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建筑]澳门(1)——岗顶前地
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澳门邮政二次发行岗顶前地的小型张。
岗顶前地古称磨盘山,该地段虽然不大,但人文宗教景观会萃,着名的建筑物包括: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伯多禄五世剧院)、圣若瑟修院、何东图书馆等,比喧闹的大三巴牌坊多了份宁静。在小型张里,由碎石铺成的波浪图案路面呈于眼前。
岗顶剧院
上至下的发行时间:1972,2010,2005
始建于1860年的岗项剧院,原名伯多禄五世剧院,是中国第一座西式剧院。这幢剧院为新古典主义风格、以绿色为主色并以墨绿色门窗衬托。剧院正立面为罗马圆拱式门廊,门廊顶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结,其下则是由四组爱奥尼柱式倚柱组成的三个券洞。山花及柱子上装饰较为简单,使立面看起来更為雄伟、高耸。
何东图书馆
上至下的发行时间:2005,2010
建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以前,原主人为官也夫人(D. Carolina Cunha)。香港富商何东爵士于1918 年购入该大楼,作為夏天来澳门消暑的别墅;二次大战日军佔据香港期间(1941-1945)何爵士曾在此定居。1955年何东爵士逝世,其后人据他生前遗嘱,将大楼及二万五千圆港币赠予澳门政府,作开设公共图书馆及购买图书之用;至1958 年,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
大楼高三层,底层前部分是游廊,二、三层相应位置為内廊,立面每层开有五个拱券式窗,作对称佈局,券间墙设有薄薄的壁柱,采用爱奥尼柱式。建筑通体以黄色粉刷,壁柱、券线、檐口等饰白色线条,大窗的窗框为绿色,屋顶为红瓦四坡顶。
圣奥斯定教堂
发行时间:2010
教堂立面简朴,总高约17米,采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式构图。入口用双柱,是石製的罗马塔司干式,墙转角有隅石,外墙面为黄色粉刷,有许多卷涡形装饰和白色线脚。顶部是三角形山花,中间的神龕供奉圣母像。屋顶为坡屋顶,瓦屋面,木屋架。教堂的主体结构為砖木结构。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上至下的发行时间:2005,2010
圣若瑟修院于1728年由耶穌会士创办。在二百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圣若瑟修院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教会的人才,被老一辈的澳门人称為澳门天主教的“少林寺”。
与修院毗连的圣若瑟修院圣堂於1746年兴建,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於耶穌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现大叁巴牌坊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称它为“三巴仔”。圣堂内有奠基石及奠基纪念铜牌,记载修建圣堂的日期及人员,铜牌背面更有一行汉字:“乾隆壹拾壹年捌月贰拾陆日”。圣堂至1953年再被修葺,形成今日规模,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圣堂内现存圣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的手肱骨,供教徒敬礼。沙勿略是第一位到远东传教的耶穌会士,1552年死於澳门附近的上川岛(St. John Island),后被誉為东方宗徒。该圣髑被视为东方天主教会的重要文物。
修院大楼最初为二层建筑,经加建成為今天三层规模,大楼主要以青砖為建筑材料,宽厚的墙身建在花岗石基础上。整个大楼设计以简单灵活为主,装饰线条也不多。
与大楼建筑之纯朴简洁相反,修院之圣堂却是以华丽夸张的巴洛克风格着称。教堂正立面顶层两边为对称之钟塔,塔顶為琉璃瓦顶。左钟塔三个窗洞放有大铜钟,右边钟塔正面窗亦有一铜钟,以及一小门通往天台,中间部分则是一直弧线结合的山花,山花中有一耶穌会会徽雕饰。第二层主要开有三个窗户,两侧较小但有弧形窗楣及周边浮雕装饰,是一整层高之长方形百叶大窗。地面层则设有三个入口大门,两侧较矮窄,故有空间作周边装饰及门楣。中央为厚大木门,其两边壁柱上则以断山花形式点缀。
