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历史当中确立更深的根基——有关《聆听父亲》、《树屋》等等
记忆与历史当中确立更深的根基——有关《聆听父亲》、《树屋》等等
张大春的《聆听父亲》这部作品非常简短,篇幅、局面不如《城邦暴力团》浩大复杂,但是也看得出《城邦暴力团》的雏形。最重要的是,这部是张大春的家族的历史,其中纠缠着国族命运、两岸情结。
我只是匆匆忙忙看过,其中的细节记得的也不多了。
张大春的父亲张启京在上一辈人当中排行第十,父辈祖籍山东,当地以泉水多闻名。其祖宅中央有一个泉眼涌出,祖辈讲究风水,依泉水筑沟渠,一路通到江河。
曾祖辈曾经遇到了高明骗子,用墨鱼的墨汁写了契约,卷走钱款,待到发觉受骗之时,打开箱子,那契约的墨迹已经挥发殆尽,只余下手印,于是无从查证这骗子。自此,家里人就降低了“饱读诗书”在家训当中的比重,增加了“洞察世事”在箴言里的分量。
曾祖母曾经请教当地博识广识的老先生,将来孩子学什么行当稳妥,恰恰是清朝末年,新式学堂兴起,老先生推荐曾祖母送祖父去学习“法政”,世道不同了,官府很难入山请隐士,倒是到新式学堂请大批实用训练的“幕僚”比较上算。于是祖父无心入了这行当,还与当地的权贵结了姻亲,这门亲事是当地的柴先生做的月老,柴先生号称“冰叟”,冰上为阳,冰下为阴,柴先生知道当地上层社会的家底、实力、血脉等,承平岁月,就调和婚事,不幸到了日寇入侵的岁月,却做了 日本人 的“话事人”,他甚至要拉祖父入伙,因为祖父家财力雄厚,能够支撑一些钱银方面的运作,其实最自私的目的是,柴先生自己有鸦片瘾, 不论在承平岁月、战乱岁月,游走于上层社会,才能维持 自己的用度。
祖父生下十个儿子,两个小女儿,祖父的大儿子即张大春的大大爷,算命的先生给了祖父一个画片,一个小童提着一串铜钱,铜钱底下却没有结扣子,祖母开玩笑指出画中缺陷,果然一语成谶,算命的先生还提示张家的幺儿不可以从军。大大爷从来都是潇洒人,晚年留在了大陆,在舞台上帮衬拉胡琴的时候去世了。张大春的爸爸张启京是幺儿,眼见家里撑不下去,不得已入了钱老爷的漕帮,钱老爷开香堂为张启京举行入帮仪式时候,最后一个切口故意留下不对上,这样帮众就觉得张启京 的入帮只能算是悬在半空,其实也是钱老爷为张启京留下退路。
早年,祖父在办理盐务期间,仓库遭了破坏,有人传言是漕帮的人暗中坏事,祖父于是与漕帮势不两立,但是漕帮依旧不时通过 张家的一些老家仆往张家输送许多时鲜货物,祖母宽宏大量,没有把关系弄僵,凡是漕帮礼物都做主收下。此次张启京入帮,祖父得知后不准他回来,恰是 日本人即将攻破山东,祖父没有办法追究幺儿下落,只顾着 躲避战乱。
大大爷这一生最喜欢听戏,花很多钱银向梨园行请教一些戏曲的诀窍,不事生产经营,倒是逐渐自己积累了许多戏曲功底,战乱岁月,他投身到一个戏班子,凭着一首好胡琴和自己的唱腔,居然能够混到饭吃,保全了性命。但是挥霍的毛病还是不改。
1946年,内战开打,戏班主人将这胡琴暂时放大大爷这里,大大爷他改不了鸦片瘾,不时将胡琴典当出去换烟钱,有宾客需要他出场拉琴时候,大大爷就支取些银两将琴暂时赎出来。
启京在入漕帮前后,曾经和滕老弟一起去学习测绘员的行当。内战年间,启京不得已得混口饭吃,于是到了青岛某国军入伍,违背了“幺儿不可从军”的祖训。这时,启京前途未卜,也想放弃家里包办的婚姻,写回家的家书也不曾向新婚妻子问候一两句。
