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不相及”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并且作为成语,已经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新华成语词典》等大中型规范性语文辞书中。但习焉不察,别说非文史专业的,就算中文系内,不少学生对“风马牛不相及”一词的文献出处、字面含义也不一定能说明白。
实际上该语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从学术研究角度看,“风马牛不相及”绝对是个热点话题,各朝各代的注家,如汉代贾逵、服虔,三国时杜预、唐代孔颖达,再到晚明张岱,以及今人各家等,都对全句,尤其是其中的“风”字看法各一。大体归纳,主要有如下七种理解:
(1)“风”通“放”,义为走失说
(2)“牝牡相诱而相逐谓之风”说
(3)马牛不同类而不至相诱说
(4)两国之马牛因相隔太远而无法相诱至接触说
(5)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说
(6)风的急速,马牛所不及说
(7)“风”通“放”,义“放牧”,“及”义相诱说
目前学术界趋向于取第1种以及第2种说法,而作为成语出现在大中型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风马牛不相及”,释义也基本上是“(风:雌雄相引诱)比喻两者全不相干”。
历代著名训诂学家争论不休,各执一词,反映出“风”字释义之复杂。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加上很多细节殊不可解,于是乎更加晚近的训诂学者,力求总结前人研究成果,面对“风马牛不相及”时往往只罗列文献例证,并未作深入的阐发。如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一书,博采众长,卷帙浩繁,但论及《左传》三卷,就未见有对“风马牛不相及”一词的分析。
作为记载先秦史事的重要文化典籍,《左传》西传同样较早,17世纪就有欧洲人将《左传》翻译成拉丁语(Nicolas Trigaut 1610)。之后比较有影响的英译本应属James Legge(理雅各)的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以下简称理本)、Burton Watson的The Tso Chuan(以下简称华本)以及由胡志挥英译,陈克炯今译的《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左传》(以下简称胡本)。这三个译本中,理本与胡本为全译,华本为节译,因此只有前两者包含了鲁僖公四年齐桓伐楚的内容。
理本(1872:140)对“风马牛不相及”的翻译为:
……our cattle and horses, in the heat of their excitement, cannot affect each other.
(我们的牛和马,在它们发情的时候也不能影响对方。)
胡本(1996:173)翻译为:
……our cattle and horses cannot get together even in the heat of their excitement.
(我们的牛和马即使在他们发情的时候也不能相遇。)
两人翻译基本上遵循《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所引服虔之解(“牝牡相诱,发情-in the heat of their excitement”),即上文提到的第2种解释。不管是从传统“信达雅”角度还是翻译“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角度看,两位译者对这句话的处理都没有问题。相比之下,双语版《现代汉语词典》(2002:581)对“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释更加简单:…so we have absolutely nothing to do with each other.
但读George Lakoff2004年北航讲座书稿,偶然间发现一句“Cows run with the wind, horses against it”。cows,horses,wind,这讲的不还是“风马牛不相及”吗?虽然从字面上看保留有几分中国成语的痕迹,甚至可以比附中国传统训诂学家所说“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但“事物两不相干”这一寓意却完全没有加以说明,并且隐含义和汉语传统理解完全脱节,成为另一个全新的“风马牛不相及”。
Lakoff所引译文出自美国诗人William Stanley Merwin于1973年翻译出版的Asian Figures一书。该书收录包括波斯、印度、缅甸、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在内的上千句谚语、格言和谜语。Merwin在序言中表示,这些东方俗语格言,都是他的朋友,纽约亚洲协会(Asian Society in New York)的Brown女士提供给他的,他并不懂这些东亚国家的语言。但在翻译时,他也并不关心句子是否合乎语法,如果语言是他不懂的,文化是他不熟悉的,那么他会倾向于依据自己的口语习惯而不是书面语的传统去理解它们。很明显,Merwin的“翻译”行为就属于典型的“创造性叛逆”(reative treason,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语)。美国诗人翻译带有浓郁东方情调的诗作,只需想象一下Ezra Pound的Cathay,Gary Snyder的寒山即可。这种“再创造”太正常了,所谓“诗神远游”,这些美国诗人在异质文化中发现了新大陆,的确是件值得他们高兴的事儿。
