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好儿子“们所歌颂的“伟大母亲”
这是一个忍无可忍的贴子。
忘了是几时,被一个认识的同行拉进一个名为“gender studies”的qq群,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花费时间跟一班人讨论的主因。如果对方是完全不相干的网民,我不会自觉到要跟人家争论的地步;但既然是你拉我进群,而且又自称性别研究,那当然可以聊一聊。
令我忍无可忍的正是这个自称“性别研究”的一班人(多数为高校教师),在“母亲节”的名义下,大肆转发如下一些图片和段子——
从这张图片里,可以看到,终其一生,“妈妈”除了洗衣做饭、照顾儿子,似乎再无其它事情。这个被安置在“妈妈”角色上的女人,她的一生就是围着灶台和洗脸盆转。
无疑,这正是儒家道德伦理中无比推崇的伟大母亲形象——她为家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再看一个段子:
-------------------------------- 段子分割线------------------------------------------------
看完后,真的掉眼泪了〜〜〜〜
女+马=妈
为你做牛做马的女人就是妈,你怎能不爱她?
3岁时:妈咪,我爱你。
10岁时:妈,随便啦。
16岁时:我妈真的很烦。
18岁时:想要离开这个家。
25岁:妈,你当时是对的。
30岁时:我想要去我妈家。
50岁:我不想要失去我妈。
70岁:只要我妈还能在这,我愿意为了我妈放弃一切。
对于妈妈,我们说
的话最多的是:“妈,我衣服在哪?” “妈,咱们晚饭吃什么?”“妈,我能出去么?”“妈,我饿了。”
而对于爸爸,说的最多的话是:“爸,我妈在哪?”
我们都有一个好妈妈,爱她的请转发。
妈妈头上的白发也比去年要多了,祝妈妈身体健健康康!
我们只有一个妈,怎能不爱她!
生病时,妈妈说:别吓妈妈;
吃饭时,妈妈说:别管妈妈;
结婚时,妈妈说:别念妈妈;
妈妈病时,妈妈却说
:妈妈没事。
我有一个好妈妈,时光请你别伤害她,如果有一天,当妈妈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请你紧紧握住她的手,陪着她慢慢走,就像当年她牵着你一样。
--------------------------------------------------------------------------------------------------------------
这个段子更直接,将“妈“字直接等同为”女+马“——”为你做牛做马的女人就是妈“。
这个段子同上面那幅图片所呈现的,大致与传统母亲角色所经历的现实是一致的。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母亲就是要无私奉献,就是要任劳任怨,对于自己所经历和承受的一切,她没有任何发言权,她不需要说什么。
在这段让人”看完后,真的掉眼泪了“的文字里,表述者是作为儿子的”我“,而妈妈一句话也没有。这与生活当中母亲角色普遍失语的现实也是大体相符的。而图片中的妈妈,则只有一种语言——满足儿子的要求:”我这就去给你洗(衣服)“;”我这就去给你拿钱“……
真的没错,妈妈就是”为你做牛做马的女人“。
而作为儿子的”我“,只需在”母亲节“这天轻松表一下态——”爱自己的妈妈“——便可全然抵偿妈妈为其做牛做马的一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不会有丝毫愧意;相反,通过声称”爱妈妈“,他重新占据了一个”好儿子“的道德制高点。而妈妈,一定要等到年老体衰,为家庭和儿子耗尽一生之后,才总算是得到了”好儿子“们的认可。
然而,在这歌颂与认可的背后,则另一套居心。
一、对”母亲“的道德绑架与厌女症
很显然,在无私奉献的母亲被歌颂的同时,不够无私、不愿奉献的母亲,正在被同一帮人唾弃和斥责。
