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喝茶
回顾云南普洱茶的重要历史阶段,清朝贡茶,以八色品种著称,当时著名的紧压茶,是所谓的“团茶”,实际上是粗简的压制模具使然,产品大的似人头,即“人头茶”,雅称“金瓜贡茶”,其他还有许多不同的规格,小的团茶,为著名的“女儿茶”。这个阶段,以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产品进贡京城,史料记载颇多。
另一面,勐海当时属于普洱府辖的“车里宣慰使”,茶品也很优秀,只是产品多走东南亚、海外这条渠道罢了,“京城”自然不得多识。史料记载16世纪(15xx年,记不清了),车里傣王回缅甸省亲,就带的是勐海的圆茶,可见一斑。
普洱茶能走向世界,起始于对于东南亚、海外的圆茶销售与推广,勐海的底蕴与历史渊源,成就了普洱茶从“团茶”到“圆茶”,再到“七子饼茶”的辉煌。
“圆茶”销售东南亚、粤港澳,在华人手中流传,得了“侨销圆茶”的别号,那是多么厚重的历史。与藏销、内销体系相比,藏销成就了低端产品“紧茶”系列;内销成就了中档产品“沱茶”系列;而“侨销”则铸就了高档的“圆茶”,以及现在的“七子饼”茶产品。
是“侨销”,弘扬了普洱茶,使它走出了国门。
从“圆茶”到“七子饼茶”,再到“唛号”产品,普洱茶一步一步走来,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是“唛号”产品,使普洱茶走红了全世界,又在中华大地开始散播星星之火。
圆茶时代,造就了许多名牌,“红印”、“蓝印”、“绿印”等等,从圆茶到七子饼的过渡,源于1960-1970的那个年代。这个阶段完成了“七子饼茶”辉煌的基础,也开启了“唛号”茶品之门,使普洱茶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成为了现实。
今天,我们也才有可能喝道“稳定化”、“标准化”的普洱茶产品。敬佩前辈勐海茶人,他们付出了汗水与心血,才有我们今天的大益。
那个时代,传统圆茶产品,档次上分高中低,也即甲、乙、丙三个等级。“甲级圆茶”为高档饼茶,“乙级圆茶”为中档产品。“甲、乙、丙”产品质量等级,以及配方特点,奠定了我们“唛号”茶配方的基础,传承的历史轨迹,随后再细说。
1973年,普洱茶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随着普洱熟茶发酵工艺的研发与成熟,云南普洱茶品质获得了华侨的首肯,自然出口需求高涨。
接下来的时间,由于贸易中对品质稳定的需求,以及要求交易便捷,推动了“唛号”的诞生。
随后中,配方不断被传承,研发,传承,“唛号”不断流传、创新,形成了中国茶界的一绝,勐海茶厂也才诞生了丰富多彩的唛号及产品,成了我们普洱茶历史的一部分,可以让人慢慢品鉴、回味、记忆。
有时候,喝道某个茶,细细的酌一口,思想不由自主转到了口腔、喉咙,嘴巴的反应不是在品一口茶汤,体会其滋味香气,而感觉是数字在口腔里游动着,咽下茶汤,当你惊呼出“7572”这组数字时,短暂的震惊后,你会开心地笑,佩服自己的技艺。此时此刻,喝普洱茶变成了一种享受,这里不想用“品”字,因为,到了享受普洱的境界,即使一个人,大杯牛饮,你也会不自觉地在嘴里喝道“数字”,神奇的普洱茶,神奇的大益。
重演勐海茶厂历史的开局,第一批唛号产品“7432”与“7452”走到了前台,今天为温习这两个唛号,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久违了,7432!7452!,今年5月它们复出,为它们披上“红丝带”,也算了却一个心愿。
谈到了第一“唛号”的起始,不得不再一次提及“7262”普洱饼茶,这是唛号产品的另外一个兄弟。虽然不是“1972”年的配方,但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是在已经开题的另外文章中去说吧,就此打住。
