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一季度最佳
从月度变成季度,就这还迟到两个月,我真勤劳。
闲话不说,2013年头三个月共读书28本,最佳三黄蛋:《呼兰河传》、《海伯利安》、《终结的感觉》。
好的女作家,是那种不靠观点的标新立异,不依赖女性身份的刻意彰显,既能在现有话语环境中硬生生杀出血路,又能教人读出文字个性的无可替代。萧红就是这样的女性作者。一部《呼兰河传》在私人化的童稚、天真与想象之上,用冷静、克制甚至淡漠的笔触将一派世俗安宁景象下的触目惊心拖出来示众。但作者并未因此而登上审判席,而是与这派场景保持着暧昧甚至温润的亲密。且不说文笔上的清爽,就这种态度,够甩假装决绝的革命青年们几条大街了。
《海伯利安》的形式是向《坎特伯雷故事集》致敬,每个人的故事只是一条线,拼在一起构筑了这个庞大架空世界的方方面面,单是世界观设置就非常了不起。写法几乎一个故事换一个套路,通俗小说的故事性和宏大架构下的终极思索都非常出色。唯一的问题是——略坑。
《终结的感觉》电影感很浓,无论是颇似闪回的开头,还是多面化的零切碎剪,故事体量和选择的切入口都不大,内容和形态都是一部独立小制作的样子,但巴恩斯的好处是他手法上的灵巧是埋在叙事的流畅之下的,你可以感觉到他在玩,但丝毫不影响整本书的走向,阅读快感和写作技巧都很棒,这点尤为可贵。
头三个月观影剧37部,最佳给三部电影一部电视剧。
电视剧是Mildred Pierce,托德·海恩斯翻拍作。现世若有人能将尤金·奥尼尔的《更庄严的大厦》搬上银幕,恐非托德·海恩斯莫属。他对美国“年代剧”形态的把握,对会客厅悲剧的拿捏,对女性特别是中年家庭妇女心态的了解都恰到好处,古朴而沉稳地将性格和命运共同编织的悲剧一步步推向高潮。肥温可以自豪地说:我生来就是歇斯底里的。不管哪种角色,肥温演绎后都会沾染这层气质,放到本作中倒是恰到好处。ps:开句玩笑,本作可以当成是美国版《万箭穿心》。
三部电影是:
《林肯》:头二十分钟的铺陈我还以为是偏严谨考证的年代档案戏,但经过前面不厌其烦的铺垫,后面戏剧味道开始慢慢散发出来。打动我的不是这片中令自由派潮吹的xx精神,而是本作严谨、古典、张弛有度的舞台气质。剧本写作更是证明了什么叫重剑无锋,把同时代纯靠技巧取胜的那些远远甩在了身后,好比打仗,任你闪击战术诡谲多变,这边一颗原子弹直接把你送上天,大体就是这种感觉。这片的缺点在于,憋了全场的气,到结尾泄了。本来一直这样内敛,纯靠舞台上的力量推动,到结尾却突然要升华,没旁白但恶果不亚于旁白。片头轮背葛底斯堡演讲虽然有讨巧嫌疑,但勉强还能带人入戏,结尾的繁冗实在不能忍。其实投票通过时、林肯拒绝小牛皮手套消失在楼梯尽头时、剧场大幕落下时都可以收尾,最次最次有人跑出大喊总统遇刺时也该收尾。可是……也算白璧微瑕吧。
《月升王国》:这部我是四星改五星。无他,好玩。原来虽然我也认可慰安的才华,但他的调调跟我总是不搭,哪怕是狐狸爸爸,我觉得它好,但还是有层隔膜。但这部不同,从头欢乐到结尾,色彩好得不得了,原声也是。这部片我得留着给我家娃看。
《听说桐岛要退部》:这片似乎也是喜欢的人喜欢得不得了,讨厌的人讨厌得不得了。我是前者。天台大战戏码不说了,这段喜欢的人太多了,但我要讲的是这片远不止这么一点,甚至哪怕没有这一段,采用更平和内敛的方式,我也能接受。我对这片的喜爱,公私方面都有:于公,先是构架层面,把学校少年如成人社会般壁垒森严的阶层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尽可能地避免了过于激烈的表达——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残酷,但这种人群分隔的状况,尽管国情不同,表现形式可能不一样,但想必多数人都经历过。再是多面体的表现角度,虽则这样玩入戏容易慢,但一个角色都不放过,没有废人物,每个角色都尽可能地立起来。于私,这就是我的青春,不是其中任何一个角色,都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它不是一百分钟的故事,而是创造了一个镜像世界,给你挑了其中的一百分钟。
