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检验基础】
1. RBC稀释液(Hayem液)中:硫酸钠用于提高相对比密防止粘连,氯化高汞是防腐剂。
2. HiCN法的缺点:KCN有毒,HbCO转化慢,高白血球和高球蛋白易混浊。
3. 试验后废液处理:应先用水稀释,再用次氯酸钠混匀敞开放置15h使CN-氧化为N2和CO2,或水解成CO32-和NH4+。
4.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小细胞中生理性中心淡染区消失。
碱性点彩红细胞多见于铅铋汞中毒,是铅中毒的筛选指标。
卡波氏环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体小体同在,见于巨幼红和铅中毒。
5. LFR、MFR、HMR分别是:低、中、高荧光率。
6. 良性肿瘤ESR多正常,恶性肿瘤ESR多增加,低色素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状贫血时ESR减低。
7. 杆状核超过5%或有幼稚细胞为“核左移”,中性粒分叶5叶以上超3%为“核右移”。
8. 钩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以上,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时亦可,但以幼稚为主。
9. 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中乙醇或丙酮是保护Eos而破坏其它,伊红或石楠红是使Eos着色,1h内计数。
10.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有:中毒颗粒,空泡,Dohle小体,退行性变。独门大炮踢腿
11. 异形淋巴细胞多为T淋,分空泡,不规则,幼稚三型。
12. 淋巴细胞有卫星核,即微核,是射线损伤后较为特殊的形态。
13. 白血病时血小板MPV增高是骨髓恢复的第一征兆。
14. ABO遗传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长臂三区四带
15. 脑脊液中无血型物质
16. 抗A与抗B主要是IgM,O型血中以IgG为主。
17. 新生儿不宜做反向定型。
18. 新生儿溶血的直接实验依据: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Coobms)试验阳性。
19. HLA分型的方法主要有:
1. 补体依赖的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CDC),Ⅰ类抗原用T或外周淋,Ⅱ类抗原用B;2.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3. HLA基因分析。
20. 强直性脊椎炎有91%带有B27抗原而正常人只有6%。免检书P211
21. 血液保存液有:1. ACD(A枸橼酸 C枸橼酸三钠 D葡萄糖)2. CPD(C枸橼酸三钠 P磷酸盐 D葡萄糖腺嘌呤枸橼酸)。枸橼酸是防止葡萄糖在消毒时焦化,腺嘌呤促进ATP合成延长红细胞寿命,磷酸盐提高pH。
22. 输粒细胞时用ABO和Rh血型相同的血液,一般BPC小于20×109/L时可输血。
23. 糖尿病酮症:烂苹果味;泌尿系感染和膀胱癌:腐败臭味;苯丙酮尿症:老鼠尿味。
24. 尿液渗透浓度(Osm)是检查尿中可渗透溶质各质点实际浓度的一种指标,与粒子大小及电荷无关,主要取决于小分子物质的浓度,是评价肾浓缩功能的良好指标。
25. 晨尿比密不过1.018,或差值在0.001~0.002间,或恒定在1.010时说明肾浓缩功能已完丧失。
26. 低血钾碱中毒尿酸性高,高血钾酸中毒呈碱性尿,变形杆菌感染呈碱性,肾小管性酸中毒时尿pH值不低于6。
27. 本-周氏蛋白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尿肌红蛋白多见于骨骼肌严重创伤、大面积心梗。
28. 选择性蛋白尿指数(SPI)即测定尿及血中IgG或白蛋白的比值来求得,大于0.2为选择性差,小于0.1为选择性好,尿中白蛋白/球蛋白大于5时为选择性蛋白尿。
29. 80%饱和硫酸铵可沉淀其它蛋白而不能沉淀肌红蛋白可用来鉴别。
30. 管型的基质蛋白为Tamm-Horsfall蛋白。
31. 肾静脉血栓形成时红细胞管型可能是唯一的表现。
32. 尿pH(甲基红或溴麝香草酚),尿比密(多聚电解质:甲乙烯酸马来酐),尿蛋白(溴酚蓝),尿糖(色原:碘化钾,邻甲联苯胺),尿酮体(亚硝基铁氰化钠),尿胆红素(2,4二氯苯胺重氮盐),尿胆原(二甲氨基甲醛)尿亚硝酸盐(对氨基苯砷酸和1,2,3,4-四羟基对苯喹啉-3-酚)尿白细胞(吲哚酚酯)尿血红蛋白(过氧化氢茴香素或过氧化氢烯钴和色原)尿Vit C(中性红,缓冲剂,二氯酚靛酚钠)。
33. 产后9天或人流25天后HCG恢复正常,产后4天、人流13天后HCG应小于1000,男性尿中HCG增高要考虑睾丸肿瘤。
34. 镜检粪便中脂肪小滴大于6个/HP视为脂肪排泄过多。
35. 正常粪便中G+球菌与G-杆菌比值约1:10。
36. 隐孢子虫是AIDS和儿童腹泄重要病原,诊断要查到卵囊。
37. 正常空腹12h后胃液残余量为50ml。
38. 脑脊液抽取时:第1管:作细菌学检查;第2管:作生化免疫学检查;第3管:作细胞计数。
39. 单纯疱疹脑炎时脑脊液中淋巴样细胞中可发现胞质内包涵体。
40. 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同时存在是结核性脑膜炎的特点。
41. 蛋白-细胞分离现象(Froin综合症)是蛛网膜下腔梗阻所致梗阻脑脊液的特征。
42. 髓鞘碱性蛋白(MBP)增高见于多发性硬化症。
43. 神经性梅毒检查首选试验是密螺旋体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TA-ABC)。
44. 浆膜积液常规及细胞学用EDTA抗凝,生化用肝素,一管不加抗凝用于观察有无凝固。
45. 漏出液以淋巴,间皮细胞为主;渗出液以中粒,淋巴,嗜酸性为多。
46. 如见到纤毛柱状上皮和尘细胞可确认为痰液标本。
47. 夏科-雷登结晶常与Eos、库施曼螺旋体共存,见于支气管哮喘和肺吸虫病。
【临床血液学检验】
1. 原粒胞质少,透明天蓝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单核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0,一张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35个。
2. 正常过氧化物酶染色原粒阴性,嗜碱阴性,嗜酸阳性最强,单核只有幼单和单核呈弱阳性反应,其它除吞噬细胞有阳性外都是阴性反应,异常时急粒原粒阳性。
3. 过碘酸-雪夫氏反应:巨核和血小板+为红色斑块,霍奇金+/-,戈谢+,尼曼-匹克:+/-且空泡中心为阴性反应,腺癌++。
4. 碱性磷酸酶染色除成熟中性粒和巨噬外其它都是阴性,积分值(NAP)指100个中性粒中阳性比例,参考以一个加号为基准,参考值是7~51。慢粒的NAP积分值常为零,类白血病时NAP显著升高。
酸性磷酸酶染色:戈谢氏+,尼曼-匹克-,多毛细胞白血病+。
5. 铁染色可作为诊断缺铁贫和指导铁剂的临床,铁粒幼贫血时多有环铁粒红细胞,其中难治性贫血占15%以上。
6. 2p35表示2号染色体短臂3区5带,人类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基本特征最典型清晰。
7. 核型:指用显微摄影的方法得到的单个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的形态特点和数目,它代表该个体的一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其核型中符号代表的意义:t:易位,inv:倒位,iso:等臂染色体,ins:插入,-:丢失,+:增加,p:短臂,q:长臂,接下第一括号内是累及染色体的号数,第二括号内是累及染色体的区带。畸变分数目和结构,原发和继发。
8. 培养的羊水细胞有三种形态:上皮,成纤维,羊水。
9. 特异性染色体有:慢粒时的Ph染色体:急早幼粒:t(15;17)(q22;q21),Burkitt淋巴瘤:t(8;14)(q24;q32)。
10. 贫血指标:极重度:﹤30g/L;重度:30~60 g/L;中度:60~90 g/L;轻度:90~120 g/L。
11. 血浆游离蛋白﹤40mg/L,管内溶血时上升。血清结合珠蛋白(HP):0.8~2.7g/L增高见于妊娠,慢感,恶性肿瘤,减低见于溶血,肝病,巨幼贫等。
12. AGLT50:指酸化甘油溶血试验中溶血率按光密度减至50%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13. 蔗糖溶血试验为PNH简易重要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是PNH的确证试验。
14. 抗碱血红蛋白测定又称碱变性试验,胎儿血红蛋白(HbF)具有抗碱和抗酸作用。
15. 总铁结合力与血清铁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反:缺铁则总铁结合力增高,肝脏肾脏疾病时血清铁有可能升高.血清铁/总铁结合力×100%=转铁蛋白饱和度(20~55%),临床缺铁分三期:缺铁期;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缺铁性贫血期。
16. 红细胞既有低色素又有正色素为“双形性”,是缺铁粒幼细胞贫血的特征,且环形铁粒幼占15%以上。
17. 急性白血病:某一原始细胞大于30%预后小于6个月。
慢性白血病:某一系白细胞增多接近成熟为主,原始细胞不过10%。
18. 中国急性白血病分型:
M1,原始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粒大于或等于90%,早幼粒少,中幼以下阶段不见或少见,POX,SBC(+)的原粒大于3%。
M2,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有M2a,M2b两型,M2a中原粒大于30%小于90%,单核小于20%,早幼粒以下阶段大于10%,M2b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增生为主大于30%,
有Ph小体存在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心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大于30%可见束状Auer小体,依颗粒可分M3a,M3b。
M4,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按粒单比例可分M4a,M4b,M4c,M4e(嗜酸性细胞5~3%)。
M5,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分化程度分M5a,未分化型,原单大于或等于80%M5b,部分分化型。
M6红白血病,红系大于或等于50%,红系PAS阳性,原粒大于30%异常幼红细胞大于10%时也可诊断。
M7,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巨核大于30%。
19. CD:即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7,CyCD3同属检测T-急淋的最敏感指标,但只表达CD7+不能诊断,CD25是激活T,B细胞的标记,SmIg(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和EM(小鼠红细胞受体)是B细胞成熟的特征性标志,CD19反应谱广,是鉴别全B系的敏感而又特异的标记。CD10,为诊断Common-ALL的必需标记,CyCD22用于检测早期B细胞来源的急性白血病是相当特异和敏感的,CD14,为单核细胞特有,抗髓过氧化物酶(MPO)为髓系特有,CD34为造血干细胞标记,CD38为造血祖细胞标志,CD41a,CD41b,CD61,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为巨核系特有,CyIg+,PC-1+,PCA+是浆细胞的胞质特点。
20. 急淋可分为:L1,L2,L3三型,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本病基因诊断的标志。
21. 浆细胞白血病:WBC高BPC少血片中浆细胞多至20%以上骨髓增生活跃,糖原与核糖核酸染色均阳性。
22. 多毛细胞白血病:全血细胞少,多毛细胞的特征:胞体大小不一直径为10~20µm(似大淋)毛发突出的特点是边缘不整齐有许多不规则纤绒突起,活体染色时优。约有48~60%病例呈干抽,POX,NAP,SB染色阴性ACP阳性。
23. 骨髓增生异常(MDS):贫血BPC,WBC少。有异形粒细胞(Pelger-Huet样变),可有大而畸形的火焰状血小板。
24.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病理:淋巴细胞型,组织细胞型(网状细胞肉瘤),混合细胞型,未分化型。
25. 玫瑰花结试验:绵羊红细胞阳性为T淋,小鼠和EAC阳为B淋。
26. 多发性骨髓瘤:单一浆细胞增生,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早期骨髓呈灶性分布,异常浆细胞一般5~10%。尿中可有浆细胞和B-J蛋白(除不分泌型),Ca高P和ALP正常或高,可伴尿毒症,免疫电泳有“M”成份:70%IgG,23~27%IgA,IgD少,IgE罕见。
27. 血小板上有钠泵和钙泵。细胞器主要有:α颗粒,致密颗粒,溶酶体颗粒。
28. TXA2是腺苷酸环化酶的重要抑制剂,促进血管收缩。
29. 血小板功能:黏附,聚集,释放,促凝,收缩,维护内皮完整性。
30. 血小板糖蛋白测定:GPⅠb缺乏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Ⅱb/Ⅲa缺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31. 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FⅡ,FⅦ,FⅨ,FⅩ。接触凝血因子:FⅫ,FⅪ,PK(激肽释放酶原)。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FⅠ,FⅤ,FⅧ,FXIII。
32. 内源途径指FXII被激活到FⅨa-Ⅷa-Ca-PF3。外源途径指从TF到TF-FⅦa-Ca。
33. PT参考值为11~14s,超过3s为异常。PTR(凝血酶原比值,受检值/正常对照),INR(国际标准化比值):要先求ISI(国际敏感指数):所用组织凝血活酶与ISI已知的国际参比品相比较的值。ISI=已知ISI×斜率。ISI值低,试剂敏感度高。INR=PTR×ISI。
34. 血友病是Ⅷ,Ⅸ,Ⅺ因子异变。
35. DIC时,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常缩短小于70min,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在DIC失代偿时为阳性,血清FDP高大于40mg/L,是DIC诊断中最敏感指标之一。
36. ATTP是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PT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APTT是内源途径最敏感的筛选试验,PT 则为外源途径唯一的筛选试验。
【临床化学检验】
1. 糖酵解:葡萄糖至乳糖。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已糖激酶,不可逆,1ATP)→果糖6磷酸(磷酸已糖异构酶)→1,6果糖二磷酸(6磷酸果糖激酶,最重要点,不可逆,1ATP)→磷酸丙糖(醛缩酶,可逆)→3磷酸甘油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烯醇式丙酮酸和ATP(不可逆)。可生成2分子ATP。
2. 糖有氧氧化:糖酵解产物NADH进入线粒体→丙酮酸经其脱氢酶复合体氧化脱羧→乙酰CoA(关键不可逆)是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开端(特点:柠檬酸合成α-酮戊二酸为不可逆),故三羧亦不可逆,无净分解也无净合成,氧化乙酰CoA的效率取决于草酰乙酸的浓度,限速步骤是异柠檬酸脱氢酶,是变构酶ADP是激活剂,ATP和NADH是其抑制剂。可生成36或38ATP。
3. 糖异生:非糖物质转为葡萄糖。肝脏,是体内单糖生物合成唯一途径,有4个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1,6二磷酸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
4. 血糖受神经,激素,器官调节。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降低血糖:胰岛素(B细胞分泌,其靶细胞受体是酪氨酸特异蛋白激酶)。
5. 糖尿病分型:1型:内生胰岛素或C肽缺乏,易出酮症酸中毒,高钾血症,多发于青年人。2型:多肥胖,具有较大遗传性,病因有生物活性低,基因突变,分泌功能障碍。3型特异型。4型妊娠期糖尿病。
6. LPL(脂蛋白脂肪酶)活性依赖胰/胰高比值。慢性糖尿病人可有:α-晶体蛋白糖基化而导致白内障,并发血管病变以心脑肾最重。
7. 糖尿病急性代谢合并症有: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高酮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糖尿病昏迷(NHHDC肾功能损害,脑血组织供血不足),乳酸性酸中毒(LA)。
8. 血浆渗透压=2(Na+K)+血糖浓度。
9. 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动脉血糖。
10. 不能立即检查应加含氟化钠的抗凝剂。
11. 肾糖阈:8.82~9.92mmol/L。了解肾糖阈的方法:6点空腹取血、尿,餐后7点,8点再取血、尿分别测血糖、尿糖。如果3次血糖都小于8.82而测出尿糖,说明肾糖阈低,如果都大于11.02而无尿糖,则高。
12. 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禁食10~16h,5min内250ml 75g葡萄糖水,每30min取血一次。
13. 糖化蛋白与糖尿病血管合并症有正相关。
14. 糖化Hb:可分为HbA1a,HbA1b,HbA1c(能与葡萄糖结合),测定时主要测HbA1组份或HbA1c(4%~6%),反映前8周水平,主要用于评定控制程度和判断预后。
15. 糖化血清蛋白:类似果糖胺,2~3周,用硝基四氮唑蓝法或酮胺氧化酶法,
16. C肽的测定可以更好地反映B细胞生成和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17. 乳酸测定时加入L-谷氨酸使之与丙酮酸反应随时除去反应产物使反应向右。
18. 血糖恒定主要是保证中枢神经供能(脑细胞用能完全来自糖)。
19. 血糖降低反应的阈值是:4.6。低血糖症状是指脑缺糖和交感神经兴奋。胰岛B细胞瘤临床特点:空腹或餐后4~5h发作,脑缺糖比交感神经兴奋明显,有嗜睡或昏迷,30%自身进食可缓解故多肥胖。
20. 糖分解代谢异常: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症,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磷酸果糖代谢异常。
21. 血脂由中性脂肪和类脂。电泳图:乳糜微粒,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α-脂蛋白。超速离心法:乳糜微粒(ApoB48),VLDL,IDL,LDL,LP(a),HDL(密度从小到大,分子从大到小)。
22. CM 90%含TG,VLDL中TG占一半以上,IDL(胆固醇含量最高)中载脂蛋白以ApoB100为主,LP(a)由一分子的Apo B100和Apo(A)以单个双硫键相连,与纤溶酶原有同源性,可作为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指标,直接在肝中产生。HDL(Apo A1和Apo A4)中脂质和蛋白质各占一半。
23. 肝脏是载脂蛋白合成部位。脂蛋白受体是位于细胞膜上能与脂蛋白结合的蛋白质。
24. LDL受体:ApoB/E受体,VLDL受体:肝中未发现,ApoE受体:仅存于肝细胞表面。
25. 肝素引起LPL酶释放入血称为肝素后现象,ApoCⅡ是激活剂,ApoCⅢ是抑制剂。
26. LCAT(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最优底物是新生的HDL。