传承“圆茶”的质量等级、配方特点,诞生了著名的唛号产品,“甲级圆茶”即高档饼配方,诞生了“7432”与“7532”两款青饼产品,尊从于“甲级圆茶”配方的发酵茶,“7452”普洱饼茶出世了。历史上也出过不少7452普洱茶产品,在90年代中期“7262”饼茶出现前,7452是勐海茶厂最高档的普洱茶产品了。
而根据中档产品“乙级圆茶”的质量要求、配方,诞生了“7542”中档青饼,按照其标准与理念,配制了“发酵普洱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7572”。
整理这些渊源,渴望能够传承,也借此与茶友分享普洱茶文化的魅力,“大益、益大家”这是茶友多好的祝福啊。
勐海茶厂传统产品,74系列的产品,7432与7452,很长时间没有加工了,在普洱茶大潮中似乎要被人忘记了,但历史总是带着某些机缘,让它们在合适的时候再现。
前段时间,在整理毛茶仓库,要集中腾出一些库容,用于装新的春茶,故开汤审评了几十个去前年的青毛茶原料。这些原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醇化,品质让人大吃一惊,因为04年、05年这些料的品质特征记忆犹新,简直不敢相信,这么短时间就看到了一个茶的成长。看来勐海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宜的温湿度,醇化茶叶太美了,真是一年一大步。
前两个星期,开始了腾仓库工作,这些醇化的原料我拼配什么产品呢?审评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设计什么产品?如何筛分?拼配?思绪在漫游着.......
回想起与老茶人的交流,思考着勐海九十年代以前的原料供应以及生产现时,7432产品雏形浮现在脑海中。当年勐海许多原料是在收购、储运、仓储环节中都有一定的自然醇化,特别是勐海的山区茶,过去称为“大山茶”或“原山茶”,由于交通不便,要放在山上一段时间才会运回厂里,有的可能是第二年才运得回来,醇化的品质自然不必说。厂里现在还有毛茶收购点是雨季过了才上得了山,把茶拉回来,品着这些醇化过的茶,我为造物主的力量、为自然界的神奇惊叹ing。
如此机缘,醇化的原料,传统配方,2006年5月,601批次的7432青饼诞生了,特地为它加入了“红丝带”,设计了天蓝色的包装绵纸。天蓝色意于着自然醇化之美,希望“7432”能承载着这种美,希望自己的拼配设计不会辜负这些醇化的原料。
上周在昆明参加“全国有机食品开发”的一个学习,刚回来,7432已经面世,未及开汤,今天简单写几句,后面再补上产品资料吧,期待明天早一点开汤,想尝一尝7432压制、干燥后的滋味。
老茶头的来源:
粒粒香饼的来源:
最新设计了一个产品:200克“粒粒香”普洱饼茶,4月28日参加临沧茶文化博览会,带了去展会,会场供水的水质实在太差,很多茶滋味都变薄了,而粒粒香普洱饼茶,滋味尚浓,入口又顺滑,让不少茶友眼睛为之一亮,多问这是什么茶?未来得及多解释。产品现在到了昆明与广州,问询之语不断,无法一一答复,今天做些阐释,也作为自己领悟普洱茶的一个重要议题之开场白。
“粒粒香”,这个名字,似乎在乌龙茶领域受众较多,说“粒粒香”,不少人马上会想到铁观音之“粒粒香”。
实际上在民间,“粒粒香”是紧结珠茶的昵称,普洱茶自然也有“粒粒香”—紧结的珠状普洱茶,过去由于产品少,不太成其为商品,没有市场影响就不足为奇了。然,它特殊的成因,独特的产品特征,就不得不说是一奇了。
今天展开的议题:“紧结”--普洱茶之饕餮大餐。准备写几方面的东西:首先是自然紧结的传奇,饕餮大餐之一“粒粒香普洱珠茶”与“老茶头”;其次谈一下“晒青毛茶的紧结与品质特征”;最后,说说紧压茶最奇妙的话题--对“紧压茶结构与紧结”之思考。
