厚颜无耻地以40元的天价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些碟也就自然而然地丢了。最多去大洋网当当网孔网上买书,卓越也有不少积压的旧书卖,比如说老威的《中国底层访谈录》,也是那个时候买的。有一次去南京特地拜访了一下淮茗兄,蒙他带到城里的一些旧书店转了几圈,或许是自己的那个圈子本来就不够大,收获很小,还有就是那时人还年轻,也有些声色犬马的爱好,并不像后来淘书那么认真执着拼命。
再后来去了济南,从济南开始,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先把该地的旧书市场和盗版碟市场弄清楚,并且每逢周末,都会奇迹般地很早醒来,天还灰着,或许还下着雪。在济南先是去英雄山或山师东路的一些书店,要么是泉城路的三联书店,再就是山大附近的风入松书店,后来发现有了中山公园这些地方就不大去了。中山公园除了旧书之外,三折甚至两折都能买到一些山东画报出版社和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一些积压书。记得当时住在公园里面的一个旧书店老板,他比谁起来的都早,也似乎比谁都有钱,拿着两个大麻袋,一路一路就装了进去,而他所淘的品相好的自己先留着,打算十年二十年后再卖。我那时所淘的也就是他所遗漏的,记得当时认识一个书友,乃美男作家葛红兵之学弟,当时很想把麻袋蒙到他的头上痛痛快快打他一顿。不过这几年所淘的加以前广州所淘的,放到以前公司老板那里,后来他把房子卖了,前后几次挪来挪去,散失了一大半(还好很多都读过),所剩的一些被湖南一位好心的朋友从深圳运到湖南家里,替我暂存着,说我什么时候讨了老婆就还给我。
再后来稀里糊涂就去了沈阳,先是在一个小旅馆住了三个月,待到那年的世界杯完毕再在南塔附近住了一年。去了不到一周就把怀远门和南湖公园附近的旧书市场摸清楚了,怀远门那每到周末还有大量的盗版碟再卖,都是一元两元一张。沈阳再次体现出了一个旧有工业城市的厚度,别的地方少有的竖版书在这里时不时还能遇着,只是那时所挣不多,每次过屠门的时候都不能拼命大嚼几下。尽管如此,还是淘了包括钱注杜诗等多种杜诗版本,在一元钱的书摊上也淘过阿英的《小说闲谈》系列和五几年出版的周作人关于鲁迅的几种书。在离开沈阳的时候,有次在一个巷子里看到地上不知是谁掉了三百块钱,我左盯盯右瞅瞅确信没有人给我下套,然后飞快地捡了起来,做贼似的在鲁艺门口买了八本一套的《中国古代小说版画集成》。再后来,以前老板像踢皮球一样,把我扔到了重庆去。而沈阳所淘的那些书,就扔到隔壁一个连名字都不十分确切的朋友那去了。回到成都一年后,他用德邦物流给我运了回来。
在我活过来的那些日子里,以前每个乡镇及每个乡镇的学校邮局都在代卖书,现在就连新华书店都大不如以前了,文史类的书挤到很小的一个角落里,大多被一些教辅材料和学习机游戏机给充斥,这也是猫论留下的一些后遗症吧!这次从沈阳回到家,发觉我上学时的那两个旧书摊还在,据说老板也是一代文青,不过现在书摊多被大量盗版的玄幻及言情小说充斥,有次陪父亲逛的时候发觉他也居然赖在那里不走,原来是瞄上了几本姑妄言之且让我嗤之以鼻的土共秘史,这些书我以前也没少给他淘过,但这次煞是心痛地却又故作达观地给他买了,我想他现在出去收账,估计也搜刮不了什么书了,在火车上看《故事会》、看《知音》的人想必也很少了。
从我们家南下重庆,西去成都的距离都差不多,这三点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在城市越来越追求一体化的今天,我想我是喜欢重庆比喜欢成都更多一点,后来在重庆短住的半年里,那时我住在观音桥,每周末除了花一天时间在图书馆外,还有一天就是先到十八梯附近的中兴路淘书,然后再去石新路,最后再去重师后门的打折书店。至于以前曾经去过的杨公桥桥下,却被大量的教材书所充斥。还有一次慕名去北碚的一个菜市场下面淘书,一样除了教材还是教材。有次在公交车上,一老头看见我提了两大包闲书,鼻子哼哼说了几句:“年轻人,别人都去挣钱,你还有闲心淘书,更何况你淘得这些书都是没用的,有时间多去读读《厚黑学》、《孙子兵法》什么的,包你受益众生。”我扔了一句话回去:“多谢大爷的好意,不过你研究了一辈子,怎么还和我们这些小年轻挤公车呢?”现在回想起来,这老头说的话也对,我重庆的一个好哥们高中时最先也是从一本《厚黑学》入手,现在混的很是风生水起。我在重庆所淘的两大箱书,后来在家闲住的大半年里,差不多都读完了。