27. HDL的代谢是胆固醇逆转运途径。LDL是血液中主要携带胆固醇的脂蛋白。胆固醇是胆汁酸唯一前体和所有类固醇激素包括性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前体。
28. LDL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首要靶标。高TG血症中,小而密的LDL(B型)增高,则ApoB(是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多CHOL少,出现LDL-C不高而血清ApoB高的“高ApoB脂蛋白血症”。
29. 前白蛋白:5.4(分子量)/4.7(等电点),运载维生素A。
30. 白蛋白:6.64/4~5.8内源性氨基酸营养源,酸碱缓冲能力,载体,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31. α1-酸性糖蛋白:4.0/2.7~4包括等分子的已糖,已糖胺,唾液酸。α1-抗胰蛋白酶5.5/4.8。
32. 血红素结合蛋白:5.7/两对肽链(α和β)α2β2四聚体。
33. α2-巨球蛋白:80/5.4分子量最大。
34. 铜蓝蛋白:16/4.4糖蛋白,单链,有氧化酶活性,协助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35. β2微球蛋白:1.18存在于有核细胞表面,特别是淋和肿。CPR:12/6.2。
36. 醋酸纤维素薄膜及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最常用。蛋白电泳后正极起:白蛋白,α1,α2,β,γ球蛋白。肝硬化时出现β和γ难以分开而连在一起叫:β-γ桥,是由于肝纤维化导致IgA增高所致。
37. 疾病急性相时,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相应低下。
38. CK和GGT都是男性高于女性,且酒后GGT升高明显。
39. 酶释放的速度与其分子量成反比(可分析各种酶在病理时进入血液的先后)。
40. 酶活性监测方法有:分光,旋光,荧光,电化学,化学法,核素测定,量热法。
41. 用免疫法测酶的优点是灵敏度和特异性高。
42. 酶反应动力学中所指速度就是反应的初速度。Km值只与酶性质有关,与浓度无关,最小Km值的底物叫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
43. LD,ALP在融冻时被破坏,LD在低温反不如室温稳定的现象为“冷变性”。
44. 在实验规定的条件下(温度,最适pH,最适底物物浓度时),在1min内催化1µmol底物发生反应的所需的酶量作为1个酶活力国际单位。
45. 同工酶的差异是由其结构不同造成的。
46. CK-MM的亚型有:MM1,MM2,MM3。CK-MB的亚型:MB1,MB2。CK含量和肌肉运动相关,其量与肌肉总量有关。甲亢,久卧床病人总CK(主要CK-MM)可下降。
47. LD含量:LD2(H3M)﹥LD1﹥(H4主要在心,RBC)﹥LD3(H2M2,肺脾)﹥LD4(H3M)﹥LD5(M4横纹肌,肝)。
48. AST的同工酶:细胞质内:c-AST;线粒体内:m-AST。
49. NADH被氧化为NAD,可在340nm处连续监测吸光度下降速度。
50. 重症肝炎由于大量肝细胞死亡,血中ALT可仅轻度升高,临终时明显下降,但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叫“酶胆分离”。
51. 405nm处吸光度增高可测ALP,GGT等。
52. 双甘肽是谷氨氨酰基的受体。GGT含量以肾脏最高其次是前列腺,胰,肝,脑。
53. 代谢内生水约300ml,水的出入量调节在下丘脑,Na+=HCO3-+Cl-+12(10)mmol/L,渗透压(756~760kPa)中摩尔渗量:294~296mOsm/L
54. 根据钾、钠、糖、尿素的浓度可计算血浆晶体渗透压 见题8:血浆渗透压=2(Na+K)+血糖浓度
55. 阴离子隙(AG)即钾钠与HCO3-,Cl- 的差值(K+ + Na+)-(HCO3- + Cl-),总阳减总阴。升高多见于:肾功不全的氮质血症或尿毒症引起的磷酸盐硫酸盐储留,乳酸堆积,酮体堆积。
56. 调控钠Na+排出:球-管平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抗利尿激素,糖皮质,甲状腺(旁腺),心钠素。
57. 调节钾K+:醛固酮(潴钠排钾),糖皮质。
58. 水过多:高渗性(盐中毒)等渗性(水肿)低渗性(水中毒)。钠浓度是血浆渗透浓度的决定因素。低钠有肾性和非肾性,高钠见于:水摄入少,排水多,钠潴留。
59. 不论血钾水平如何,钾的浓度与细胞外液中HCO3-直接有关而与pH的变化关系不大?酸中毒?高钾。
60. 火焰光度法是一种发射光谱分析法。
61. 内标法是标本及标准液采用加进相同浓度的内部元素进行测定。
62. 冠醚指复环王冠化合物。
63. 离子选择电极法(ISE)敏感膜将离子活度换成电信号。
64. 血气分析有:pH,PO2,PCO2,HCO3-。HCO3-与H2CO3的比值维持酸碱平衡。pH=pK+log(A-/HA)简称H-H方程。
65. 血中HbO2量与Hb总量之比为血氧饱和度。其达50%时PO50(3.54kPa)。
66. 集合管不包含在肾单位中。
67. 肾小球滤过膜分:内皮细胞,基底膜,上皮细胞三层。
68. 近曲小管是重吸收的重要部位。
69. 自身调节是指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
70. 肾神经调节主要是对肾入球小动脉作用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71. 球管反馈(TGF)是对更远端的肾小管作更精细调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前者排钠,后者保钠排钾
72. 与日增加的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升高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可靠依据,分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73. 慢性肾衰多不可逆,分肾贮备能力丧失期,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
74.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过液量为肾小球滤过率。
75. 肾小球清除率:GFR=V/P×U,内生肌酐清除率:Ccr=U×P/V(ml/min),小于30为重度,20为肾衰,10为终末肾衰,80~50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50~20为失代偿期。
76. 血清β2微球蛋白(小于2.5mg/L):与血清肌酐有正相关,测定对氨基马尿酸(PAH)清除率和碘锐特清除率均可反映肾血流量,放射性核素肾图能比较敏感地反映肾血浆流量。
77. 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有:浓缩-稀释试验,尿渗量测定,渗透溶质清除率,自由水清除率等。
78. 渗量测定常采用冰点下降法,尿渗量:600~1000mOsm/kg 血浆渗量:275~305mOsm/kg它们的比值反映重吸收后形成的尿液中溶质的浓缩倍数,急性肾小管坏死﹤1.2,尿Na﹥20mmol/L,肾衰时﹤1,而小球损伤时此值﹥1.2,尿Na﹤20mmol/L。
79. 早期肾损伤的检测项目可大致分:肾小球标记,肾小管标记,肾组织蛋白/相关抗原。
80. 微量白蛋白(mAlb):尿中排出量为30~300mg/24h内,是糖尿病诱发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最早期的客观指标之一,是高血压性肾损伤的早期标志。
81. 尿转铁蛋白(uTf)是679个氨基酸构成的糖蛋白,是反映肾小球滤膜损伤的灵敏指标。
82. 选择性指数(SIP):即测定IgG清除率与转铁蛋白清除率的比值,低分子量蛋白(LMWP)中α1-微球蛋白和尿β2-微球蛋白(99个氨基的多肽,不含糖)是肾小管-间质性肾病的早期标志。
83. 尿酶:分溶酶体酶和刷状缘酶二类,常测NAG和AAP。
84. 胰液中的碳酸氢盐主要是中和胃酸和激活消化酶。胰淀粉酶属α淀粉酶,pH6.9是唯一在正常时尿中的血浆酶,与胰腺提纯物区带相同为P-同工酶,与唾液腺提纯物相同为S-同工酶。新生儿主要是S-同工酶,一岁以内测不出P-同工酶。发病后2~12h升高,12~72h达峰,3~4天后正常。
85. 测定时限定性底物一般有4~7葡萄糖(庚糖等),很多阴离子有激活淀粉酶的作用(Cl,Br最强)。
86. 淀粉酶清除率与肌酐清除率比值在2~5%(Cam/Ccr),降低见于巨淀粉酶血症者。
87. 血清脂肪酶在急性胰腺炎时4~8h内升24h达峰,持续8~14天,但腮腺炎和巨淀粉酶血症时不升高。
88. 现用的尿胰蛋白酶原-2的试纸定性方法是基于免疫层析的原理。
89. 激素(已知150多)可分:含氮类(多溶于水),类固醇类(要特殊蛋白结合)。主要受: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激素系统调节。一般用EDTA抗凝。
90. Graves病:甲状腺性甲亢,TT3是它早期疗效观察及停药后复发的敏感指标,TRH试验中TSH不升高,TSAb阳性达80%~100%。
91. 甲减时严重可出现黏液水肿。
92. 目前认为联合进行FT3,FT4,和超TSH测定是甲状腺功能评估的首选方案和第一指标。
93. TT4是判定甲状腺功能最基本的筛选试验。
94. TSH不受TBG浓度影响,是反应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敏感试验,尤其是对亚临床型甲亢和亚临床型甲减的诊断。
95. 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最好发部位)是节后神经元转化为内分泌细胞(嗜铬细胞),能合成,释放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结构上均为儿茶酚胺类,血液及尿中的肾上腺素几全为肾上腺髓质分泌,尿香草扁桃酸(VMA)是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测定时芬氟拉明可致假阴性。
96. 胰升糖素激发试验禁用于糖尿病人。肾上腺皮质分(由外向内):球状带(盐皮质激素-醛固酮),束状带(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及少量皮质酮,是机体应激反应时的主要激素),网状带(雄激素和少量雌激素)。
97. 皮质醇增多最多见是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呈脉冲式分泌,上午8时至10时最高,夜为上午的1/2)分泌亢进引起的库欣病。
98. 库欣综合症的病理特点:脂肪代谢障碍(面部和躯干部脂肪堆积,向心性肥胖),蛋白质代谢障碍(处负氮平衡,蛋白消耗过多),糖异生加强,电解质紊乱。
99.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Addison病):醛固醇(人体主要的储盐激素)缺乏,糖异生减弱,肾排水减弱,出现皮肤色素沉着。
100. 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多用传统的Porter-Silber法测,男11~33,女8~25,用浓盐酸防腐。
101. 尿17-酮类固醇(17-KS):男34~69,女17~52,采用Zimmerman法测。当肾上腺癌或不伴库欣综合症时KS比OHCS增高更高,而肾上腺瘤却倾向于降低或正常。
102. 血游离皮质醇和尿游离皮质醇呈正相关,是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的首选项目。
103. 肾素由肾小球旁器分泌,是人体最强的升压物质也是让肾上腺释放醛固醇的主要刺激物。
104. 垂体激素均为多肽或糖蛋白,TSH,LH,FSH均由α,β两个多肽亚基组成。
105. 生长激素(缺乏得垂体性侏儒症,GH)的促生长作用必须通过生长调节素(SM)的介导作用。SM-C及SM结合蛋白测定因其不跟GH的分泌而波动,故单次即可了解GH功能状况。
106. 催乳素瘤是功能性垂体腺瘤中最常见的,好发于女性。
107. 所有性激素都是类固醇。睾酮代谢物为雄酮是17-KS的主要来源,雌二醇(生物活性最强的天然雌激素,女性早熟指标)和雌酮代谢物是雌三醇,孕酮(确证排卵)代谢物是孕烷二醇(黄体功能指标)。
108. 测定早晨的睾酮(男青春期10~20,成年期:300~1000)水平可以对男性睾酮水平下降作出最好评价。
109.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兴奋试验主要检测腺垂体促性腺的贮备功能状况。
110. 可以引起性功能紊乱的性激素合成酶有:C-17,20裂链酶,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5α-还原酶。
111. 尿游离皮质醇无昼夜变化故可靠反映游离皮质醇水平。
112. 内标法只适用于双通道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13. 聚丙烯酰胺电泳普遍用于分离蛋白质及较小分子核酸。
114. 琼脂糖电泳适用于分离同工酶及其亚型,大分子核酸。
115. 等电聚焦电泳适合分离分子量相近而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组分,分辨率最好。
116. 离心力(FC)=m(质量)ω(角度)2X(离轴心距离),相对离心力(RCF)=1.118×10-5×n(转数)×X。
117. 密度梯度离心法:1. 速率区带离心法:离心后近轴处密度小,一般用于分离大小相异而密度相同的物质。2. 等密度区带离心法:当管底介质的密度大于粒子的密度时,粒子上浮,用于分离大小相似而密度差异大。
118. 凝胶层析常用的是SepHadex G系列主要用于脱盐分离提纯高分子物质。
119. 离子交换层析主要用于分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也可是核酸等。
120. 亲和层析可用于纯化生物大分子,稀释液的浓缩不稳定蛋白的贮藏分离核酸。
121. 聚焦层析常用凝胶是Monop多元缓冲交换剂是PBE。
122. K值过高线性宽但重复性差,过低精密度好但线性差。
123. 酶偶联法已是是广泛最频繁的酶测定法,主要用30℃和37℃,它有明显的延滞期,最好条件是酶反应为限速度,动力学上为零级反应而指示酶是一级反应。
124. Q10值即温度增加10℃化学速度的变化率,约在1.5~2.5。
【临床免疫学检验】
1. 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2. 标记免疫技术应用最多,自动化是免疫学检验发展趋势。
3. 抗原的表位至少有二种方式:顺序或线性表位,三维结构的构象表位。
4. 天然抗原绝大多数是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超抗原被T细胞识别时虽然要与MHCⅡ类分子结合,但不受Ⅱ类分子的限制,可以直接活化T细胞而且效率高。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VL是抗原结合部位,CL,CH1是遗传标记所在,CH2有补体结合点,CH5能固定组织细胞,CH3和CH4还参加Ⅰ型变态反应。免疫学中常用木瓜酶和胃蛋白酶。
5.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有:同种型(正常个体都有)同种异型(只存在同种的某些个体中)独特型(某一个体独有的。独特性网络在免疫应答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6. 天然IgG分子无活性。IgM(五聚体,天然凝集素和冷凝集素,是B细胞膜上主要表面膜Ig)激活补体能力最强,IgG(单体,电泳最慢,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至少要两分子。0.1mol/L 2巯基乙醇能破坏IgM但不破坏IgG,可以区分它们。
7. 母乳中的分泌型IgA提高了婴儿出生后4~6个月内的局部免疫屏障,常称为局部抗体。
8. 人类重链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K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
9. 参与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固有成份按先后为C1,C2……C9,C1由C1q,C1r,C1s,三种组成。灭活的补体在片在符号前加i,有酶活性的上加一横。
10. 补体大多是糖蛋白多属β球蛋白,C1q,C8是γ蛋白。C1s,C9是α球蛋白。C3含量最多,C2含量最少。替代途经的激活物主要是细胞壁成分。
11. 补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方式:吞噬调理,免疫粘附,免疫复合物抑制。
12. 编码人C4,C2,B因子的基因在第六染色体短臂上与MHC的基因相邻,命名为Ⅲ类组织相容性基因。产生补体主要是肝脏主要是巨噬细胞。
13. 已发现的归巢受体有:CD44,LFA-1,VLA-4,MEL-14/LAM-1等。CD2表达于全部T细胞和NK细胞。CD3表达在全部T细胞,CD4(辅助性T细胞)/CD8(细胞毒性T细胞)相互关联但意义不同是T细胞亚群的表面标志。
14. SIg的功能是作为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将抗原内摄处理。MHCⅡ是辅佐细胞(AC)递呈抗原的必须物质是辅佐细胞(有单核吞噬,树突状,B细胞)的标志。明确的白介素有15个,IL-2主要由T细胞(CD4+)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产生,15KD,113糖蛋白。
15. 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IFNγ,主要由T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由细菌脂多糖活化的单核细胞产生引起出血坏死也称恶病质素,TNFβ:由抗原或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有肿瘤杀伤和免疫调节功能又称淋巴毒素。
16. 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糖蛋白,30~39KD,主要由肾小管内皮细胞合成也可由肝和巨噬细胞产生。
17. 人类MHC称为HLA复合体,位于第六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其多态性为复等位基因所致,当群体中位于同一位点的等位基因多于两种时为复等位基因,HLA的遗传特点:单倍型,共显性,连锁不平衡。Ⅰ和Ⅱ类MHC分子是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18. 当抗原递呈细胞向免疫活性细胞递呈抗原时,免疫活性细胞在识别特异性抗原时,必须识别递呈细胞的MHC抗原称为MHC限定性。
19. HLA是体内最复杂的多态性基因系统。抗原-MHCⅡ类分子复合物与T细胞受体的结合是使Th细胞活化的首要信号。
20. 细胞免疫的效应方式有:细胞毒,迟发超敏。
21. 体液免疫以血清中有循环抗体为特征。
22. 炎症细胞有:中性,肥大,嗜酸,嗜碱,血小板,内皮。炎症介质:血管和平滑肌收缩介质,趋化因子,酶类,蛋白多糖。免疫炎症类型:IgE介导,免疫复合物,细胞,皮肤嗜碱细胞型。
23. 抗原抗体结合基于结构互补与亲和性。由一级结构决定。结合力有:电荷吸引,范德华力,氢键,疏水性作用力。
24. 常用佐剂有:氢氧化铝,明矾(弗氏)是目前动物免疫中最常用的
25. 抗血清保存:4℃,低温,冰冻干燥。
26. 抗体特异性纯化有:亲和层析,吸附法。
27. 特异性鉴定有:效价,特异性,纯度,亲和力。
28. 脾淋巴细胞特征是抗体分泌功能和能在选择培养基中生长,骨髓瘤细胞则可无限分裂既永生性。细胞融合的选择培养基有三成份:次黄嘌呤(H)氨甲蝶呤(A)胸腺嘧啶核苷(T)称为HAT培养基。
29. 液体沉淀试验有:抗原稀释法和抗体稀释法及方阵滴定法。
30. 免疫固定电流常用于M蛋白的鉴定。
31. 补体结合试验中5种成份分三个系统(反应,补体,指示)不溶血为阳性。
32. 常用的标记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底物为邻苯二胺,四甲基联苯胺)碱性磷酸酶(底物为磷酸酯)。
33. 抗体制备常用二醛法及过碘酸盐法。
34. RIA(放免)核素标记抗原,竞争抑制,2~3个数量级,标记物限量。
35. IRMA(免疫放射)核素标记抗体,非竞争结合,3个数量级以上,标记物过量。
36. 常用的荧光素有:异硫氰酸(FITC)四乙基罗丹明(RB200)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