五四时期,随着中国第一次女权浪潮的兴起,传统中国女性以其”牺牲品“和”受压迫者“的形象被呈现、被看到。高彦颐老师曾在《闺塾师》序言中指出这一颇为流行的女性受害者形象抹煞了部分女性的主体能动性,无疑这亦是事实。尽管后来高老师曾明言自己已经与这种论调告别,但如何恰当地描述”女性“,仍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论题。
对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的歌颂则采取了另一种套路,既不认为女性是牺牲品和受害者,也不承认她有什么主体能动性,而是直接给”母亲“套上一个崇高伟大的道德光环,这个光环不容拒绝和推辞,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好母亲。进一步说,一个母亲只能是一个”好母亲“,否则她甚至不算是”母亲“。
从母亲本人的角度来看,她是否真的是欢天喜地甚至倍觉荣幸地接纳这个道德光环,起码从以上所引”好儿子们“的叙述中,我们是无从得知的。
因此,关于什么样的母亲才算是”母亲“,母亲们自己是没有发言权的,发言权在”好儿子“们那里。”好儿子“们一方面歌颂着伟大无私为家庭奉献了一生的好母亲,另一方面,则直接否定了不够无私奉献的母亲们其做”母亲“的资格。
更进一步,按照”为你做牛做马的女人就是妈,你怎能不爱她?“的逻辑,反过来便是:”一个值得男人爱的女人就是一个甘愿为他做牛做马的女人“,而女人只有甘愿做一个”为他做牛做马的妈“才算是好女人,甚至这才是女人应尽的天职。
不但一个女人做了母亲而没做好不能算是值得爱的好女人,而且一个女人假如甚至不愿做母亲,那么,她恐怕已经坏到无可救药了,与那些值得爱与歌颂的伟大母亲相比,这类女人无疑就是道德堕落的,乃至是”今日社会整体道德堕落“的代表和罪魁。
”厌女症“并不全然都是用最直白的语言说出来的,很多时候,它是用委婉的说辞,通过歌颂一类他们认为值得歌颂的女人,来贬低和否定与这类女人不同的女人。
这类对伟大母亲的歌颂如此流行,以致于使得那些自认为不够无私伟大的女人深感压力,很多时候,这种压力转换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女人自己告诉自己”母亲必须得是无私的,否则就别当母亲“,而由于她是否无私得够格的评判标准掌握在好儿子们手里,致使她在有生之年没能得到儿子们认可的时候总是怀疑自己做得够不够好;这种怀疑一旦持续下去而未能得到想要的回答,怀疑便会转为憎恨,恨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转而对好儿子们恶语相向,甚至施以暴力,于是好儿子们大惊失色:怎么会有这样的母亲!
这就是歌颂伟大母亲背后的第二张面孔——
二、消解现实中母亲们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与压力
由于母亲们是失语的,她对自己的身为母亲的经验没有恰当语言来表达,因为一旦言说身为母亲的辛苦便被认为不够任劳任怨,失却母亲资格;所以很多时候,她只有看起来是歇斯底里地吵闹。
而最为现实的,是这一将母亲的无私奉献合理化、正当化的行为淡化了乃至消解了对母亲现实困境的关注。2010年,东莞一位母亲因无力照顾两个脑瘫的孩子而杀子、自杀,这一事件引起很多人的同情与关注。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现实当中,是不是家里孩子健全的母亲面临的加压和困境就不存在?那些外出打工难得与孩子见上一面的母亲,那些工作上面临瓶颈和玻璃天花板而家中又有孩子需要照顾的母亲,那些长期忍受”孩子他爸“的暴力却不敢离婚的母亲……
在这个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推助的消费社会里,一切节日都是用来庆贺的;这个从基督教国家引进来的母亲节究竟要怎么过,无非是融合一点儒家传统的孝道,商家们顺势推出几种”母亲节特别奉献“的商品,至于母亲个人的经验和感受,那是大可不必关心的,一切好儿子们说了算。
生育与抚养子女方面的福利政策,可不可以提一下呢?