然后在家熬到无书可读的时候,又跑了出来。这次居然来到了北京,然后一直呆到现在。在我刚来时,也就是光合作用关门的时候。2011年的地坛秋季书市已成了绝唱,在金圣叹所说的三十九个“动”字的驱使下,我发觉了以前很多地方都觅求不到的书,过屠门而不大嚼,可乎?短短两三个月,稍微像样一点的书店都遍施到了,不过仍然发觉,北京的书店还继续处在一个衰落的时期,很多书店都不怎么更新新书了,专做积压书了。在淘了千多册书过后,我也开始淡定起来,很多书得先在脑海里扫描一下再考虑买还是不买,买书也遵循如下四个原则:这一生的必读书;短时期内特别想读的;放在床头时不时能翻翻的;折扣低。至今常去的也就豆瓣书店和对面的贵知心,西南物流,小西天的七元书店,或中图网的七楼书店,及我住附近楼下的破书店。偶尔去的北大西南门超市下面,清华西门邻近的蓝羊和前流。以前还时不时去一下采薇阁,自从他们把折扣提了上去,就再也没有去过了。
写到这里,发觉淘书是癖,是痒痒肉,是隔年的旧疮,更像是那个终身和你晤对的某个人。有朋友说我经常把一本平板如飞机场的书最后读得前凸后翘起来,这就是我读书时的秘密性感之处。
或许还有人奇怪我为何不在网上买书,也买,但很少。我一直把淘书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故事的。现实中有时别人淘了一本也就是仅余一本你忒想要的书,她拿起来,你渴望她放下;她赤裸裸地放在那里,你恨不得扑上去据为己有;她和那本书一起走了,你愁肠百结怅然若失,觉得人生一下子失去了完整。网上买书是没有这样的感觉,就像订盒饭找小姐约炮一样,有时货到付款就像收了钱提着裤子马上走人一样,毫无过程和情节可言,更没有现实中淘尽黄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艳感觉,人活着,活下去,要得就是一见倾心。如果不能一见倾心,那么就恨别惊心。
县城上高中就好一点,至少还有书店可以逛,还有书摊可以买了看,不过文学品位也就仅仅提高那么一点点,上次回家看到那时所买的什么天安门诗抄陈毅诗选左联五烈士文集等等就暗暗感到脸红,也曾先后花了一顿午饭的钱,买了民国所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和《诚意伯文集》,后一种前两年在家无书读的时候翻过,该书是作者的儿子刘璟所编,该书前面厚厚几十页,都是每一次朝见时明太祖的谈话,看完后有一种感觉是,中国的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多是土恶粗俗之辈,到了末代子孙就开始附庸风雅起来。所以后来在一本笑话里看见朱元璋圣谕上出现“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就不会大惊小怪,当然其子成祖把建文所属臣下的老婆拖出去喂狗似不出于此例,在这之前有“狗脚朕”,在这之后又有庐山上的“华北会议彼等肏娘四十日,吾今减半,可乎”,这当然扯得有些远了。
那个时候也不间断买了许多《收获》、《钟山》、《花城》等文学杂志,由于荷尔蒙过剩,有时会专找一些涉黄的段落去读,读后才发觉这帮先锋作家写起性来,比起先前所读的那些地摊文学,不知高明多少倍!至于莫言的《红树林》,却又似乎在这二者之间,现在还能有些印象的,就是吕新和王彪两个名字,还有部叫做《热屋顶上的猫》的小说。除此之外,就是时不时光顾县图书馆,会把同学的借阅证拿去一次去图书室借个七本八本书,借到后来管理图书室的小姑娘也不厌其烦,特地把图书室的后门留着,让我一个人进去自己选去,直到在某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套山东齐鲁书社所出张竹坡批点的《金瓶梅》,这个本子比词话本干净些也典雅一些,但也是有码的。关于这个,后来写了一篇文字细叙之,若有兴趣者,可停下参阅《夏天,一本有码的<金瓶梅>,17岁还有其它》。当然,那时所学的也不全近于此,比如说我手抄了《纳兰词》和《花间集》,以及顾城的小说《英儿》,那时曾好奇地写点不入流的近体诗四处投稿,记得曾经还骗了一个《中国作家》编下的创作员当当,其编辑还耐心地让我在平仄上多下工夫,多去问问老师什么的,但我们老师都不通这个,此事只好不了了之。
