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跑-游戏,驱动力和市场
尽管2012年台湾经济呈现低迷状态,全台湾加金门还是一共举办了49场马拉松赛事,如果加上超级马拉松和越野跑赛,总数超过70场,换句话说,从9月到来年6月气温适合跑步的月份里,每周末有超过两场以上的路跑赛。36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和总人口2300万做比较基础,台湾恐怕是世界上马拉松数密度最高的地方。在二十年前,1993年的台湾一年路跑赛不超过十场,马拉松赛一年只有一场到两场而已。
马拉松赛事终于在近几年内成为中国体坛贯穿全年的盛事,马拉松赛作为载体聚集人气和进行城市营销,全年52场马拉松赛,绝大多数是由官方举办的,如果加上杭州山地马拉松、西湖跑山赛,大连100、TNF100、沂山100、门头沟100、黔东南100等赛事,勉强凑齐60个赛事。
俱乐部自办马拉松赛是台湾马拉松赛的特色,俱乐部型和休闲型赛事没有正规的距离丈量和合格的裁判参与,成绩也不受重视,许多跑者倒是在乎参赛者的福利,于是参赛纪念品的价值多寡与赛中赛后的食物丰盛与否变成赛事受欢迎的指标。台湾还有一群为数大约近千的跑者以跑一百场马拉松赛为目标,通称跑百马,还有网站帮跑者认证和累积场数。有些人以最短时间完成百马为目标,有些人以场次最多竞逐为目标,这股风潮固然有些争议,但是台湾目前蓬勃的马拉松路跑盛况,这些疯迷的跑者有相当程度地推波助澜的效果,则是不争的事实。
当跑者跑了多马拉松赛之后,想挑战自己尝试更长距离的赛事,台湾在1998年引进该运动,前几年发展缓慢,近两年赛事逐渐多了起来,其中以东吴大学24小时赛最富盛名,该赛事在2012年因赛事成绩优越,得到国际超级马拉松总会金牌赛事认证。除东吴大学24小时赛外,目前台湾一年约有十场超级马拉松赛事,主要锁定为超长路跑,其中50公里田径场赛、台北48小时超马嘉年华和新北三峡12小时赛场地赛均受欢迎。2013年台湾超马界的盛事是首届环台超马赛,总长1100公里14天分站赛事,顺时针环绕台岛一周,60名超马跑者参赛。
越野跑是中国跑步人群中分化出的一个群体,随着跑步人群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马拉松爱好者及户外爱好者加入了越野跑的行列。2009年4月,耐力跑这个概念由TNF举办的中国首个100公里超级耐力跑比赛引进,借助于TNF100赛事连续多年举办,中国越野跑运动经历了前期几乎停滞的局面,开始呈现了一个小的爆发性增长。不仅仅是除了TNF100、杭州跑山赛、厦门翔安100、黔东南100、门头沟100公里等越野跑赛事,更多的越野跑相关品牌也开始组建自己的队伍,并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越野跑选手具备了走向世界的实力。
由于越野跑运动目前并没有相应的单项运动协会,就注定了这项运动的边缘性,这也是中国大多数非奥运动或小众项目的真实生存写照。举办5年的TNF100因其服务于品牌的需要,赛事2013年大幅度缩水,导致参赛者的各种吐槽。实际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TNF100赛事也有诸多限制条件,如不能进行夜间比赛,报名资格成绩严苛,赛事成本投入产出比例失衡等等原因造成了这一局面。
民间力量对于推动越野跑运动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始于2002年的杭州西湖跑山赛是由杭州户外爱好者组织的赛事,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在江浙地区培养了一批越野跑人群,并在2013年再添42公里山地马拉松;大连越野跑爱好者于雷参加了VIBRAM香港100和TDG赛事后,在大连创办100公里越野跑赛事,同时通过UTMB的赛事认证,这标志着民间力量有能力组织100公里越野跑赛事。大连100更注重的是为参赛者服务,无论是在赛道的补给和后勤,还是赛事的颁奖典礼,都充分考虑到全部参赛者的感受。
越野跑运动是一种最典型的户外运动方式。同时,它也可以植根于人类最悠久的历史中——人类正是通过漫步荒野(迁徙、移民,游牧,甚至流放)才开始逐渐书写历史,并形成完整了人性。人生是一场持久的越野跑,从起点到终点,从过去到未来,从记忆到现实,从情感到想象……越野跑赛事生动呈现了这一过程,同时又极具随机性,不仅在于其利用竞赛方式创造激励机制,也包括参与者在探索那些无法绕过的议题——疼痛、寒冷、疲惫、饥饿和天气变化、身体与意志力之间不断游移,或者说他们把这一切视为游戏的一部分,事实上,他们热爱这些困难。而且,那正是人们参加越野跑运动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知道,艰难困苦是他们认识真实自我的唯一途径:面对严峻挑战,他们是否会退缩,能否找到足够的勇气和胆识,成为自己的英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怎么玩这个游戏。我发现这种想法的纯粹性非常振奋人心。