三、透过”好儿子“的眼睛看母亲
在儿子们的眼中,母亲无非就是在他累了、饿了、衣服弄脏了的时候一个及时出现的全职保姆;但这只是儿子们眼中的母亲。
对于女儿们来说,母亲的形象可能不大一样。玩累了,母亲可能会说:”谁叫你到处疯一整天不着家的?你看XX家的女孩子,多文静,一点儿不让妈妈操心……“;饿了,母亲可能会说:”女孩子要学会做饭,否则……“;衣服脏了更不用说,”女孩子要自己洗衣服……“
所以很大程度上,无私奉献的母亲,仅仅存在于儿子们的视野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几乎所有歌颂伟大母亲的文字和图片,都是从儿子们的视角出发的。
事实上,一个女孩子开始长大,她的母亲就开始在为把她培养成将来的一个合格母亲而努力了。母亲对于儿子们来说是无私奉献的照顾者,对于女儿们来说,则是一个需要/必须学习的模板。母亲往往以她自己的经历来要求自己的女儿,她自己辛苦受累任劳任怨,那么女儿也应该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人出嫁后,在遭受丈夫暴力时跑回娘家却被亲妈痛骂一顿又被送回夫家的原因。
另外,一个受苦受累大半辈子的母亲,最看不惯的是儿子娶进门来的娇生惯养、不肯做家务的媳妇。婆媳之间的战争何以无休无止?或者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好搞笑的说法)?就是因为这个受苦受累的女人见不得一个居然免于受苦受累的女人,同样是女人,我大半辈子辛苦操劳,凭什么你可以这么舒服?
而对于儿子们来说,因为从小被妈妈娇生惯养呵护长大,当身边出现一个显然不是跟自己的妈妈那样甘愿为自己”做牛做马“的女人时,心里自然会很不平衡。有的儿子们经过一段时间心理调适,或许可以逐渐适应这种落差;而更有很多儿子们,始终不能接受这一”同是女人,为何差异这么大“的现实,他觉得天下女人都应该像他妈妈那样甘愿为他做牛做马才是真理。
所以严重一点说,伟大无私的母亲们恰恰造成了她的儿子们的心灵扭曲,为好儿子们着想,这可真是要不得。
四、父亲呢?
有人说单单只宣扬母亲伟大,却把父亲晾在一边,是不恰当的。对父亲的颂扬自有”父亲节“,所以在母亲节这天大可不必喧宾夺主。亦有人说,图片里的母亲角色太过刻板,父亲也应该承担家务。这话不错。但我想说的是,是否与母亲分担家务的一定是一个”父亲“,最好不要下断论。现代家庭,可以是一个母亲,也可以是两个母亲,这两个母亲可以是一对拉拉,也可以是一对男同志;至于父亲,除了遗传学上的意义,其他还真不好说。
忘了是几时,被一个认识的同行拉进一个名为“gender studies”的qq群,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花费时间跟一班人讨论的主因。如果对方是完全不相干的网民,我不会自觉到要跟人家争论的地步;但既然是你拉我进群,而且又自称性别研究,那当然可以聊一聊。
令我忍无可忍的正是这个自称“性别研究”的一班人(多数为高校教师),在“母亲节”的名义下,大肆转发如下一些图片和段子——
![]() |
从这张图片里,可以看到,终其一生,“妈妈”除了洗衣做饭、照顾儿子,似乎再无其它事情。这个被安置在“妈妈”角色上的女人,她的一生就是围着灶台和洗脸盆转。
无疑,这正是儒家道德伦理中无比推崇的伟大母亲形象——她为家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再看一个段子:
-------------------------------- 段子分割线------------------------------------------------
看完后,真的掉眼泪了〜〜〜〜
女+马=妈
为你做牛做马的女人就是妈,你怎能不爱她?
3岁时:妈咪,我爱你。
10岁时:妈,随便啦。
16岁时:我妈真的很烦。
18岁时:想要离开这个家。
25岁:妈,你当时是对的。
30岁时:我想要去我妈家。
50岁:我不想要失去我妈。
70岁:只要我妈还能在这,我愿意为了我妈放弃一切。
对于妈妈,我们说
的话最多的是:“妈,我衣服在哪?” “妈,咱们晚饭吃什么?”“妈,我能出去么?”“妈,我饿了。”
而对于爸爸,说的最多的话是:“爸,我妈在哪?”
我们都有一个好妈妈,爱她的请转发。
妈妈头上的白发也比去年要多了,祝妈妈身体健健康康!
我们只有一个妈,怎能不爱她!