战后,家里的祖父、祖母都去世了,大大爷当家,他察觉出小兄弟的心意,其余家人挤出钱银首饰供十奶奶(启京的老婆,张大春的妈妈)出行寻夫,大大爷则把这命根子一般的胡琴递过去,“只要有这琴在,就有我的金山、银山在,你带着这琴去寻他,他知道我会来取回琴的。”大春的妈妈拖行着不便利的脚,背着两个大包裹,一个里面是衣物、干粮、钱银、另外一个就是胡琴。
千里寻夫,这胡琴带去了,就是带去了父兄的意志。
后来,这胡琴其实永远地伴随张启京到了台湾。这家终算没有散。
大大爷一生都懒惰好玩成性,没有什么担当,难得这一次舍了血本保全了一个家庭,尽了自己作为临时家长的义务。
张启京这一代,启京喜欢画各种地图、路线图,讲述当年家族逃难、五哥壮游天下以及国共两党互相征伐的经历。五大爷喜欢壮游天下,甚至偷了二大娘的私藏银元作为旅费,二大娘唠叨诅咒不已,还是奶奶用自己出嫁的陪嫁首饰让二大娘彻底闭嘴,国家动荡不安之际,五大爷居然能够在南国听说书人说书,而且为了记清楚里面有趣的诗文,特意还多住了几天。五大爷一生阅历多,聊起天来,自由联想,无拘无束,思维跳跃性极其大,只有六大爷能够充分对话,大春也算博古知今了,有时候却不能跟进两位老人的谈话趣味。两位老人都留在了大陆,六大爷故去后,五大爷很是寂寞,五大爷死后留下几箱子奇怪的笔记,他儿子看不懂,还好,没有烧毁,留下给大春“等你来扛了去罢——俺总然是看不懂。”这个家族,估计也就只有大春能够尽力来解读这些奇怪的笔记了。
这里抄下五大爷家书当中摘录的说书人开场诗
说书旧业恨阑珊,走老江湖寸步寒。语碎犹嫌枝叶隐,凿深又恐节目残。
台前岂识灯前苦,阅古应怜博古难。大雅遗音归下里,衰翁倚杖共儿欢。
《聆听父亲》故事缘起于大春的爸爸突然摔伤颈部神经,大春的老婆突然怀了孩子,于是大春开始听父亲交代家族往事,也开始动笔给未来的孩子写信。
故事虽然有很大篇幅在台湾,不过也有若干细节和大陆类似,比如大春曾经有个好朋友陆经,喜欢调侃党 八股,大春爸爸张启京很喜欢青年才子到家吃饭,读研期间的陆经被 一个国民党党 棍——宣传部门大佬 迫 害,被迫退学参军去。陆经这次和张大春聚会讲起笑话调侃 三 民主义,饭桌上, 大春爸爸控制不住情绪,大骂晚辈亵渎他的政治信仰。后来服完兵役,陆经被迫到 异国求学读书,却不幸遭遇车祸死亡。大春的爸爸很痛心,从此一见电视上 这个大佬出场,就要破口大骂,再到后来 台湾的政治生态有了很大变化,他 破口大骂 的对象就转移到 国 民党本身乃至 国 民党党 主 席。中国大陆这几十年 的政治生态环境也有很大变化,不过好在大春的爸爸生活之中除去政治之外,还有其余 有关戏曲、有关 小说的雅趣掌故。
再就是里面讲起某些“传家之宝”的祖训,比如高祖张冠英曾经为家人编写了一个因果报应故事集,里面讲起,扬州生员王某,特别厌恶他人 言行不合礼教,见到黄色书籍尤其反感,非得撕毁烧毁不可。某日他四处筹款去省城赶考,频频遭拒,怅怅归家,途中见到有小贩当街售卖《金 瓶梅》,怒不可遏,但是小贩也只是为了糊口求生计,于是,他斥责小贩后,出了铜钱若干将书全部买下,回家和老婆生火烧书。恰恰遇到书中夹着一个官员 请求上级疏通方便的求情文书及银票,于是王某大大方方将这银票占为己有,赴省考试。不过张冠英老先生没有写结局。
张大春则和六大爷说起此事,六大爷 和大春性情类似,感慨“更别提他还烧书呢——哎!《金 瓶梅》其实真是本好书啊!”
