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旗袍的女人
在我生命里,我只近距离地见过三个穿旗袍的女人。
第一个是我的高中同学。她在高考一结束就消失在所有可能被谈论起来的场合里,成为被大家集体遗忘的角色,然而这遗忘绝不是因为她太过沉默低调,原因恰恰相反。
在我绞尽脑汁地想要描述她的样子给你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与她非常相似的人,那就是从海上来的张爱玲。与张爱玲一样,她小小年纪便懂得经营自己,懂得享受关注和抢占赞美。说实话,她并不美丽,身材过分单薄,且身长腿短,五官只能算清秀,但是皮肤却因为太瘦的缘故而过早地松弛下来,法令纹明显。
然而,这样的她却有天然的一段妩媚气质,冷冷地眼波一横便激起了心田的一片涟漪,但还未等你脸红心跳,她便已经施施然从你身边走过。可是,你千万别以为她会是一个烟视媚行的女子,她骨子里有一种冷硬的骄傲,这骄傲外化,就成了她犀利尖刻的语言和面沉如水的表情。她大多时候是坚硬的,如铁石一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很是自持。她身上唯一软弱的缺口便是她的眼神,那双大眼睛里有绸缎一样的质地。然而,我们认识没多久她便把眼睛遮起来了,经年累月地戴着我们那个年纪还不怎么喜欢的黑超。后来有人说她做了双眼皮手术,效果不很理想。别人都说她太爱美,太喜欢出风头了,所以才会落得这个没正经的结局。那个时候我也这么认为,然而现在我却真的为她感到遗憾,她把自己唯一示弱的窗口挡住了,她只能那样面无表情地面对以后所有的坎坷和非难,即使感到孤寂和脆弱,她也决不允许自己像其他女孩子一样对别人撒娇和哭泣。
与她相识三年,我只见她穿过一次旗袍。那是在高二的合唱比赛上,她与一个男孩在我们唱歌之前朗诵长诗。当我们女生一个个穿得像廉价饭店里的服务员一样,笨拙羞赧地走上舞台的时候,她却盘着发髻,画着淡妆,穿着一件淡粉色碎花印底的改良旗袍慢悠悠地,像是话剧演员似地从幕后走出来,她的优雅和从容没经集体的批准就私自绽放,这种单方面的出赛像是一种恶意侮辱,使得在台上的所有女生心里都萌生出浓稠的厌弃和鄙薄。在那样的场合,在那样的年纪,没有谁会想到要如此刻意地装扮自己,就算在全校学生里也只有她,只有她肯为了那短短几分钟的热烈而奔波于美发店和服装店之间,然而也只有她在那个时候成功地抓住了每一个人的视线和感叹,虽然我很难定论这于她的弊利。
和她不相见已有四年,她的样子都已渐渐模糊,声音也慢慢消散,然而我仍记得她瘦瘦的身子上裹着淡粉色旗袍,风吹过来的时候,裙角会略略翻起。
第二个是我的大学老师,她是一个爱穿旗袍却不适合穿旗袍的女人。
与我的高中同学相比,她的身材似乎更能撑得起旗袍那令人遐想的弧度,然而她的纤长度不够,穿起旗袍来略显臃肿,但这并无大碍,最让人不能隐去不见的是她一张天生的娃娃脸。众所周知,旗袍这个东西最凸显女人的寂寥气韵,举手投足间若隐若现,实实在在一种引逗与诉说。然而它却最最不能与热闹的孩子气搭配,大儿童穿旗袍,只能让旗袍变成一种尴尬,让大儿童显得心不在焉而天真全无。
但是,说她全然不配旗袍,却又有些委屈她了,她一直都是一段佳人的心肠,一颗不愿活在现代的心。她最喜欢的是中国古典文化,倾慕于一见钟情和生死相随,尤以戏曲突出,为此她还特意申请开了一门中国古代戏剧史,足见其热忱。
在她的课堂上,大段大段的唱词一字不差,扬手抬眼的做派严丝合缝,俨然一副名伶大家的风范;讲到张生为了崔莺莺而魂欲断、命欲绝,眼里不自知地就涨起了一层雾气,真真是痴迷到了境界。她年近30还未成婚,看了不下十遍的《牡丹亭》,渴望在苏杭地界寻得三生石上的缘分,可惜这个世界上早就没有了那个愿意以死来偿还爱的柳梦梅,剩下的多是为谋稻梁而忘却前尘的陈世美。旗袍于她而言,不过是一种寂寞时的抚慰,一种提请不要放弃的执念。