生病时,妈妈说:别吓妈妈;
吃饭时,妈妈说:别管妈妈;
结婚时,妈妈说:别念妈妈;
妈妈病时,妈妈却说
:妈妈没事。
我有一个好妈妈,时光请你别伤害她,如果有一天,当妈妈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请你紧紧握住她的手,陪着她慢慢走,就像当年她牵着你一样。
--------------------------------------------------------------------------------------------------------------
这个段子更直接,将“妈“字直接等同为”女+马“——”为你做牛做马的女人就是妈“。
这个段子同上面那幅图片所呈现的,大致与传统母亲角色所经历的现实是一致的。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母亲就是要无私奉献,就是要任劳任怨,对于自己所经历和承受的一切,她没有任何发言权,她不需要说什么。
在这段让人”看完后,真的掉眼泪了“的文字里,表述者是作为儿子的”我“,而妈妈一句话也没有。这与生活当中母亲角色普遍失语的现实也是大体相符的。而图片中的妈妈,则只有一种语言——满足儿子的要求:”我这就去给你洗(衣服)“;”我这就去给你拿钱“……
真的没错,妈妈就是”为你做牛做马的女人“。
而作为儿子的”我“,只需在”母亲节“这天轻松表一下态——”爱自己的妈妈“——便可全然抵偿妈妈为其做牛做马的一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不会有丝毫愧意;相反,通过声称”爱妈妈“,他重新占据了一个”好儿子“的道德制高点。而妈妈,一定要等到年老体衰,为家庭和儿子耗尽一生之后,才总算是得到了”好儿子“们的认可。
然而,在这歌颂与认可的背后,则另一套居心。
一、对”母亲“的道德绑架与厌女症
很显然,在无私奉献的母亲被歌颂的同时,不够无私、不愿奉献的母亲,正在被同一帮人唾弃和斥责。
五四时期,随着中国第一次女权浪潮的兴起,传统中国女性以其”牺牲品“和”受压迫者“的形象被呈现、被看到。高彦颐老师曾在《闺塾师》序言中指出这一颇为流行的女性受害者形象抹煞了部分女性的主体能动性,无疑这亦是事实。尽管后来高老师曾明言自己已经与这种论调告别,但如何恰当地描述”女性“,仍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论题。
对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的歌颂则采取了另一种套路,既不认为女性是牺牲品和受害者,也不承认她有什么主体能动性,而是直接给”母亲“套上一个崇高伟大的道德光环,这个光环不容拒绝和推辞,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好母亲。进一步说,一个母亲只能是一个”好母亲“,否则她甚至不算是”母亲“。
从母亲本人的角度来看,她是否真的是欢天喜地甚至倍觉荣幸地接纳这个道德光环,起码从以上所引”好儿子们“的叙述中,我们是无从得知的。
因此,关于什么样的母亲才算是”母亲“,母亲们自己是没有发言权的,发言权在”好儿子“们那里。”好儿子“们一方面歌颂着伟大无私为家庭奉献了一生的好母亲,另一方面,则直接否定了不够无私奉献的母亲们其做”母亲“的资格。
更进一步,按照”为你做牛做马的女人就是妈,你怎能不爱她?“的逻辑,反过来便是:”一个值得男人爱的女人就是一个甘愿为他做牛做马的女人“,而女人只有甘愿做一个”为他做牛做马的妈“才算是好女人,甚至这才是女人应尽的天职。
不但一个女人做了母亲而没做好不能算是值得爱的好女人,而且一个女人假如甚至不愿做母亲,那么,她恐怕已经坏到无可救药了,与那些值得爱与歌颂的伟大母亲相比,这类女人无疑就是道德堕落的,乃至是”今日社会整体道德堕落“的代表和罪魁。
”厌女症“并不全然都是用最直白的语言说出来的,很多时候,它是用委婉的说辞,通过歌颂一类他们认为值得歌颂的女人,来贬低和否定与这类女人不同的女人。
这类对伟大母亲的歌颂如此流行,以致于使得那些自认为不够无私伟大的女人深感压力,很多时候,这种压力转换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女人自己告诉自己”母亲必须得是无私的,否则就别当母亲“,而由于她是否无私得够格的评判标准掌握在好儿子们手里,致使她在有生之年没能得到儿子们认可的时候总是怀疑自己做得够不够好;这种怀疑一旦持续下去而未能得到想要的回答,怀疑便会转为憎恨,恨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转而对好儿子们恶语相向,甚至施以暴力,于是好儿子们大惊失色:怎么会有这样的母亲!