首先,说一说“粒粒香”-- 普洱珠茶的成因,晒青毛茶中肥嫩的芽叶,由于嫩度高,典型的1-5级晒青毛茶,在发酵过程中,吸收水分后,受自身植物特性制约,在湿热、微生物等的作用下,自然卷曲或结团,经翻堆、解块机的物理作用,几次作用下,小团块成了珠状颗粒茶,大的团块就成了 “普洱茶头”。筛分精制后,这些小颗粒的圆球茶,形似小豆米,色泽褐润,紧结重实。
普洱珠茶的性状,发酵过程中,嫩度高的茶,由于紧结,其内多处于厌氧状态,发酵成熟度相对不足,发酵较轻;相反,粗老的茶叶发酵中结块,则会发酵过重,弄不好就会成炭化状,不堪使用。
普洱珠茶多是嫩度较高的茶菁形成,以3-5级晒青毛茶发酵中形成的珠茶品质较佳,滋味浓强度、香气皆不同反响。当然,普洱珠茶要有好的滋味、香气也非易事,一般发酵中工艺要求以主茶的成熟度为准,不会舍本求末,为了“珠茶”或者“茶头”而废掉一个堆子,其品质也带有自然天成之意。好的普洱珠茶,其滋味浓略带苦,汤色红亮,叶底微褐泛青绿,看叶底你会觉得这个茶活性十足。
601批次的“粒粒香”普洱饼茶,算是一个创新,得益于厂里发酵普洱茶的量产,收集了足够数量的普洱珠茶,再辅以滋味醇滑的辅料,优化配方,产品目标是追求“形与味”、“浓与醇”、“活力与成熟”的相得益彰,初步评价目标是实现了。 暂且说到此,关于“紧结的味道”,“老茶头”是另外一个要说的产品,之二再说了。
总结一下,“紧结”是味道之源!无论是晒青毛茶、自然天成之产品、还是最终我们的紧压茶。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就谈到:“疙瘩茶,味最严酽”,不知道有多少茶友注意到了呢?在普洱茶世界里,少一些追求外表之美,多一些追求内在之美吧。
:v93:汤的结果,随后接着上图,拍摄还真费事。所谓业精于勤,不深入练习,不动手,是不会出效果的。喝茶亦然,没喝过,就不知道真滋味,没有比较,就不能提高。
“普洱茶”没有绝对的,不要别人说“这是无味之味”,你就喝不出味道来,那是别人在喝茶,不是你在喝茶了,切身的体验,反复的比较,用嘴巴去尝,而用心去领悟,这是自己提高的最佳途径。
“用心喝茶” --- 普洱茶技艺提升的最好方法。
另一面,勐海当时属于普洱府辖的“车里宣慰使”,茶品也很优秀,只是产品多走东南亚、海外这条渠道罢了,“京城”自然不得多识。史料记载16世纪(15xx年,记不清了),车里傣王回缅甸省亲,就带的是勐海的圆茶,可见一斑。
普洱茶能走向世界,起始于对于东南亚、海外的圆茶销售与推广,勐海的底蕴与历史渊源,成就了普洱茶从“团茶”到“圆茶”,再到“七子饼茶”的辉煌。
“圆茶”销售东南亚、粤港澳,在华人手中流传,得了“侨销圆茶”的别号,那是多么厚重的历史。与藏销、内销体系相比,藏销成就了低端产品“紧茶”系列;内销成就了中档产品“沱茶”系列;而“侨销”则铸就了高档的“圆茶”,以及现在的“七子饼”茶产品。
是“侨销”,弘扬了普洱茶,使它走出了国门。
从“圆茶”到“七子饼茶”,再到“唛号”产品,普洱茶一步一步走来,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是“唛号”产品,使普洱茶走红了全世界,又在中华大地开始散播星星之火。
圆茶时代,造就了许多名牌,“红印”、“蓝印”、“绿印”等等,从圆茶到七子饼的过渡,源于1960-1970的那个年代。这个阶段完成了“七子饼茶”辉煌的基础,也开启了“唛号”茶品之门,使普洱茶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成为了现实。
今天,我们也才有可能喝道“稳定化”、“标准化”的普洱茶产品。敬佩前辈勐海茶人,他们付出了汗水与心血,才有我们今天的大益。
那个时代,传统圆茶产品,档次上分高中低,也即甲、乙、丙三个等级。“甲级圆茶”为高档饼茶,“乙级圆茶”为中档产品。“甲、乙、丙”产品质量等级,以及配方特点,奠定了我们“唛号”茶配方的基础,传承的历史轨迹,随后再细说。
