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老汉
在涂家乡的一个养老院里见到蒋老汉的。
养老院离汪洋镇还有一段距离,我以为我们搭乘的会是一辆乡村间最普遍的泥色扑扑的小面包车,结果,结果,我设想的,还是过于奢侈。
招呼我们上车的,是个小伙子,很活络,总有一套套理由来应付你的怀疑:已经有五六号乘客了,还能挤得下三个人,何况三人中还有一个是胖子?车壳那么薄,根本没有什么安全带之类的,路面狭窄、泥泞、陡滑,安全吗?
小伙子一句“不坐的话,你就走路得了”,就让我乖乖上车,挤在扁担、竹篓间。车尾部的一张长椅子,朝车头三个人,朝车尾三个人,我望着车后窗被雨露稀和过的泥巴,紧紧抓住身边的人。
一个猛扎的下坡后,我干脆闭上了眼。
未粉刷的水泥墙,是养老院的主色调。院子里晒着三四席床单,简陋堆砌成的花坛上搁着两个干皱的南瓜。
一只狗蹓跶蹓跶进来,寻寻没啥花头,又蹓跶回去了。
院子里很静,哪怕有五六个老人坐着,他们有的在歪着头掏耳朵,有的则靠着墙眯缝着眼,有的目光凝滞的发空。后来在蒋老汉送我上车时,说:在这,太孤单了,说不了话,也没人可说,我会肚子在路边走走,日子过的蛮慢的。
第一次见到蒋老汉。老汉,出奇的瘦小。不说话时,小脸是安静而沉稳。
蒋老汉,是几个亲友凑足了钱后把他送进这养老院的:“他身子不好,尤其采石后他的肺就很糟糕了,身子骨又弱,没婆娘没娃儿的。”
蒋老汉看到我们,张罗着给我们找坐的、张罗着寻个地儿好录音:
我是1938年5月16日出生的。那会,很乱,到处都乱。听大人说,我一岁半的时候,蒋介石派飞机过来,20架飞机一起飞过来,吓得我找了个角落躲起来,虚的直打哆嗦。社会乱,根本干不好生产,蒋介石天天抓丁抢粮,家里的口粮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
三岁时,我跟着家人回到老牙堂,那是祖辈湖广上川(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来的东林乡老牙堂。我们家原本还有点地,但薄的已种不了庄稼。我有四个兄弟,还都很小,帮不上什么忙,做不了什么农活,只能靠我老汉(父亲)一人去劳动。可惜,我老汉动不动就跑去赌钱,你让爱赌钱的人怎么专注于生产啊,所以,最后,只剩我老母亲一人忙死忙活的做生产。
后来,毛主席解放了我们,我们兄弟得各自去找路子来养活自己,刚好社会主义大建设需要人劳动,生产队就来招人了,我就被派去造碗厂的公路。以前哪像现在那么方便,石匠派不上多少用场,只要炮仗一点、大车一推,就掉出个大洞来。可那会到处都要修公路、凿涵洞、建大桥,到处都需要石匠,但队里偏偏缺的就是石匠。没多少时间,就有人过来问我想不想学打石,我没想什么,只觉得在工地上能吃饱饭能过日子还蛮好的,所以立即说:“干,干嘛!”