37. 常用标记蛋白的方法有:搅拌法和透析法。荧光抗体鉴定包括效价及荧光素与蛋白的结合率,大于1:16为理想,一般固定标本的荧光抗体以F/P=1.5为宜用于活细胞染色的以2.4为宜。
38.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以镧系元素铕合物为荧光标记物,偏振免疫测定的偏振波长是485(蓝光)。
39. 发光免疫技术:生物发光有荧火虫荧光素,化学发光底物有:氨基苯二酰肼类主要为鲁米诺及异鲁米诺衍生物,哑啶酯类,电化学发光底物为三联吡钌另一类为三丙胺。
40. 胶体金颗粒由一个基础金核及包围在外的双离子层构成,其性质有对电解质敏感性,呈色性,光吸收性(510~550nm)。
41. 双抗体夹心法的质控点最好是相应抗原。
42. 外周单个核细胞的分离的分层液常用:Ficoll(由上到下为: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红)和Percoll(由上至下:死细胞,单个核细胞,淋,红,粒)。
43. 纯淋巴细胞群的采集有:黏附贴壁法,吸附柱过滤法,磁铁吸引法。
44. 亚型的分离法有:E花环沉降法,尼龙分离法,亲和板结合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法。
45. 淋巴细胞活力测定常用台盼蓝染色法,死为蓝色。保存时二甲亚砜为保护剂。
46. 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刺激T细胞增殖。
47. 增殖试验有:形态法(分别计数淋母,过渡型淋母,核有丝分裂相及成熟小淋,前三者为转化细胞,计200个,算转化率)核素法。
48. SmIg是鉴定B细胞可靠的指标。
49. B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直接法只能检测IgM生成细胞,其它用间接法,即在脾细胞和SRBC混合时加入抗Ig抗体。B细胞增殖能力试验。测定人NK细胞活性多用以K562细胞株为靶细胞,测鼠NK细胞活性则用YAG细胞株。
50. 嗜酸粒细胞活化产物的测定:产物有:阳离子蛋白(ECP),主要碱基蛋白(MBP),X,EPD,EDN等,其中ECP毒性最强因而认为是嗜酸的特异性标志。
51. 特异性鼻粘膜激发试验用变应原,非特异性采用乙酰甲基胆碱或组胺。
52.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免疫病理类型有:免疫复合物,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质抗体。含有新月体的肾小球数目和比例是该病的关键。
53.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是原发性肾小球病中唯一具有独特的血清补体异常的疾病,测C3肾炎因子(C3NeF)。
54. 自身免疫病(AID)的特征:高滴度自身抗体,病理特点为免疫炎症损伤与抗原分布一致,能建动物模型。
55. 不溶性DNP(抗核蛋白抗体)通常完全被DNA和组蛋白吸收,是形成狼疮细胞的因子。
56. 抗dsDNA抗体对SLE有较高的特异性。抗Sm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标志之一。
57. ANA阳性的荧光现象分:周边型表示抗DNA抗体存在(SLE),均质型表示有抗核蛋白抗原(DNP)抗体,斑点型多为抗ENA抗体(结缔组织病),核仁型多为抗核小体抗体(硬皮病)。
58.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检测对重症肌无力(MG)具有诊断意义。
59. Hep-2细胞(人喉癌上皮细胞株),Hela细胞(宫颈癌细胞株),Farr法测定dsDNA抗体的特异性高为公认标准法,当抗dsDNA抗体结合率大于20%时对SLE有意义。
60. 口干症和干燥性角膜炎是干燥综合症(SS)的主要临床表现。
61. 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免疫增殖病)以IgG居多,重链病类别常见γ,α,µ三型。
62. 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全Ig缺失(Broton病,女带,男患病,最先考虑测Ig浓度,CD分子,SmIg);部分缺失;Ig正常但无抗原反应。
63. 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易发生GVHR。
64.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以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的预后最差,属性联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T细胞表面存在特异性CD抗原,通过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检测是诊断细胞免疫最有价值的试验。
65. 补体缺陷发病率最低。
66. 性联慢性肉芽肿(CGD)是性联遗传,女带男患病,特点是吞噬细胞不能产生超氧化物酶杀菌,白细胞低于1500时应考虑,可作四唑氮蓝(NTB)还原试验,REBUCK皮肤窗检测。
67. 只有感染了乙肝才肢感染丁肝。
68. 艾滋病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可发现T细胞绝对数下降,CD4+淋巴细胞也下降,CD4/CD8小于1。抗体主要是p24,gp120。
69. CEA大于60µg/L时可见于结肠,胃,肺癌。
70. 手术6周后CEA水平正常。血清CEA结合甲状腺降钙素测定有助于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和估计。
71. AFP是原发性肝癌的最灵敏最特异的标志。
72. 胰胚胎抗原(POA),糖类抗原有:CA125(上皮性卵巢癌(基因有K-RAS)和子宫内膜癌)CA15-3(乳腺癌,基因有P53,C-ERB-2)CA19-9(胰腺,结直肠癌)CA50(胰腺结直肠癌)AFU(A-L岩藻糖苷酶)是原发性肝癌的新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癌(基因有P53,RB)的标志物。
73. HLA-A,B,C,DR,DQ位点的抗原可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所以称为SD抗原,采用补体依赖的细胞毒(CDC)试验,HLA-D,DP位点的抗原须用细胞分型进行鉴定,称为LD抗原,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
74. 排斥反应有:宿主抗移植反应(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1. 生物学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种是最小单位。
2. 结核菌可利用甘油为碳源,梭状芽胞菌可以氨基酸为碳源,流感嗜血杆菌要Ⅴ,Ⅹ因子才能生长。
3. 致病性岛:由基因编码决定的一团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组。
4. 细菌诊断流程有:双岐索引法,表解法,数字编码鉴定法。
5. 超净工作台应选择垂直气流通风方式。
6. O/129抑菌试验对弧菌有用而对气单胞菌无用。
7. 杆菌肽用于A(敏感)与非A群链球菌的鉴定。
8. 奥普托欣试验:肺炎链球菌敏感。
9. 杂交分:斑点,菌落原位,Southern(DNA)印迹,Northern(RNA,DNA)印迹。
10. L型细菌(形态多样,染色不定,可过滤,渗透压敏感,生化减弱等)培养应高渗(20%蔗糖),染色多为G染阴性,形态不一(巨球形是特征),固定要用10g/L鞣酸不能用火焰。
11. 一般菌落有:油煎蛋样(L),颗粒型(G),丝状菌落(F),鉴定要点:染色易变多形性,生长在增菌液中微浑,颗粒样沉淀或沿试管壁生长,返祖现象。
12. 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都是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13. 肽聚糖的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G-无交联桥)。磷壁酸为G+特有,分壁和膜两种。外膜层由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组成。细胞质内有核蛋白体(蛋白合成地),核质(主要遗传物质)质粒,胞质颗粒,是细菌蛋白质和酶类合成的重要场所。鞭毛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性菌毛仅有1~10根,毒力和耐药质粒都能通过它转移,有致病性。
14.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占细菌干重的10%,DNA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
15. G+菌等电点pI=2~3,G-菌等电点pI=4~5。
16. 细菌营养转运的方式有:离子,透性酶,磷酸酶。营养摄取的机制:被动扩散,主动吸收,基团转位。
17. 嗜冷菌最适温为10~20℃,嗜温菌为20~40℃,嗜热菌为50~60℃。
18. 细菌代谢所需能量主要以生物氧化作用而来。
19. G-菌的菌体脂多糖能引起发热故称热原质。土中的厌氧芽胞杆菌是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
20. 饮用水中1ml菌落总数不超过100个,1000ml水中大肠杆菌群不超过3个。
21. 有芽胞破伤风菌需沸水煮3h才杀死。水中加入2%碳酸钠能将沸点提到105℃又能防止金属生锈。
22. 紫外线波长265~266nm时杀菌力最强。无芽胞菌一般的致死为1800~6500微瓦/cm,杀死芽胞要十倍。
23. 滤菌器用于除菌的孔径是0.22µm,另外以石棉板为滤板的金属滤器称Seitz滤器(蔡氏滤器)按滤孔大小分K:最大,澄清用,EK-S最小,可阻止大病毒通过EK:居中,除去一般细菌。玻璃滤菌器分G1~G6,G5,G6两型能阻止细菌通过。
24. 高压灭菌指示物: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 7053),紫外线杀菌指示物: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
25. 细菌遗传物质主要在于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中。
26. 影响基因表达的因素有:调控部位,调节蛋白,效应分子。
27. 质粒:不依赖染色体而复制,不相容性,转移性,指令性。主要有耐药质粒,Col质粒(编码肠毒素)Vi质粒(编码细菌与致病性有关的蛋白)。
28. 转位因子为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特异的核苷酸序列可在DNA中移动,主要有三类:插入顺序(最小的转位因子),转座子,转座噬菌体。
29. 病毒突变株分:空斑和宿主依赖性。遗传型变异机制有突变,基因转移,重组。突变:突变率由复制的准确度,DNA发生损伤的机会,及对损伤DNA修复程度来决定。一般在106~109。
30. 碱基的置换:嘌呤换嘌呤,嘧啶换嘧啶为转换,嘌呤换嘧啶为颠换。
31. 转化:受体菌直接撮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DNA片段整合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一般有链,嗜血,芽胞菌有此功能。
32. G+菌的感受态是由感受态因子(CF)的胞外信号诱导的。
33. 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爱体菌内而致受体菌基因改变,分普遍和局限。
34. 接合: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所带的F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
35. 溶源性转换:是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遗传结构发生变异。
36. 原生质融合:两种经过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体混合和可发生融合后的双倍体可发生染色体间的重组。
37. 基因重组可使基因再激活表现为:交叉复活和多重复活。
38. 粘附素是细菌表面的蛋白质有菌毛和非菌毛。进入宿主:黏附,定植,侵入,转归。毒力有侵袭力和毒素。
39. 侵袭力:菌体表面结构,菌毛,侵袭性酶(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等)。
40. 细菌的内毒素一般由:脂质A(主要成份),非特异性核心多糖,菌体特异性多糖。一般7~10天后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IgG和IgM能在血中直接中和病毒。
41. 医院感染大多以散发形式流行。
42. 抗感染治疗原则:安全,有效,经济,关键是有效。
43. 细菌种的科学命名采用拉丁文种属双命名法,前一字为属名,名词,后一为种名,形容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分类系统,也有用CDC(USA)。目前以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作最高一级分类依据将原核界分为薄,坚,软,疵壁四门。科,属,种分类主要依靠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
44. 日光灯波长约0.5µm。
45. 显微镜的分辩率为波长一半。
46. 荧光显微镜的光源为高压汞灯。
47. 抗酸染色:5%石碳酸→3%盐酸酒精→美蓝。
48. 糖类发酵是鉴定细菌最常用的生化反应。
49. 怀疑细菌性心内膜炎时血培养不少于三次。
50. 不能立刻接种的血应用SPS抗凝。
51. 直接镜检2h报告,最后鉴定和药敏一般不过3天,除血外,必须在24h内预报。
52. 肠杆菌科的强选择(SS琼脂)弱选择(EMB,麦康凯)。
53. α溶血是草绿色,β溶血是透明环,γ溶血红细胞不溶解,双环。
54. 细菌数量达106~107CFU/ml时培养肉汤才见混浊。
55. 血培养中有105菌落形成单位(CFU)/ML时才能通过革兰氏染色检出细菌。
56. 近交系动物:采用兄妹交配(或亲子交配)繁殖20代以上的纯品系动物。
57. 突变种纯系动物:实验动物正常染色体中某个基因发生了变异的具有各种遗传缺陷的突变品系动物。
58. 纯***动物:无计划随意交配的动物。
59. 无菌动物:体表肠道内无菌体内无抗体。
60. 悉生动物:给出无菌动物引入已知的5~17种正常肠道菌的动物。
61. 小白鼠对肺链,破伤外毒素敏感,豚鼠对结核白喉易感,猫对金葡萄菌肠毒敏感。
62. 测定病原体的感染性最好选用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
63. 冷冻干燥保存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利用各种斜面和半固体加石蜡油是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一般不含糖,不用液体。
64. 真菌,霍乱,铜绿及粪碱需在室温保存,而脑膜炎,淋球,初次分离的流感嗜血菌保存于37℃。每转种三代要鉴定一次。
65. AMS系统是目前微生物鉴定中最常用的自动化仪器。
66. 葡萄球菌:产生脂溶性色素,多数分解甘露醇产酸液化明胶和产生血浆凝固酶。蛋白抗原(A蛋白)种属特异无型特异,多糖抗原(A,B,C)是半抗原,有型特异。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菌。
67. 粪便呕吐物应接种高盐卵黄或高盐甘露醇琼脂,触酶阳性,凝固酶阳性玻片法筛选,试管法确证。必须做苯唑西林的敏感试验。
68. 链球菌:沉淀生长(肺链为混浊),在含腹水的培养物上生长良好,溶血株呈絮状或颗粒状生长,不溶血株呈均匀混浊生长。A链对杆菌肽敏感青霉素G为首选,B链CAMP试验阳性氨基糖苷类合用,β溶链致病性最强,α溶链为条件致病菌。几乎所有的肺链对Optochin敏感。
69. 肺链:最适pH7.6~8.0,在含3%~5%的兔血清中生长良,培养时间过长会自溶管底澄清,分解菊糖,胆汁溶解阳性。
70. 肠球菌属:能在高盐(6.5% NaCl)高碱(pH 9.6)40%胆汁培养基上和10~45℃生长,是G+菌中仅次于葡萄球菌的重要院内感染病菌。临床上分离最高的是粪肠球菌,可分庆霉素高耐药和低耐药,一般用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联合。
71. 脑膜炎奈瑟菌:脑液中位于中性细胞内,不分解麦芽糖,能产生自溶菌不宜冰箱应立即保温送检,冬末春初为流行高峰,青霉素G为首选。
72. 淋球奈瑟菌:人类是唯一天然宿主和传染源。最适pH7.5,对糖类生化最低只能发酵葡萄糖,主要有菌毛蛋白,脂多糖,外膜蛋白抗原。细菌培养是目前世卫推荐的唯一方法,培养基中应含两种以上抗生素(多为万古和多粘)。
73. 肠杆菌科分型多采用苯丙氨酸脱氨酶和葡萄糖酸盐试验。可疑菌分别接种克氏双糖铁(KIA)尿素靛基质动力(MIU)来定属。
74. 大肠杆菌:(吲哚,甲基红,V-P,枸椽酸)IMViC试验:++――,KIA产酸产气,MIU+――,有菌体(O)荚膜(K)鞭毛(H)三抗原,已知有171个O,99个K,56个H。
75. 肠产毒(ETEC):霍乱样肠毒腹泻,肠致病性(EPEC):婴儿腹泻,肠侵袭性(EIEC):志贺样腹泻,肠出血(EHEC):其中O157:H7可引起出血性腹泻和溶血性尿毒症,是4岁以下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的主要病原,6、7、8三月最高,北美最多见,肠黏附性(EAggEC):腹泻。
76. 志贺氏菌分痢疾,福氏,鲍氏,宋内四群,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常见,无荚无芽无鞭,KIA:K/A,产气+/-,H2S-,MIU-+/――,最后可用诊断血清作群型鉴定。
77. 沙门菌:无芽无荚有鞭毛(除鸡沙门)多数有菌毛,H2S可阳性,伤寒菌产酸不产气,菌体抗原有58种,鞭毛抗原有两相即特异性和共同,表面抗原有Vi,M,5三种,变异有:S-R,H-O,v-w,相位。凡符合:KIA:K/A,产气+/-,H2S+/-,MIU+-+,硝酸盐还原阳性,多价血清阳性的为沙门属。
78. 变形杆菌属有:普通,产黏,奇异。普罗威登斯属有:产碱,斯氏,雷极,摩根菌只有摩氏摩根菌。有明显多形性,呈球状或丝状,生长于10~43℃,普通和奇异呈迁徙样生长,三属氧化酶阴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G-杆菌,加入石炭酸或苯乙醇使终浓度为1g/L和0.25%可抑制变形菌迁徒样生长。
79. 耶尔森氏菌:有7种,鼠疫,假结核,小肠与致病有关。鼠疫:有荚无芽无鞭,两极浓染,28~30℃,pH6.9~7.1,液体中培养好,底部可有钟乳石样,加入亚硫酸钠或脱纤维血有刺激生长,龙胆紫亚硫酸钠为其选择性培养基,3%氯化钠上生长呈多形性。小肠:无动无芽无荚G-,25℃有周鞭毛,最适温20~28℃,VP试验25℃阳性,37℃阴性,KIA只利用葡萄糖,MIU22℃动力阳性37℃阴性。假结核:25℃有周鞭毛有动力37℃无动力,最适温30℃,pH6~8。
80. 枸橼酸杆菌:有弗劳地,异型,无丙二酸盐。只有弗劳地靛基质-,H2S+,仅异型的丙二酸盐+,β-半乳糖苷酶,赖氨酸脱羧酶,枸橼酸利用三试验:枸橼酸菌+-+,沙门-/+++,爱德华-+-。
81. 克雷伯菌属: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菌体呈卵圆形或球杆状成双排列,有时菌落出现黏液型用接种环可成丝,动力和鸟氨酸脱羧酶阴性是本菌最大特点,三亚种区别:IMViC试验:肺炎亚种――++,臭鼻亚种-+-d,鼻硬结亚种-+――。
82. 肠杆菌属:最适温30℃,氧化酶阴性,有动力,与大肠杆菌区别:IMViC试验:肠杆菌:――++,大肠杆菌:++――。
83. 沙雷菌:最适温10~36℃,4%氯化钠下可长,产生灵红霉素(非水溶)和吡羧酸(水溶),关键生化是DNA+和葡萄糖酸盐+。
84. 弧菌科:极端鞭毛,苷露醇,脂酶,生长需要NaCl,对O129敏感五项,弧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发光杆菌――+/-++。前三种可引起人类感染。
