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克--信仰之战
昨天化了一天时间下了米尔克。西恩潘这个好莱坞的坏小子,减肥之后的样貌惊人,按照片子里他自己说的“又老又丑”,但是这部片子就是看了就不能刹车,就必须看完。
看完了,我哭了。在半夜12点,泪流满面。情节并不陌生,但是在电影中就是如此的有画面冲击力。
警察冲进同性恋酒吧,逮捕同性恋者。这些报纸上茶余饭后的社会新闻,我们也不陌生。但是真正用画面来展现,是那么有震撼力。对于gay吧,我并不陌生,杭州的君度,北京的目的地,都相当的熟悉。谁能曾想,就在30年前,不,也许就是不久前,警察冲进酒吧,逮捕同性恋者,剥夺他们玩乐的自由呢?
在柏林电影节上有部新加坡影片,诉说的是20年前,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国的一条小河边,警察假扮同性恋者诱捕同性恋的事情。当国家机器被开动于掠夺人的基本情感需要的时候,这一切变得那么可怕,寒心。今天的人们在网上,在聊天室里交友,不再有当年的恐惧感,但是,情感的释放是不是就不再如同以往压抑了呢?
看了电影,我在想,米尔克在第三次竞选监察员失败后,原本答应伴侣放弃政治生活,不再参与竞选的,可是他却骑虎难下,只有继续。伴侣离开了他,新的BF严重缺乏安全感,上吊自杀。对于他来说,监察员并不意味着荣华富贵,他甚至不屑提出给监察员加薪的议案,相反,政治让他失去了一个个伴侣,从最开始,就收到一份份恐吓信。那么,他究竟是为什么在坚持?虽然影片中他给出了答案,为了他的信仰,为了少数族群不再被歧视。但是,也不得不说,是时代和才能,把他推到了这个位置。他是为了维护心中的自由的信仰,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各人的信仰是数千年来根深蒂固地根植人们血脉的。在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个信仰中,秦始皇和洪秀全都采取手段毁灭过儒教,佛教曾经面临了四次法难。但是它们都延续了下来,因为信仰是被人选择性地适用于我们的人生,所谓投缘。能成为普遍信仰的宗教,其力量远远胜过国家机器。
信仰是什么?信仰让Anita这样的卫道士在坚持自己的信仰的时候,伤害了别人还不自知,让Briggs之类的参议员,自以为是,用牺牲小众来成全所谓大众的利益。暗杀米尔克的Don,也是个信仰很虔诚的教徒,他绝对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他正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消防英雄,爱护家庭。正因为如此,他们与米尔克的信仰之战,显得如此具有普世的意义。
很多人说,中国的同性恋过得比美国的艰难。其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家来说,同性恋的问题从来就不是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对于一个同性恋,家人最大的期待就是赶紧结婚,用结婚这个形式来掩盖同性恋的事实,所谓的矫正显得特别简单。而且,同性恋和异性恋结婚,即使有婚外同性性行为,都不构成法律追究和赔偿的理由。中国的同性恋,其实比美国要轻松得太多。
但是,中国的同性恋绝对比美国的同性恋压抑。因为他们没有信仰。更没有心中的目标。影片中,米尔克的朋友提出米尔克竞选失败的原因:你总说反对,反对,那你得说出,你支持什么? 我看到的中国同志,绝大多数都只有批判。对,你批判了,那么,你支持什么?你要什么?
相比三十年前的6号议案,同性恋教师被剥夺工作的权利而言,中国并没有类似的性向限制条款,中国的态度,是漠视,是视而不见。也许中国需要关注的问题实在太多,关注不到人最基本的性生活的需要吧。本来在中国比较普遍的宗教信仰中,佛教,就是教育人们禁欲,道教也教育人们清心寡欲。异性恋尚且如此,何况是同性恋?