沉浸其中的感觉,真好。
闲话不说,2013年头三个月共读书28本,最佳三黄蛋:《呼兰河传》、《海伯利安》、《终结的感觉》。
好的女作家,是那种不靠观点的标新立异,不依赖女性身份的刻意彰显,既能在现有话语环境中硬生生杀出血路,又能教人读出文字个性的无可替代。萧红就是这样的女性作者。一部《呼兰河传》在私人化的童稚、天真与想象之上,用冷静、克制甚至淡漠的笔触将一派世俗安宁景象下的触目惊心拖出来示众。但作者并未因此而登上审判席,而是与这派场景保持着暧昧甚至温润的亲密。且不说文笔上的清爽,就这种态度,够甩假装决绝的革命青年们几条大街了。
《海伯利安》的形式是向《坎特伯雷故事集》致敬,每个人的故事只是一条线,拼在一起构筑了这个庞大架空世界的方方面面,单是世界观设置就非常了不起。写法几乎一个故事换一个套路,通俗小说的故事性和宏大架构下的终极思索都非常出色。唯一的问题是——略坑。
《终结的感觉》电影感很浓,无论是颇似闪回的开头,还是多面化的零切碎剪,故事体量和选择的切入口都不大,内容和形态都是一部独立小制作的样子,但巴恩斯的好处是他手法上的灵巧是埋在叙事的流畅之下的,你可以感觉到他在玩,但丝毫不影响整本书的走向,阅读快感和写作技巧都很棒,这点尤为可贵。
头三个月观影剧37部,最佳给三部电影一部电视剧。
电视剧是Mildred Pierce,托德·海恩斯翻拍作。现世若有人能将尤金·奥尼尔的《更庄严的大厦》搬上银幕,恐非托德·海恩斯莫属。他对美国“年代剧”形态的把握,对会客厅悲剧的拿捏,对女性特别是中年家庭妇女心态的了解都恰到好处,古朴而沉稳地将性格和命运共同编织的悲剧一步步推向高潮。肥温可以自豪地说:我生来就是歇斯底里的。不管哪种角色,肥温演绎后都会沾染这层气质,放到本作中倒是恰到好处。ps:开句玩笑,本作可以当成是美国版《万箭穿心》。
三部电影是:
《林肯》:头二十分钟的铺陈我还以为是偏严谨考证的年代档案戏,但经过前面不厌其烦的铺垫,后面戏剧味道开始慢慢散发出来。打动我的不是这片中令自由派潮吹的xx精神,而是本作严谨、古典、张弛有度的舞台气质。剧本写作更是证明了什么叫重剑无锋,把同时代纯靠技巧取胜的那些远远甩在了身后,好比打仗,任你闪击战术诡谲多变,这边一颗原子弹直接把你送上天,大体就是这种感觉。这片的缺点在于,憋了全场的气,到结尾泄了。本来一直这样内敛,纯靠舞台上的力量推动,到结尾却突然要升华,没旁白但恶果不亚于旁白。片头轮背葛底斯堡演讲虽然有讨巧嫌疑,但勉强还能带人入戏,结尾的繁冗实在不能忍。其实投票通过时、林肯拒绝小牛皮手套消失在楼梯尽头时、剧场大幕落下时都可以收尾,最次最次有人跑出大喊总统遇刺时也该收尾。可是……也算白璧微瑕吧。
《月升王国》:这部我是四星改五星。无他,好玩。原来虽然我也认可慰安的才华,但他的调调跟我总是不搭,哪怕是狐狸爸爸,我觉得它好,但还是有层隔膜。但这部不同,从头欢乐到结尾,色彩好得不得了,原声也是。这部片我得留着给我家娃看。
《听说桐岛要退部》:这片似乎也是喜欢的人喜欢得不得了,讨厌的人讨厌得不得了。我是前者。天台大战戏码不说了,这段喜欢的人太多了,但我要讲的是这片远不止这么一点,甚至哪怕没有这一段,采用更平和内敛的方式,我也能接受。我对这片的喜爱,公私方面都有:于公,先是构架层面,把学校少年如成人社会般壁垒森严的阶层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尽可能地避免了过于激烈的表达——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残酷,但这种人群分隔的状况,尽管国情不同,表现形式可能不一样,但想必多数人都经历过。再是多面体的表现角度,虽则这样玩入戏容易慢,但一个角色都不放过,没有废人物,每个角色都尽可能地立起来。于私,这就是我的青春,不是其中任何一个角色,都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它不是一百分钟的故事,而是创造了一个镜像世界,给你挑了其中的一百分钟。
![]() |
沉浸其中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