85. 霍乱菌:呈弧状或豆点状,滴片检查见鱼群状G-菌,常用pH8.5的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培养,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平板(TCBS)上形成较大黄菌落,在含亚碲酸钾或庆大霉素平板上呈灰褐色,有耐热的特异性O抗原(O-1群分AC的稻叶型,AB的小川型,ABC的彦岛型)和不耐热的非特异性H抗原,1992年发现的新流行的O-139群,它即不被O1群抗血清凝集,也不被O2~O138群抗血清凝集,常用的保存或运送有碱性蛋白胨水,文-腊二氏,卡-布运送液。
86. 副溶血弧菌:嗜盐性弧菌,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两极浓染,NaCl最适35g/L,无盐不长,pH7.0~9.5,最适7.7,在TCBS上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100g/L盐内不长,神奈川试验是致病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为阳性。
87. 气单胞菌最适生长温度30℃,但在0~45℃皆可生长。
88. 弯曲菌属是一类微需氧菌,不分解糖,氧化酶+,菌体弯曲逞豆点状,S状或螺旋状有动力G-菌,5种5亚种,对人致病的主要是空肠(人类腹泻最常见之一,43℃生长,25℃不生长)和胎儿亚种(免疫功能低下时的败血症,脑膜炎等,25℃生长,43℃不生长),简明弯曲菌在25℃,43℃均不生长,但都能在37℃生长。要加入血液血清才能生长,常用Skirrow,Butzler,Campy-BAP等培养基,滴片可见投镖式或螺旋状。
89. 幽门螺杆菌: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微需氧,37℃生长,25℃和42℃均不生长的G-菌,初次分离要3~4天,与十二脂肠溃疡和胃癌有关。
90. 《伯杰系统细菌学分类》的标准:G染特性,形态,鞭毛,芽胞,荚膜,代谢产物。
91. 有芽胞的厌氧菌只有梭菌属包括83个种。厌氧菌每克粪中高达1012个,标本绝不能被正常菌污染,应尽量避免接触空气。最理想的标本是组织,送到实验室后20~30min内处理完不超过2h。应接种固体和液体两种培养基:尽量用新鲜培养基,2~4h内用完,应使用预还原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应煮沸10min以驱氧并立即冷却。每份标本至少接种三个血平板,置于有氧,无氧,5%~10%CO2环境中培养。厌氧手套箱培养法是迄今最佳厌氧培养仪器之一。
92. 厌氧状态的指示剂有:美蓝和刃天青,无氧时白色,有氧时美蓝蓝色,刃天青粉红色。紫外线下出现荧光也是厌氧菌参考之一,卡那霉素用于梭杆菌与类杆菌的区分,甲硝唑用于厌氧菌和非厌氧菌的区别。气液相色谱已成为鉴定厌氧菌及其分类比较可靠的方法。
93. 破伤风杆菌:鼓槌状,早期培养G+,48h后特别是芽胞形成后G-,的O和H抗原,主要症状为骨骼肌痉挛,不发酵糖类,能液化明胶产H2S。
94. 产气荚膜梭菌:G+,20~50℃均能生长,最适为45℃,双层溶血,可分解糖类产酸产气,出现汹涌发酵现象,分5型,主要是A型,外毒素以A毒素为主,本质是卵磷脂酶,有捻发感,青霉素为首选,万古为次选。
95. 肉毒梭菌:G+,芽胞胶囊于次极端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严格厌氧,8型,以A,B多见,毒素不耐热,1min煮沸即死。
96. 艰难梭菌:分离困难,主要以临床和毒素来定,产生A,B两种,A是肠毒素,B为细胞毒素,主要是因为使用大量抗生素,以克林霉素常见。
97. 无芽胞厌氧菌是一大类正常菌群,引起感染是内源性感染。
98. 黑色消化链球菌:G+,组织和器官感染。韦荣球菌属(分小,产碱),G-,小见于上呼吸道感染,产碱见于肠道感染。
99. 白喉棒状杆菌:G+,无荚无芽无鞭无毛,奈瑟(Neisser)染色成黄褐色颗粒成紫黑色,阿培特(Albert)染色菌体呈蓝绿色,异染颗粒成蓝黑色。分离培养主要用:血平板,吕氏血清斜面(生长迅速,灰白色,S型,形态典型),亚碲酸钾血琼脂(菌落黑色)。一般不侵入血,但外毒素可入血引起毒血症,不能立即送检时应浸于无菌生理盐水或15%甘油盐水中。出现各种心肌炎,软腭麻痹是白喉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100. 需氧芽胞菌除炭疽外均有鞭毛。
101. 炭疽杆菌:最大的致病G+杆菌,菌落低倍镜下卷发状,不分解乳糖,对碘和氧化剂敏感,有菌体多糖,荚膜多肽,芽胞,炭疽毒素四抗菌素原,用1:1000的升汞固定5min,其选择培养基是戊烷脒血平板,鉴定试验有:串珠试验,噬菌体试验,重碳酸盐毒力试验(有毒力形成芽胞呈M型),青霉素抑制试验等。蜡样杆菌能耐受100℃30min。
102. 产单核李斯特菌:对人致病,β溶血,25℃有动力,能在4℃进行冷增菌,在半固体中可现倒伞状,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新生儿是重要特点,常伴EB病毒引起传单。
103. 分枝杆菌细胞壁含大量脂类,可占干重的60%,无内外毒素,致病性与其索状因子,蜡质D,分枝菌酸有关。
104. 结核分枝杆菌:人型和牛型,曾发现G+非抗酸颗粒称Much颗粒,无芽无鞭无荚,烛缸法不适,应用二氧化碳培养皿,常用罗-琴或米氏7H10培养基,35~40℃可长,35~37最适,pH6.5~6.8,18h分裂一代,2~6周才能长出菌落,不发酵糖类,人型的烟酸,硝酸盐还原,烟酰胺酶试验均阳性。可出现Koch现象(初次不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是Koch在1891年观察到。
105. Hamsen在1937年发现麻风杆菌,G+,无动力无芽无荚,人是唯一的宿主和传染源,分瘤型和结核型。
106. 多数非发酵菌培养温度以30℃为宜,故常规应先培养于35~37℃,再培养于30℃或室温,观察动力以30℃或室温12~24h滴片为准。氧化-发酵试验是确定非发酵与发酵菌是否利用糖的基本试验。Hugh-Leifson设计的培养基只含0.2%蛋白胨,1%糖,指示剂是溴香草酚蓝。
107. 铜绿假单胞菌:G-,有鞭毛,20~42℃长,最适是35℃,4℃不长,液面可形成菌膜,色素有:绿脓素(溶于水和氯仿),荧光素是绿色荧光素(溶于水不溶于氯化)。
108. 不动杆菌的特征是:氧化酶,硝酸盐还原,动力试验均阴性。主要是鲍曼和洛菲。
109. 流感嗜血杆菌要新鲜血液(含Ⅹ和Ⅴ因子),用石碳酸复或美蓝单染呈现两端浓染,有卫星现象,副流感嗜血杆菌生长只要Ⅴ因子。
110. 军团菌:1976年,USA费城,常规不易着色,最适为36℃,初次分离要L-半胱氨酸,含铁盐可促进生长,主要可用活性碳-酵母浸出液平板(BCYE),不分解糖。
111. 百日咳鲍特菌和副百日咳鲍特菌是百日咳病原菌,常用鲍-金培养基,有百日咳毒素,丝状血细胞凝聚素和腺嘌呤环化毒素。
112. 衣原体:沙眼,鹦鹉,肺炎。原体:姬染紫红色,无繁殖力有传染性。始体(网状体),姬染兰色,为繁殖型无传染性,二分裂式。营专性细胞内寄生。鼠亚种沙眼不侵犯人类,性病肉芽肿由沙眼LGV生物亚种(L1,L2,L3)三血清型引起。
113. 立克次体:人畜共患,有复杂的酶系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发热多是稽留热,恙虫M染色是蓝色,G染色呈暗红色。除罗沙利马体,巴尔通体外其它立克次体只能活在真核细胞内,普氏(流行性和复发型斑疹)以人的体虱为传播媒介,莫氏(地方性斑疹),印鼠客蚤,补体结合试验是立克次体最常用的方法。
114. 支原体:无细胞壁,仅有细胞膜(外,中,内,中间是脂质,内外是蛋白质),最适pH7.6~8.6,D在95%N2,5%CO2中生长好,菌落呈“荷包蛋”)样,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是确诊支原体感染的可靠方法之一,40倍镜下可见油滴状菌落,100倍下可见桑椹状菌落。
115. 对人致病的厌氧主要是衣氏和牛氏放线菌,可见硫磺颗粒(放射状),需氧主要是诺卡菌和马杜拉放线菌(主要致病是足分枝菌)。星形诺卡菌致病最强,其次是巴西和豚鼠,抗酸染色有一定抗酸性可初步确定为诺卡菌。
116. 钩体是致病性螺旋体中唯一能人工培养的,常用柯氏培养基,对酸碱敏感,最适是7.2~7.4,低于6.8,高于7.7生长不良,最适温28~30,12h分裂一次,伯氏疏螺旋体引起莱姆病。
117. 肝素抗凝全血不影响病毒培养。乙脑病毒以接种卵黄囊最佳,嗜神经病毒最好接种小鼠脑内,包涵体检查不是特异性检查。
118. 流感病毒:核心,基质蛋白(M蛋白),包膜(由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后者是划分流感病毒亚型的依据,易变异。抗原变异h是漂移,大时(形成新的亚种)是转变。初次分离以接种羊膜腔最佳。
119. 副黏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病毒,合胞体形成细胞融合多核巨细胞,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副流感病毒(单负股RNA)最敏感的细胞是原代人胚肾和原代猴肾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血清学诊断难。
120. 腺病毒: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只能在人源的组织细胞中增殖,有嗜碱性包涵体,24h换培养液一次,避免细胞毒效应。
121. 肠道病毒(单正股RNA)是人类最常见最重要的病毒。
122. 流脑病毒的结构蛋白有:M(包膜内),C(衣壳内),E(嵌在包膜上的糖蛋白)三种,组成血凝素,最易感染的动物是出生2~3天的乳鼠,通过三带喙库蚊传播,猪是最重要的宿主和传染源。森林脑炎由蜱传播。
123. 出血热病毒(单负股RNA):汉坦病毒:可在人肺传代细胞(A549)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及地鼠肾细胞中增殖不引起明显变化,我国流行的是Ⅰ和Ⅱ型,伴三痛(头,眼眶,腰)及红(面,颈,上胸部)。新疆出血热病毒。
124. 登革热:四个血清型,接种白纹伊蚊的传代细胞(C6/36株)。
125. 病毒分离培养是HSV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最敏感方法。
126. 水痘-带状疱疹(VZV,双股DNA)能在人胚二倍体细胞(HFDK)或人胚二倍体肺细胞(HFDL)中增殖,巨细胞病毒种属特异性高,只能感染人,只能在成人纤维细胞中增殖,核内有嗜碱性包涵体形似猫头鹰眼。
127. EB病毒一般用人脐血淋巴细胞或从外周血分离的B淋巴细胞培养,主要侵犯B细胞,引起增殖和非增殖感染。
128. 狂大病毒:(单负股RNA)外形如子弹状,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129. 绝大部分致病性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形态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基本结构:菌丝和孢子,鹿角状菌丝仅见于黄癣菌,假菌丝与真菌丝的主要区别是它壁两边有时交叉,是由孢子延长而来,有性孢子有:卵,接合,子囊,担。无性孢子有:叶状,分生,孢子子囊。最常用沙保弱氏,最适温22~28℃,最适pH5~6,培养4周以上,真菌菌落三型:酵母型,酵母样,丝状。可用10%氢氧化钾加热使标本透明。血清出芽试验有芽管出者为白念菌,念珠菌中仅白念菌产厚壁孢子,试管培养是真菌分离,传代,保存菌种最常用的方法。鉴定曲霉常用察氏琼脂,以烟曲霉菌居多。
130. 药敏:K-B法(半定量),公认的标准法,采用水解酪蛋白(M-H)琼脂,pH7.2,90mm内径,注入25~30ml,厚度为4mm,抗菌药片直径6.35mm,吸水量20µl。0.5麦氏比浊管相当于1.5×108/ml。校正后的菌液应在15min内接种。各药敏纸片间距不少于24mm,距平板内缘不小于15mm。
131. 对所有产ESBLs的菌株应报告耐所有青霉素,头孢类及氨曲南。自泌尿道分离的肠杆菌不报氯霉素的敏感性。利福平不能单独用于化疗。至今还未发现产β-内酰胺酶的肺链。至今未发现肺链对万古的抑菌圈小于17mm。
132. 定量评价抗菌药物杀菌效力的试验主要是最低杀菌浓度(MBC)和杀菌曲线。
133. 抑菌浓度指数(FIC),﹤0.5协同作用,0.5~1相加作用,1~2无关作用,﹥2拮抗作用。
134. 目前院内感染主要是G-杆菌。
【临床寄生虫检验】
1. 宿主分:终,中间,储存或保虫,转续。
2. 寄生虫对宿主: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化学毒,变应原作用。
3. 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4. 土源性蠕虫不用中间宿主生物源性要,蛔虫感染期2~3个月,成虫在小肠以空肠多。
5. 鞭虫寄生于盲肠生活史约一个月,人是唯一传染源,蛲虫寄生于回盲部,钩虫的丝状蚴为感染期成虫在小肠部可致大粪毒,黄肿病,异嗜症,桑叶黄。
6. 丝虫丝状蚴寄生于大淋巴管或淋巴结内可致流火,象皮肿,乳糜尿。
7. 吸虫除血吸虫外都是雌雄同体。
8. 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在同一宿主,不用在外发育,但要转换宿主,被寄生的宿主又是中间宿主,致病分:侵入期,幼虫移行期,囊包形成期。检验心活组织最可靠,免疫学检验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9. 吸虫除血吸虫(圆柱状,雌雄异体,虫卵致病最重)外都是两侧对称
10. 华枝睾吸虫卵最小,姜片虫虫卵最大
11. 肺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第二为淡水石蟹,囊蚴是感染期,致病分:脓肿期,包囊期,纤维瘢痕期。
12. 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终宿主,猪或人是中间宿主。
13. 人是牛带绦虫唯一终宿主,只被成虫寄生。
14. 痢疾阿米巴:包囊→小滋养体→包囊。
15. 杜氏利什曼虫:黑热病,分人源型(平原型),犬源型(山丘型),野生动物型(荒漠型),主要是防治白蛉。
16. 阴道滴虫有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
17. 隐孢子虫以空肠上端感染最重,是艾滋病主要死因之一。
【实验室管理】
1. 1946年Belk和Sunderman首先调查了不同实验室间差异很大。1950年Levey和Jennings首先将Shewhart(USA,首先提出)工业质量管理上的控制图移植到医学检验中来。
2. 误差是测定值与真值的差。精密度是每次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的符合程度。系统误差决定正确度,可以校正和设法消除增加次数不能减少。随机误差决定精密度,不能修正,但可增加次数来减小。含有过失误差的值为异常值。
3. 有效数字按照:四舍六入五单双的原则。
4.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广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体系,用来说明一组变量值的集中趋势,中心位置或平均水平。均数应用于:描述一组变量的平均水平具有代表性因而需同质,用于呈正态分布的资料,只能反应数据集中趋势。正态分布总面积为1或100%,理论上:u±σ 占总面积68%,u±1.96σ占95%, u±2.85σ占99%。
5. 质控品要瓶间变异小,酶类项目一般CV%应小于2%,其它分析物应小于1%,冻干品其复溶后稳定,2~8℃不少于24h,零下20℃不少于20天,某些不稳定成份复溶前后4h变异小于2%。质控品到实验室后有效期一年以上。
6. 失控检查测定方法本身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最有意义的是真失控批数和假失控批数和与之相应的误差检出率(Ped,类似诊断试验的灵敏度)和假失控率(Pfr,相当于诊断试验的特异性),一般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上Pfr值为0.01到0.05范围内的假失控率是可被认为合理的。
7. 功效函数图的重要作用是在控制方法的设计上保证常规试验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并表达当分析批中存在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时决定分析批失控的概率。
8. 病人数据质量控制种类:正态均值法(1965年Hoffmann Waid),众数判断法,移动均值法(由Bull建立,用于血液学。)Δ(delta)检验系统,阴离子隙法,酸碱平衡法。
9. 允许总误差可用为室内质控方法设计的起点亦可为室间质量评价的标准,能力评价采用Z比分数时:Z小于或等于2时为满意,大于2小于3时为有问题,大于3时为不满意。每一次活动每一分析项目未能达到至少80%可接受成绩称为本次活动该分析项目不满意。实验室对文件记录必须保存两年以上。计划必须提供每次活动至少5个标本,一年三次。要保留所有发给出组织者的文件的复印件。
10. 实验方法的评价:重复性试验:考察候选方法的随机误差。回收试验:主要用于确定比例误差。干扰试验:衡量候选方法的准确度形成恒定系统误差。
【检验知识拾趣】
1. 吕文虎克(荷兰,发明显微镜),
2. 琴纳(英国,创制牛痘疫苗),
3. 巴斯德(巴氏消毒法),
4. 李斯特(创消毒外科),
5. 郭霍(首先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细菌和创郭霍氏鉴定原则),
6. 赫赛夫(建议用琼脂作培养基),
7. 贝林(制白喉抗毒素获诺贝尔),
8. 艾利希(抗体形成体液说),
9. 梅奇尼可夫(苏联,细胞免疫学说)
10. 伊凡洛夫基证明烟草花叶病是病毒引起。
11. 汤非凡(中国,1957年发现沙眼衣原体,)
12. Landsteiner(ABO血型发现者)和wiener于恒河猴(Rhesus Monkey)发现Rh血型,
13. 最早组织开展临床检验室间质控的人:Belk和Sunderman,
14. 1959年Yallow等开发出放射免疫分析法,
15. 1975年Kohler等创建单克隆抗体技术,英国人Bence Jonec发现本周氏蛋白。
16. 50年代,Skeggs首次介绍管道式自动生化分析仪(Techicon公司产),连续流动式自动生化分析仪,隔离连续分析,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模拟手工,应用最多,能同测多项。
17. 1969年Aderson设计离心式自,生化分析仪,能同步分析,但只能同测一项目。
18. 80年代Kodak公司开发干片式自动生化分析仪,评价生化仪的指标:自动化程度,分析效率,应用范围,分析准确度。
19. 1809年Perice发现电泳现象,1937年,瑞典Tiselins建立自由电泳,1948年Wieland和Fischer建立滤纸电泳。
20. PT:能力对比分析,起源于美国,是EQAS(全球室间质量保证系统)的主要组成内容,
21. CLIA88:美国88年临床实验室修正案,S1为某一项目得分,S2为总项目得分,满意为S1,S2均在80分以上
22. SOP:标准化操作规程
23. EQA:室间质量评价
24. QC:质控
25. IQC:室内质控
26. 国际通用真空采血管颜色标志:
红色:普通血清管,
橘红色:快速血清管(内含促凝剂)
金黄色:惰性分离胶促凝管
绿色:肝素抗凝管
浅绿色:血浆分离管(肝素锂)
黑色:枸椽酸钠血沉管
浅蓝色:枸椽酸钠血凝管
紫色:EDTA抗凝管
灰色:草酸钾/氟化钠抗凝管(测血糖时常用)
27. 生化试剂第一,二代为手工配制,三代为冻干粉,四代为液体双生化试剂。
28. 第一次检查尿中是否有蛋白的是中国人,即“泡沫尿会有疾病”,第一次测血糖的是埃及人,用是否会吸引蚂蚁来检验。
29. LIS:实验室信息系统。
30. 止血带压迫最好不过半分钟。
31. 生化仪校准法:1,K因素法,适用于浓度与吸光度成比例变化,较常用。2,非线性法(曲线拟合法),适用于浓度与吸光度不成比例变化。
32. 常用流动相的极性大小是:水﹥甲醇﹥乙醇﹥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乙醚﹥甲苯﹥四氯化碳﹥环已烷﹥石油醚。
33. 离子选择电极测定的是离子活度,而不是离子浓度,α=fc,f是活度系数。
34. 总RNA测定法有:异硫氰酸胍-氯化铯超速离心法,盐酸胍-有机溶剂法。
35. Broin和Henri于1902~1903年提出中间产物学说。
36. 脑脊液中蛋白质少,测定用考马斯亮兰染料结合法(线性差,手工多用),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线性好,多用自动分析)。
37. 1977年Sanger创建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法(利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的催化活性),人类基因组多态性变化有:单碱基改变,小卫星DNA,微卫星DNA。
38.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是测定遗传病诊断的常用手段。