而Lakoff引Merwin的翻译,难道仅仅为了说明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度诗人们的“东方主义想象”?抑或文化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当然不是。Lakoff首先是名语言学家,借用Merwin的诗句,其实是为了论证他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
人们的日常语言中,通常会使用动植物充当意象,Lakoff & Johnson认为,某些操作可以称作“拟人化”(personification),即语言使用者将人类特质投射到这些非人物之上,并以人类的动机、特征与活动表达这些非人实体。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操作可以称作“非人化”(dehumanization),我们在理解某个概念时并不赋予它“人”的特质,而它同样可以指涉某一人。“拟人化”操作具有更强的理解功能(understanding function),而“非人化”操作则具备更强的提示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这两种跨域的投射,都需要立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
我们使用“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牛”、“马”并不实指两种常见的家畜,而是隐喻某些事情性质完全不同,不可能混到一起去。汉语中借用“牛”、“马”这两类意象进行比较,表示事物毫无关联相差很远的俗语还有“牛头不对马嘴”、“牛头不对马面”等。不过汉语母语者在使用它们时,所感知到的仅仅是“牛”和“马”两个“源域”(source domain)之间的不同(即物种的差异),而源域的内部结构,或者说由源域的表达隐喻的系统性,已经被人们忽略了。汉语中和“牛”“马”相关的成语/习语如“牛气冲天”、“对牛弹琴”、“马到成功”、“害群之马”等,表达的情感态度褒义与贬义兼而有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具备单一同质性。
在W. S. Merwin的“创造性叛逆”中,“马”“牛”两者生物物种的差异被进一步细化,我们甚至能看出因为生物物种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本能属性以及行为(instinctual attributes and behavior),即“牛顺着风走”(run with)和“马逆着风走”(run against)的区别。按照Lakoff & Turner在More Than Cool Reason中提出的观点,人们概念系统中存在一个“大链式隐喻”(the Great Chain Metaphor),该链条具有层级性,以生命度(animacy)为标准形成如下等级序列:人类>动物>植物>复杂物体>自然客观物体。此外,该链条还具有蕴含性,层级较高的形式蕴涵层级较低的形式,即生命度较高的物体能够包含生命度较低物体的属性和行为,上文提到的“非人化”操作完全满足这条蕴含共性。
那么,汉语母语者理解“风马牛不相及”就包含如下几个过程:首先,“马”和“牛”象征事件中的参与者(一个或多个,但每个参与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接着引入一个转喻,即用事件参与者来喻指整个事件(用“马”和“牛”代“牝牡相诱不至于互相影响”,实际喻指齐桓公率领军队攻打楚国一事),所以“风马牛不相及”也可说成“风马牛”。而这个事件又被看做一个复杂物体,这里用到了本体隐喻(EVENTS ARE OBJECTS)。从这一点看,“马”和“牛”跳过链式隐喻传导环节,作为生命度较高的物体(动物)直接具备了生命度较低物体(复杂物体)所拥有的属性和行为表现。
但美国的英语母语者初读Merwin的“翻译”,通常会把“horse”和“狂野”、“自由”、“打破束缚”、“开拓进取”等概念联系起来。强调自由平等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理念恰恰是美国主流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马”所具备的以上特质就常常被投射到具有相同品质的人身上,如带有开拓精神的先驱者和探险家群体,成为结构隐喻中的目标域(goal domain)。“cow”(与理本以及胡本使用cattle不同)在美国文化中被视作一种家养牲畜,通常是无趣的,并带有消极贬义色彩,甚至还可以将“cow”的隐喻扩展表达为“肥胖粗笨的女人,母老虎”等,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You stupid cow!”(你这蠢女人!)。Merwin对“风马牛不相及”的“误译”无疑建立在他对“牛”、“马”两个意象所作出的美式理解上。