于是,我开始学打石。那年,我18岁。我记得很清楚。
于是,建设搞到哪,我就跟着师傅到哪儿学打石头。
可是,不久,我就患重病了,患病的也不止我一个。你想想,六月天那个太阳,毒,大家只穿着个幺裤,拼了老命似的在那打打抬抬的,连打“槽子”都苦着打,一天做下来,整个人都晃晃动,眼都花糊了。没办法,组织就喊我回去休息一阵子。
1966年,我28岁,我们这里开始修东山南干渠。号子,就是我在修东山南干渠的时候学来的。
当时,修的不只是东山南干渠,还有别的。
公社看人手紧张,连一批老的石匠师傅也被叫来生产。一开始,东山南干渠还没开修,公社让他们呆在屋里头,先派了好些年轻的出去做别的劳力。谁都知道,那个条件太艰苦了,年纪大的,实在承受不住的。但赶到要修东山南干渠的时候,劳力差不多都被派光了,公社就派出那些老师傅搞生产。我就一直跟在我师傅屁股后。号子,只有这些老的才喊得来,他们喊得来我就捡得到。这个比光光打石头要好耍多了。学着学着,我逐渐可以帮得上腔了。很奇怪,这就像着了魔,我一喊起,喊起我就丢不脱了。随便在哪里,只要有了钢钎,号子就能唱起。就恁地,我才把这个(号子)捡到手了。现在想想,如果我没回来,回到工地上去,我就捡不到这个高腔号子。那些被派出去的年轻人,就没捡到。
这个就是命,这个就是缘分。
我那个师傅,叫许(徐)林贵,现在应该还健在,原来家住许(徐)家坝的。说起许家坝,它在附近名声亮啊,那拨人,嗓子好点的,只要到了那个地头喊起走,团团十里都闹热得很,那拨人喊得好听,喊得起花样。他家祖传三代人都是石匠。听他说,他的祖上就立石桅杆的,清朝那会,中了科举的人才可以在祠堂或屋前立一对石桅杆。修桅杆用的石头是艮石头,大的艮石头,四个人牵手都抱不住,就那样,活生生的就立上去了。而到他这辈,不立桅杆,倒立了不少牌坊。总之,来修东山南干渠的人里头,只有徐师傅有喊的能力。
我和师傅两个,一个床铺困觉。一到晚上,他就专门给我讲号子,你要怎么怎么“喊起走”,在喊时要注意哪些哪些,还要喊数板。师傅岁数比我大好多,刚开始,他还是勉强能喊得上的,不过后来,他的声音干不过我的声音。
其实,起初我根本不晓得这个号子有多重要,晓不得哪,那时都是憋出来的。你想想,到了石场,打石抬石,使的是大力。喊不出哨子,力气跟不上来,气呼得不匀,石头怎么拗也拗不出来,几乎都是憋出来喊的。不过,号子不是憋就能憋出来的,很多人憋急了也喊不起,我们队里只有我才喊得来,从矮腔到高腔,我都能喊。现在,喊得到我这样的人,我们全区完全都没了得,死光了。喊号子还是很亏精神的,但拗不出石头,就没饭吃,
当时国家穷,大家都穷,生活费是要钱去补的。一天干下来,技工3角5,土工2角5,买米买菜买煤炭烧火,马马虎虎凑合,好些年轻的都愿意来干这个。我师傅喊不动了,我就当了师傅,也出了名。那些学徒,不管哪一个都喜欢我去喊,他们就喜欢我去提这个腔。有时,那石头紧到他们怎么拗就不出、怎么搬也搬不脱,奇怪的是,再拗不出、搬不脱的石头,只要我去,喊得个十来首,事就成了。高腔号子,套起来就好听了,得有人和你应和,尤其喊那些风流的,精神提的更足。后来,我一直想找个人来接我的班,但就找不到这么个人,大多都喊不好,也提不起这个腔,所以我一直在那干,没法子丢脱掉。
这就是命。在东山南干渠,我们打了两个隧洞,干了四年,也就是1970年。可回家不到俩月,公社又叫我去修黑龙滩水库。黑龙滩是个大工程啊,一干就耗了七年,干完我就40多岁了。此后,我再也没去过石场了,真的已经干不动了,我的肺不行,回到家也就只能干些生产。
(摘于塔石001《坭山工书》)
在追忆完一段经历后,蒋老汉常简单的用一句话打破我的沉默:这都是命,我的命。
在蒋老汉唱号子时,周旁的老人们有的笑着有的依旧眯着眼有的依旧挖他的耳朵。
蒋老汉说,这些号子,给我七日七夜也唱不完,这是我的一辈子,只可惜,我现在的肺......