1. RBC稀释液(Hayem液)中:硫酸钠用于提高相对比密防止粘连,氯化高汞是防腐剂。
2. HiCN法的缺点:KCN有毒,HbCO转化慢,高白血球和高球蛋白易混浊。
3. 试验后废液处理:应先用水稀释,再用次氯酸钠混匀敞开放置15h使CN-氧化为N2和CO2,或水解成CO32-和NH4+。
4.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小细胞中生理性中心淡染区消失。
碱性点彩红细胞多见于铅铋汞中毒,是铅中毒的筛选指标。
卡波氏环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体小体同在,见于巨幼红和铅中毒。
5. LFR、MFR、HMR分别是:低、中、高荧光率。
6. 良性肿瘤ESR多正常,恶性肿瘤ESR多增加,低色素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状贫血时ESR减低。
7. 杆状核超过5%或有幼稚细胞为“核左移”,中性粒分叶5叶以上超3%为“核右移”。
8. 钩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以上,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时亦可,但以幼稚为主。
9. 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中乙醇或丙酮是保护Eos而破坏其它,伊红或石楠红是使Eos着色,1h内计数。
10.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有:中毒颗粒,空泡,Dohle小体,退行性变。独门大炮踢腿
11. 异形淋巴细胞多为T淋,分空泡,不规则,幼稚三型。
12. 淋巴细胞有卫星核,即微核,是射线损伤后较为特殊的形态。
13. 白血病时血小板MPV增高是骨髓恢复的第一征兆。
14. ABO遗传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长臂三区四带
15. 脑脊液中无血型物质
16. 抗A与抗B主要是IgM,O型血中以IgG为主。
17. 新生儿不宜做反向定型。
18. 新生儿溶血的直接实验依据: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Coobms)试验阳性。
19. HLA分型的方法主要有:
1. 补体依赖的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CDC),Ⅰ类抗原用T或外周淋,Ⅱ类抗原用B;2.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3. HLA基因分析。
20. 强直性脊椎炎有91%带有B27抗原而正常人只有6%。免检书P211
21. 血液保存液有:1. ACD(A枸橼酸 C枸橼酸三钠 D葡萄糖)2. CPD(C枸橼酸三钠 P磷酸盐 D葡萄糖腺嘌呤枸橼酸)。枸橼酸是防止葡萄糖在消毒时焦化,腺嘌呤促进ATP合成延长红细胞寿命,磷酸盐提高pH。
22. 输粒细胞时用ABO和Rh血型相同的血液,一般BPC小于20×109/L时可输血。
23. 糖尿病酮症:烂苹果味;泌尿系感染和膀胱癌:腐败臭味;苯丙酮尿症:老鼠尿味。
24. 尿液渗透浓度(Osm)是检查尿中可渗透溶质各质点实际浓度的一种指标,与粒子大小及电荷无关,主要取决于小分子物质的浓度,是评价肾浓缩功能的良好指标。
25. 晨尿比密不过1.018,或差值在0.001~0.002间,或恒定在1.010时说明肾浓缩功能已完丧失。
26. 低血钾碱中毒尿酸性高,高血钾酸中毒呈碱性尿,变形杆菌感染呈碱性,肾小管性酸中毒时尿pH值不低于6。
27. 本-周氏蛋白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尿肌红蛋白多见于骨骼肌严重创伤、大面积心梗。
28. 选择性蛋白尿指数(SPI)即测定尿及血中IgG或白蛋白的比值来求得,大于0.2为选择性差,小于0.1为选择性好,尿中白蛋白/球蛋白大于5时为选择性蛋白尿。
29. 80%饱和硫酸铵可沉淀其它蛋白而不能沉淀肌红蛋白可用来鉴别。
30. 管型的基质蛋白为Tamm-Horsfall蛋白。
31. 肾静脉血栓形成时红细胞管型可能是唯一的表现。
32. 尿pH(甲基红或溴麝香草酚),尿比密(多聚电解质:甲乙烯酸马来酐),尿蛋白(溴酚蓝),尿糖(色原:碘化钾,邻甲联苯胺),尿酮体(亚硝基铁氰化钠),尿胆红素(2,4二氯苯胺重氮盐),尿胆原(二甲氨基甲醛)尿亚硝酸盐(对氨基苯砷酸和1,2,3,4-四羟基对苯喹啉-3-酚)尿白细胞(吲哚酚酯)尿血红蛋白(过氧化氢茴香素或过氧化氢烯钴和色原)尿Vit C(中性红,缓冲剂,二氯酚靛酚钠)。
33. 产后9天或人流25天后HCG恢复正常,产后4天、人流13天后HCG应小于1000,男性尿中HCG增高要考虑睾丸肿瘤。
34. 镜检粪便中脂肪小滴大于6个/HP视为脂肪排泄过多。
35. 正常粪便中G+球菌与G-杆菌比值约1:10。
36. 隐孢子虫是AIDS和儿童腹泄重要病原,诊断要查到卵囊。
37. 正常空腹12h后胃液残余量为50ml。
38. 脑脊液抽取时:第1管:作细菌学检查;第2管:作生化免疫学检查;第3管:作细胞计数。
39. 单纯疱疹脑炎时脑脊液中淋巴样细胞中可发现胞质内包涵体。
40. 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同时存在是结核性脑膜炎的特点。
41. 蛋白-细胞分离现象(Froin综合症)是蛛网膜下腔梗阻所致梗阻脑脊液的特征。
42. 髓鞘碱性蛋白(MBP)增高见于多发性硬化症。
43. 神经性梅毒检查首选试验是密螺旋体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TA-ABC)。
44. 浆膜积液常规及细胞学用EDTA抗凝,生化用肝素,一管不加抗凝用于观察有无凝固。
45. 漏出液以淋巴,间皮细胞为主;渗出液以中粒,淋巴,嗜酸性为多。
46. 如见到纤毛柱状上皮和尘细胞可确认为痰液标本。
47. 夏科-雷登结晶常与Eos、库施曼螺旋体共存,见于支气管哮喘和肺吸虫病。
【临床血液学检验】
1. 原粒胞质少,透明天蓝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单核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0,一张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35个。
2. 正常过氧化物酶染色原粒阴性,嗜碱阴性,嗜酸阳性最强,单核只有幼单和单核呈弱阳性反应,其它除吞噬细胞有阳性外都是阴性反应,异常时急粒原粒阳性。
3. 过碘酸-雪夫氏反应:巨核和血小板+为红色斑块,霍奇金+/-,戈谢+,尼曼-匹克:+/-且空泡中心为阴性反应,腺癌++。
4. 碱性磷酸酶染色除成熟中性粒和巨噬外其它都是阴性,积分值(NAP)指100个中性粒中阳性比例,参考以一个加号为基准,参考值是7~51。慢粒的NAP积分值常为零,类白血病时NAP显著升高。
酸性磷酸酶染色:戈谢氏+,尼曼-匹克-,多毛细胞白血病+。
5. 铁染色可作为诊断缺铁贫和指导铁剂的临床,铁粒幼贫血时多有环铁粒红细胞,其中难治性贫血占15%以上。
6. 2p35表示2号染色体短臂3区5带,人类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基本特征最典型清晰。
7. 核型:指用显微摄影的方法得到的单个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的形态特点和数目,它代表该个体的一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其核型中符号代表的意义:t:易位,inv:倒位,iso:等臂染色体,ins:插入,-:丢失,+:增加,p:短臂,q:长臂,接下第一括号内是累及染色体的号数,第二括号内是累及染色体的区带。畸变分数目和结构,原发和继发。
8. 培养的羊水细胞有三种形态:上皮,成纤维,羊水。
9. 特异性染色体有:慢粒时的Ph染色体:急早幼粒:t(15;17)(q22;q21),Burkitt淋巴瘤:t(8;14)(q24;q32)。
10. 贫血指标:极重度:﹤30g/L;重度:30~60 g/L;中度:60~90 g/L;轻度:90~120 g/L。
11. 血浆游离蛋白﹤40mg/L,管内溶血时上升。血清结合珠蛋白(HP):0.8~2.7g/L增高见于妊娠,慢感,恶性肿瘤,减低见于溶血,肝病,巨幼贫等。
12. AGLT50:指酸化甘油溶血试验中溶血率按光密度减至50%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13. 蔗糖溶血试验为PNH简易重要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是PNH的确证试验。
14. 抗碱血红蛋白测定又称碱变性试验,胎儿血红蛋白(HbF)具有抗碱和抗酸作用。
15. 总铁结合力与血清铁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反:缺铁则总铁结合力增高,肝脏肾脏疾病时血清铁有可能升高.血清铁/总铁结合力×100%=转铁蛋白饱和度(20~55%),临床缺铁分三期:缺铁期;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缺铁性贫血期。
16. 红细胞既有低色素又有正色素为“双形性”,是缺铁粒幼细胞贫血的特征,且环形铁粒幼占15%以上。
17. 急性白血病:某一原始细胞大于30%预后小于6个月。
慢性白血病:某一系白细胞增多接近成熟为主,原始细胞不过10%。
18. 中国急性白血病分型:
M1,原始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粒大于或等于90%,早幼粒少,中幼以下阶段不见或少见,POX,SBC(+)的原粒大于3%。
M2,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有M2a,M2b两型,M2a中原粒大于30%小于90%,单核小于20%,早幼粒以下阶段大于10%,M2b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增生为主大于30%,
有Ph小体存在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心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大于30%可见束状Auer小体,依颗粒可分M3a,M3b。
M4,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按粒单比例可分M4a,M4b,M4c,M4e(嗜酸性细胞5~3%)。
M5,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分化程度分M5a,未分化型,原单大于或等于80%M5b,部分分化型。
M6红白血病,红系大于或等于50%,红系PAS阳性,原粒大于30%异常幼红细胞大于10%时也可诊断。
M7,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巨核大于30%。
19. CD:即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7,CyCD3同属检测T-急淋的最敏感指标,但只表达CD7+不能诊断,CD25是激活T,B细胞的标记,SmIg(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和EM(小鼠红细胞受体)是B细胞成熟的特征性标志,CD19反应谱广,是鉴别全B系的敏感而又特异的标记。CD10,为诊断Common-ALL的必需标记,CyCD22用于检测早期B细胞来源的急性白血病是相当特异和敏感的,CD14,为单核细胞特有,抗髓过氧化物酶(MPO)为髓系特有,CD34为造血干细胞标记,CD38为造血祖细胞标志,CD41a,CD41b,CD61,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为巨核系特有,CyIg+,PC-1+,PCA+是浆细胞的胞质特点。
20. 急淋可分为:L1,L2,L3三型,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本病基因诊断的标志。
21. 浆细胞白血病:WBC高BPC少血片中浆细胞多至20%以上骨髓增生活跃,糖原与核糖核酸染色均阳性。
22. 多毛细胞白血病:全血细胞少,多毛细胞的特征:胞体大小不一直径为10~20µm(似大淋)毛发突出的特点是边缘不整齐有许多不规则纤绒突起,活体染色时优。约有48~60%病例呈干抽,POX,NAP,SB染色阴性ACP阳性。
23. 骨髓增生异常(MDS):贫血BPC,WBC少。有异形粒细胞(Pelger-Huet样变),可有大而畸形的火焰状血小板。
24.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病理:淋巴细胞型,组织细胞型(网状细胞肉瘤),混合细胞型,未分化型。
25. 玫瑰花结试验:绵羊红细胞阳性为T淋,小鼠和EAC阳为B淋。
26. 多发性骨髓瘤:单一浆细胞增生,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早期骨髓呈灶性分布,异常浆细胞一般5~10%。尿中可有浆细胞和B-J蛋白(除不分泌型),Ca高P和ALP正常或高,可伴尿毒症,免疫电泳有“M”成份:70%IgG,23~27%IgA,IgD少,IgE罕见。
27. 血小板上有钠泵和钙泵。细胞器主要有:α颗粒,致密颗粒,溶酶体颗粒。
28. TXA2是腺苷酸环化酶的重要抑制剂,促进血管收缩。
29. 血小板功能:黏附,聚集,释放,促凝,收缩,维护内皮完整性。
30. 血小板糖蛋白测定:GPⅠb缺乏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Ⅱb/Ⅲa缺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31. 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FⅡ,FⅦ,FⅨ,FⅩ。接触凝血因子:FⅫ,FⅪ,PK(激肽释放酶原)。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FⅠ,FⅤ,FⅧ,FXIII。
32. 内源途径指FXII被激活到FⅨa-Ⅷa-Ca-PF3。外源途径指从TF到TF-FⅦa-Ca。
33. PT参考值为11~14s,超过3s为异常。PTR(凝血酶原比值,受检值/正常对照),INR(国际标准化比值):要先求ISI(国际敏感指数):所用组织凝血活酶与ISI已知的国际参比品相比较的值。ISI=已知ISI×斜率。ISI值低,试剂敏感度高。INR=PTR×ISI。
34. 血友病是Ⅷ,Ⅸ,Ⅺ因子异变。
35. DIC时,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常缩短小于70min,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在DIC失代偿时为阳性,血清FDP高大于40mg/L,是DIC诊断中最敏感指标之一。
36. ATTP是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PT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APTT是内源途径最敏感的筛选试验,PT 则为外源途径唯一的筛选试验。
【临床化学检验】
1. 糖酵解:葡萄糖至乳糖。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已糖激酶,不可逆,1ATP)→果糖6磷酸(磷酸已糖异构酶)→1,6果糖二磷酸(6磷酸果糖激酶,最重要点,不可逆,1ATP)→磷酸丙糖(醛缩酶,可逆)→3磷酸甘油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烯醇式丙酮酸和ATP(不可逆)。可生成2分子ATP。
2. 糖有氧氧化:糖酵解产物NADH进入线粒体→丙酮酸经其脱氢酶复合体氧化脱羧→乙酰CoA(关键不可逆)是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开端(特点:柠檬酸合成α-酮戊二酸为不可逆),故三羧亦不可逆,无净分解也无净合成,氧化乙酰CoA的效率取决于草酰乙酸的浓度,限速步骤是异柠檬酸脱氢酶,是变构酶ADP是激活剂,ATP和NADH是其抑制剂。可生成36或38ATP。
3. 糖异生:非糖物质转为葡萄糖。肝脏,是体内单糖生物合成唯一途径,有4个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1,6二磷酸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
4. 血糖受神经,激素,器官调节。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降低血糖:胰岛素(B细胞分泌,其靶细胞受体是酪氨酸特异蛋白激酶)。
5. 糖尿病分型:1型:内生胰岛素或C肽缺乏,易出酮症酸中毒,高钾血症,多发于青年人。2型:多肥胖,具有较大遗传性,病因有生物活性低,基因突变,分泌功能障碍。3型特异型。4型妊娠期糖尿病。
6. LPL(脂蛋白脂肪酶)活性依赖胰/胰高比值。慢性糖尿病人可有:α-晶体蛋白糖基化而导致白内障,并发血管病变以心脑肾最重。
7. 糖尿病急性代谢合并症有: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高酮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糖尿病昏迷(NHHDC肾功能损害,脑血组织供血不足),乳酸性酸中毒(LA)。
8. 血浆渗透压=2(Na+K)+血糖浓度。
9. 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动脉血糖。
10. 不能立即检查应加含氟化钠的抗凝剂。
11. 肾糖阈:8.82~9.92mmol/L。了解肾糖阈的方法:6点空腹取血、尿,餐后7点,8点再取血、尿分别测血糖、尿糖。如果3次血糖都小于8.82而测出尿糖,说明肾糖阈低,如果都大于11.02而无尿糖,则高。
12. 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禁食10~16h,5min内250ml 75g葡萄糖水,每30min取血一次。
13. 糖化蛋白与糖尿病血管合并症有正相关。
14. 糖化Hb:可分为HbA1a,HbA1b,HbA1c(能与葡萄糖结合),测定时主要测HbA1组份或HbA1c(4%~6%),反映前8周水平,主要用于评定控制程度和判断预后。
15. 糖化血清蛋白:类似果糖胺,2~3周,用硝基四氮唑蓝法或酮胺氧化酶法,
16. C肽的测定可以更好地反映B细胞生成和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17. 乳酸测定时加入L-谷氨酸使之与丙酮酸反应随时除去反应产物使反应向右。
18. 血糖恒定主要是保证中枢神经供能(脑细胞用能完全来自糖)。
19. 血糖降低反应的阈值是:4.6。低血糖症状是指脑缺糖和交感神经兴奋。胰岛B细胞瘤临床特点:空腹或餐后4~5h发作,脑缺糖比交感神经兴奋明显,有嗜睡或昏迷,30%自身进食可缓解故多肥胖。
20. 糖分解代谢异常: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症,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磷酸果糖代谢异常。
21. 血脂由中性脂肪和类脂。电泳图:乳糜微粒,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α-脂蛋白。超速离心法:乳糜微粒(ApoB48),VLDL,IDL,LDL,LP(a),HDL(密度从小到大,分子从大到小)。
22. CM 90%含TG,VLDL中TG占一半以上,IDL(胆固醇含量最高)中载脂蛋白以ApoB100为主,LP(a)由一分子的Apo B100和Apo(A)以单个双硫键相连,与纤溶酶原有同源性,可作为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指标,直接在肝中产生。HDL(Apo A1和Apo A4)中脂质和蛋白质各占一半。
23. 肝脏是载脂蛋白合成部位。脂蛋白受体是位于细胞膜上能与脂蛋白结合的蛋白质。
24. LDL受体:ApoB/E受体,VLDL受体:肝中未发现,ApoE受体:仅存于肝细胞表面。
25. 肝素引起LPL酶释放入血称为肝素后现象,ApoCⅡ是激活剂,ApoCⅢ是抑制剂。
26. LCAT(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最优底物是新生的HDL。
27. HDL的代谢是胆固醇逆转运途径。LDL是血液中主要携带胆固醇的脂蛋白。胆固醇是胆汁酸唯一前体和所有类固醇激素包括性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前体。