除此之外,对“风”的解释也十分重要。Merwin按照字面义直译为wind,与绝大多数小学学者及训诂学家的观点不同。但也正是这种解释,为Lakoff运用事件结构隐喻(the event structure metaphor)分析“风马牛不相及”创造了条件。Lakoff认为一个事件结构隐喻可归纳为以下几条:
“状态是地点”(states are locations-bounded regions in space)
“变化是移动”(changes are movements-into or out of bounded regions)
“使因是作用力”(causes are force)
“行动是自动移动”(actions are self-propelled movements)
“目的是终点”(purpose are destinations)
“方式是路径”(means are paths to destinations)
“困难是运动的阻碍”(difficulties are impediments to motion)
将“风”解释为wind,就是将它视为外在自然力(natural force),是导致“牛”和“马”向某个方向移动的“使因”,“牛”和“马”产生的移动经过拟人化操作可以被视为一种“行动”或发生的“变化”,同时“风”也经过链化隐喻,由一种层级较低的外在自然力变化为只有层级较高的人才能具备的社会心理作用力(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orces),通过社会习俗/传统、情感和理智等发挥作用,并变成影响人们行为活动的外部坏境。“牛”顺着“风”走,与风的方向相同,相当于某人循规蹈矩,做着和别人相类似的事情;而“马”走逆风,与风的方向相反,相当于某人不墨守成规,希望打破传统。此时,套用“困难是运动的阻碍”隐喻,阻碍“马”逆行的“风”也象征着某种约束或障碍,使得人们不能顺利地突破常规实现变革。所以经过Merwin的解读,《左传》中的“风马牛不相及”显现出它完全不同于常规的寓意:
牛走顺风循规蹈矩,马走逆风破旧立新。
这正是Merwin希望表达的意思。
透过Merwin对“风马牛不相及”的解读,我们能看出“拟人化”以及“非人化”这些隐喻手段所具备的特定面向性。Lakoff &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多次举“通货膨胀”(inflation)为例,认为当我们说“Our biggest enemy right now is inflation”(我们目前最大的敌人是通货膨胀)这样的句子时,我们不仅运用了“通货膨胀是人”(INFLATION IS PERSON)这一简单程序,而且更加明确地指出了其“敌对者”的面向,即“通货膨胀是对手”(INFLATION IS AN ADVERSARY)。面对这样的隐喻,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会随之改变,隐喻由此升级。Merwin的解读同样带有很鲜明的面向性,他凸显了美国文化中“马”和“牛”的象征意义,让英语读者进一步感受两种动物在脑中经过概念化后所反映出的不同价值色彩;但对汉语读者来说,以“马”“牛”代人,并不能触发我们文化中所包含的与之相关的动物隐喻。
关于“误译”汉语或其他带有东方情调诗歌,再举Gary Snyder为例。他在翻译寒山《出生三十年》一诗时,将第三句“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翻译为“Tried drugs, but couldn’t make Immortal; Read books and wrote poems on history”。但这个修仙炼丹之“药”在英语中需要翻译成“elixir”,Gary Snyder为了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读者理解起来不至有太多阻碍,又能通过翻译表现出“垮掉派”诗人的思想倾向,所以选用了drug一词,以期反映反抗西方正统思潮和主流价值观的态度。只不过Merwin的“误译”较之Snyder走得更远,如果说Snyder对“药”的“误译”还是为拉近原作与目标语读者之间的距离,那Merwin则完全将“风马牛不相及”西方化,纳入到西方的文化体系之中。
More Than Cool Reason一书结尾处,Lakoff & Turner提出了“Can anything be anything?”这样的问题。不管我们是汉语母语者还是像Merwin、Snyder这样的英语母语者,当我们面对陌生文本给出的陌生语句,都会运用自己的概念机制(conceptual machinery),如由给定词句诱发而形成的选择性基模(alternative schemas),这些基模的扩展形式,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内容的假设,原有的惯常隐喻和转喻等,对目标语句进行认知处理和加工,而这陌生的语句,就可能是everything。
所以,当“Anything certainly can be anything”,我们也最好能抱着“风马牛不相及”的眼光,将它还原至原文本的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理解和评价。可换句话说,纵然中美两国历史文化并无太多相似之处,“风”“马”“牛”的形象也千差万别,这“事件结构隐喻”和“隐喻映射层级性”等概念在中美两国却是一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或许Lakoff更想表达的,恰是这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跨文化共性吧。