刚开始会觉得米尔克是一部政治片,但是到了影片结束,让我在痛哭失声的情况下,滋生了很多思考。多数人群如何与少数人群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尊重远远比热爱重要。我们每个人看似多数群体,都完全可能在某个情况下,某个条件下,成为少数族群。信不信?所以,确保同性恋的权益,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世事无绝对,人是最强大的,也是最脆弱的,将心比心,把心放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看完了,我哭了。在半夜12点,泪流满面。情节并不陌生,但是在电影中就是如此的有画面冲击力。
警察冲进同性恋酒吧,逮捕同性恋者。这些报纸上茶余饭后的社会新闻,我们也不陌生。但是真正用画面来展现,是那么有震撼力。对于gay吧,我并不陌生,杭州的君度,北京的目的地,都相当的熟悉。谁能曾想,就在30年前,不,也许就是不久前,警察冲进酒吧,逮捕同性恋者,剥夺他们玩乐的自由呢?
在柏林电影节上有部新加坡影片,诉说的是20年前,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国的一条小河边,警察假扮同性恋者诱捕同性恋的事情。当国家机器被开动于掠夺人的基本情感需要的时候,这一切变得那么可怕,寒心。今天的人们在网上,在聊天室里交友,不再有当年的恐惧感,但是,情感的释放是不是就不再如同以往压抑了呢?
看了电影,我在想,米尔克在第三次竞选监察员失败后,原本答应伴侣放弃政治生活,不再参与竞选的,可是他却骑虎难下,只有继续。伴侣离开了他,新的BF严重缺乏安全感,上吊自杀。对于他来说,监察员并不意味着荣华富贵,他甚至不屑提出给监察员加薪的议案,相反,政治让他失去了一个个伴侣,从最开始,就收到一份份恐吓信。那么,他究竟是为什么在坚持?虽然影片中他给出了答案,为了他的信仰,为了少数族群不再被歧视。但是,也不得不说,是时代和才能,把他推到了这个位置。他是为了维护心中的自由的信仰,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各人的信仰是数千年来根深蒂固地根植人们血脉的。在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个信仰中,秦始皇和洪秀全都采取手段毁灭过儒教,佛教曾经面临了四次法难。但是它们都延续了下来,因为信仰是被人选择性地适用于我们的人生,所谓投缘。能成为普遍信仰的宗教,其力量远远胜过国家机器。
信仰是什么?信仰让Anita这样的卫道士在坚持自己的信仰的时候,伤害了别人还不自知,让Briggs之类的参议员,自以为是,用牺牲小众来成全所谓大众的利益。暗杀米尔克的Don,也是个信仰很虔诚的教徒,他绝对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他正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消防英雄,爱护家庭。正因为如此,他们与米尔克的信仰之战,显得如此具有普世的意义。
很多人说,中国的同性恋过得比美国的艰难。其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家来说,同性恋的问题从来就不是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对于一个同性恋,家人最大的期待就是赶紧结婚,用结婚这个形式来掩盖同性恋的事实,所谓的矫正显得特别简单。而且,同性恋和异性恋结婚,即使有婚外同性性行为,都不构成法律追究和赔偿的理由。中国的同性恋,其实比美国要轻松得太多。
但是,中国的同性恋绝对比美国的同性恋压抑。因为他们没有信仰。更没有心中的目标。影片中,米尔克的朋友提出米尔克竞选失败的原因:你总说反对,反对,那你得说出,你支持什么? 我看到的中国同志,绝大多数都只有批判。对,你批判了,那么,你支持什么?你要什么?
相比三十年前的6号议案,同性恋教师被剥夺工作的权利而言,中国并没有类似的性向限制条款,中国的态度,是漠视,是视而不见。也许中国需要关注的问题实在太多,关注不到人最基本的性生活的需要吧。本来在中国比较普遍的宗教信仰中,佛教,就是教育人们禁欲,道教也教育人们清心寡欲。异性恋尚且如此,何况是同性恋?
刚开始会觉得米尔克是一部政治片,但是到了影片结束,让我在痛哭失声的情况下,滋生了很多思考。多数人群如何与少数人群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尊重远远比热爱重要。我们每个人看似多数群体,都完全可能在某个情况下,某个条件下,成为少数族群。信不信?所以,确保同性恋的权益,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世事无绝对,人是最强大的,也是最脆弱的,将心比心,把心放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