28. LDL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首要靶标。高TG血症中,小而密的LDL(B型)增高,则ApoB(是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多CHOL少,出现LDL-C不高而血清ApoB高的“高ApoB脂蛋白血症”。
29. 前白蛋白:5.4(分子量)/4.7(等电点),运载维生素A。
30. 白蛋白:6.64/4~5.8内源性氨基酸营养源,酸碱缓冲能力,载体,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31. α1-酸性糖蛋白:4.0/2.7~4包括等分子的已糖,已糖胺,唾液酸。α1-抗胰蛋白酶5.5/4.8。
32. 血红素结合蛋白:5.7/两对肽链(α和β)α2β2四聚体。
33. α2-巨球蛋白:80/5.4分子量最大。
34. 铜蓝蛋白:16/4.4糖蛋白,单链,有氧化酶活性,协助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35. β2微球蛋白:1.18存在于有核细胞表面,特别是淋和肿。CPR:12/6.2。
36. 醋酸纤维素薄膜及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最常用。蛋白电泳后正极起:白蛋白,α1,α2,β,γ球蛋白。肝硬化时出现β和γ难以分开而连在一起叫:β-γ桥,是由于肝纤维化导致IgA增高所致。
37. 疾病急性相时,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相应低下。
38. CK和GGT都是男性高于女性,且酒后GGT升高明显。
39. 酶释放的速度与其分子量成反比(可分析各种酶在病理时进入血液的先后)。
40. 酶活性监测方法有:分光,旋光,荧光,电化学,化学法,核素测定,量热法。
41. 用免疫法测酶的优点是灵敏度和特异性高。
42. 酶反应动力学中所指速度就是反应的初速度。Km值只与酶性质有关,与浓度无关,最小Km值的底物叫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
43. LD,ALP在融冻时被破坏,LD在低温反不如室温稳定的现象为“冷变性”。
44. 在实验规定的条件下(温度,最适pH,最适底物物浓度时),在1min内催化1µmol底物发生反应的所需的酶量作为1个酶活力国际单位。
45. 同工酶的差异是由其结构不同造成的。
46. CK-MM的亚型有:MM1,MM2,MM3。CK-MB的亚型:MB1,MB2。CK含量和肌肉运动相关,其量与肌肉总量有关。甲亢,久卧床病人总CK(主要CK-MM)可下降。
47. LD含量:LD2(H3M)﹥LD1﹥(H4主要在心,RBC)﹥LD3(H2M2,肺脾)﹥LD4(H3M)﹥LD5(M4横纹肌,肝)。
48. AST的同工酶:细胞质内:c-AST;线粒体内:m-AST。
49. NADH被氧化为NAD,可在340nm处连续监测吸光度下降速度。
50. 重症肝炎由于大量肝细胞死亡,血中ALT可仅轻度升高,临终时明显下降,但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叫“酶胆分离”。
51. 405nm处吸光度增高可测ALP,GGT等。
52. 双甘肽是谷氨氨酰基的受体。GGT含量以肾脏最高其次是前列腺,胰,肝,脑。
53. 代谢内生水约300ml,水的出入量调节在下丘脑,Na+=HCO3-+Cl-+12(10)mmol/L,渗透压(756~760kPa)中摩尔渗量:294~296mOsm/L
54. 根据钾、钠、糖、尿素的浓度可计算血浆晶体渗透压 见题8:血浆渗透压=2(Na+K)+血糖浓度
55. 阴离子隙(AG)即钾钠与HCO3-,Cl- 的差值(K+ + Na+)-(HCO3- + Cl-),总阳减总阴。升高多见于:肾功不全的氮质血症或尿毒症引起的磷酸盐硫酸盐储留,乳酸堆积,酮体堆积。
56. 调控钠Na+排出:球-管平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抗利尿激素,糖皮质,甲状腺(旁腺),心钠素。
57. 调节钾K+:醛固酮(潴钠排钾),糖皮质。
58. 水过多:高渗性(盐中毒)等渗性(水肿)低渗性(水中毒)。钠浓度是血浆渗透浓度的决定因素。低钠有肾性和非肾性,高钠见于:水摄入少,排水多,钠潴留。
59. 不论血钾水平如何,钾的浓度与细胞外液中HCO3-直接有关而与pH的变化关系不大?酸中毒?高钾。
60. 火焰光度法是一种发射光谱分析法。
61. 内标法是标本及标准液采用加进相同浓度的内部元素进行测定。
62. 冠醚指复环王冠化合物。
63. 离子选择电极法(ISE)敏感膜将离子活度换成电信号。
64. 血气分析有:pH,PO2,PCO2,HCO3-。HCO3-与H2CO3的比值维持酸碱平衡。pH=pK+log(A-/HA)简称H-H方程。
65. 血中HbO2量与Hb总量之比为血氧饱和度。其达50%时PO50(3.54kPa)。
66. 集合管不包含在肾单位中。
67. 肾小球滤过膜分:内皮细胞,基底膜,上皮细胞三层。
68. 近曲小管是重吸收的重要部位。
69. 自身调节是指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
70. 肾神经调节主要是对肾入球小动脉作用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71. 球管反馈(TGF)是对更远端的肾小管作更精细调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前者排钠,后者保钠排钾
72. 与日增加的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升高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可靠依据,分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73. 慢性肾衰多不可逆,分肾贮备能力丧失期,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
74.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过液量为肾小球滤过率。
75. 肾小球清除率:GFR=V/P×U,内生肌酐清除率:Ccr=U×P/V(ml/min),小于30为重度,20为肾衰,10为终末肾衰,80~50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50~20为失代偿期。
76. 血清β2微球蛋白(小于2.5mg/L):与血清肌酐有正相关,测定对氨基马尿酸(PAH)清除率和碘锐特清除率均可反映肾血流量,放射性核素肾图能比较敏感地反映肾血浆流量。
77. 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有:浓缩-稀释试验,尿渗量测定,渗透溶质清除率,自由水清除率等。
78. 渗量测定常采用冰点下降法,尿渗量:600~1000mOsm/kg 血浆渗量:275~305mOsm/kg它们的比值反映重吸收后形成的尿液中溶质的浓缩倍数,急性肾小管坏死﹤1.2,尿Na﹥20mmol/L,肾衰时﹤1,而小球损伤时此值﹥1.2,尿Na﹤20mmol/L。
79. 早期肾损伤的检测项目可大致分:肾小球标记,肾小管标记,肾组织蛋白/相关抗原。
80. 微量白蛋白(mAlb):尿中排出量为30~300mg/24h内,是糖尿病诱发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最早期的客观指标之一,是高血压性肾损伤的早期标志。
81. 尿转铁蛋白(uTf)是679个氨基酸构成的糖蛋白,是反映肾小球滤膜损伤的灵敏指标。
82. 选择性指数(SIP):即测定IgG清除率与转铁蛋白清除率的比值,低分子量蛋白(LMWP)中α1-微球蛋白和尿β2-微球蛋白(99个氨基的多肽,不含糖)是肾小管-间质性肾病的早期标志。
83. 尿酶:分溶酶体酶和刷状缘酶二类,常测NAG和AAP。
84. 胰液中的碳酸氢盐主要是中和胃酸和激活消化酶。胰淀粉酶属α淀粉酶,pH6.9是唯一在正常时尿中的血浆酶,与胰腺提纯物区带相同为P-同工酶,与唾液腺提纯物相同为S-同工酶。新生儿主要是S-同工酶,一岁以内测不出P-同工酶。发病后2~12h升高,12~72h达峰,3~4天后正常。
85. 测定时限定性底物一般有4~7葡萄糖(庚糖等),很多阴离子有激活淀粉酶的作用(Cl,Br最强)。
86. 淀粉酶清除率与肌酐清除率比值在2~5%(Cam/Ccr),降低见于巨淀粉酶血症者。
87. 血清脂肪酶在急性胰腺炎时4~8h内升24h达峰,持续8~14天,但腮腺炎和巨淀粉酶血症时不升高。
88. 现用的尿胰蛋白酶原-2的试纸定性方法是基于免疫层析的原理。
89. 激素(已知150多)可分:含氮类(多溶于水),类固醇类(要特殊蛋白结合)。主要受: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激素系统调节。一般用EDTA抗凝。
90. Graves病:甲状腺性甲亢,TT3是它早期疗效观察及停药后复发的敏感指标,TRH试验中TSH不升高,TSAb阳性达80%~100%。
91. 甲减时严重可出现黏液水肿。
92. 目前认为联合进行FT3,FT4,和超TSH测定是甲状腺功能评估的首选方案和第一指标。
93. TT4是判定甲状腺功能最基本的筛选试验。
94. TSH不受TBG浓度影响,是反应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敏感试验,尤其是对亚临床型甲亢和亚临床型甲减的诊断。
95. 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最好发部位)是节后神经元转化为内分泌细胞(嗜铬细胞),能合成,释放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结构上均为儿茶酚胺类,血液及尿中的肾上腺素几全为肾上腺髓质分泌,尿香草扁桃酸(VMA)是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测定时芬氟拉明可致假阴性。
96. 胰升糖素激发试验禁用于糖尿病人。肾上腺皮质分(由外向内):球状带(盐皮质激素-醛固酮),束状带(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及少量皮质酮,是机体应激反应时的主要激素),网状带(雄激素和少量雌激素)。
97. 皮质醇增多最多见是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呈脉冲式分泌,上午8时至10时最高,夜为上午的1/2)分泌亢进引起的库欣病。
98. 库欣综合症的病理特点:脂肪代谢障碍(面部和躯干部脂肪堆积,向心性肥胖),蛋白质代谢障碍(处负氮平衡,蛋白消耗过多),糖异生加强,电解质紊乱。
99.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Addison病):醛固醇(人体主要的储盐激素)缺乏,糖异生减弱,肾排水减弱,出现皮肤色素沉着。
100. 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多用传统的Porter-Silber法测,男11~33,女8~25,用浓盐酸防腐。
101. 尿17-酮类固醇(17-KS):男34~69,女17~52,采用Zimmerman法测。当肾上腺癌或不伴库欣综合症时KS比OHCS增高更高,而肾上腺瘤却倾向于降低或正常。
102. 血游离皮质醇和尿游离皮质醇呈正相关,是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的首选项目。
103. 肾素由肾小球旁器分泌,是人体最强的升压物质也是让肾上腺释放醛固醇的主要刺激物。
104. 垂体激素均为多肽或糖蛋白,TSH,LH,FSH均由α,β两个多肽亚基组成。
105. 生长激素(缺乏得垂体性侏儒症,GH)的促生长作用必须通过生长调节素(SM)的介导作用。SM-C及SM结合蛋白测定因其不跟GH的分泌而波动,故单次即可了解GH功能状况。
106. 催乳素瘤是功能性垂体腺瘤中最常见的,好发于女性。
107. 所有性激素都是类固醇。睾酮代谢物为雄酮是17-KS的主要来源,雌二醇(生物活性最强的天然雌激素,女性早熟指标)和雌酮代谢物是雌三醇,孕酮(确证排卵)代谢物是孕烷二醇(黄体功能指标)。
108. 测定早晨的睾酮(男青春期10~20,成年期:300~1000)水平可以对男性睾酮水平下降作出最好评价。
109.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兴奋试验主要检测腺垂体促性腺的贮备功能状况。
110. 可以引起性功能紊乱的性激素合成酶有:C-17,20裂链酶,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5α-还原酶。
111. 尿游离皮质醇无昼夜变化故可靠反映游离皮质醇水平。
112. 内标法只适用于双通道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13. 聚丙烯酰胺电泳普遍用于分离蛋白质及较小分子核酸。
114. 琼脂糖电泳适用于分离同工酶及其亚型,大分子核酸。
115. 等电聚焦电泳适合分离分子量相近而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组分,分辨率最好。
116. 离心力(FC)=m(质量)ω(角度)2X(离轴心距离),相对离心力(RCF)=1.118×10-5×n(转数)×X。
117. 密度梯度离心法:1. 速率区带离心法:离心后近轴处密度小,一般用于分离大小相异而密度相同的物质。2. 等密度区带离心法:当管底介质的密度大于粒子的密度时,粒子上浮,用于分离大小相似而密度差异大。
118. 凝胶层析常用的是SepHadex G系列主要用于脱盐分离提纯高分子物质。
119. 离子交换层析主要用于分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也可是核酸等。
120. 亲和层析可用于纯化生物大分子,稀释液的浓缩不稳定蛋白的贮藏分离核酸。
121. 聚焦层析常用凝胶是Monop多元缓冲交换剂是PBE。
122. K值过高线性宽但重复性差,过低精密度好但线性差。
123. 酶偶联法已是是广泛最频繁的酶测定法,主要用30℃和37℃,它有明显的延滞期,最好条件是酶反应为限速度,动力学上为零级反应而指示酶是一级反应。
124. Q10值即温度增加10℃化学速度的变化率,约在1.5~2.5。
【临床免疫学检验】
1. 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2. 标记免疫技术应用最多,自动化是免疫学检验发展趋势。
3. 抗原的表位至少有二种方式:顺序或线性表位,三维结构的构象表位。
4. 天然抗原绝大多数是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超抗原被T细胞识别时虽然要与MHCⅡ类分子结合,但不受Ⅱ类分子的限制,可以直接活化T细胞而且效率高。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VL是抗原结合部位,CL,CH1是遗传标记所在,CH2有补体结合点,CH5能固定组织细胞,CH3和CH4还参加Ⅰ型变态反应。免疫学中常用木瓜酶和胃蛋白酶。
5.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有:同种型(正常个体都有)同种异型(只存在同种的某些个体中)独特型(某一个体独有的。独特性网络在免疫应答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6. 天然IgG分子无活性。IgM(五聚体,天然凝集素和冷凝集素,是B细胞膜上主要表面膜Ig)激活补体能力最强,IgG(单体,电泳最慢,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至少要两分子。0.1mol/L 2巯基乙醇能破坏IgM但不破坏IgG,可以区分它们。
7. 母乳中的分泌型IgA提高了婴儿出生后4~6个月内的局部免疫屏障,常称为局部抗体。
8. 人类重链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K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
9. 参与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固有成份按先后为C1,C2……C9,C1由C1q,C1r,C1s,三种组成。灭活的补体在片在符号前加i,有酶活性的上加一横。
10. 补体大多是糖蛋白多属β球蛋白,C1q,C8是γ蛋白。C1s,C9是α球蛋白。C3含量最多,C2含量最少。替代途经的激活物主要是细胞壁成分。
11. 补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方式:吞噬调理,免疫粘附,免疫复合物抑制。
12. 编码人C4,C2,B因子的基因在第六染色体短臂上与MHC的基因相邻,命名为Ⅲ类组织相容性基因。产生补体主要是肝脏主要是巨噬细胞。
13. 已发现的归巢受体有:CD44,LFA-1,VLA-4,MEL-14/LAM-1等。CD2表达于全部T细胞和NK细胞。CD3表达在全部T细胞,CD4(辅助性T细胞)/CD8(细胞毒性T细胞)相互关联但意义不同是T细胞亚群的表面标志。
14. SIg的功能是作为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将抗原内摄处理。MHCⅡ是辅佐细胞(AC)递呈抗原的必须物质是辅佐细胞(有单核吞噬,树突状,B细胞)的标志。明确的白介素有15个,IL-2主要由T细胞(CD4+)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产生,15KD,113糖蛋白。
15. 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IFNγ,主要由T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由细菌脂多糖活化的单核细胞产生引起出血坏死也称恶病质素,TNFβ:由抗原或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有肿瘤杀伤和免疫调节功能又称淋巴毒素。
16. 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糖蛋白,30~39KD,主要由肾小管内皮细胞合成也可由肝和巨噬细胞产生。
17. 人类MHC称为HLA复合体,位于第六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其多态性为复等位基因所致,当群体中位于同一位点的等位基因多于两种时为复等位基因,HLA的遗传特点:单倍型,共显性,连锁不平衡。Ⅰ和Ⅱ类MHC分子是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18. 当抗原递呈细胞向免疫活性细胞递呈抗原时,免疫活性细胞在识别特异性抗原时,必须识别递呈细胞的MHC抗原称为MHC限定性。
19. HLA是体内最复杂的多态性基因系统。抗原-MHCⅡ类分子复合物与T细胞受体的结合是使Th细胞活化的首要信号。
20. 细胞免疫的效应方式有:细胞毒,迟发超敏。
21. 体液免疫以血清中有循环抗体为特征。
22. 炎症细胞有:中性,肥大,嗜酸,嗜碱,血小板,内皮。炎症介质:血管和平滑肌收缩介质,趋化因子,酶类,蛋白多糖。免疫炎症类型:IgE介导,免疫复合物,细胞,皮肤嗜碱细胞型。
23. 抗原抗体结合基于结构互补与亲和性。由一级结构决定。结合力有:电荷吸引,范德华力,氢键,疏水性作用力。
24. 常用佐剂有:氢氧化铝,明矾(弗氏)是目前动物免疫中最常用的
25. 抗血清保存:4℃,低温,冰冻干燥。
26. 抗体特异性纯化有:亲和层析,吸附法。
27. 特异性鉴定有:效价,特异性,纯度,亲和力。
28. 脾淋巴细胞特征是抗体分泌功能和能在选择培养基中生长,骨髓瘤细胞则可无限分裂既永生性。细胞融合的选择培养基有三成份:次黄嘌呤(H)氨甲蝶呤(A)胸腺嘧啶核苷(T)称为HAT培养基。
29. 液体沉淀试验有:抗原稀释法和抗体稀释法及方阵滴定法。
30. 免疫固定电流常用于M蛋白的鉴定。
31. 补体结合试验中5种成份分三个系统(反应,补体,指示)不溶血为阳性。
32. 常用的标记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底物为邻苯二胺,四甲基联苯胺)碱性磷酸酶(底物为磷酸酯)。
33. 抗体制备常用二醛法及过碘酸盐法。
34. RIA(放免)核素标记抗原,竞争抑制,2~3个数量级,标记物限量。
35. IRMA(免疫放射)核素标记抗体,非竞争结合,3个数量级以上,标记物过量。
36. 常用的荧光素有:异硫氰酸(FITC)四乙基罗丹明(RB200)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
37. 常用标记蛋白的方法有:搅拌法和透析法。荧光抗体鉴定包括效价及荧光素与蛋白的结合率,大于1:16为理想,一般固定标本的荧光抗体以F/P=1.5为宜用于活细胞染色的以2.4为宜。
