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译文版》2013年5月
![]() |
总体说来,本期杂志水准尚可,基本都是思想深刻的硬科幻文章。只是和预期的感觉并不是那么相符。
封面:上绿下蓝并不算很漂亮,但是视觉冲击力还是很厉害的。科瓦奇和火星人的描绘都不错。
卷首:本期卷首写得非常流畅有条理,观点也很犀利。对“未知”的恐惧让我们存活至今,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探索的机会。
把未知之物冠以熟悉的名字,能让我们拾起战胜之心。好观点。
编者按:本期新增的编者按的确让人阅读兴趣提升不少。不过既然我从来都是从头读到尾,这个编者分析作用也并不算大,最主要的是提升了我的阅读期望。问题是和期望不符就会失望呐。
《坠落天使》(下)
相比起来,上半本果然都是在铺垫。下半本的情节异常跌宕起伏。科瓦奇探索了火星门和火星人的飞船,这段费了大笔墨,可惜的是最后情节还是归结到找内鬼和人类内部的战争中去。科瓦奇为了现在的伙伴杀了昔日的伙伴,地球斗争平衡打破,最后他逃避走进虚拟世界。
我觉得和“编者按”相反,虽然中途不断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反思,对于各种宗教的思辨,有对唯物主义的虚无与压力的描述,但是并没有提到对于自我意识的问题。最后科瓦奇逃入虚拟世界觉得理所当然毫无阻碍。毕竟文章的重点是放在了火星人科技对人类科技的提携上。
总体而言,这个故事还是很硬的科幻。心理描写非常多,很多对话看得艰涩。我觉得说人类不应该这么冒进,不假思索利用火星人的科技,以及不管发展到什么地步,外星人都和人类一样,会自相残杀的见解都不错。
可惜的是我还是觉得科瓦奇做出杀昔日战友的决定太容易,好像结识了新朋友就对和老朋友一刀两断了。“副本”的设定也没有挖得很深,火星人的遗迹也好像只是在做背景,衬托人类文明的渺小。太多的谜题都没有解开,只是对军队和战争做简单分析,总是一两个人就左右世界格局。
纳米武器的设定是进化论的加速版。纳米分子复制并产生突变,总有突变能从打击中存活。但是突变变化必须非常多,而且每次繁殖都有足够数量的有利基因遗传下来。鉴于很有可能在某次打击中一个有利突变都没有,这个纳米武器被渲染地太厉害了。
《玛莱卡》:人工智能无人机接受人类道德测试的故事。最开始看感觉很像《趁生命气息逗留》,无人机执行规则,突然失调,产生反抗。最后神经系统渐渐完备,得到人性。最后结局并不是看得很懂,好像是和人类同归于尽的悲惨结局。
就节奏和语言而言我觉得还算舒服。短短的文章21个注释,名词还是很多的。思想上和《趁生命气息逗留》差不多,就是人工智能与真正的思维的差别。
《笛卡尔的继子》:和《观察者》主线很像的故事。这里的惊天发现从脑神经科学而来:其实很多人没有自我意识。我好喜欢这个设定!自我意识是什么?外界信息输入,脑神经的传递、筛选、处理到新信息输出,自我意识在这里可能什么作用都没有。《爱的算法》里面有讲到人脑程序的问题,也是一样的思路。
鲁迅说中国人都麻木掉了。夸张点说就是指没有自我意识吧。科学伦理问题在这里被放大,监测缺乏自我意思的人被社会抛弃。又是一个反乌托邦。
主角最后觉得自我意识其实无所谓,伪造了数据说自己之前的发现是错的。这段的心理挣扎写得太简单。基本就归结为一句话——人类的思维是极其混乱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是觉得应该这么做而已。
老年痴呆的妻子眼里一片空茫。主角说,不管发生什么,我都爱你。主题还是回归了人性最本质的爱与情感。
另外这篇文章也把中国dang给讽刺了下。
《荒野》:编者按里说此文描述了开拓植根于我们的本性这一道理。可是这篇文章是在讲开拓者与留守者的斗争故事。而且开拓方是坏的一方,最后开拓者输了……
《荒野》是篇正统小说。科幻成分少之又少。带点蒸汽朋克的意味。我觉得这篇文章并没有描写人类开拓的天性,相反,是对亲情与友谊的坚定,对家园的守护。但是这些情感也描写得非常隐晦。
猎犬的蒸汽朋克很带感。
《人之涛》刘宇昆的作品。我觉得是本期中写得最好的一篇作品。这里面融合了对思维与生命的界定探讨,对未知的痴迷探索,对拓荒天性的执着,对死亡与人性的关系争论。穿插着各地的人类起源故事,着实一份大餐。
一贯的刘宇昆温婉的调子,女主角经历了永生、变形、化光,旅行了宇宙,探寻着起源。最后再造生命。
基调乐观,科技让人类欣欣向荣,虽然好像科技发展到最后变成了虚无。人的躯体没有了还是人吗?自我意识到底是什么呢?
篇幅短但是视角极度广阔。不过科技的过度相当一帆风顺,和和气气地接纳,所有人都是思维的精英哪。
《生化船猎手》山本弘作品。开头的名词真多,后面对伊姆洛夫人的设定也占了过多篇幅。其实故事情节很简单,写得却比《人之涛》要长得多。而且最后有点说教。
通过与外星生物的接触,增加理解,促进合作,学会宽容。并对人类飞速的发展速度感到一点担忧。不太喜欢这个故事。
生化船和外星人的设定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