第三个穿旗袍的女人是今天在地铁上遇到的,仅此一面之缘。
她留着一头长及腰下的黑发,柔顺且飘逸,一个旧式的发箍把额前的头发全都收了起来。鹅蛋脸,肤若凝脂,五官大气泰然,有些薛宝钗的风度。一件靛青色的旗袍上绣着绵延不断的杏花,盘扣做得精致有节,身侧的岔口在大腿的三分之二处收敛,坐下去的时候一段白皙的大腿隐隐露出。地铁里虽有空调,但毕竟是南国八月的天气,她竟在旗袍外面精益求精地加了一件镂空针织纯白披肩,披肩的下摆缀有妖娆的流苏,一静一动,仿若最隐晦的挑衅。
她的耳钉是花型的银座里包着一颗润玉,而项链则是用未抛光的玉石做成一颗颗小小的弥勒佛的头像串成,中间有玛瑙相隔。皮鞋是呼应着配饰的淡绿色,手上的提包是棕褐色的蛇皮皮面,包上的搭扣和提手都是用竹骨做成,放在腿上的书是旧时装帧的《珍妮的姑姑》,书脊上没有图书馆的编号,应该是私人藏品。这一身打扮下来,足见她对自己的苛刻,我单单是描述一下就已然觉得疲累了,要是每天都这么天衣无缝地装饰自己,那我宁可以头抢地,绝不为人。
是的,她是我迄今为止见到的穿旗袍最好看的人,这份好看不单单是指她的妆容和搭配,更是指她那份难能可贵的气定神闲。高中同学虽然气质沉静,但多多少少有些年少的稚气与青春期强撑出来的冷淡,可是她却有浑然天成的老派淑媛的气质——“身处乱世自不惊”。在嘈杂的地铁里,她自顾自地读着书,我一直在旁边默默地打量她,而她却浑然不知,期间也没有一次耐不住而抬起眼来四处打望,真的,一次也没有。在我到站下车之时,我曾深深地望了她一眼,然而也没能遇上她的目光,她大概是忘了这个喧闹的红尘世界了吧。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但至少能让你知道,旗袍这样服饰最挑人了,外貌、身材、气质,缺了哪一样都是败笔,严格苛刻到令人发指。所以,不管穿旗袍好看与否,那些敢穿旗袍的女人就比穿着烂大街的衣服而一脸无畏的我们勇敢多了。
第一个是我的高中同学。她在高考一结束就消失在所有可能被谈论起来的场合里,成为被大家集体遗忘的角色,然而这遗忘绝不是因为她太过沉默低调,原因恰恰相反。
在我绞尽脑汁地想要描述她的样子给你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与她非常相似的人,那就是从海上来的张爱玲。与张爱玲一样,她小小年纪便懂得经营自己,懂得享受关注和抢占赞美。说实话,她并不美丽,身材过分单薄,且身长腿短,五官只能算清秀,但是皮肤却因为太瘦的缘故而过早地松弛下来,法令纹明显。
然而,这样的她却有天然的一段妩媚气质,冷冷地眼波一横便激起了心田的一片涟漪,但还未等你脸红心跳,她便已经施施然从你身边走过。可是,你千万别以为她会是一个烟视媚行的女子,她骨子里有一种冷硬的骄傲,这骄傲外化,就成了她犀利尖刻的语言和面沉如水的表情。她大多时候是坚硬的,如铁石一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很是自持。她身上唯一软弱的缺口便是她的眼神,那双大眼睛里有绸缎一样的质地。然而,我们认识没多久她便把眼睛遮起来了,经年累月地戴着我们那个年纪还不怎么喜欢的黑超。后来有人说她做了双眼皮手术,效果不很理想。别人都说她太爱美,太喜欢出风头了,所以才会落得这个没正经的结局。那个时候我也这么认为,然而现在我却真的为她感到遗憾,她把自己唯一示弱的窗口挡住了,她只能那样面无表情地面对以后所有的坎坷和非难,即使感到孤寂和脆弱,她也决不允许自己像其他女孩子一样对别人撒娇和哭泣。