38.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以镧系元素铕合物为荧光标记物,偏振免疫测定的偏振波长是485(蓝光)。
39. 发光免疫技术:生物发光有荧火虫荧光素,化学发光底物有:氨基苯二酰肼类主要为鲁米诺及异鲁米诺衍生物,哑啶酯类,电化学发光底物为三联吡钌另一类为三丙胺。
40. 胶体金颗粒由一个基础金核及包围在外的双离子层构成,其性质有对电解质敏感性,呈色性,光吸收性(510~550nm)。
41. 双抗体夹心法的质控点最好是相应抗原。
42. 外周单个核细胞的分离的分层液常用:Ficoll(由上到下为: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红)和Percoll(由上至下:死细胞,单个核细胞,淋,红,粒)。
43. 纯淋巴细胞群的采集有:黏附贴壁法,吸附柱过滤法,磁铁吸引法。
44. 亚型的分离法有:E花环沉降法,尼龙分离法,亲和板结合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法。
45. 淋巴细胞活力测定常用台盼蓝染色法,死为蓝色。保存时二甲亚砜为保护剂。
46. 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刺激T细胞增殖。
47. 增殖试验有:形态法(分别计数淋母,过渡型淋母,核有丝分裂相及成熟小淋,前三者为转化细胞,计200个,算转化率)核素法。
48. SmIg是鉴定B细胞可靠的指标。
49. B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直接法只能检测IgM生成细胞,其它用间接法,即在脾细胞和SRBC混合时加入抗Ig抗体。B细胞增殖能力试验。测定人NK细胞活性多用以K562细胞株为靶细胞,测鼠NK细胞活性则用YAG细胞株。
50. 嗜酸粒细胞活化产物的测定:产物有:阳离子蛋白(ECP),主要碱基蛋白(MBP),X,EPD,EDN等,其中ECP毒性最强因而认为是嗜酸的特异性标志。
51. 特异性鼻粘膜激发试验用变应原,非特异性采用乙酰甲基胆碱或组胺。
52.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免疫病理类型有:免疫复合物,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质抗体。含有新月体的肾小球数目和比例是该病的关键。
53.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是原发性肾小球病中唯一具有独特的血清补体异常的疾病,测C3肾炎因子(C3NeF)。
54. 自身免疫病(AID)的特征:高滴度自身抗体,病理特点为免疫炎症损伤与抗原分布一致,能建动物模型。
55. 不溶性DNP(抗核蛋白抗体)通常完全被DNA和组蛋白吸收,是形成狼疮细胞的因子。
56. 抗dsDNA抗体对SLE有较高的特异性。抗Sm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标志之一。
57. ANA阳性的荧光现象分:周边型表示抗DNA抗体存在(SLE),均质型表示有抗核蛋白抗原(DNP)抗体,斑点型多为抗ENA抗体(结缔组织病),核仁型多为抗核小体抗体(硬皮病)。
58.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检测对重症肌无力(MG)具有诊断意义。
59. Hep-2细胞(人喉癌上皮细胞株),Hela细胞(宫颈癌细胞株),Farr法测定dsDNA抗体的特异性高为公认标准法,当抗dsDNA抗体结合率大于20%时对SLE有意义。
60. 口干症和干燥性角膜炎是干燥综合症(SS)的主要临床表现。
61. 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免疫增殖病)以IgG居多,重链病类别常见γ,α,µ三型。
62. 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全Ig缺失(Broton病,女带,男患病,最先考虑测Ig浓度,CD分子,SmIg);部分缺失;Ig正常但无抗原反应。
63. 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易发生GVHR。
64.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以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的预后最差,属性联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T细胞表面存在特异性CD抗原,通过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检测是诊断细胞免疫最有价值的试验。
65. 补体缺陷发病率最低。
66. 性联慢性肉芽肿(CGD)是性联遗传,女带男患病,特点是吞噬细胞不能产生超氧化物酶杀菌,白细胞低于1500时应考虑,可作四唑氮蓝(NTB)还原试验,REBUCK皮肤窗检测。
67. 只有感染了乙肝才肢感染丁肝。
68. 艾滋病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可发现T细胞绝对数下降,CD4+淋巴细胞也下降,CD4/CD8小于1。抗体主要是p24,gp120。
69. CEA大于60µg/L时可见于结肠,胃,肺癌。
70. 手术6周后CEA水平正常。血清CEA结合甲状腺降钙素测定有助于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和估计。
71. AFP是原发性肝癌的最灵敏最特异的标志。
72. 胰胚胎抗原(POA),糖类抗原有:CA125(上皮性卵巢癌(基因有K-RAS)和子宫内膜癌)CA15-3(乳腺癌,基因有P53,C-ERB-2)CA19-9(胰腺,结直肠癌)CA50(胰腺结直肠癌)AFU(A-L岩藻糖苷酶)是原发性肝癌的新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癌(基因有P53,RB)的标志物。
73. HLA-A,B,C,DR,DQ位点的抗原可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所以称为SD抗原,采用补体依赖的细胞毒(CDC)试验,HLA-D,DP位点的抗原须用细胞分型进行鉴定,称为LD抗原,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
74. 排斥反应有:宿主抗移植反应(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1. 生物学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种是最小单位。
2. 结核菌可利用甘油为碳源,梭状芽胞菌可以氨基酸为碳源,流感嗜血杆菌要Ⅴ,Ⅹ因子才能生长。
3. 致病性岛:由基因编码决定的一团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组。
4. 细菌诊断流程有:双岐索引法,表解法,数字编码鉴定法。
5. 超净工作台应选择垂直气流通风方式。
6. O/129抑菌试验对弧菌有用而对气单胞菌无用。
7. 杆菌肽用于A(敏感)与非A群链球菌的鉴定。
8. 奥普托欣试验:肺炎链球菌敏感。
9. 杂交分:斑点,菌落原位,Southern(DNA)印迹,Northern(RNA,DNA)印迹。
10. L型细菌(形态多样,染色不定,可过滤,渗透压敏感,生化减弱等)培养应高渗(20%蔗糖),染色多为G染阴性,形态不一(巨球形是特征),固定要用10g/L鞣酸不能用火焰。
11. 一般菌落有:油煎蛋样(L),颗粒型(G),丝状菌落(F),鉴定要点:染色易变多形性,生长在增菌液中微浑,颗粒样沉淀或沿试管壁生长,返祖现象。
12. 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都是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13. 肽聚糖的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G-无交联桥)。磷壁酸为G+特有,分壁和膜两种。外膜层由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组成。细胞质内有核蛋白体(蛋白合成地),核质(主要遗传物质)质粒,胞质颗粒,是细菌蛋白质和酶类合成的重要场所。鞭毛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性菌毛仅有1~10根,毒力和耐药质粒都能通过它转移,有致病性。
14.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占细菌干重的10%,DNA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
15. G+菌等电点pI=2~3,G-菌等电点pI=4~5。
16. 细菌营养转运的方式有:离子,透性酶,磷酸酶。营养摄取的机制:被动扩散,主动吸收,基团转位。
17. 嗜冷菌最适温为10~20℃,嗜温菌为20~40℃,嗜热菌为50~60℃。
18. 细菌代谢所需能量主要以生物氧化作用而来。
19. G-菌的菌体脂多糖能引起发热故称热原质。土中的厌氧芽胞杆菌是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
20. 饮用水中1ml菌落总数不超过100个,1000ml水中大肠杆菌群不超过3个。
21. 有芽胞破伤风菌需沸水煮3h才杀死。水中加入2%碳酸钠能将沸点提到105℃又能防止金属生锈。
22. 紫外线波长265~266nm时杀菌力最强。无芽胞菌一般的致死为1800~6500微瓦/cm,杀死芽胞要十倍。
23. 滤菌器用于除菌的孔径是0.22µm,另外以石棉板为滤板的金属滤器称Seitz滤器(蔡氏滤器)按滤孔大小分K:最大,澄清用,EK-S最小,可阻止大病毒通过EK:居中,除去一般细菌。玻璃滤菌器分G1~G6,G5,G6两型能阻止细菌通过。
24. 高压灭菌指示物: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 7053),紫外线杀菌指示物: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
25. 细菌遗传物质主要在于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中。
26. 影响基因表达的因素有:调控部位,调节蛋白,效应分子。
27. 质粒:不依赖染色体而复制,不相容性,转移性,指令性。主要有耐药质粒,Col质粒(编码肠毒素)Vi质粒(编码细菌与致病性有关的蛋白)。
28. 转位因子为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特异的核苷酸序列可在DNA中移动,主要有三类:插入顺序(最小的转位因子),转座子,转座噬菌体。
29. 病毒突变株分:空斑和宿主依赖性。遗传型变异机制有突变,基因转移,重组。突变:突变率由复制的准确度,DNA发生损伤的机会,及对损伤DNA修复程度来决定。一般在106~109。
30. 碱基的置换:嘌呤换嘌呤,嘧啶换嘧啶为转换,嘌呤换嘧啶为颠换。
31. 转化:受体菌直接撮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DNA片段整合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一般有链,嗜血,芽胞菌有此功能。
32. G+菌的感受态是由感受态因子(CF)的胞外信号诱导的。
33. 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爱体菌内而致受体菌基因改变,分普遍和局限。
34. 接合: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所带的F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
35. 溶源性转换:是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遗传结构发生变异。
36. 原生质融合:两种经过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体混合和可发生融合后的双倍体可发生染色体间的重组。
37. 基因重组可使基因再激活表现为:交叉复活和多重复活。
38. 粘附素是细菌表面的蛋白质有菌毛和非菌毛。进入宿主:黏附,定植,侵入,转归。毒力有侵袭力和毒素。
39. 侵袭力:菌体表面结构,菌毛,侵袭性酶(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等)。
40. 细菌的内毒素一般由:脂质A(主要成份),非特异性核心多糖,菌体特异性多糖。一般7~10天后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IgG和IgM能在血中直接中和病毒。
41. 医院感染大多以散发形式流行。
42. 抗感染治疗原则:安全,有效,经济,关键是有效。
43. 细菌种的科学命名采用拉丁文种属双命名法,前一字为属名,名词,后一为种名,形容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分类系统,也有用CDC(USA)。目前以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作最高一级分类依据将原核界分为薄,坚,软,疵壁四门。科,属,种分类主要依靠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
44. 日光灯波长约0.5µm。
45. 显微镜的分辩率为波长一半。
46. 荧光显微镜的光源为高压汞灯。
47. 抗酸染色:5%石碳酸→3%盐酸酒精→美蓝。
48. 糖类发酵是鉴定细菌最常用的生化反应。
49. 怀疑细菌性心内膜炎时血培养不少于三次。
50. 不能立刻接种的血应用SPS抗凝。
51. 直接镜检2h报告,最后鉴定和药敏一般不过3天,除血外,必须在24h内预报。
52. 肠杆菌科的强选择(SS琼脂)弱选择(EMB,麦康凯)。
53. α溶血是草绿色,β溶血是透明环,γ溶血红细胞不溶解,双环。
54. 细菌数量达106~107CFU/ml时培养肉汤才见混浊。
55. 血培养中有105菌落形成单位(CFU)/ML时才能通过革兰氏染色检出细菌。
56. 近交系动物:采用兄妹交配(或亲子交配)繁殖20代以上的纯品系动物。
57. 突变种纯系动物:实验动物正常染色体中某个基因发生了变异的具有各种遗传缺陷的突变品系动物。
58. 纯***动物:无计划随意交配的动物。
59. 无菌动物:体表肠道内无菌体内无抗体。
60. 悉生动物:给出无菌动物引入已知的5~17种正常肠道菌的动物。
61. 小白鼠对肺链,破伤外毒素敏感,豚鼠对结核白喉易感,猫对金葡萄菌肠毒敏感。
62. 测定病原体的感染性最好选用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
63. 冷冻干燥保存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利用各种斜面和半固体加石蜡油是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一般不含糖,不用液体。
64. 真菌,霍乱,铜绿及粪碱需在室温保存,而脑膜炎,淋球,初次分离的流感嗜血菌保存于37℃。每转种三代要鉴定一次。
65. AMS系统是目前微生物鉴定中最常用的自动化仪器。
66. 葡萄球菌:产生脂溶性色素,多数分解甘露醇产酸液化明胶和产生血浆凝固酶。蛋白抗原(A蛋白)种属特异无型特异,多糖抗原(A,B,C)是半抗原,有型特异。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菌。
67. 粪便呕吐物应接种高盐卵黄或高盐甘露醇琼脂,触酶阳性,凝固酶阳性玻片法筛选,试管法确证。必须做苯唑西林的敏感试验。
68. 链球菌:沉淀生长(肺链为混浊),在含腹水的培养物上生长良好,溶血株呈絮状或颗粒状生长,不溶血株呈均匀混浊生长。A链对杆菌肽敏感青霉素G为首选,B链CAMP试验阳性氨基糖苷类合用,β溶链致病性最强,α溶链为条件致病菌。几乎所有的肺链对Optochin敏感。
69. 肺链:最适pH7.6~8.0,在含3%~5%的兔血清中生长良,培养时间过长会自溶管底澄清,分解菊糖,胆汁溶解阳性。
70. 肠球菌属:能在高盐(6.5% NaCl)高碱(pH 9.6)40%胆汁培养基上和10~45℃生长,是G+菌中仅次于葡萄球菌的重要院内感染病菌。临床上分离最高的是粪肠球菌,可分庆霉素高耐药和低耐药,一般用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联合。
71. 脑膜炎奈瑟菌:脑液中位于中性细胞内,不分解麦芽糖,能产生自溶菌不宜冰箱应立即保温送检,冬末春初为流行高峰,青霉素G为首选。
72. 淋球奈瑟菌:人类是唯一天然宿主和传染源。最适pH7.5,对糖类生化最低只能发酵葡萄糖,主要有菌毛蛋白,脂多糖,外膜蛋白抗原。细菌培养是目前世卫推荐的唯一方法,培养基中应含两种以上抗生素(多为万古和多粘)。
73. 肠杆菌科分型多采用苯丙氨酸脱氨酶和葡萄糖酸盐试验。可疑菌分别接种克氏双糖铁(KIA)尿素靛基质动力(MIU)来定属。
74. 大肠杆菌:(吲哚,甲基红,V-P,枸椽酸)IMViC试验:++――,KIA产酸产气,MIU+――,有菌体(O)荚膜(K)鞭毛(H)三抗原,已知有171个O,99个K,56个H。
75. 肠产毒(ETEC):霍乱样肠毒腹泻,肠致病性(EPEC):婴儿腹泻,肠侵袭性(EIEC):志贺样腹泻,肠出血(EHEC):其中O157:H7可引起出血性腹泻和溶血性尿毒症,是4岁以下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的主要病原,6、7、8三月最高,北美最多见,肠黏附性(EAggEC):腹泻。
76. 志贺氏菌分痢疾,福氏,鲍氏,宋内四群,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常见,无荚无芽无鞭,KIA:K/A,产气+/-,H2S-,MIU-+/――,最后可用诊断血清作群型鉴定。
77. 沙门菌:无芽无荚有鞭毛(除鸡沙门)多数有菌毛,H2S可阳性,伤寒菌产酸不产气,菌体抗原有58种,鞭毛抗原有两相即特异性和共同,表面抗原有Vi,M,5三种,变异有:S-R,H-O,v-w,相位。凡符合:KIA:K/A,产气+/-,H2S+/-,MIU+-+,硝酸盐还原阳性,多价血清阳性的为沙门属。
78. 变形杆菌属有:普通,产黏,奇异。普罗威登斯属有:产碱,斯氏,雷极,摩根菌只有摩氏摩根菌。有明显多形性,呈球状或丝状,生长于10~43℃,普通和奇异呈迁徙样生长,三属氧化酶阴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G-杆菌,加入石炭酸或苯乙醇使终浓度为1g/L和0.25%可抑制变形菌迁徒样生长。
79. 耶尔森氏菌:有7种,鼠疫,假结核,小肠与致病有关。鼠疫:有荚无芽无鞭,两极浓染,28~30℃,pH6.9~7.1,液体中培养好,底部可有钟乳石样,加入亚硫酸钠或脱纤维血有刺激生长,龙胆紫亚硫酸钠为其选择性培养基,3%氯化钠上生长呈多形性。小肠:无动无芽无荚G-,25℃有周鞭毛,最适温20~28℃,VP试验25℃阳性,37℃阴性,KIA只利用葡萄糖,MIU22℃动力阳性37℃阴性。假结核:25℃有周鞭毛有动力37℃无动力,最适温30℃,pH6~8。
80. 枸橼酸杆菌:有弗劳地,异型,无丙二酸盐。只有弗劳地靛基质-,H2S+,仅异型的丙二酸盐+,β-半乳糖苷酶,赖氨酸脱羧酶,枸橼酸利用三试验:枸橼酸菌+-+,沙门-/+++,爱德华-+-。
81. 克雷伯菌属: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菌体呈卵圆形或球杆状成双排列,有时菌落出现黏液型用接种环可成丝,动力和鸟氨酸脱羧酶阴性是本菌最大特点,三亚种区别:IMViC试验:肺炎亚种――++,臭鼻亚种-+-d,鼻硬结亚种-+――。
82. 肠杆菌属:最适温30℃,氧化酶阴性,有动力,与大肠杆菌区别:IMViC试验:肠杆菌:――++,大肠杆菌:++――。
83. 沙雷菌:最适温10~36℃,4%氯化钠下可长,产生灵红霉素(非水溶)和吡羧酸(水溶),关键生化是DNA+和葡萄糖酸盐+。
84. 弧菌科:极端鞭毛,苷露醇,脂酶,生长需要NaCl,对O129敏感五项,弧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发光杆菌――+/-++。前三种可引起人类感染。
85. 霍乱菌:呈弧状或豆点状,滴片检查见鱼群状G-菌,常用pH8.5的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培养,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平板(TCBS)上形成较大黄菌落,在含亚碲酸钾或庆大霉素平板上呈灰褐色,有耐热的特异性O抗原(O-1群分AC的稻叶型,AB的小川型,ABC的彦岛型)和不耐热的非特异性H抗原,1992年发现的新流行的O-139群,它即不被O1群抗血清凝集,也不被O2~O138群抗血清凝集,常用的保存或运送有碱性蛋白胨水,文-腊二氏,卡-布运送液。
