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老师
昨日去美院观展,遇到母校系里古文字学的ZL师,因此前只和他说过几句话,我叫了他一声后,赶紧补充一句:“您还认得我吗”,没想到他居然说出了我的名字,甚至还记得我导师是谁,很让人意外。在学术方面,他大约是我们系里自己培养的学生的典范吧,从前在系里就流传过他的一些事迹,加之他与我同乡,也觉得殊可仰慕。记得四五年前有一次去他办公室,在走廊的最末端,大约只有4、5平方的样子,仅有一扇小窗,四周都是书架,愈发显得逼仄,他便在小桌子上做他的学问。多年不见,只觉得他精神气象大不同,丰润了许多,说不上来的好,还是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老话。
见了我的字后,他说还是很有功底的,遂问及我有无师承,我只说基本是自己练的,就是大学时跟系里几位老师请益过。他说那之前肯定有基础的,我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于是想到了初中教第二课堂的书法老师,与ZL师是同镇上的人,也许会认识,便说了那个名字。他有些吃惊,原来这位老师在镇上的中学就教过他。ZL师笑着说:“林老师水平一般,几年前我和同学在老家文化馆看到他的字,大家还笑说林老师怎么这么多年来没有进步。不过他教学还可以,就是很爱吹牛。”
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刚成立,只有我们一级学生。学校开设第二课堂,早上和下午各有一节课,美术、书法、舞蹈、乐器可以自由选择。刚开学,师资大概也很仓促,请来教书法的,是县里高中一位退休的体育老师,他只给我们上过两节课,记得他还挑出我的字来分析,讲课是很实在的。很快的,来了位专门的书法老师了,50来岁,头发梳得光亮,衣服穿得笔挺,与有些不修边幅的体育老师大相径庭。第一次课,他竟然搬来了自己获得的所有奖牌、奖状,洋洋洒洒地逐一地介绍,甚至直接将奖牌挂在胸前讲课。同学们惊讶赞叹之余,也暗暗地觉得可笑。从此,林老师这种忘情的自我吹嘘,成了他课堂上的一大特色。后来闲言闲语也很多,然他并不以为然,偶尔也在课堂上诉说自己的不满,大抵有些怀才不遇的意思。
林老师的书法课安排得井井有条,早晨练毛笔,下午写钢笔,楷、行、隶,逐一地习过,也讲了草书,然不要求我们练,后来还上了几节篆刻。学楷书的时候,他推荐的也是“颜柳欧赵”四家,同学们基本写的是颜真卿的《多宝塔》。我在父亲的字帖里看到一本赵孟頫的《妙严寺选字》,文物出版社的,觉得很是娟秀舒缓,就拿来临写了,几乎成了班上的特例。他见了倒说:“女孩子学赵字好。”于是我也就练上了。
学校在新区,同学们基本都是住校的,我家里恰好离得近,是极少数的走读生。早晨习字的时间是6点半到7点10分,我一般都是自己6点15分从家里骑车出门,寒暑无间,几乎从不旷课。因为这一点,再加上我进步也快,林老师很喜欢我,他不吝于在各种场合表扬我,就如夸耀他自己一样。有一次他给我们班上美术课,花了老长一段时间来说我的好,至今想起仍叫人不禁要低头。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鼓励也是极有帮助的,大概也是多年来促使我一直都没有停下的无形动力。
记得练行书的时候,他见我没有合适的字帖,私下借给我一本赵孟頫写的《前赤壁赋》,碑拓的。他见我上手很快,又建议我背帖,在他的鼓励下,我又尝试着一点点背临出来。后来自己练字,都未曾这么认真过。不过现在回想,当时那样的写法也有问题,只一味地注重快,而忽略运笔的微妙之处,行书应当作楷书学,大学后才慢慢地改了。
除了书法,他平时也爱吹嘘自己的画艺,常常念叨自己的画得了什么奖,被挂在某某处,最得意的似乎是画梅花。暑假时他在自己家里开班教国画,我去过一次,也就四五个学生。依次学了葡萄、梅、兰。他教得很细致,每一种都要上好几次课,葡萄先教叶子,教藤,再教果子,学完用色的,还学纯水墨的,让人至今印象还很深。后来要教竹子,没有时间了,他只给我们示范了一下,竹干竟然是用刷子刷出来的。后来,自己所见慢慢多了,过去的东西才稍有些了然。想起他的字,楷行隶篆,写起来却是一样的风貌,仿佛印刷体一样,脱不开“匠气”二字,画画大抵也是一样的。想起他沉浸于自我的夸耀,没来由地觉得悲伤。