实际上该语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从学术研究角度看,“风马牛不相及”绝对是个热点话题,各朝各代的注家,如汉代贾逵、服虔,三国时杜预、唐代孔颖达,再到晚明张岱,以及今人各家等,都对全句,尤其是其中的“风”字看法各一。大体归纳,主要有如下七种理解:
(1)“风”通“放”,义为走失说
(2)“牝牡相诱而相逐谓之风”说
(3)马牛不同类而不至相诱说
(4)两国之马牛因相隔太远而无法相诱至接触说
(5)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说
(6)风的急速,马牛所不及说
(7)“风”通“放”,义“放牧”,“及”义相诱说
目前学术界趋向于取第1种以及第2种说法,而作为成语出现在大中型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风马牛不相及”,释义也基本上是“(风:雌雄相引诱)比喻两者全不相干”。
历代著名训诂学家争论不休,各执一词,反映出“风”字释义之复杂。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加上很多细节殊不可解,于是乎更加晚近的训诂学者,力求总结前人研究成果,面对“风马牛不相及”时往往只罗列文献例证,并未作深入的阐发。如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一书,博采众长,卷帙浩繁,但论及《左传》三卷,就未见有对“风马牛不相及”一词的分析。
作为记载先秦史事的重要文化典籍,《左传》西传同样较早,17世纪就有欧洲人将《左传》翻译成拉丁语(Nicolas Trigaut 1610)。之后比较有影响的英译本应属James Legge(理雅各)的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以下简称理本)、Burton Watson的The Tso Chuan(以下简称华本)以及由胡志挥英译,陈克炯今译的《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左传》(以下简称胡本)。这三个译本中,理本与胡本为全译,华本为节译,因此只有前两者包含了鲁僖公四年齐桓伐楚的内容。
理本(1872:140)对“风马牛不相及”的翻译为:
……our cattle and horses, in the heat of their excitement, cannot affect each other.
(我们的牛和马,在它们发情的时候也不能影响对方。)
![]() |
James Legge 1815-1897 |
胡本(1996:173)翻译为:
……our cattle and horses cannot get together even in the heat of their excitement.
(我们的牛和马即使在他们发情的时候也不能相遇。)
![]() |
胡志挥 1931- |
两人翻译基本上遵循《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所引服虔之解(“牝牡相诱,发情-in the heat of their excitement”),即上文提到的第2种解释。不管是从传统“信达雅”角度还是翻译“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角度看,两位译者对这句话的处理都没有问题。相比之下,双语版《现代汉语词典》(2002:581)对“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释更加简单:…so we have absolutely nothing to do with each other.
但读George Lakoff2004年北航讲座书稿,偶然间发现一句“Cows run with the wind, horses against it”。cows,horses,wind,这讲的不还是“风马牛不相及”吗?虽然从字面上看保留有几分中国成语的痕迹,甚至可以比附中国传统训诂学家所说“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但“事物两不相干”这一寓意却完全没有加以说明,并且隐含义和汉语传统理解完全脱节,成为另一个全新的“风马牛不相及”。
Lakoff所引译文出自美国诗人William Stanley Merwin于1973年翻译出版的Asian Figures一书。该书收录包括波斯、印度、缅甸、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在内的上千句谚语、格言和谜语。Merwin在序言中表示,这些东方俗语格言,都是他的朋友,纽约亚洲协会(Asian Society in New York)的Brown女士提供给他的,他并不懂这些东亚国家的语言。但在翻译时,他也并不关心句子是否合乎语法,如果语言是他不懂的,文化是他不熟悉的,那么他会倾向于依据自己的口语习惯而不是书面语的传统去理解它们。很明显,Merwin的“翻译”行为就属于典型的“创造性叛逆”(reative treason,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语)。美国诗人翻译带有浓郁东方情调的诗作,只需想象一下Ezra Pound的Cathay,Gary Snyder的寒山即可。这种“再创造”太正常了,所谓“诗神远游”,这些美国诗人在异质文化中发现了新大陆,的确是件值得他们高兴的事儿。