张大春在此书当中则对未来的儿子说:【王某是一个不肯迷失的人,他永远有一个看来确凿不移、果真不错的答案——一个真理。怀抱着这个真理,他没有迷失的机会,也因而不给别人迷失的机会。……于是子孙还没有来得及了解真理,就先学会了抢书和烧书。如果在抢着和烧着的那一刻,他们感到愉悦,甚至得到了好处,就更加不去回想原先那个真理的问题,而只能更相信抢书和烧书是正确的了。……“你不烧它,就等着人家来烧你了呗!”所以,一切在灰烬之中。】
我的奶奶也信因果报应这些故事,而且 价值观从来黑白分明,我不能说这样不好,至少在我未成年的时代,她的价值观给我一套世界稳定运行、严丝合缝的感觉。她的价值观当然是自清朝末年至红色年代以来各类正统思想的杂烩。但是到了我的青春期之后,这些不足以解释这个世界,正如“神义论”当中最常出现的问题:神既然怀着善意创造万物,那么恶从何处来?
边缘题材的作品,我青春期阅读 的主题词包括 lust、violence 、liberation、 oppr ession、to ta litariani sm,足以让我知道这个世界 并非那么温良恭俭让。那么谁能够给我说法?也许从来也没有什么说法。
张大春说起 自己父亲对于自己幼年时代的很多好奇心,不予以鼓励,反而是一种冷漠态度,也许这是那个战乱年代过活过的人下意识的自我保护,他其实在闯江湖求自保的过程当中学会了“一个点儿背后看出故事”,不过也不希望过早告诉子孙这些内容,教坏了心术。
Ps:我自己的爷爷,对于过往事情,很少谈及,我曾经发动他写写回忆录,或者口述回忆录,我来录音,但是他还是拒绝。眼下病过一场,精力更加衰微。
我到双柳法庭工作后,虽然距离家里更加近了,不过也是更加忙了,周末活动也杂多。
他眼下白天看时事新闻,晚上睡前看看净土宗的佛书,那次我偶然买到了玄奘的《大唐西域游记》,我的本意不过是当作游记和史料来看,他则对书及作者饱含敬畏之心,他说起玄奘在西行路上,一路要么是荒无人烟的恶劣环境,要么是各路军阀、守将不给他行路的方便,曾经一度被守城士兵一箭射中,差点射死,醒后军阀想留他,他执意继续前行。我的爷爷讲起这些掌故,也想和这样的大历史有牵连,感喟“舍身求法”的壮烈。
倘若每个个体只是局限于自己这一生的时间点,琐碎度完此生,其实也无妨,但是张大春的父亲也认为这是“混沌未凿的状态”,“孤立的生命状态不值得被发现,就像个别的人生琐事不值得被张扬一样。”
张大春的书写,虽然贯穿了 当时的大历史背景,但是没有配合两岸任何一方的 意识形态正确,主要还是贴近自己家族的悲欢离合来写。
就拿我此时此地工作的法庭来讲,此地接近挖沟和涨渡湖,倒水河以前直通涨渡湖,几乎年年有水灾,我母亲娘家就在这附近的大埠,她的祖辈几乎就是船上过生活,1922年湖北督军萧耀南在这里治理水患,1970年周总理听取了新洲代表童庆启的水灾报告后,指示动员新洲附近20万民众给倒水河改道,使倒水河直接与长江相连;以后,1998年的全国洪水,我倒是亲自目睹双柳大埠决堤前的场景,再到以后,三峡修理好,当地几乎没有水患,很多当地人享受政府补助搬去堤坝内的移民新村。我也是偶然看到我们当地一位先生的散文知道这些有关当地治水掌故。我曾经和我爷爷闲聊我新调动到这里,他说我三十岁时候,骑着自行车在挖沟大堤上一天一个来回,那么就应该是1964年的故事。
倘若有这些鲜活的个体记忆不断汇聚,也许就可以更加真切帮助我们找到某些根基。近期读过的《树屋》也是如此,男主角陪着奶奶重新回新京(中国长春)访旧,奶奶当年在这里渡过暂且宽松的青春和爷爷作伴讨生活,但是日本战败后,从归国途中到回日本初始,他们的爷爷奶奶只是勉强在生存线挣扎,可是后来的子孙后代在境况优越之后,又面临不同的青春期的伤痛和烦恼。这三代人的故事也是在一个大家族里面传承。也恰恰是这次陪奶奶的寻根之旅,男主角才发觉整个大家族的故事以及中日之间的恩怨,奶奶对中国善人的感恩和忏悔。