就在大连100结束后一周,第二届UTMF环富士山超级越野跑举行,有将近10位中国籍选手参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完成了160公里的挑战。在这次赛事里,日本本土跑者原良和赢得了冠军,在赛后的记者采访中,原良和介绍了武士精神——这种勇猛的武士精神会为他们赢得胜利。武士精神的含义包括战士的昂扬斗志;内在力量至高无上;只能赢不能输;任何问题都有解决方法;身体只是为思想所控制和指挥的驯服工具。他们将以最令人惊奇的方式来体现他们的武士精神——不是通过胜利,而是通过失败。现出了他们性格的坚韧。如果将这种毅力运用于人生的每一个方面——婚姻、事业、健康、教育等等——他们的人生将永远是成功的。
我和参加UTMF的几位朋友聊了参赛感受,他们无不惊叹日本越野跑运动的发展水准。除了赛事组织的精细化水平之外,有诸多品牌组成的日本山岳耐力会联合进行运动推广,而UTMF赛事作为日本越野跑运动和产业的最高端,促进和维持着一个巨大的市场、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这就是越野跑运动商业化的魅力所在,所谓运动经济的价值。
最宝贵的是越野跑运动的商业化,给几乎每个个人提供了平等的创造机会和激励,几乎每个热爱越野跑运动的日本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事或组织,各种类型的学习交流活动成为培养爱好者的小作坊,以此与马拉松为代表的大众运动竞争,为这个后工业社会远远不断输送培养着顶尖越野跑选手,同时完美结合了建立在生活方式追求的创意产业。因此,如果说UTMF或者越野跑运动俨然成为日本后工业时代运动创意经济的驱动者,大概也算不过分。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规则、知识产权和自由。虽然有人说UTMF的赛事组织与UTMB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UTMF不简单是UTMB的姊妹赛事,它在赛事的特色和难度方面倒有超出UTMB的势头。在UTMB举办10年的赛事统计数据中,日本是参赛人数最多的五个国家之一,现在日本开始打造本国的经典赛事来吸引更多的国际选手。
我注意到上海跑者大宝讲述UTMF参赛的一个细节:UTMF要求参赛者把自己的排泄物通过一个便携式马桶装置带走,如此严苛的环保要求只有在阿拉斯加和南北极的登山活动中才有,如此认真的办赛态度之下没有不成功的理由。
马拉松赛事终于在近几年内成为中国体坛贯穿全年的盛事,马拉松赛作为载体聚集人气和进行城市营销,全年52场马拉松赛,绝大多数是由官方举办的,如果加上杭州山地马拉松、西湖跑山赛,大连100、TNF100、沂山100、门头沟100、黔东南100等赛事,勉强凑齐60个赛事。
俱乐部自办马拉松赛是台湾马拉松赛的特色,俱乐部型和休闲型赛事没有正规的距离丈量和合格的裁判参与,成绩也不受重视,许多跑者倒是在乎参赛者的福利,于是参赛纪念品的价值多寡与赛中赛后的食物丰盛与否变成赛事受欢迎的指标。台湾还有一群为数大约近千的跑者以跑一百场马拉松赛为目标,通称跑百马,还有网站帮跑者认证和累积场数。有些人以最短时间完成百马为目标,有些人以场次最多竞逐为目标,这股风潮固然有些争议,但是台湾目前蓬勃的马拉松路跑盛况,这些疯迷的跑者有相当程度地推波助澜的效果,则是不争的事实。
当跑者跑了多马拉松赛之后,想挑战自己尝试更长距离的赛事,台湾在1998年引进该运动,前几年发展缓慢,近两年赛事逐渐多了起来,其中以东吴大学24小时赛最富盛名,该赛事在2012年因赛事成绩优越,得到国际超级马拉松总会金牌赛事认证。除东吴大学24小时赛外,目前台湾一年约有十场超级马拉松赛事,主要锁定为超长路跑,其中50公里田径场赛、台北48小时超马嘉年华和新北三峡12小时赛场地赛均受欢迎。2013年台湾超马界的盛事是首届环台超马赛,总长1100公里14天分站赛事,顺时针环绕台岛一周,60名超马跑者参赛。
越野跑是中国跑步人群中分化出的一个群体,随着跑步人群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马拉松爱好者及户外爱好者加入了越野跑的行列。2009年4月,耐力跑这个概念由TNF举办的中国首个100公里超级耐力跑比赛引进,借助于TNF100赛事连续多年举办,中国越野跑运动经历了前期几乎停滞的局面,开始呈现了一个小的爆发性增长。不仅仅是除了TNF100、杭州跑山赛、厦门翔安100、黔东南100、门头沟100公里等越野跑赛事,更多的越野跑相关品牌也开始组建自己的队伍,并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越野跑选手具备了走向世界的实力。