听他唱号子时,我想起某篇课文里的一句话,以前我并不怎么喜欢那篇课文,但其中那句话,真觉得分明是写给蒋老汉的: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http://shop101797422.taobao.com
养老院离汪洋镇还有一段距离,我以为我们搭乘的会是一辆乡村间最普遍的泥色扑扑的小面包车,结果,结果,我设想的,还是过于奢侈。
招呼我们上车的,是个小伙子,很活络,总有一套套理由来应付你的怀疑:已经有五六号乘客了,还能挤得下三个人,何况三人中还有一个是胖子?车壳那么薄,根本没有什么安全带之类的,路面狭窄、泥泞、陡滑,安全吗?
小伙子一句“不坐的话,你就走路得了”,就让我乖乖上车,挤在扁担、竹篓间。车尾部的一张长椅子,朝车头三个人,朝车尾三个人,我望着车后窗被雨露稀和过的泥巴,紧紧抓住身边的人。
一个猛扎的下坡后,我干脆闭上了眼。
未粉刷的水泥墙,是养老院的主色调。院子里晒着三四席床单,简陋堆砌成的花坛上搁着两个干皱的南瓜。
一只狗蹓跶蹓跶进来,寻寻没啥花头,又蹓跶回去了。
院子里很静,哪怕有五六个老人坐着,他们有的在歪着头掏耳朵,有的则靠着墙眯缝着眼,有的目光凝滞的发空。后来在蒋老汉送我上车时,说:在这,太孤单了,说不了话,也没人可说,我会肚子在路边走走,日子过的蛮慢的。
第一次见到蒋老汉。老汉,出奇的瘦小。不说话时,小脸是安静而沉稳。
蒋老汉,是几个亲友凑足了钱后把他送进这养老院的:“他身子不好,尤其采石后他的肺就很糟糕了,身子骨又弱,没婆娘没娃儿的。”
蒋老汉看到我们,张罗着给我们找坐的、张罗着寻个地儿好录音:
我是1938年5月16日出生的。那会,很乱,到处都乱。听大人说,我一岁半的时候,蒋介石派飞机过来,20架飞机一起飞过来,吓得我找了个角落躲起来,虚的直打哆嗦。社会乱,根本干不好生产,蒋介石天天抓丁抢粮,家里的口粮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
三岁时,我跟着家人回到老牙堂,那是祖辈湖广上川(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来的东林乡老牙堂。我们家原本还有点地,但薄的已种不了庄稼。我有四个兄弟,还都很小,帮不上什么忙,做不了什么农活,只能靠我老汉(父亲)一人去劳动。可惜,我老汉动不动就跑去赌钱,你让爱赌钱的人怎么专注于生产啊,所以,最后,只剩我老母亲一人忙死忙活的做生产。
后来,毛主席解放了我们,我们兄弟得各自去找路子来养活自己,刚好社会主义大建设需要人劳动,生产队就来招人了,我就被派去造碗厂的公路。以前哪像现在那么方便,石匠派不上多少用场,只要炮仗一点、大车一推,就掉出个大洞来。可那会到处都要修公路、凿涵洞、建大桥,到处都需要石匠,但队里偏偏缺的就是石匠。没多少时间,就有人过来问我想不想学打石,我没想什么,只觉得在工地上能吃饱饭能过日子还蛮好的,所以立即说:“干,干嘛!”
