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臘風土記
元代周達觀著作的「真臘風土記」,為研究吳哥當年盛況最重要的文獻。時至今
日,你到這邊來,都可以看到老外們拿著英文的譯本,對照著過去的金碧輝煌、城墎壁刻。既然說
此遊記重要的開啟了西方世界對吳哥考古的濫觴,那到底是誰先發現了吳哥窟?!
大部分的資料都指向,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為發現者。但此說法有點言過其實了,
因為有很多當地的佛教徒,早就在此地搭屋居住修行,且在他之前,也有許多傳教士早先一步提到吳哥。所以亨利·穆奧(Henri Mouhot)正確的說,應該是將這裡發揚至西方世界,而不是發現者。
1586年,葡萄牙旅行家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Antonio da Magdalena)遊歷吳哥,並講出其見聞:「城為方形,有四門及護城河環繞,建築之獨特無以倫比,其超絕非凡,筆墨難以形容」,但他的報告在當時被世人論為笑談。1857年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Charles Emile Bouillevaux),在派駐柬埔寨馬德望,遊歷越南和柬埔寨時(1823年—1913年)寫下了「印度支那旅行記,安南與柬埔寨」一書,再度描寫吳哥的狀況,但仍然未引起注意。
一直到1861年,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為了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在原始叢林發現了吳哥,並寫下「暹羅柬埔寨寮國諸王國旅行記」,被出版社出書大肆渲染,才一下讓西方世界為之震撼。
法國的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Emile Gsell)為世界上最早拍攝吳哥窟照片的攝影師。他於1866年發表的照片使人們親眼目睹了吳哥窟的雄偉風采。
亨利 穆奧(Henri Mouhot)在目睹了吳哥窟時,說到:吳哥窟的偉大建築,使希臘和羅馬的遺跡,黯然失色!
1860年,一位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法国人在柬埔寨暹粒市郊外无意间发现了一处沉睡400年的古城堡,那就是古老的高棉王国国都吴哥窟。中国文献记录
根据中国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记载,当时的国都名字为“禄厄”[7]。禄厄(Lokor)来自梵文nagara,即都城。
元成宗铁莫尔在元贞二年(1296年),派遣周达观出使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至吴哥国登岸。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真腊风土记》称吴哥窟为“鲁班墓”[8],又说国王死后,有塔埋葬[9],可见吴哥寺乃皇陵。
一些学者认为,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据有三:
与吴哥大多数其他寺庙朝东,面对朝阳不同,吴哥窟正门朝西,面向日暮;根据荷兰考古学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殡葬风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庙则朝东。
画廊浮雕反时针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礼时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吴哥窟画廊中苏耶跋摩二世与毗湿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后升天成毗湿奴长驻毗湿奴神殿之意。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年-1339年间曾游历吴哥,他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这表明在十四世纪中叶,吴哥窟已经改为佛寺。汪大渊还报告吴哥窟有“裹金石桥四十余丈”,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腊”之语[10]。
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绶出使真腊。尹绶从广州出发从海道经占城,过淡水湖(今洞里萨湖)、菩提萨州、经吴哥窟抵达真腊。尹绶回国后将真腊国的山川、地理和吴哥都城所见,绘画成图上呈,明成祖大喜[11]。
日,你到這邊來,都可以看到老外們拿著英文的譯本,對照著過去的金碧輝煌、城墎壁刻。既然說
此遊記重要的開啟了西方世界對吳哥考古的濫觴,那到底是誰先發現了吳哥窟?!
大部分的資料都指向,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為發現者。但此說法有點言過其實了,
因為有很多當地的佛教徒,早就在此地搭屋居住修行,且在他之前,也有許多傳教士早先一步提到吳哥。所以亨利·穆奧(Henri Mouhot)正確的說,應該是將這裡發揚至西方世界,而不是發現者。
1586年,葡萄牙旅行家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Antonio da Magdalena)遊歷吳哥,並講出其見聞:「城為方形,有四門及護城河環繞,建築之獨特無以倫比,其超絕非凡,筆墨難以形容」,但他的報告在當時被世人論為笑談。1857年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Charles Emile Bouillevaux),在派駐柬埔寨馬德望,遊歷越南和柬埔寨時(1823年—1913年)寫下了「印度支那旅行記,安南與柬埔寨」一書,再度描寫吳哥的狀況,但仍然未引起注意。
一直到1861年,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為了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在原始叢林發現了吳哥,並寫下「暹羅柬埔寨寮國諸王國旅行記」,被出版社出書大肆渲染,才一下讓西方世界為之震撼。
法國的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Emile Gsell)為世界上最早拍攝吳哥窟照片的攝影師。他於1866年發表的照片使人們親眼目睹了吳哥窟的雄偉風采。
亨利 穆奧(Henri Mouhot)在目睹了吳哥窟時,說到:吳哥窟的偉大建築,使希臘和羅馬的遺跡,黯然失色!
1860年,一位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法国人在柬埔寨暹粒市郊外无意间发现了一处沉睡400年的古城堡,那就是古老的高棉王国国都吴哥窟。中国文献记录
根据中国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记载,当时的国都名字为“禄厄”[7]。禄厄(Lokor)来自梵文nagara,即都城。
元成宗铁莫尔在元贞二年(1296年),派遣周达观出使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至吴哥国登岸。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真腊风土记》称吴哥窟为“鲁班墓”[8],又说国王死后,有塔埋葬[9],可见吴哥寺乃皇陵。
一些学者认为,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据有三:
与吴哥大多数其他寺庙朝东,面对朝阳不同,吴哥窟正门朝西,面向日暮;根据荷兰考古学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殡葬风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庙则朝东。
画廊浮雕反时针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礼时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吴哥窟画廊中苏耶跋摩二世与毗湿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后升天成毗湿奴长驻毗湿奴神殿之意。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年-1339年间曾游历吴哥,他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这表明在十四世纪中叶,吴哥窟已经改为佛寺。汪大渊还报告吴哥窟有“裹金石桥四十余丈”,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腊”之语[10]。
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绶出使真腊。尹绶从广州出发从海道经占城,过淡水湖(今洞里萨湖)、菩提萨州、经吴哥窟抵达真腊。尹绶回国后将真腊国的山川、地理和吴哥都城所见,绘画成图上呈,明成祖大喜[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