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不完美点的文字
写在不完美点的文字,很多时候只是如同为一次无聊的旅行勉强拼凑一些意义之类文过饰非的东西而已。但是真正产生感染力、影响力的伟大的文字,也都是来自这些不完美点。
什么是不完美点?打个比方来说,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阳光、土壤、水源、营养。只有在这些东西刚刚好达到真正合适的一点时,培育植物才有可能达到完美。但是多少才是适宜呢?要通过对比实验,于是要控制变量。如果说把一盆活生生的植物放到多到让它烂掉的水中,或者扔进难以照到阳光的暗室里任其颓败,这些听起来还不是很残忍的话,想一想这些生长需要的要素是怎样被确定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要素的吧——仍要通过对比实验,于是要控制变量……
但是科学可能是人类用来完美地培育植物的手段,但是当它被写在一本手册上,被“三下乡”的科学工作者递到农民手中依样画葫芦时,那里怎么会有真正的科学在?那里只有宗教性的遵从与信仰。而真正的科学,都是在那些为对比牺牲的植物上,虽然它们都只是科学发展过程中制造的一些“不完美点”。
完美如果有一个相貌,那么一定正是如同巴门尼德所说,是一个均匀的完全的静止的统一的球体(这种主张也被柏拉图吸收,在《会饮篇》中借用来比喻完满的爱情)——完美没有缺陷,无需历史,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据说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的一次大爆炸,我想可能那个奇点之中蕴含着的,就是完美吧?如果这个爆炸后的宇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就不会有大小明暗不同的星体,不会波长频率各异的射线,也不会有原子数量大小参差的分子,也不会有携带电荷不同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所以那个完美的宇宙就是“一”,完全的均匀,当然也绝不会有我们的存在。
但是庆幸的是,从大爆炸之后的第一刻(那时间是用百万分之一秒甚至更低的单位来估计的)开始,宇宙已经产生了密度上的不均匀。于是在不均匀、不完美的宇宙里,有了物质,有了各种星球,并最终有了我们。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是被不完美造就的。改动一下托尔斯泰的话就是:完美的东西都是完美的,不完美的却各有各的不完美。造就雨果的,是他的人道;造就茨威格的,是他的躁动;造就尼采的,是他的疯狂。他们的工作与理想,并非抱残守缺,而是用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创造最像自己的文字。
那些喷薄而出的自我,正是来自不完美点这人性的火山口。如果用Fringe作比喻(近来这些想法老是离不开Fringe啊……),一个人的不完美点就是他的soft point。波德莱尔的那些“恶之花”,普鲁斯特的那些“病之花”,没有一朵不是来自那脆弱敏感的心灵中最敏感脆弱的环节。现在的工业可以用它的标准化生产出几近完美的提琴来,但是最名贵的提琴永远是那些手工制造的——因为那些琴是有灵魂的。我们之所以需要灵魂,是因为灵魂是完美的;而我们之所以是有灵魂的,正是因为我们是不完美的。
在我们的不完美点上,可能有的只是我们的自卑、自负、脆弱、冷酷、忧虑、抑郁、疯狂与孤僻,可能那些正是你做梦都想甩掉的抱负与耻辱,但是它们就是这样一直跟着你,直到最终你才发现在自己并不能完全控制的人生中,它们和你努力构建的意志,共同定义了你——而比起自己的构建,那一点的你可能范儿更加有血有肉。而来自不完美点的文字,即使是努力挣扎着去消灭,却还是无法抵挡一种奇妙的吸引力——因为在那里,你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却同样真实的自己。
BTW,本来这个题目是读古尔德的《熊猫的拇指》时想到的,内容里好像若有似无的联系到了很多的生活里真实的体验和体会,不过至少植物的对比实验那个比喻是完全的思想实验……写着写着就觉得,天马行空还真是要不得,下回写文还真得列个提纲了。
什么是不完美点?打个比方来说,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阳光、土壤、水源、营养。只有在这些东西刚刚好达到真正合适的一点时,培育植物才有可能达到完美。但是多少才是适宜呢?要通过对比实验,于是要控制变量。如果说把一盆活生生的植物放到多到让它烂掉的水中,或者扔进难以照到阳光的暗室里任其颓败,这些听起来还不是很残忍的话,想一想这些生长需要的要素是怎样被确定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要素的吧——仍要通过对比实验,于是要控制变量……
但是科学可能是人类用来完美地培育植物的手段,但是当它被写在一本手册上,被“三下乡”的科学工作者递到农民手中依样画葫芦时,那里怎么会有真正的科学在?那里只有宗教性的遵从与信仰。而真正的科学,都是在那些为对比牺牲的植物上,虽然它们都只是科学发展过程中制造的一些“不完美点”。
完美如果有一个相貌,那么一定正是如同巴门尼德所说,是一个均匀的完全的静止的统一的球体(这种主张也被柏拉图吸收,在《会饮篇》中借用来比喻完满的爱情)——完美没有缺陷,无需历史,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据说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的一次大爆炸,我想可能那个奇点之中蕴含着的,就是完美吧?如果这个爆炸后的宇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就不会有大小明暗不同的星体,不会波长频率各异的射线,也不会有原子数量大小参差的分子,也不会有携带电荷不同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所以那个完美的宇宙就是“一”,完全的均匀,当然也绝不会有我们的存在。
但是庆幸的是,从大爆炸之后的第一刻(那时间是用百万分之一秒甚至更低的单位来估计的)开始,宇宙已经产生了密度上的不均匀。于是在不均匀、不完美的宇宙里,有了物质,有了各种星球,并最终有了我们。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是被不完美造就的。改动一下托尔斯泰的话就是:完美的东西都是完美的,不完美的却各有各的不完美。造就雨果的,是他的人道;造就茨威格的,是他的躁动;造就尼采的,是他的疯狂。他们的工作与理想,并非抱残守缺,而是用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创造最像自己的文字。
那些喷薄而出的自我,正是来自不完美点这人性的火山口。如果用Fringe作比喻(近来这些想法老是离不开Fringe啊……),一个人的不完美点就是他的soft point。波德莱尔的那些“恶之花”,普鲁斯特的那些“病之花”,没有一朵不是来自那脆弱敏感的心灵中最敏感脆弱的环节。现在的工业可以用它的标准化生产出几近完美的提琴来,但是最名贵的提琴永远是那些手工制造的——因为那些琴是有灵魂的。我们之所以需要灵魂,是因为灵魂是完美的;而我们之所以是有灵魂的,正是因为我们是不完美的。
在我们的不完美点上,可能有的只是我们的自卑、自负、脆弱、冷酷、忧虑、抑郁、疯狂与孤僻,可能那些正是你做梦都想甩掉的抱负与耻辱,但是它们就是这样一直跟着你,直到最终你才发现在自己并不能完全控制的人生中,它们和你努力构建的意志,共同定义了你——而比起自己的构建,那一点的你可能范儿更加有血有肉。而来自不完美点的文字,即使是努力挣扎着去消灭,却还是无法抵挡一种奇妙的吸引力——因为在那里,你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却同样真实的自己。
BTW,本来这个题目是读古尔德的《熊猫的拇指》时想到的,内容里好像若有似无的联系到了很多的生活里真实的体验和体会,不过至少植物的对比实验那个比喻是完全的思想实验……写着写着就觉得,天马行空还真是要不得,下回写文还真得列个提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