我向来很怯于主动与人联系,就连如此关爱我的老师也是。记得上高中后跟他打过一次电话,后来,又在学校附近遇到过他,腰背似乎没有从前笔挺了,从此以后就再没见过他了。
见了我的字后,他说还是很有功底的,遂问及我有无师承,我只说基本是自己练的,就是大学时跟系里几位老师请益过。他说那之前肯定有基础的,我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于是想到了初中教第二课堂的书法老师,与ZL师是同镇上的人,也许会认识,便说了那个名字。他有些吃惊,原来这位老师在镇上的中学就教过他。ZL师笑着说:“林老师水平一般,几年前我和同学在老家文化馆看到他的字,大家还笑说林老师怎么这么多年来没有进步。不过他教学还可以,就是很爱吹牛。”
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刚成立,只有我们一级学生。学校开设第二课堂,早上和下午各有一节课,美术、书法、舞蹈、乐器可以自由选择。刚开学,师资大概也很仓促,请来教书法的,是县里高中一位退休的体育老师,他只给我们上过两节课,记得他还挑出我的字来分析,讲课是很实在的。很快的,来了位专门的书法老师了,50来岁,头发梳得光亮,衣服穿得笔挺,与有些不修边幅的体育老师大相径庭。第一次课,他竟然搬来了自己获得的所有奖牌、奖状,洋洋洒洒地逐一地介绍,甚至直接将奖牌挂在胸前讲课。同学们惊讶赞叹之余,也暗暗地觉得可笑。从此,林老师这种忘情的自我吹嘘,成了他课堂上的一大特色。后来闲言闲语也很多,然他并不以为然,偶尔也在课堂上诉说自己的不满,大抵有些怀才不遇的意思。
林老师的书法课安排得井井有条,早晨练毛笔,下午写钢笔,楷、行、隶,逐一地习过,也讲了草书,然不要求我们练,后来还上了几节篆刻。学楷书的时候,他推荐的也是“颜柳欧赵”四家,同学们基本写的是颜真卿的《多宝塔》。我在父亲的字帖里看到一本赵孟頫的《妙严寺选字》,文物出版社的,觉得很是娟秀舒缓,就拿来临写了,几乎成了班上的特例。他见了倒说:“女孩子学赵字好。”于是我也就练上了。
学校在新区,同学们基本都是住校的,我家里恰好离得近,是极少数的走读生。早晨习字的时间是6点半到7点10分,我一般都是自己6点15分从家里骑车出门,寒暑无间,几乎从不旷课。因为这一点,再加上我进步也快,林老师很喜欢我,他不吝于在各种场合表扬我,就如夸耀他自己一样。有一次他给我们班上美术课,花了老长一段时间来说我的好,至今想起仍叫人不禁要低头。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鼓励也是极有帮助的,大概也是多年来促使我一直都没有停下的无形动力。
记得练行书的时候,他见我没有合适的字帖,私下借给我一本赵孟頫写的《前赤壁赋》,碑拓的。他见我上手很快,又建议我背帖,在他的鼓励下,我又尝试着一点点背临出来。后来自己练字,都未曾这么认真过。不过现在回想,当时那样的写法也有问题,只一味地注重快,而忽略运笔的微妙之处,行书应当作楷书学,大学后才慢慢地改了。
除了书法,他平时也爱吹嘘自己的画艺,常常念叨自己的画得了什么奖,被挂在某某处,最得意的似乎是画梅花。暑假时他在自己家里开班教国画,我去过一次,也就四五个学生。依次学了葡萄、梅、兰。他教得很细致,每一种都要上好几次课,葡萄先教叶子,教藤,再教果子,学完用色的,还学纯水墨的,让人至今印象还很深。后来要教竹子,没有时间了,他只给我们示范了一下,竹干竟然是用刷子刷出来的。后来,自己所见慢慢多了,过去的东西才稍有些了然。想起他的字,楷行隶篆,写起来却是一样的风貌,仿佛印刷体一样,脱不开“匠气”二字,画画大抵也是一样的。想起他沉浸于自我的夸耀,没来由地觉得悲伤。
我向来很怯于主动与人联系,就连如此关爱我的老师也是。记得上高中后跟他打过一次电话,后来,又在学校附近遇到过他,腰背似乎没有从前笔挺了,从此以后就再没见过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