86. 副溶血弧菌:嗜盐性弧菌,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两极浓染,NaCl最适35g/L,无盐不长,pH7.0~9.5,最适7.7,在TCBS上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100g/L盐内不长,神奈川试验是致病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为阳性。
87. 气单胞菌最适生长温度30℃,但在0~45℃皆可生长。
88. 弯曲菌属是一类微需氧菌,不分解糖,氧化酶+,菌体弯曲逞豆点状,S状或螺旋状有动力G-菌,5种5亚种,对人致病的主要是空肠(人类腹泻最常见之一,43℃生长,25℃不生长)和胎儿亚种(免疫功能低下时的败血症,脑膜炎等,25℃生长,43℃不生长),简明弯曲菌在25℃,43℃均不生长,但都能在37℃生长。要加入血液血清才能生长,常用Skirrow,Butzler,Campy-BAP等培养基,滴片可见投镖式或螺旋状。
89. 幽门螺杆菌: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微需氧,37℃生长,25℃和42℃均不生长的G-菌,初次分离要3~4天,与十二脂肠溃疡和胃癌有关。
90. 《伯杰系统细菌学分类》的标准:G染特性,形态,鞭毛,芽胞,荚膜,代谢产物。
91. 有芽胞的厌氧菌只有梭菌属包括83个种。厌氧菌每克粪中高达1012个,标本绝不能被正常菌污染,应尽量避免接触空气。最理想的标本是组织,送到实验室后20~30min内处理完不超过2h。应接种固体和液体两种培养基:尽量用新鲜培养基,2~4h内用完,应使用预还原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应煮沸10min以驱氧并立即冷却。每份标本至少接种三个血平板,置于有氧,无氧,5%~10%CO2环境中培养。厌氧手套箱培养法是迄今最佳厌氧培养仪器之一。
92. 厌氧状态的指示剂有:美蓝和刃天青,无氧时白色,有氧时美蓝蓝色,刃天青粉红色。紫外线下出现荧光也是厌氧菌参考之一,卡那霉素用于梭杆菌与类杆菌的区分,甲硝唑用于厌氧菌和非厌氧菌的区别。气液相色谱已成为鉴定厌氧菌及其分类比较可靠的方法。
93. 破伤风杆菌:鼓槌状,早期培养G+,48h后特别是芽胞形成后G-,的O和H抗原,主要症状为骨骼肌痉挛,不发酵糖类,能液化明胶产H2S。
94. 产气荚膜梭菌:G+,20~50℃均能生长,最适为45℃,双层溶血,可分解糖类产酸产气,出现汹涌发酵现象,分5型,主要是A型,外毒素以A毒素为主,本质是卵磷脂酶,有捻发感,青霉素为首选,万古为次选。
95. 肉毒梭菌:G+,芽胞胶囊于次极端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严格厌氧,8型,以A,B多见,毒素不耐热,1min煮沸即死。
96. 艰难梭菌:分离困难,主要以临床和毒素来定,产生A,B两种,A是肠毒素,B为细胞毒素,主要是因为使用大量抗生素,以克林霉素常见。
97. 无芽胞厌氧菌是一大类正常菌群,引起感染是内源性感染。
98. 黑色消化链球菌:G+,组织和器官感染。韦荣球菌属(分小,产碱),G-,小见于上呼吸道感染,产碱见于肠道感染。
99. 白喉棒状杆菌:G+,无荚无芽无鞭无毛,奈瑟(Neisser)染色成黄褐色颗粒成紫黑色,阿培特(Albert)染色菌体呈蓝绿色,异染颗粒成蓝黑色。分离培养主要用:血平板,吕氏血清斜面(生长迅速,灰白色,S型,形态典型),亚碲酸钾血琼脂(菌落黑色)。一般不侵入血,但外毒素可入血引起毒血症,不能立即送检时应浸于无菌生理盐水或15%甘油盐水中。出现各种心肌炎,软腭麻痹是白喉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100. 需氧芽胞菌除炭疽外均有鞭毛。
101. 炭疽杆菌:最大的致病G+杆菌,菌落低倍镜下卷发状,不分解乳糖,对碘和氧化剂敏感,有菌体多糖,荚膜多肽,芽胞,炭疽毒素四抗菌素原,用1:1000的升汞固定5min,其选择培养基是戊烷脒血平板,鉴定试验有:串珠试验,噬菌体试验,重碳酸盐毒力试验(有毒力形成芽胞呈M型),青霉素抑制试验等。蜡样杆菌能耐受100℃30min。
102. 产单核李斯特菌:对人致病,β溶血,25℃有动力,能在4℃进行冷增菌,在半固体中可现倒伞状,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新生儿是重要特点,常伴EB病毒引起传单。
103. 分枝杆菌细胞壁含大量脂类,可占干重的60%,无内外毒素,致病性与其索状因子,蜡质D,分枝菌酸有关。
104. 结核分枝杆菌:人型和牛型,曾发现G+非抗酸颗粒称Much颗粒,无芽无鞭无荚,烛缸法不适,应用二氧化碳培养皿,常用罗-琴或米氏7H10培养基,35~40℃可长,35~37最适,pH6.5~6.8,18h分裂一代,2~6周才能长出菌落,不发酵糖类,人型的烟酸,硝酸盐还原,烟酰胺酶试验均阳性。可出现Koch现象(初次不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是Koch在1891年观察到。
105. Hamsen在1937年发现麻风杆菌,G+,无动力无芽无荚,人是唯一的宿主和传染源,分瘤型和结核型。
106. 多数非发酵菌培养温度以30℃为宜,故常规应先培养于35~37℃,再培养于30℃或室温,观察动力以30℃或室温12~24h滴片为准。氧化-发酵试验是确定非发酵与发酵菌是否利用糖的基本试验。Hugh-Leifson设计的培养基只含0.2%蛋白胨,1%糖,指示剂是溴香草酚蓝。
107. 铜绿假单胞菌:G-,有鞭毛,20~42℃长,最适是35℃,4℃不长,液面可形成菌膜,色素有:绿脓素(溶于水和氯仿),荧光素是绿色荧光素(溶于水不溶于氯化)。
108. 不动杆菌的特征是:氧化酶,硝酸盐还原,动力试验均阴性。主要是鲍曼和洛菲。
109. 流感嗜血杆菌要新鲜血液(含Ⅹ和Ⅴ因子),用石碳酸复或美蓝单染呈现两端浓染,有卫星现象,副流感嗜血杆菌生长只要Ⅴ因子。
110. 军团菌:1976年,USA费城,常规不易着色,最适为36℃,初次分离要L-半胱氨酸,含铁盐可促进生长,主要可用活性碳-酵母浸出液平板(BCYE),不分解糖。
111. 百日咳鲍特菌和副百日咳鲍特菌是百日咳病原菌,常用鲍-金培养基,有百日咳毒素,丝状血细胞凝聚素和腺嘌呤环化毒素。
112. 衣原体:沙眼,鹦鹉,肺炎。原体:姬染紫红色,无繁殖力有传染性。始体(网状体),姬染兰色,为繁殖型无传染性,二分裂式。营专性细胞内寄生。鼠亚种沙眼不侵犯人类,性病肉芽肿由沙眼LGV生物亚种(L1,L2,L3)三血清型引起。
113. 立克次体:人畜共患,有复杂的酶系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发热多是稽留热,恙虫M染色是蓝色,G染色呈暗红色。除罗沙利马体,巴尔通体外其它立克次体只能活在真核细胞内,普氏(流行性和复发型斑疹)以人的体虱为传播媒介,莫氏(地方性斑疹),印鼠客蚤,补体结合试验是立克次体最常用的方法。
114. 支原体:无细胞壁,仅有细胞膜(外,中,内,中间是脂质,内外是蛋白质),最适pH7.6~8.6,D在95%N2,5%CO2中生长好,菌落呈“荷包蛋”)样,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是确诊支原体感染的可靠方法之一,40倍镜下可见油滴状菌落,100倍下可见桑椹状菌落。
115. 对人致病的厌氧主要是衣氏和牛氏放线菌,可见硫磺颗粒(放射状),需氧主要是诺卡菌和马杜拉放线菌(主要致病是足分枝菌)。星形诺卡菌致病最强,其次是巴西和豚鼠,抗酸染色有一定抗酸性可初步确定为诺卡菌。
116. 钩体是致病性螺旋体中唯一能人工培养的,常用柯氏培养基,对酸碱敏感,最适是7.2~7.4,低于6.8,高于7.7生长不良,最适温28~30,12h分裂一次,伯氏疏螺旋体引起莱姆病。
117. 肝素抗凝全血不影响病毒培养。乙脑病毒以接种卵黄囊最佳,嗜神经病毒最好接种小鼠脑内,包涵体检查不是特异性检查。
118. 流感病毒:核心,基质蛋白(M蛋白),包膜(由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后者是划分流感病毒亚型的依据,易变异。抗原变异h是漂移,大时(形成新的亚种)是转变。初次分离以接种羊膜腔最佳。
119. 副黏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病毒,合胞体形成细胞融合多核巨细胞,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副流感病毒(单负股RNA)最敏感的细胞是原代人胚肾和原代猴肾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血清学诊断难。
120. 腺病毒: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只能在人源的组织细胞中增殖,有嗜碱性包涵体,24h换培养液一次,避免细胞毒效应。
121. 肠道病毒(单正股RNA)是人类最常见最重要的病毒。
122. 流脑病毒的结构蛋白有:M(包膜内),C(衣壳内),E(嵌在包膜上的糖蛋白)三种,组成血凝素,最易感染的动物是出生2~3天的乳鼠,通过三带喙库蚊传播,猪是最重要的宿主和传染源。森林脑炎由蜱传播。
123. 出血热病毒(单负股RNA):汉坦病毒:可在人肺传代细胞(A549)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及地鼠肾细胞中增殖不引起明显变化,我国流行的是Ⅰ和Ⅱ型,伴三痛(头,眼眶,腰)及红(面,颈,上胸部)。新疆出血热病毒。
124. 登革热:四个血清型,接种白纹伊蚊的传代细胞(C6/36株)。
125. 病毒分离培养是HSV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最敏感方法。
126. 水痘-带状疱疹(VZV,双股DNA)能在人胚二倍体细胞(HFDK)或人胚二倍体肺细胞(HFDL)中增殖,巨细胞病毒种属特异性高,只能感染人,只能在成人纤维细胞中增殖,核内有嗜碱性包涵体形似猫头鹰眼。
127. EB病毒一般用人脐血淋巴细胞或从外周血分离的B淋巴细胞培养,主要侵犯B细胞,引起增殖和非增殖感染。
128. 狂大病毒:(单负股RNA)外形如子弹状,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129. 绝大部分致病性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形态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基本结构:菌丝和孢子,鹿角状菌丝仅见于黄癣菌,假菌丝与真菌丝的主要区别是它壁两边有时交叉,是由孢子延长而来,有性孢子有:卵,接合,子囊,担。无性孢子有:叶状,分生,孢子子囊。最常用沙保弱氏,最适温22~28℃,最适pH5~6,培养4周以上,真菌菌落三型:酵母型,酵母样,丝状。可用10%氢氧化钾加热使标本透明。血清出芽试验有芽管出者为白念菌,念珠菌中仅白念菌产厚壁孢子,试管培养是真菌分离,传代,保存菌种最常用的方法。鉴定曲霉常用察氏琼脂,以烟曲霉菌居多。
130. 药敏:K-B法(半定量),公认的标准法,采用水解酪蛋白(M-H)琼脂,pH7.2,90mm内径,注入25~30ml,厚度为4mm,抗菌药片直径6.35mm,吸水量20µl。0.5麦氏比浊管相当于1.5×108/ml。校正后的菌液应在15min内接种。各药敏纸片间距不少于24mm,距平板内缘不小于15mm。
131. 对所有产ESBLs的菌株应报告耐所有青霉素,头孢类及氨曲南。自泌尿道分离的肠杆菌不报氯霉素的敏感性。利福平不能单独用于化疗。至今还未发现产β-内酰胺酶的肺链。至今未发现肺链对万古的抑菌圈小于17mm。
132. 定量评价抗菌药物杀菌效力的试验主要是最低杀菌浓度(MBC)和杀菌曲线。
133. 抑菌浓度指数(FIC),﹤0.5协同作用,0.5~1相加作用,1~2无关作用,﹥2拮抗作用。
134. 目前院内感染主要是G-杆菌。
【临床寄生虫检验】
1. 宿主分:终,中间,储存或保虫,转续。
2. 寄生虫对宿主: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化学毒,变应原作用。
3. 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4. 土源性蠕虫不用中间宿主生物源性要,蛔虫感染期2~3个月,成虫在小肠以空肠多。
5. 鞭虫寄生于盲肠生活史约一个月,人是唯一传染源,蛲虫寄生于回盲部,钩虫的丝状蚴为感染期成虫在小肠部可致大粪毒,黄肿病,异嗜症,桑叶黄。
6. 丝虫丝状蚴寄生于大淋巴管或淋巴结内可致流火,象皮肿,乳糜尿。
7. 吸虫除血吸虫外都是雌雄同体。
8. 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在同一宿主,不用在外发育,但要转换宿主,被寄生的宿主又是中间宿主,致病分:侵入期,幼虫移行期,囊包形成期。检验心活组织最可靠,免疫学检验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9. 吸虫除血吸虫(圆柱状,雌雄异体,虫卵致病最重)外都是两侧对称
10. 华枝睾吸虫卵最小,姜片虫虫卵最大
11. 肺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第二为淡水石蟹,囊蚴是感染期,致病分:脓肿期,包囊期,纤维瘢痕期。
12. 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终宿主,猪或人是中间宿主。
13. 人是牛带绦虫唯一终宿主,只被成虫寄生。
14. 痢疾阿米巴:包囊→小滋养体→包囊。
15. 杜氏利什曼虫:黑热病,分人源型(平原型),犬源型(山丘型),野生动物型(荒漠型),主要是防治白蛉。
16. 阴道滴虫有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
17. 隐孢子虫以空肠上端感染最重,是艾滋病主要死因之一。
【实验室管理】
1. 1946年Belk和Sunderman首先调查了不同实验室间差异很大。1950年Levey和Jennings首先将Shewhart(USA,首先提出)工业质量管理上的控制图移植到医学检验中来。
2. 误差是测定值与真值的差。精密度是每次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的符合程度。系统误差决定正确度,可以校正和设法消除增加次数不能减少。随机误差决定精密度,不能修正,但可增加次数来减小。含有过失误差的值为异常值。
3. 有效数字按照:四舍六入五单双的原则。
4.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广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体系,用来说明一组变量值的集中趋势,中心位置或平均水平。均数应用于:描述一组变量的平均水平具有代表性因而需同质,用于呈正态分布的资料,只能反应数据集中趋势。正态分布总面积为1或100%,理论上:u±σ 占总面积68%,u±1.96σ占95%, u±2.85σ占99%。
5. 质控品要瓶间变异小,酶类项目一般CV%应小于2%,其它分析物应小于1%,冻干品其复溶后稳定,2~8℃不少于24h,零下20℃不少于20天,某些不稳定成份复溶前后4h变异小于2%。质控品到实验室后有效期一年以上。
6. 失控检查测定方法本身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最有意义的是真失控批数和假失控批数和与之相应的误差检出率(Ped,类似诊断试验的灵敏度)和假失控率(Pfr,相当于诊断试验的特异性),一般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上Pfr值为0.01到0.05范围内的假失控率是可被认为合理的。
7. 功效函数图的重要作用是在控制方法的设计上保证常规试验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并表达当分析批中存在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时决定分析批失控的概率。
8. 病人数据质量控制种类:正态均值法(1965年Hoffmann Waid),众数判断法,移动均值法(由Bull建立,用于血液学。)Δ(delta)检验系统,阴离子隙法,酸碱平衡法。
9. 允许总误差可用为室内质控方法设计的起点亦可为室间质量评价的标准,能力评价采用Z比分数时:Z小于或等于2时为满意,大于2小于3时为有问题,大于3时为不满意。每一次活动每一分析项目未能达到至少80%可接受成绩称为本次活动该分析项目不满意。实验室对文件记录必须保存两年以上。计划必须提供每次活动至少5个标本,一年三次。要保留所有发给出组织者的文件的复印件。
10. 实验方法的评价:重复性试验:考察候选方法的随机误差。回收试验:主要用于确定比例误差。干扰试验:衡量候选方法的准确度形成恒定系统误差。
【检验知识拾趣】
1. 吕文虎克(荷兰,发明显微镜),
2. 琴纳(英国,创制牛痘疫苗),
3. 巴斯德(巴氏消毒法),
4. 李斯特(创消毒外科),
5. 郭霍(首先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细菌和创郭霍氏鉴定原则),
6. 赫赛夫(建议用琼脂作培养基),
7. 贝林(制白喉抗毒素获诺贝尔),
8. 艾利希(抗体形成体液说),
9. 梅奇尼可夫(苏联,细胞免疫学说)
10. 伊凡洛夫基证明烟草花叶病是病毒引起。
11. 汤非凡(中国,1957年发现沙眼衣原体,)
12. Landsteiner(ABO血型发现者)和wiener于恒河猴(Rhesus Monkey)发现Rh血型,
13. 最早组织开展临床检验室间质控的人:Belk和Sunderman,
14. 1959年Yallow等开发出放射免疫分析法,
15. 1975年Kohler等创建单克隆抗体技术,英国人Bence Jonec发现本周氏蛋白。
16. 50年代,Skeggs首次介绍管道式自动生化分析仪(Techicon公司产),连续流动式自动生化分析仪,隔离连续分析,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模拟手工,应用最多,能同测多项。
17. 1969年Aderson设计离心式自,生化分析仪,能同步分析,但只能同测一项目。
18. 80年代Kodak公司开发干片式自动生化分析仪,评价生化仪的指标:自动化程度,分析效率,应用范围,分析准确度。
19. 1809年Perice发现电泳现象,1937年,瑞典Tiselins建立自由电泳,1948年Wieland和Fischer建立滤纸电泳。
20. PT:能力对比分析,起源于美国,是EQAS(全球室间质量保证系统)的主要组成内容,
21. CLIA88:美国88年临床实验室修正案,S1为某一项目得分,S2为总项目得分,满意为S1,S2均在80分以上
22. SOP:标准化操作规程
23. EQA:室间质量评价
24. QC:质控
25. IQC:室内质控
26. 国际通用真空采血管颜色标志:
红色:普通血清管,
橘红色:快速血清管(内含促凝剂)
金黄色:惰性分离胶促凝管
绿色:肝素抗凝管
浅绿色:血浆分离管(肝素锂)
黑色:枸椽酸钠血沉管
浅蓝色:枸椽酸钠血凝管
紫色:EDTA抗凝管
灰色:草酸钾/氟化钠抗凝管(测血糖时常用)
27. 生化试剂第一,二代为手工配制,三代为冻干粉,四代为液体双生化试剂。
28. 第一次检查尿中是否有蛋白的是中国人,即“泡沫尿会有疾病”,第一次测血糖的是埃及人,用是否会吸引蚂蚁来检验。
29. LIS:实验室信息系统。
30. 止血带压迫最好不过半分钟。
31. 生化仪校准法:1,K因素法,适用于浓度与吸光度成比例变化,较常用。2,非线性法(曲线拟合法),适用于浓度与吸光度不成比例变化。
32. 常用流动相的极性大小是:水﹥甲醇﹥乙醇﹥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乙醚﹥甲苯﹥四氯化碳﹥环已烷﹥石油醚。
33. 离子选择电极测定的是离子活度,而不是离子浓度,α=fc,f是活度系数。
34. 总RNA测定法有:异硫氰酸胍-氯化铯超速离心法,盐酸胍-有机溶剂法。
35. Broin和Henri于1902~1903年提出中间产物学说。
36. 脑脊液中蛋白质少,测定用考马斯亮兰染料结合法(线性差,手工多用),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线性好,多用自动分析)。
37. 1977年Sanger创建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法(利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的催化活性),人类基因组多态性变化有:单碱基改变,小卫星DNA,微卫星DNA。
38.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是测定遗传病诊断的常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