后来去更远的地方上了两年学,才知道中国有个诗人叫海子,还有个诗人叫顾城,他们的来头和排场都很大,只好把那些盘踞在脑海里的汪国真徐志摩席慕容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等等老干体都一一给请了出去。直到有一天去了成都,发觉九眼桥到川大后门,近两公里的街道全都是旧书摊,旁边还有个三层楼的旧书市场,都密密麻麻挤满了书摊。就我当时知道的,五块石、送仙桥沿河、光华村财大附近,甚至二环路有些公交站点,都有相对比较集中的旧书摊。遗憾的是,那时比较穷,没怎么买书,待到后来再回到成都的时候,九眼桥到川大那段路完全变了模样,我以前神往的那几个相对比较集中的旧书摊,都杳如黄鹤渺若云烟了。有一些残留的都集中在杜甫草堂旁边一个古玩城的楼上,那时住在石人小区,每到周三周日,就慢悠悠地一路走过去,回来在路上要么吃一回老妈蹄花,要么来一份卤肉炒饭,然后一包包地给拎了回去。之后离开成都,和沈阳所淘的旧书,都集中放在一个皖籍在成都工作的朋友那,为此他还买了两个书架,有时在成都过路的时候,发觉草堂旁边那个旧书市场已经迁到送仙桥古玩市场的楼上去了,最后在那花三十元淘了一本民国版的古今地名对照辞典。前段时间听朋友说,连那个旧书市场都没有了。
镜头缓缓拉回去,再次回到重庆。刚刚离开学校那段日子,真有种“四海抛却一身轻”的感觉,最初从重庆开始流浪,一重庆哥们逼我把刚拿到手的火车票退掉,打算和我一道出去,他住在九宫庙,一出来的钢花路上,两边也全是旧书摊。后来再先后去了武汉、福州、厦门、上海,直到身上揣着五毛钱到了广州找到第一份工作,最多也只是去当地的图书大厦朝一下圣,真正流离失所的时候是可以舍却一切身外之物的,当然也包括女人和书。初到广州的时候我们公司老板让两个同事举着一个大纸牌子来接我,再带我去剃掉了满头长发。那时的广州是几乎没有什么旧书的,或许特别偏僻的地方有,只不过我没有访着,所以很多时候都去石牌村附近的电脑城淘碟,曾经厚颜无耻地以40元的天价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些碟也就自然而然地丢了。最多去大洋网当当网孔网上买书,卓越也有不少积压的旧书卖,比如说老威的《中国底层访谈录》,也是那个时候买的。有一次去南京特地拜访了一下淮茗兄,蒙他带到城里的一些旧书店转了几圈,或许是自己的那个圈子本来就不够大,收获很小,还有就是那时人还年轻,也有些声色犬马的爱好,并不像后来淘书那么认真执着拼命。
再后来去了济南,从济南开始,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先把该地的旧书市场和盗版碟市场弄清楚,并且每逢周末,都会奇迹般地很早醒来,天还灰着,或许还下着雪。在济南先是去英雄山或山师东路的一些书店,要么是泉城路的三联书店,再就是山大附近的风入松书店,后来发现有了中山公园这些地方就不大去了。中山公园除了旧书之外,三折甚至两折都能买到一些山东画报出版社和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一些积压书。记得当时住在公园里面的一个旧书店老板,他比谁起来的都早,也似乎比谁都有钱,拿着两个大麻袋,一路一路就装了进去,而他所淘的品相好的自己先留着,打算十年二十年后再卖。我那时所淘的也就是他所遗漏的,记得当时认识一个书友,乃美男作家葛红兵之学弟,当时很想把麻袋蒙到他的头上痛痛快快打他一顿。不过这几年所淘的加以前广州所淘的,放到以前公司老板那里,后来他把房子卖了,前后几次挪来挪去,散失了一大半(还好很多都读过),所剩的一些被湖南一位好心的朋友从深圳运到湖南家里,替我暂存着,说我什么时候讨了老婆就还给我。
再后来稀里糊涂就去了沈阳,先是在一个小旅馆住了三个月,待到那年的世界杯完毕再在南塔附近住了一年。去了不到一周就把怀远门和南湖公园附近的旧书市场摸清楚了,怀远门那每到周末还有大量的盗版碟再卖,都是一元两元一张。沈阳再次体现出了一个旧有工业城市的厚度,别的地方少有的竖版书在这里时不时还能遇着,只是那时所挣不多,每次过屠门的时候都不能拼命大嚼几下。尽管如此,还是淘了包括钱注杜诗等多种杜诗版本,在一元钱的书摊上也淘过阿英的《小说闲谈》系列和五几年出版的周作人关于鲁迅的几种书。在离开沈阳的时候,有次在一个巷子里看到地上不知是谁掉了三百块钱,我左盯盯右瞅瞅确信没有人给我下套,然后飞快地捡了起来,做贼似的在鲁艺门口买了八本一套的《中国古代小说版画集成》。再后来,以前老板像踢皮球一样,把我扔到了重庆去。而沈阳所淘的那些书,就扔到隔壁一个连名字都不十分确切的朋友那去了。回到成都一年后,他用德邦物流给我运了回来。