由于越野跑运动目前并没有相应的单项运动协会,就注定了这项运动的边缘性,这也是中国大多数非奥运动或小众项目的真实生存写照。举办5年的TNF100因其服务于品牌的需要,赛事2013年大幅度缩水,导致参赛者的各种吐槽。实际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TNF100赛事也有诸多限制条件,如不能进行夜间比赛,报名资格成绩严苛,赛事成本投入产出比例失衡等等原因造成了这一局面。
民间力量对于推动越野跑运动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始于2002年的杭州西湖跑山赛是由杭州户外爱好者组织的赛事,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在江浙地区培养了一批越野跑人群,并在2013年再添42公里山地马拉松;大连越野跑爱好者于雷参加了VIBRAM香港100和TDG赛事后,在大连创办100公里越野跑赛事,同时通过UTMB的赛事认证,这标志着民间力量有能力组织100公里越野跑赛事。大连100更注重的是为参赛者服务,无论是在赛道的补给和后勤,还是赛事的颁奖典礼,都充分考虑到全部参赛者的感受。
越野跑运动是一种最典型的户外运动方式。同时,它也可以植根于人类最悠久的历史中——人类正是通过漫步荒野(迁徙、移民,游牧,甚至流放)才开始逐渐书写历史,并形成完整了人性。人生是一场持久的越野跑,从起点到终点,从过去到未来,从记忆到现实,从情感到想象……越野跑赛事生动呈现了这一过程,同时又极具随机性,不仅在于其利用竞赛方式创造激励机制,也包括参与者在探索那些无法绕过的议题——疼痛、寒冷、疲惫、饥饿和天气变化、身体与意志力之间不断游移,或者说他们把这一切视为游戏的一部分,事实上,他们热爱这些困难。而且,那正是人们参加越野跑运动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知道,艰难困苦是他们认识真实自我的唯一途径:面对严峻挑战,他们是否会退缩,能否找到足够的勇气和胆识,成为自己的英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怎么玩这个游戏。我发现这种想法的纯粹性非常振奋人心。
就在大连100结束后一周,第二届UTMF环富士山超级越野跑举行,有将近10位中国籍选手参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完成了160公里的挑战。在这次赛事里,日本本土跑者原良和赢得了冠军,在赛后的记者采访中,原良和介绍了武士精神——这种勇猛的武士精神会为他们赢得胜利。武士精神的含义包括战士的昂扬斗志;内在力量至高无上;只能赢不能输;任何问题都有解决方法;身体只是为思想所控制和指挥的驯服工具。他们将以最令人惊奇的方式来体现他们的武士精神——不是通过胜利,而是通过失败。现出了他们性格的坚韧。如果将这种毅力运用于人生的每一个方面——婚姻、事业、健康、教育等等——他们的人生将永远是成功的。
我和参加UTMF的几位朋友聊了参赛感受,他们无不惊叹日本越野跑运动的发展水准。除了赛事组织的精细化水平之外,有诸多品牌组成的日本山岳耐力会联合进行运动推广,而UTMF赛事作为日本越野跑运动和产业的最高端,促进和维持着一个巨大的市场、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这就是越野跑运动商业化的魅力所在,所谓运动经济的价值。
最宝贵的是越野跑运动的商业化,给几乎每个个人提供了平等的创造机会和激励,几乎每个热爱越野跑运动的日本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事或组织,各种类型的学习交流活动成为培养爱好者的小作坊,以此与马拉松为代表的大众运动竞争,为这个后工业社会远远不断输送培养着顶尖越野跑选手,同时完美结合了建立在生活方式追求的创意产业。因此,如果说UTMF或者越野跑运动俨然成为日本后工业时代运动创意经济的驱动者,大概也算不过分。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规则、知识产权和自由。虽然有人说UTMF的赛事组织与UTMB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UTMF不简单是UTMB的姊妹赛事,它在赛事的特色和难度方面倒有超出UTMB的势头。在UTMB举办10年的赛事统计数据中,日本是参赛人数最多的五个国家之一,现在日本开始打造本国的经典赛事来吸引更多的国际选手。
我注意到上海跑者大宝讲述UTMF参赛的一个细节:UTMF要求参赛者把自己的排泄物通过一个便携式马桶装置带走,如此严苛的环保要求只有在阿拉斯加和南北极的登山活动中才有,如此认真的办赛态度之下没有不成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