![]() |
William Stanley Merwin 1927- |
而Lakoff引Merwin的翻译,难道仅仅为了说明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度诗人们的“东方主义想象”?抑或文化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当然不是。Lakoff首先是名语言学家,借用Merwin的诗句,其实是为了论证他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
人们的日常语言中,通常会使用动植物充当意象,Lakoff & Johnson认为,某些操作可以称作“拟人化”(personification),即语言使用者将人类特质投射到这些非人物之上,并以人类的动机、特征与活动表达这些非人实体。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操作可以称作“非人化”(dehumanization),我们在理解某个概念时并不赋予它“人”的特质,而它同样可以指涉某一人。“拟人化”操作具有更强的理解功能(understanding function),而“非人化”操作则具备更强的提示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这两种跨域的投射,都需要立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
我们使用“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牛”、“马”并不实指两种常见的家畜,而是隐喻某些事情性质完全不同,不可能混到一起去。汉语中借用“牛”、“马”这两类意象进行比较,表示事物毫无关联相差很远的俗语还有“牛头不对马嘴”、“牛头不对马面”等。不过汉语母语者在使用它们时,所感知到的仅仅是“牛”和“马”两个“源域”(source domain)之间的不同(即物种的差异),而源域的内部结构,或者说由源域的表达隐喻的系统性,已经被人们忽略了。汉语中和“牛”“马”相关的成语/习语如“牛气冲天”、“对牛弹琴”、“马到成功”、“害群之马”等,表达的情感态度褒义与贬义兼而有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具备单一同质性。
在W. S. Merwin的“创造性叛逆”中,“马”“牛”两者生物物种的差异被进一步细化,我们甚至能看出因为生物物种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本能属性以及行为(instinctual attributes and behavior),即“牛顺着风走”(run with)和“马逆着风走”(run against)的区别。按照Lakoff & Turner在More Than Cool Reason中提出的观点,人们概念系统中存在一个“大链式隐喻”(the Great Chain Metaphor),该链条具有层级性,以生命度(animacy)为标准形成如下等级序列:人类>动物>植物>复杂物体>自然客观物体。此外,该链条还具有蕴含性,层级较高的形式蕴涵层级较低的形式,即生命度较高的物体能够包含生命度较低物体的属性和行为,上文提到的“非人化”操作完全满足这条蕴含共性。
那么,汉语母语者理解“风马牛不相及”就包含如下几个过程:首先,“马”和“牛”象征事件中的参与者(一个或多个,但每个参与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接着引入一个转喻,即用事件参与者来喻指整个事件(用“马”和“牛”代“牝牡相诱不至于互相影响”,实际喻指齐桓公率领军队攻打楚国一事),所以“风马牛不相及”也可说成“风马牛”。而这个事件又被看做一个复杂物体,这里用到了本体隐喻(EVENTS ARE OBJECTS)。从这一点看,“马”和“牛”跳过链式隐喻传导环节,作为生命度较高的物体(动物)直接具备了生命度较低物体(复杂物体)所拥有的属性和行为表现。
但美国的英语母语者初读Merwin的“翻译”,通常会把“horse”和“狂野”、“自由”、“打破束缚”、“开拓进取”等概念联系起来。强调自由平等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理念恰恰是美国主流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马”所具备的以上特质就常常被投射到具有相同品质的人身上,如带有开拓精神的先驱者和探险家群体,成为结构隐喻中的目标域(goal domain)。“cow”(与理本以及胡本使用cattle不同)在美国文化中被视作一种家养牲畜,通常是无趣的,并带有消极贬义色彩,甚至还可以将“cow”的隐喻扩展表达为“肥胖粗笨的女人,母老虎”等,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You stupid cow!”(你这蠢女人!)。Merwin对“风马牛不相及”的“误译”无疑建立在他对“牛”、“马”两个意象所作出的美式理解上。
除此之外,对“风”的解释也十分重要。Merwin按照字面义直译为wind,与绝大多数小学学者及训诂学家的观点不同。但也正是这种解释,为Lakoff运用事件结构隐喻(the event structure metaphor)分析“风马牛不相及”创造了条件。Lakoff认为一个事件结构隐喻可归纳为以下几条:
“状态是地点”(states are locations-bounded regions in space)
“变化是移动”(changes are movements-into or out of bounded regions)
“使因是作用力”(causes are force)
“行动是自动移动”(actions are self-propelled movements)
“目的是终点”(purpose are destinations)
“方式是路径”(means are paths to destinations)
“困难是运动的阻碍”(difficulties are impediments to motion)
将“风”解释为wind,就是将它视为外在自然力(natural force),是导致“牛”和“马”向某个方向移动的“使因”,“牛”和“马”产生的移动经过拟人化操作可以被视为一种“行动”或发生的“变化”,同时“风”也经过链化隐喻,由一种层级较低的外在自然力变化为只有层级较高的人才能具备的社会心理作用力(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orces),通过社会习俗/传统、情感和理智等发挥作用,并变成影响人们行为活动的外部坏境。“牛”顺着“风”走,与风的方向相同,相当于某人循规蹈矩,做着和别人相类似的事情;而“马”走逆风,与风的方向相反,相当于某人不墨守成规,希望打破传统。此时,套用“困难是运动的阻碍”隐喻,阻碍“马”逆行的“风”也象征着某种约束或障碍,使得人们不能顺利地突破常规实现变革。所以经过Merwin的解读,《左传》中的“风马牛不相及”显现出它完全不同于常规的寓意:
牛走顺风循规蹈矩,马走逆风破旧立新。
这正是Merwin希望表达的意思。
透过Merwin对“风马牛不相及”的解读,我们能看出“拟人化”以及“非人化”这些隐喻手段所具备的特定面向性。Lakoff &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多次举“通货膨胀”(inflation)为例,认为当我们说“Our biggest enemy right now is inflation”(我们目前最大的敌人是通货膨胀)这样的句子时,我们不仅运用了“通货膨胀是人”(INFLATION IS PERSON)这一简单程序,而且更加明确地指出了其“敌对者”的面向,即“通货膨胀是对手”(INFLATION IS AN ADVERSARY)。面对这样的隐喻,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会随之改变,隐喻由此升级。Merwin的解读同样带有很鲜明的面向性,他凸显了美国文化中“马”和“牛”的象征意义,让英语读者进一步感受两种动物在脑中经过概念化后所反映出的不同价值色彩;但对汉语读者来说,以“马”“牛”代人,并不能触发我们文化中所包含的与之相关的动物隐喻。
关于“误译”汉语或其他带有东方情调诗歌,再举Gary Snyder为例。他在翻译寒山《出生三十年》一诗时,将第三句“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翻译为“Tried drugs, but couldn’t make Immortal; Read books and wrote poems on history”。但这个修仙炼丹之“药”在英语中需要翻译成“elixir”,Gary Snyder为了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读者理解起来不至有太多阻碍,又能通过翻译表现出“垮掉派”诗人的思想倾向,所以选用了drug一词,以期反映反抗西方正统思潮和主流价值观的态度。只不过Merwin的“误译”较之Snyder走得更远,如果说Snyder对“药”的“误译”还是为拉近原作与目标语读者之间的距离,那Merwin则完全将“风马牛不相及”西方化,纳入到西方的文化体系之中。
More Than Cool Reason一书结尾处,Lakoff & Turner提出了“Can anything be anything?”这样的问题。不管我们是汉语母语者还是像Merwin、Snyder这样的英语母语者,当我们面对陌生文本给出的陌生语句,都会运用自己的概念机制(conceptual machinery),如由给定词句诱发而形成的选择性基模(alternative schemas),这些基模的扩展形式,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内容的假设,原有的惯常隐喻和转喻等,对目标语句进行认知处理和加工,而这陌生的语句,就可能是everything。
所以,当“Anything certainly can be anything”,我们也最好能抱着“风马牛不相及”的眼光,将它还原至原文本的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理解和评价。可换句话说,纵然中美两国历史文化并无太多相似之处,“风”“马”“牛”的形象也千差万别,这“事件结构隐喻”和“隐喻映射层级性”等概念在中美两国却是一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或许Lakoff更想表达的,恰是这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跨文化共性吧。
![]() |
M. 特纳(左上)M. 约翰逊(左下)G. 莱考夫(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