在我活过来的那些日子里,以前每个乡镇及每个乡镇的学校邮局都在代卖书,现在就连新华书店都大不如以前了,文史类的书挤到很小的一个角落里,大多被一些教辅材料和学习机游戏机给充斥,这也是猫论留下的一些后遗症吧!这次从沈阳回到家,发觉我上学时的那两个旧书摊还在,据说老板也是一代文青,不过现在书摊多被大量盗版的玄幻及言情小说充斥,有次陪父亲逛的时候发觉他也居然赖在那里不走,原来是瞄上了几本姑妄言之且让我嗤之以鼻的土共秘史,这些书我以前也没少给他淘过,但这次煞是心痛地却又故作达观地给他买了,我想他现在出去收账,估计也搜刮不了什么书了,在火车上看《故事会》、看《知音》的人想必也很少了。
从我们家南下重庆,西去成都的距离都差不多,这三点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在城市越来越追求一体化的今天,我想我是喜欢重庆比喜欢成都更多一点,后来在重庆短住的半年里,那时我住在观音桥,每周末除了花一天时间在图书馆外,还有一天就是先到十八梯附近的中兴路淘书,然后再去石新路,最后再去重师后门的打折书店。至于以前曾经去过的杨公桥桥下,却被大量的教材书所充斥。还有一次慕名去北碚的一个菜市场下面淘书,一样除了教材还是教材。有次在公交车上,一老头看见我提了两大包闲书,鼻子哼哼说了几句:“年轻人,别人都去挣钱,你还有闲心淘书,更何况你淘得这些书都是没用的,有时间多去读读《厚黑学》、《孙子兵法》什么的,包你受益众生。”我扔了一句话回去:“多谢大爷的好意,不过你研究了一辈子,怎么还和我们这些小年轻挤公车呢?”现在回想起来,这老头说的话也对,我重庆的一个好哥们高中时最先也是从一本《厚黑学》入手,现在混的很是风生水起。我在重庆所淘的两大箱书,后来在家闲住的大半年里,差不多都读完了。
然后在家熬到无书可读的时候,又跑了出来。这次居然来到了北京,然后一直呆到现在。在我刚来时,也就是光合作用关门的时候。2011年的地坛秋季书市已成了绝唱,在金圣叹所说的三十九个“动”字的驱使下,我发觉了以前很多地方都觅求不到的书,过屠门而不大嚼,可乎?短短两三个月,稍微像样一点的书店都遍施到了,不过仍然发觉,北京的书店还继续处在一个衰落的时期,很多书店都不怎么更新新书了,专做积压书了。在淘了千多册书过后,我也开始淡定起来,很多书得先在脑海里扫描一下再考虑买还是不买,买书也遵循如下四个原则:这一生的必读书;短时期内特别想读的;放在床头时不时能翻翻的;折扣低。至今常去的也就豆瓣书店和对面的贵知心,西南物流,小西天的七元书店,或中图网的七楼书店,及我住附近楼下的破书店。偶尔去的北大西南门超市下面,清华西门邻近的蓝羊和前流。以前还时不时去一下采薇阁,自从他们把折扣提了上去,就再也没有去过了。
写到这里,发觉淘书是癖,是痒痒肉,是隔年的旧疮,更像是那个终身和你晤对的某个人。有朋友说我经常把一本平板如飞机场的书最后读得前凸后翘起来,这就是我读书时的秘密性感之处。
或许还有人奇怪我为何不在网上买书,也买,但很少。我一直把淘书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故事的。现实中有时别人淘了一本也就是仅余一本你忒想要的书,她拿起来,你渴望她放下;她赤裸裸地放在那里,你恨不得扑上去据为己有;她和那本书一起走了,你愁肠百结怅然若失,觉得人生一下子失去了完整。网上买书是没有这样的感觉,就像订盒饭找小姐约炮一样,有时货到付款就像收了钱提着裤子马上走人一样,毫无过程和情节可言,更没有现实中淘尽黄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艳感觉,人活着,活下去,要得就是一见倾心。如果不能一见倾心,那么就恨别惊心。
刀叢中的小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雪夜灯下读《金瓶》 (10人喜欢)
- 十个农民进城 (7人喜欢)
- 创世纪 (2人喜欢)
- 百家姓·民间语文 (2人喜欢)
- 黄色潜水艇(仿死亡赋格)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