看过《聆听父亲》和《树屋》这两部作品,两位作家能够这么细致尽力恢复家族记忆的细节,而且和大历史互相呼应,实在难得。
目前我只是觉得自己对于这些过往,要深入追究记录起来,有心无力。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三日星期一21:41:03
、
张大春的《聆听父亲》这部作品非常简短,篇幅、局面不如《城邦暴力团》浩大复杂,但是也看得出《城邦暴力团》的雏形。最重要的是,这部是张大春的家族的历史,其中纠缠着国族命运、两岸情结。
我只是匆匆忙忙看过,其中的细节记得的也不多了。
张大春的父亲张启京在上一辈人当中排行第十,父辈祖籍山东,当地以泉水多闻名。其祖宅中央有一个泉眼涌出,祖辈讲究风水,依泉水筑沟渠,一路通到江河。
曾祖辈曾经遇到了高明骗子,用墨鱼的墨汁写了契约,卷走钱款,待到发觉受骗之时,打开箱子,那契约的墨迹已经挥发殆尽,只余下手印,于是无从查证这骗子。自此,家里人就降低了“饱读诗书”在家训当中的比重,增加了“洞察世事”在箴言里的分量。
曾祖母曾经请教当地博识广识的老先生,将来孩子学什么行当稳妥,恰恰是清朝末年,新式学堂兴起,老先生推荐曾祖母送祖父去学习“法政”,世道不同了,官府很难入山请隐士,倒是到新式学堂请大批实用训练的“幕僚”比较上算。于是祖父无心入了这行当,还与当地的权贵结了姻亲,这门亲事是当地的柴先生做的月老,柴先生号称“冰叟”,冰上为阳,冰下为阴,柴先生知道当地上层社会的家底、实力、血脉等,承平岁月,就调和婚事,不幸到了日寇入侵的岁月,却做了 日本人 的“话事人”,他甚至要拉祖父入伙,因为祖父家财力雄厚,能够支撑一些钱银方面的运作,其实最自私的目的是,柴先生自己有鸦片瘾, 不论在承平岁月、战乱岁月,游走于上层社会,才能维持 自己的用度。
祖父生下十个儿子,两个小女儿,祖父的大儿子即张大春的大大爷,算命的先生给了祖父一个画片,一个小童提着一串铜钱,铜钱底下却没有结扣子,祖母开玩笑指出画中缺陷,果然一语成谶,算命的先生还提示张家的幺儿不可以从军。大大爷从来都是潇洒人,晚年留在了大陆,在舞台上帮衬拉胡琴的时候去世了。张大春的爸爸张启京是幺儿,眼见家里撑不下去,不得已入了钱老爷的漕帮,钱老爷开香堂为张启京举行入帮仪式时候,最后一个切口故意留下不对上,这样帮众就觉得张启京 的入帮只能算是悬在半空,其实也是钱老爷为张启京留下退路。
早年,祖父在办理盐务期间,仓库遭了破坏,有人传言是漕帮的人暗中坏事,祖父于是与漕帮势不两立,但是漕帮依旧不时通过 张家的一些老家仆往张家输送许多时鲜货物,祖母宽宏大量,没有把关系弄僵,凡是漕帮礼物都做主收下。此次张启京入帮,祖父得知后不准他回来,恰是 日本人即将攻破山东,祖父没有办法追究幺儿下落,只顾着 躲避战乱。
大大爷这一生最喜欢听戏,花很多钱银向梨园行请教一些戏曲的诀窍,不事生产经营,倒是逐渐自己积累了许多戏曲功底,战乱岁月,他投身到一个戏班子,凭着一首好胡琴和自己的唱腔,居然能够混到饭吃,保全了性命。但是挥霍的毛病还是不改。
1946年,内战开打,戏班主人将这胡琴暂时放大大爷这里,大大爷他改不了鸦片瘾,不时将胡琴典当出去换烟钱,有宾客需要他出场拉琴时候,大大爷就支取些银两将琴暂时赎出来。
