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简·爱》
因为课程的关系,这几日将《简•爱》粗略地重新看了一遍。合上书页,仿佛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十年前初次读这本书时的自己。其实即使是在当时的我眼中,从艺术上说,它也不是最精彩的一部小说。我总是隐隐约约地觉得有些地方让人觉得不舒服,却说不清楚。但那时凡是遇到“你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样的问题,我还是会写下《简•爱》。因为我太喜欢简•爱了,不应该用“喜欢”一词,当时我觉得她是我仰望的高度。她的坚强和独立,尤其是理性,成了我仰慕着追求着的品质。十年前的我并不太懂得爱情(当然,也许现在得我依然不懂),所以对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倒是不甚用心,只是模糊地感觉到一个非常抽象的词——平等。我喜欢看的是理性与情感在她身上的交战,最终总是理性取得胜利。当现在的我在重读之际回顾追忆,才猛然发现简•爱对自己的影响原来如此之大。翻一翻自己的日记、网络日志,甚至与好友的聊天记录,那些对自我的审视、拷问,与自己的对话,都带着简•爱式自我批判的痕迹。也许我应该感到欣慰,现在的自己可以说没有太辜负年少时的理想与期许。但是十年来的生活却也让我怀疑,这样的理想与期许,真的会让我幸福吗?一个女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与所谓“女性气质”不吻合的理性,是对的吗?简•爱在理性的驱使下离开完美的罗切斯特,最后听从情感的呼唤回到一无所有的残疾的罗切斯特身边,她真的会幸福吗?故事在此结束,生活却不会停止。理想是彼岸,生活却永远是此岸。若将此岸过成彼岸,舍得之间,收获与失去之间,能达到平衡的安宁吗?
这一次的重读,我也明白了那些不舒服的感觉是什么,源于何处——作者身为女人无法抑制的愤怒。这种愤怒让她将简•爱在某些时候成为了自己的传声筒,让她对简•爱苛求得不近人情,从而使人物有些失真。作者是真的用心与血在塑造这个人物,太严肃了,太压抑了。她不是在写简•爱,她是在构建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一个她理想中的女性,灌注了她对所有女性的期待。她对自己同性的无知、愚蠢、矫饰、虚伪、依赖性与神经质有太深重的痛恨,对这些缺陷造成的女人的困境燃烧着烈火一般的愤怒。她急于改正这一切,所以在简•爱的身上看不到这一切。这也许能够解释十年前的我为什么会觉得简•爱是用来仰望而不是喜欢的——她无法让人感到亲近。在有血有肉的女人与大理石女神之间,她也许更接近后者,即使这无损于她的优美与高贵。
当我再一次合上《简•爱》的时候,不知为何觉得这是一出悲剧,带着浓郁的诗意。崇高,希腊式的悲剧。崇高,是暴风雨后宁静的海面。《简•爱》的收束,不是历经磨难获得幸福,磨难太沉重,牺牲太多了。爱情在这里犹如海面上忽明忽暗的灯塔,永恒,却孤寂。想起前段时间读木心《文学回忆录》里谈到《简•爱》的话,他说看不懂《简•爱》《茶花女》《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爱情的门外汉。很庆幸当年的自己都看懂了这些书,甚至看得泪流满面。只可惜“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快要失传了。爱情是一门失传的学问。”
心情起伏很厉害的时候,似乎确实不适宜动笔,太琐碎。
2013-5-13
这一次的重读,我也明白了那些不舒服的感觉是什么,源于何处——作者身为女人无法抑制的愤怒。这种愤怒让她将简•爱在某些时候成为了自己的传声筒,让她对简•爱苛求得不近人情,从而使人物有些失真。作者是真的用心与血在塑造这个人物,太严肃了,太压抑了。她不是在写简•爱,她是在构建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一个她理想中的女性,灌注了她对所有女性的期待。她对自己同性的无知、愚蠢、矫饰、虚伪、依赖性与神经质有太深重的痛恨,对这些缺陷造成的女人的困境燃烧着烈火一般的愤怒。她急于改正这一切,所以在简•爱的身上看不到这一切。这也许能够解释十年前的我为什么会觉得简•爱是用来仰望而不是喜欢的——她无法让人感到亲近。在有血有肉的女人与大理石女神之间,她也许更接近后者,即使这无损于她的优美与高贵。
当我再一次合上《简•爱》的时候,不知为何觉得这是一出悲剧,带着浓郁的诗意。崇高,希腊式的悲剧。崇高,是暴风雨后宁静的海面。《简•爱》的收束,不是历经磨难获得幸福,磨难太沉重,牺牲太多了。爱情在这里犹如海面上忽明忽暗的灯塔,永恒,却孤寂。想起前段时间读木心《文学回忆录》里谈到《简•爱》的话,他说看不懂《简•爱》《茶花女》《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爱情的门外汉。很庆幸当年的自己都看懂了这些书,甚至看得泪流满面。只可惜“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快要失传了。爱情是一门失传的学问。”
心情起伏很厉害的时候,似乎确实不适宜动笔,太琐碎。
2013-5-13
像玉的石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校友会收集资料让我一发不可收拾地想起了初恋 (3人喜欢)
- 血缘是“无条件的爱”的条件吗? (8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