这就是歌颂伟大母亲背后的第二张面孔——
二、消解现实中母亲们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与压力
由于母亲们是失语的,她对自己的身为母亲的经验没有恰当语言来表达,因为一旦言说身为母亲的辛苦便被认为不够任劳任怨,失却母亲资格;所以很多时候,她只有看起来是歇斯底里地吵闹。
而最为现实的,是这一将母亲的无私奉献合理化、正当化的行为淡化了乃至消解了对母亲现实困境的关注。2010年,东莞一位母亲因无力照顾两个脑瘫的孩子而杀子、自杀,这一事件引起很多人的同情与关注。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现实当中,是不是家里孩子健全的母亲面临的加压和困境就不存在?那些外出打工难得与孩子见上一面的母亲,那些工作上面临瓶颈和玻璃天花板而家中又有孩子需要照顾的母亲,那些长期忍受”孩子他爸“的暴力却不敢离婚的母亲……
在这个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推助的消费社会里,一切节日都是用来庆贺的;这个从基督教国家引进来的母亲节究竟要怎么过,无非是融合一点儒家传统的孝道,商家们顺势推出几种”母亲节特别奉献“的商品,至于母亲个人的经验和感受,那是大可不必关心的,一切好儿子们说了算。
生育与抚养子女方面的福利政策,可不可以提一下呢?
三、透过”好儿子“的眼睛看母亲
在儿子们的眼中,母亲无非就是在他累了、饿了、衣服弄脏了的时候一个及时出现的全职保姆;但这只是儿子们眼中的母亲。
对于女儿们来说,母亲的形象可能不大一样。玩累了,母亲可能会说:”谁叫你到处疯一整天不着家的?你看XX家的女孩子,多文静,一点儿不让妈妈操心……“;饿了,母亲可能会说:”女孩子要学会做饭,否则……“;衣服脏了更不用说,”女孩子要自己洗衣服……“
所以很大程度上,无私奉献的母亲,仅仅存在于儿子们的视野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几乎所有歌颂伟大母亲的文字和图片,都是从儿子们的视角出发的。
事实上,一个女孩子开始长大,她的母亲就开始在为把她培养成将来的一个合格母亲而努力了。母亲对于儿子们来说是无私奉献的照顾者,对于女儿们来说,则是一个需要/必须学习的模板。母亲往往以她自己的经历来要求自己的女儿,她自己辛苦受累任劳任怨,那么女儿也应该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人出嫁后,在遭受丈夫暴力时跑回娘家却被亲妈痛骂一顿又被送回夫家的原因。
另外,一个受苦受累大半辈子的母亲,最看不惯的是儿子娶进门来的娇生惯养、不肯做家务的媳妇。婆媳之间的战争何以无休无止?或者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好搞笑的说法)?就是因为这个受苦受累的女人见不得一个居然免于受苦受累的女人,同样是女人,我大半辈子辛苦操劳,凭什么你可以这么舒服?
而对于儿子们来说,因为从小被妈妈娇生惯养呵护长大,当身边出现一个显然不是跟自己的妈妈那样甘愿为自己”做牛做马“的女人时,心里自然会很不平衡。有的儿子们经过一段时间心理调适,或许可以逐渐适应这种落差;而更有很多儿子们,始终不能接受这一”同是女人,为何差异这么大“的现实,他觉得天下女人都应该像他妈妈那样甘愿为他做牛做马才是真理。
所以严重一点说,伟大无私的母亲们恰恰造成了她的儿子们的心灵扭曲,为好儿子们着想,这可真是要不得。
四、父亲呢?
有人说单单只宣扬母亲伟大,却把父亲晾在一边,是不恰当的。对父亲的颂扬自有”父亲节“,所以在母亲节这天大可不必喧宾夺主。亦有人说,图片里的母亲角色太过刻板,父亲也应该承担家务。这话不错。但我想说的是,是否与母亲分担家务的一定是一个”父亲“,最好不要下断论。现代家庭,可以是一个母亲,也可以是两个母亲,这两个母亲可以是一对拉拉,也可以是一对男同志;至于父亲,除了遗传学上的意义,其他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