启京在入漕帮前后,曾经和滕老弟一起去学习测绘员的行当。内战年间,启京不得已得混口饭吃,于是到了青岛某国军入伍,违背了“幺儿不可从军”的祖训。这时,启京前途未卜,也想放弃家里包办的婚姻,写回家的家书也不曾向新婚妻子问候一两句。
战后,家里的祖父、祖母都去世了,大大爷当家,他察觉出小兄弟的心意,其余家人挤出钱银首饰供十奶奶(启京的老婆,张大春的妈妈)出行寻夫,大大爷则把这命根子一般的胡琴递过去,“只要有这琴在,就有我的金山、银山在,你带着这琴去寻他,他知道我会来取回琴的。”大春的妈妈拖行着不便利的脚,背着两个大包裹,一个里面是衣物、干粮、钱银、另外一个就是胡琴。
千里寻夫,这胡琴带去了,就是带去了父兄的意志。
后来,这胡琴其实永远地伴随张启京到了台湾。这家终算没有散。
大大爷一生都懒惰好玩成性,没有什么担当,难得这一次舍了血本保全了一个家庭,尽了自己作为临时家长的义务。
张启京这一代,启京喜欢画各种地图、路线图,讲述当年家族逃难、五哥壮游天下以及国共两党互相征伐的经历。五大爷喜欢壮游天下,甚至偷了二大娘的私藏银元作为旅费,二大娘唠叨诅咒不已,还是奶奶用自己出嫁的陪嫁首饰让二大娘彻底闭嘴,国家动荡不安之际,五大爷居然能够在南国听说书人说书,而且为了记清楚里面有趣的诗文,特意还多住了几天。五大爷一生阅历多,聊起天来,自由联想,无拘无束,思维跳跃性极其大,只有六大爷能够充分对话,大春也算博古知今了,有时候却不能跟进两位老人的谈话趣味。两位老人都留在了大陆,六大爷故去后,五大爷很是寂寞,五大爷死后留下几箱子奇怪的笔记,他儿子看不懂,还好,没有烧毁,留下给大春“等你来扛了去罢——俺总然是看不懂。”这个家族,估计也就只有大春能够尽力来解读这些奇怪的笔记了。
这里抄下五大爷家书当中摘录的说书人开场诗
说书旧业恨阑珊,走老江湖寸步寒。语碎犹嫌枝叶隐,凿深又恐节目残。
台前岂识灯前苦,阅古应怜博古难。大雅遗音归下里,衰翁倚杖共儿欢。
《聆听父亲》故事缘起于大春的爸爸突然摔伤颈部神经,大春的老婆突然怀了孩子,于是大春开始听父亲交代家族往事,也开始动笔给未来的孩子写信。
故事虽然有很大篇幅在台湾,不过也有若干细节和大陆类似,比如大春曾经有个好朋友陆经,喜欢调侃党 八股,大春爸爸张启京很喜欢青年才子到家吃饭,读研期间的陆经被 一个国民党党 棍——宣传部门大佬 迫 害,被迫退学参军去。陆经这次和张大春聚会讲起笑话调侃 三 民主义,饭桌上, 大春爸爸控制不住情绪,大骂晚辈亵渎他的政治信仰。后来服完兵役,陆经被迫到 异国求学读书,却不幸遭遇车祸死亡。大春的爸爸很痛心,从此一见电视上 这个大佬出场,就要破口大骂,再到后来 台湾的政治生态有了很大变化,他 破口大骂 的对象就转移到 国 民党本身乃至 国 民党党 主 席。中国大陆这几十年 的政治生态环境也有很大变化,不过好在大春的爸爸生活之中除去政治之外,还有其余 有关戏曲、有关 小说的雅趣掌故。
再就是里面讲起某些“传家之宝”的祖训,比如高祖张冠英曾经为家人编写了一个因果报应故事集,里面讲起,扬州生员王某,特别厌恶他人 言行不合礼教,见到黄色书籍尤其反感,非得撕毁烧毁不可。某日他四处筹款去省城赶考,频频遭拒,怅怅归家,途中见到有小贩当街售卖《金 瓶梅》,怒不可遏,但是小贩也只是为了糊口求生计,于是,他斥责小贩后,出了铜钱若干将书全部买下,回家和老婆生火烧书。恰恰遇到书中夹着一个官员 请求上级疏通方便的求情文书及银票,于是王某大大方方将这银票占为己有,赴省考试。不过张冠英老先生没有写结局。
张大春则和六大爷说起此事,六大爷 和大春性情类似,感慨“更别提他还烧书呢——哎!《金 瓶梅》其实真是本好书啊!”
