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2013/4月师谈/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李海)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为人父母者总是渴望自己这代没能实现的愿望在自己子女的身上能实现。愿望是好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怎样让子女“成龙”?如何使子女健康地成长?是强迫子女必须依家长的心思而行,还是允许孩子遵循自身的天性发展?我想,在不过于放纵的前提下,还是顺其自然,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为好。
世界文明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读小学时,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才交上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教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些。”
爱因斯坦是可爱的,可爱在他不因获取教师的满意而弄虚作假,随便的找人帮他做事,完成任务,应付了事,而是尽己所能,尽管结果不是很好,但锻炼了自己;爱因斯坦的教师是糊涂的,糊涂在盲目地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不辨是非地去苛求孩子,没有给孩子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创造空间。
在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也往往像爱因斯坦的教师一样糊涂,往往忽略了孩子毕竟是孩子的这一具体事实,完全用成人的标准和思想来要求和衡量自己的孩子的行为。一旦孩子的行径不尽如人意,我们就会不问情由地大加苛责,甚至拳脚相加、棍棒侍候。这不仅挫伤了孩子的进取心,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抑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严重地扼杀了其创造的天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创造才能、优秀潜能的增长和发挥都来自于十足的信心,而信心的获得则有赖于一个自由的思想活动空间和他人的理解支持,激发鼓励。实践表明,经常受到鼓励支持、有自己思想空间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要优异许多。
瓜秧需掐蔓,果树要修枝。对孩子适当地加以约束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过犹不及,倘若凡事都对孩子加以苛求限制,不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不仅与孩子的成长发展的规律相悖,也是对孩子天性的残酷扼杀。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为了我们的未来和希望,还是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翱翔吧!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
世界文明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读小学时,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才交上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教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些。”
爱因斯坦是可爱的,可爱在他不因获取教师的满意而弄虚作假,随便的找人帮他做事,完成任务,应付了事,而是尽己所能,尽管结果不是很好,但锻炼了自己;爱因斯坦的教师是糊涂的,糊涂在盲目地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不辨是非地去苛求孩子,没有给孩子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创造空间。
在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也往往像爱因斯坦的教师一样糊涂,往往忽略了孩子毕竟是孩子的这一具体事实,完全用成人的标准和思想来要求和衡量自己的孩子的行为。一旦孩子的行径不尽如人意,我们就会不问情由地大加苛责,甚至拳脚相加、棍棒侍候。这不仅挫伤了孩子的进取心,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抑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严重地扼杀了其创造的天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创造才能、优秀潜能的增长和发挥都来自于十足的信心,而信心的获得则有赖于一个自由的思想活动空间和他人的理解支持,激发鼓励。实践表明,经常受到鼓励支持、有自己思想空间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要优异许多。
瓜秧需掐蔓,果树要修枝。对孩子适当地加以约束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过犹不及,倘若凡事都对孩子加以苛求限制,不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不仅与孩子的成长发展的规律相悖,也是对孩子天性的残酷扼杀。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为了我们的未来和希望,还是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翱翔吧!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