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儿时的记忆(3)
小时候看电影是不可多得的娱乐项目,不过那时候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机会不多,大多是学校组织包场。除此之外,最受我们欢迎的,便是露天电影。
曾几何时,小学操场就成了我们村的露天电影院。操场南边竖上两根间距三四米的毛竹,拉上块白布就是银幕。看露天电影一般事先不知道片名,不过人们也不在乎放什么,如果哪天晚上有电影,几乎都是全村老小齐动员,各人早早吃过晚饭,拿着条凳走向放映场。这时候已经有不少调皮的孩子早早到了现场了, 他们呼朋引伴,有的在场边追逐玩耍,有的已抢下最中间的好位置,有的围在放映员那儿看他摆弄着机器。
人越来越多,来晚了的人,只能站在后面外围,有的人找不到好位置,干脆爬上操场边的草垛或者树丫上。人们大声聊着天,一边磕着自带的瓜子花生或者蚕豆。也有小贩兜售着袋装的五香瓜子,一二毛钱一袋。
天完全黑了,电影开场了,四周一下就静了下来。放映机上的胶片盘转动着,发出嘶嘶的声音,光柱跳跃着,照射在屏幕上,伴随着高音喇叭发出的声音,一出出悲欢离合,熙熙攘攘,就在这小小的银幕上上演了。战争片总是老少皆宜的,每当八一的片头开始闪亮登场,总是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那时候武侠片也逐渐多了,这可是男孩们最喜欢的了,什么少林武当,太极八卦,我们最初的印象大都源于此。小孩子看电影,对情节的要求普遍不高,只要足够热闹就行。
一盘胶片能放一二十分钟,一部片子中途要换四五次胶片,如果情节够紧张,换片的时候,大家都会长出一口气,动动身子,让紧绷的神精松驰一下。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能够看上这样的露天电影,也算是心灵上莫大的慰藉。一部电影放完了,一般会接着放第二部,这时候孩子们玩累了,大都靠在父母的怀中睡着了。电影结束后,我常常是睡眼朦胧的牵着父母的手往回走,夜深了,湿气笼罩,四处漆黑一片,能听到前后有人在谈论着影片的人物和情节。这是最难熬的时段,终于到家了,什么也顾不得,倒头便睡。
后来稍大了些,学会骑自行车了,活动范围一下有了飞跃,不再局限于在本村看了,一听到附近哪里有电影放,晚上便与同学们骑着车赶过去,有时候一晚上能赶几场,这边的没意思就到那边去看。
露天电影,伴随着乡亲们的欢笑,孩子们的嬉闹,还有夜里的虫鸣和露气,留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曾几何时,小学操场就成了我们村的露天电影院。操场南边竖上两根间距三四米的毛竹,拉上块白布就是银幕。看露天电影一般事先不知道片名,不过人们也不在乎放什么,如果哪天晚上有电影,几乎都是全村老小齐动员,各人早早吃过晚饭,拿着条凳走向放映场。这时候已经有不少调皮的孩子早早到了现场了, 他们呼朋引伴,有的在场边追逐玩耍,有的已抢下最中间的好位置,有的围在放映员那儿看他摆弄着机器。
人越来越多,来晚了的人,只能站在后面外围,有的人找不到好位置,干脆爬上操场边的草垛或者树丫上。人们大声聊着天,一边磕着自带的瓜子花生或者蚕豆。也有小贩兜售着袋装的五香瓜子,一二毛钱一袋。
天完全黑了,电影开场了,四周一下就静了下来。放映机上的胶片盘转动着,发出嘶嘶的声音,光柱跳跃着,照射在屏幕上,伴随着高音喇叭发出的声音,一出出悲欢离合,熙熙攘攘,就在这小小的银幕上上演了。战争片总是老少皆宜的,每当八一的片头开始闪亮登场,总是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那时候武侠片也逐渐多了,这可是男孩们最喜欢的了,什么少林武当,太极八卦,我们最初的印象大都源于此。小孩子看电影,对情节的要求普遍不高,只要足够热闹就行。
一盘胶片能放一二十分钟,一部片子中途要换四五次胶片,如果情节够紧张,换片的时候,大家都会长出一口气,动动身子,让紧绷的神精松驰一下。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能够看上这样的露天电影,也算是心灵上莫大的慰藉。一部电影放完了,一般会接着放第二部,这时候孩子们玩累了,大都靠在父母的怀中睡着了。电影结束后,我常常是睡眼朦胧的牵着父母的手往回走,夜深了,湿气笼罩,四处漆黑一片,能听到前后有人在谈论着影片的人物和情节。这是最难熬的时段,终于到家了,什么也顾不得,倒头便睡。
后来稍大了些,学会骑自行车了,活动范围一下有了飞跃,不再局限于在本村看了,一听到附近哪里有电影放,晚上便与同学们骑着车赶过去,有时候一晚上能赶几场,这边的没意思就到那边去看。
露天电影,伴随着乡亲们的欢笑,孩子们的嬉闹,还有夜里的虫鸣和露气,留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 |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