张大春在此书当中则对未来的儿子说:【王某是一个不肯迷失的人,他永远有一个看来确凿不移、果真不错的答案——一个真理。怀抱着这个真理,他没有迷失的机会,也因而不给别人迷失的机会。……于是子孙还没有来得及了解真理,就先学会了抢书和烧书。如果在抢着和烧着的那一刻,他们感到愉悦,甚至得到了好处,就更加不去回想原先那个真理的问题,而只能更相信抢书和烧书是正确的了。……“你不烧它,就等着人家来烧你了呗!”所以,一切在灰烬之中。】
我的奶奶也信因果报应这些故事,而且 价值观从来黑白分明,我不能说这样不好,至少在我未成年的时代,她的价值观给我一套世界稳定运行、严丝合缝的感觉。她的价值观当然是自清朝末年至红色年代以来各类正统思想的杂烩。但是到了我的青春期之后,这些不足以解释这个世界,正如“神义论”当中最常出现的问题:神既然怀着善意创造万物,那么恶从何处来?
边缘题材的作品,我青春期阅读 的主题词包括 lust、violence 、liberation、 oppr ession、to ta litariani sm,足以让我知道这个世界 并非那么温良恭俭让。那么谁能够给我说法?也许从来也没有什么说法。
张大春说起 自己父亲对于自己幼年时代的很多好奇心,不予以鼓励,反而是一种冷漠态度,也许这是那个战乱年代过活过的人下意识的自我保护,他其实在闯江湖求自保的过程当中学会了“一个点儿背后看出故事”,不过也不希望过早告诉子孙这些内容,教坏了心术。
Ps:我自己的爷爷,对于过往事情,很少谈及,我曾经发动他写写回忆录,或者口述回忆录,我来录音,但是他还是拒绝。眼下病过一场,精力更加衰微。
我到双柳法庭工作后,虽然距离家里更加近了,不过也是更加忙了,周末活动也杂多。
他眼下白天看时事新闻,晚上睡前看看净土宗的佛书,那次我偶然买到了玄奘的《大唐西域游记》,我的本意不过是当作游记和史料来看,他则对书及作者饱含敬畏之心,他说起玄奘在西行路上,一路要么是荒无人烟的恶劣环境,要么是各路军阀、守将不给他行路的方便,曾经一度被守城士兵一箭射中,差点射死,醒后军阀想留他,他执意继续前行。我的爷爷讲起这些掌故,也想和这样的大历史有牵连,感喟“舍身求法”的壮烈。
倘若每个个体只是局限于自己这一生的时间点,琐碎度完此生,其实也无妨,但是张大春的父亲也认为这是“混沌未凿的状态”,“孤立的生命状态不值得被发现,就像个别的人生琐事不值得被张扬一样。”
张大春的书写,虽然贯穿了 当时的大历史背景,但是没有配合两岸任何一方的 意识形态正确,主要还是贴近自己家族的悲欢离合来写。
就拿我此时此地工作的法庭来讲,此地接近挖沟和涨渡湖,倒水河以前直通涨渡湖,几乎年年有水灾,我母亲娘家就在这附近的大埠,她的祖辈几乎就是船上过生活,1922年湖北督军萧耀南在这里治理水患,1970年周总理听取了新洲代表童庆启的水灾报告后,指示动员新洲附近20万民众给倒水河改道,使倒水河直接与长江相连;以后,1998年的全国洪水,我倒是亲自目睹双柳大埠决堤前的场景,再到以后,三峡修理好,当地几乎没有水患,很多当地人享受政府补助搬去堤坝内的移民新村。我也是偶然看到我们当地一位先生的散文知道这些有关当地治水掌故。我曾经和我爷爷闲聊我新调动到这里,他说我三十岁时候,骑着自行车在挖沟大堤上一天一个来回,那么就应该是1964年的故事。
倘若有这些鲜活的个体记忆不断汇聚,也许就可以更加真切帮助我们找到某些根基。近期读过的《树屋》也是如此,男主角陪着奶奶重新回新京(中国长春)访旧,奶奶当年在这里渡过暂且宽松的青春和爷爷作伴讨生活,但是日本战败后,从归国途中到回日本初始,他们的爷爷奶奶只是勉强在生存线挣扎,可是后来的子孙后代在境况优越之后,又面临不同的青春期的伤痛和烦恼。这三代人的故事也是在一个大家族里面传承。也恰恰是这次陪奶奶的寻根之旅,男主角才发觉整个大家族的故事以及中日之间的恩怨,奶奶对中国善人的感恩和忏悔。
看过《聆听父亲》和《树屋》这两部作品,两位作家能够这么细致尽力恢复家族记忆的细节,而且和大历史互相呼应,实在难得。
目前我只是觉得自己对于这些过往,要深入追究记录起来,有心无力。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三日星期一21:4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