与她相识三年,我只见她穿过一次旗袍。那是在高二的合唱比赛上,她与一个男孩在我们唱歌之前朗诵长诗。当我们女生一个个穿得像廉价饭店里的服务员一样,笨拙羞赧地走上舞台的时候,她却盘着发髻,画着淡妆,穿着一件淡粉色碎花印底的改良旗袍慢悠悠地,像是话剧演员似地从幕后走出来,她的优雅和从容没经集体的批准就私自绽放,这种单方面的出赛像是一种恶意侮辱,使得在台上的所有女生心里都萌生出浓稠的厌弃和鄙薄。在那样的场合,在那样的年纪,没有谁会想到要如此刻意地装扮自己,就算在全校学生里也只有她,只有她肯为了那短短几分钟的热烈而奔波于美发店和服装店之间,然而也只有她在那个时候成功地抓住了每一个人的视线和感叹,虽然我很难定论这于她的弊利。
和她不相见已有四年,她的样子都已渐渐模糊,声音也慢慢消散,然而我仍记得她瘦瘦的身子上裹着淡粉色旗袍,风吹过来的时候,裙角会略略翻起。
第二个是我的大学老师,她是一个爱穿旗袍却不适合穿旗袍的女人。
与我的高中同学相比,她的身材似乎更能撑得起旗袍那令人遐想的弧度,然而她的纤长度不够,穿起旗袍来略显臃肿,但这并无大碍,最让人不能隐去不见的是她一张天生的娃娃脸。众所周知,旗袍这个东西最凸显女人的寂寥气韵,举手投足间若隐若现,实实在在一种引逗与诉说。然而它却最最不能与热闹的孩子气搭配,大儿童穿旗袍,只能让旗袍变成一种尴尬,让大儿童显得心不在焉而天真全无。
但是,说她全然不配旗袍,却又有些委屈她了,她一直都是一段佳人的心肠,一颗不愿活在现代的心。她最喜欢的是中国古典文化,倾慕于一见钟情和生死相随,尤以戏曲突出,为此她还特意申请开了一门中国古代戏剧史,足见其热忱。
在她的课堂上,大段大段的唱词一字不差,扬手抬眼的做派严丝合缝,俨然一副名伶大家的风范;讲到张生为了崔莺莺而魂欲断、命欲绝,眼里不自知地就涨起了一层雾气,真真是痴迷到了境界。她年近30还未成婚,看了不下十遍的《牡丹亭》,渴望在苏杭地界寻得三生石上的缘分,可惜这个世界上早就没有了那个愿意以死来偿还爱的柳梦梅,剩下的多是为谋稻梁而忘却前尘的陈世美。旗袍于她而言,不过是一种寂寞时的抚慰,一种提请不要放弃的执念。
第三个穿旗袍的女人是今天在地铁上遇到的,仅此一面之缘。
她留着一头长及腰下的黑发,柔顺且飘逸,一个旧式的发箍把额前的头发全都收了起来。鹅蛋脸,肤若凝脂,五官大气泰然,有些薛宝钗的风度。一件靛青色的旗袍上绣着绵延不断的杏花,盘扣做得精致有节,身侧的岔口在大腿的三分之二处收敛,坐下去的时候一段白皙的大腿隐隐露出。地铁里虽有空调,但毕竟是南国八月的天气,她竟在旗袍外面精益求精地加了一件镂空针织纯白披肩,披肩的下摆缀有妖娆的流苏,一静一动,仿若最隐晦的挑衅。
她的耳钉是花型的银座里包着一颗润玉,而项链则是用未抛光的玉石做成一颗颗小小的弥勒佛的头像串成,中间有玛瑙相隔。皮鞋是呼应着配饰的淡绿色,手上的提包是棕褐色的蛇皮皮面,包上的搭扣和提手都是用竹骨做成,放在腿上的书是旧时装帧的《珍妮的姑姑》,书脊上没有图书馆的编号,应该是私人藏品。这一身打扮下来,足见她对自己的苛刻,我单单是描述一下就已然觉得疲累了,要是每天都这么天衣无缝地装饰自己,那我宁可以头抢地,绝不为人。
是的,她是我迄今为止见到的穿旗袍最好看的人,这份好看不单单是指她的妆容和搭配,更是指她那份难能可贵的气定神闲。高中同学虽然气质沉静,但多多少少有些年少的稚气与青春期强撑出来的冷淡,可是她却有浑然天成的老派淑媛的气质——“身处乱世自不惊”。在嘈杂的地铁里,她自顾自地读着书,我一直在旁边默默地打量她,而她却浑然不知,期间也没有一次耐不住而抬起眼来四处打望,真的,一次也没有。在我到站下车之时,我曾深深地望了她一眼,然而也没能遇上她的目光,她大概是忘了这个喧闹的红尘世界了吧。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但至少能让你知道,旗袍这样服饰最挑人了,外貌、身材、气质,缺了哪一样都是败笔,严格苛刻到令人发指。所以,不管穿旗袍好看与否,那些敢穿旗袍的女人就比穿着烂大街的衣服而一脸无畏的我们勇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