![]() |
![]() |
岗顶前地古称磨盘山,该地段虽然不大,但人文宗教景观会萃,着名的建筑物包括: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伯多禄五世剧院)、圣若瑟修院、何东图书馆等,比喧闹的大三巴牌坊多了份宁静。在小型张里,由碎石铺成的波浪图案路面呈于眼前。
岗顶剧院
![]() |
![]() |
![]() |
上至下的发行时间:1972,2010,2005
始建于1860年的岗项剧院,原名伯多禄五世剧院,是中国第一座西式剧院。这幢剧院为新古典主义风格、以绿色为主色并以墨绿色门窗衬托。剧院正立面为罗马圆拱式门廊,门廊顶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结,其下则是由四组爱奥尼柱式倚柱组成的三个券洞。山花及柱子上装饰较为简单,使立面看起来更為雄伟、高耸。
何东图书馆
![]() |
![]() |
上至下的发行时间:2005,2010
建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以前,原主人为官也夫人(D. Carolina Cunha)。香港富商何东爵士于1918 年购入该大楼,作為夏天来澳门消暑的别墅;二次大战日军佔据香港期间(1941-1945)何爵士曾在此定居。1955年何东爵士逝世,其后人据他生前遗嘱,将大楼及二万五千圆港币赠予澳门政府,作开设公共图书馆及购买图书之用;至1958 年,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
大楼高三层,底层前部分是游廊,二、三层相应位置為内廊,立面每层开有五个拱券式窗,作对称佈局,券间墙设有薄薄的壁柱,采用爱奥尼柱式。建筑通体以黄色粉刷,壁柱、券线、檐口等饰白色线条,大窗的窗框为绿色,屋顶为红瓦四坡顶。
圣奥斯定教堂
![]() |
发行时间:2010
教堂立面简朴,总高约17米,采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式构图。入口用双柱,是石製的罗马塔司干式,墙转角有隅石,外墙面为黄色粉刷,有许多卷涡形装饰和白色线脚。顶部是三角形山花,中间的神龕供奉圣母像。屋顶为坡屋顶,瓦屋面,木屋架。教堂的主体结构為砖木结构。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 |
![]() |
![]() |
上至下的发行时间:2005,2010
圣若瑟修院于1728年由耶穌会士创办。在二百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圣若瑟修院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教会的人才,被老一辈的澳门人称為澳门天主教的“少林寺”。
与修院毗连的圣若瑟修院圣堂於1746年兴建,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於耶穌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现大叁巴牌坊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称它为“三巴仔”。圣堂内有奠基石及奠基纪念铜牌,记载修建圣堂的日期及人员,铜牌背面更有一行汉字:“乾隆壹拾壹年捌月贰拾陆日”。圣堂至1953年再被修葺,形成今日规模,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圣堂内现存圣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的手肱骨,供教徒敬礼。沙勿略是第一位到远东传教的耶穌会士,1552年死於澳门附近的上川岛(St. John Island),后被誉為东方宗徒。该圣髑被视为东方天主教会的重要文物。
修院大楼最初为二层建筑,经加建成為今天三层规模,大楼主要以青砖為建筑材料,宽厚的墙身建在花岗石基础上。整个大楼设计以简单灵活为主,装饰线条也不多。
与大楼建筑之纯朴简洁相反,修院之圣堂却是以华丽夸张的巴洛克风格着称。教堂正立面顶层两边为对称之钟塔,塔顶為琉璃瓦顶。左钟塔三个窗洞放有大铜钟,右边钟塔正面窗亦有一铜钟,以及一小门通往天台,中间部分则是一直弧线结合的山花,山花中有一耶穌会会徽雕饰。第二层主要开有三个窗户,两侧较小但有弧形窗楣及周边浮雕装饰,是一整层高之长方形百叶大窗。地面层则设有三个入口大门,两侧较矮窄,故有空间作周边装饰及门楣。中央为厚大木门,其两边壁柱上则以断山花形式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