于是,我开始学打石。那年,我18岁。我记得很清楚。
于是,建设搞到哪,我就跟着师傅到哪儿学打石头。
可是,不久,我就患重病了,患病的也不止我一个。你想想,六月天那个太阳,毒,大家只穿着个幺裤,拼了老命似的在那打打抬抬的,连打“槽子”都苦着打,一天做下来,整个人都晃晃动,眼都花糊了。没办法,组织就喊我回去休息一阵子。
1966年,我28岁,我们这里开始修东山南干渠。号子,就是我在修东山南干渠的时候学来的。
当时,修的不只是东山南干渠,还有别的。
公社看人手紧张,连一批老的石匠师傅也被叫来生产。一开始,东山南干渠还没开修,公社让他们呆在屋里头,先派了好些年轻的出去做别的劳力。谁都知道,那个条件太艰苦了,年纪大的,实在承受不住的。但赶到要修东山南干渠的时候,劳力差不多都被派光了,公社就派出那些老师傅搞生产。我就一直跟在我师傅屁股后。号子,只有这些老的才喊得来,他们喊得来我就捡得到。这个比光光打石头要好耍多了。学着学着,我逐渐可以帮得上腔了。很奇怪,这就像着了魔,我一喊起,喊起我就丢不脱了。随便在哪里,只要有了钢钎,号子就能唱起。就恁地,我才把这个(号子)捡到手了。现在想想,如果我没回来,回到工地上去,我就捡不到这个高腔号子。那些被派出去的年轻人,就没捡到。
这个就是命,这个就是缘分。
我那个师傅,叫许(徐)林贵,现在应该还健在,原来家住许(徐)家坝的。说起许家坝,它在附近名声亮啊,那拨人,嗓子好点的,只要到了那个地头喊起走,团团十里都闹热得很,那拨人喊得好听,喊得起花样。他家祖传三代人都是石匠。听他说,他的祖上就立石桅杆的,清朝那会,中了科举的人才可以在祠堂或屋前立一对石桅杆。修桅杆用的石头是艮石头,大的艮石头,四个人牵手都抱不住,就那样,活生生的就立上去了。而到他这辈,不立桅杆,倒立了不少牌坊。总之,来修东山南干渠的人里头,只有徐师傅有喊的能力。
我和师傅两个,一个床铺困觉。一到晚上,他就专门给我讲号子,你要怎么怎么“喊起走”,在喊时要注意哪些哪些,还要喊数板。师傅岁数比我大好多,刚开始,他还是勉强能喊得上的,不过后来,他的声音干不过我的声音。
其实,起初我根本不晓得这个号子有多重要,晓不得哪,那时都是憋出来的。你想想,到了石场,打石抬石,使的是大力。喊不出哨子,力气跟不上来,气呼得不匀,石头怎么拗也拗不出来,几乎都是憋出来喊的。不过,号子不是憋就能憋出来的,很多人憋急了也喊不起,我们队里只有我才喊得来,从矮腔到高腔,我都能喊。现在,喊得到我这样的人,我们全区完全都没了得,死光了。喊号子还是很亏精神的,但拗不出石头,就没饭吃,
当时国家穷,大家都穷,生活费是要钱去补的。一天干下来,技工3角5,土工2角5,买米买菜买煤炭烧火,马马虎虎凑合,好些年轻的都愿意来干这个。我师傅喊不动了,我就当了师傅,也出了名。那些学徒,不管哪一个都喜欢我去喊,他们就喜欢我去提这个腔。有时,那石头紧到他们怎么拗就不出、怎么搬也搬不脱,奇怪的是,再拗不出、搬不脱的石头,只要我去,喊得个十来首,事就成了。高腔号子,套起来就好听了,得有人和你应和,尤其喊那些风流的,精神提的更足。后来,我一直想找个人来接我的班,但就找不到这么个人,大多都喊不好,也提不起这个腔,所以我一直在那干,没法子丢脱掉。
这就是命。在东山南干渠,我们打了两个隧洞,干了四年,也就是1970年。可回家不到俩月,公社又叫我去修黑龙滩水库。黑龙滩是个大工程啊,一干就耗了七年,干完我就40多岁了。此后,我再也没去过石场了,真的已经干不动了,我的肺不行,回到家也就只能干些生产。
(摘于塔石001《坭山工书》)
在追忆完一段经历后,蒋老汉常简单的用一句话打破我的沉默:这都是命,我的命。
在蒋老汉唱号子时,周旁的老人们有的笑着有的依旧眯着眼有的依旧挖他的耳朵。
蒋老汉说,这些号子,给我七日七夜也唱不完,这是我的一辈子,只可惜,我现在的肺......
听他唱号子时,我想起某篇课文里的一句话,以前我并不怎么喜欢那篇课文,但其中那句话,真觉得分明是写给蒋老汉的: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 |
于涂家乡的一个简陋的养老院里。 |
http://shop101797422.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