1973年,普洱茶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随着普洱熟茶发酵工艺的研发与成熟,云南普洱茶品质获得了华侨的首肯,自然出口需求高涨。
接下来的时间,由于贸易中对品质稳定的需求,以及要求交易便捷,推动了“唛号”的诞生。
随后中,配方不断被传承,研发,传承,“唛号”不断流传、创新,形成了中国茶界的一绝,勐海茶厂也才诞生了丰富多彩的唛号及产品,成了我们普洱茶历史的一部分,可以让人慢慢品鉴、回味、记忆。
有时候,喝道某个茶,细细的酌一口,思想不由自主转到了口腔、喉咙,嘴巴的反应不是在品一口茶汤,体会其滋味香气,而感觉是数字在口腔里游动着,咽下茶汤,当你惊呼出“7572”这组数字时,短暂的震惊后,你会开心地笑,佩服自己的技艺。此时此刻,喝普洱茶变成了一种享受,这里不想用“品”字,因为,到了享受普洱的境界,即使一个人,大杯牛饮,你也会不自觉地在嘴里喝道“数字”,神奇的普洱茶,神奇的大益。
重演勐海茶厂历史的开局,第一批唛号产品“7432”与“7452”走到了前台,今天为温习这两个唛号,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久违了,7432!7452!,今年5月它们复出,为它们披上“红丝带”,也算了却一个心愿。
谈到了第一“唛号”的起始,不得不再一次提及“7262”普洱饼茶,这是唛号产品的另外一个兄弟。虽然不是“1972”年的配方,但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是在已经开题的另外文章中去说吧,就此打住。
传承“圆茶”的质量等级、配方特点,诞生了著名的唛号产品,“甲级圆茶”即高档饼配方,诞生了“7432”与“7532”两款青饼产品,尊从于“甲级圆茶”配方的发酵茶,“7452”普洱饼茶出世了。历史上也出过不少7452普洱茶产品,在90年代中期“7262”饼茶出现前,7452是勐海茶厂最高档的普洱茶产品了。
而根据中档产品“乙级圆茶”的质量要求、配方,诞生了“7542”中档青饼,按照其标准与理念,配制了“发酵普洱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7572”。
整理这些渊源,渴望能够传承,也借此与茶友分享普洱茶文化的魅力,“大益、益大家”这是茶友多好的祝福啊。
勐海茶厂传统产品,74系列的产品,7432与7452,很长时间没有加工了,在普洱茶大潮中似乎要被人忘记了,但历史总是带着某些机缘,让它们在合适的时候再现。
前段时间,在整理毛茶仓库,要集中腾出一些库容,用于装新的春茶,故开汤审评了几十个去前年的青毛茶原料。这些原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醇化,品质让人大吃一惊,因为04年、05年这些料的品质特征记忆犹新,简直不敢相信,这么短时间就看到了一个茶的成长。看来勐海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宜的温湿度,醇化茶叶太美了,真是一年一大步。
前两个星期,开始了腾仓库工作,这些醇化的原料我拼配什么产品呢?审评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设计什么产品?如何筛分?拼配?思绪在漫游着.......
回想起与老茶人的交流,思考着勐海九十年代以前的原料供应以及生产现时,7432产品雏形浮现在脑海中。当年勐海许多原料是在收购、储运、仓储环节中都有一定的自然醇化,特别是勐海的山区茶,过去称为“大山茶”或“原山茶”,由于交通不便,要放在山上一段时间才会运回厂里,有的可能是第二年才运得回来,醇化的品质自然不必说。厂里现在还有毛茶收购点是雨季过了才上得了山,把茶拉回来,品着这些醇化过的茶,我为造物主的力量、为自然界的神奇惊叹ing。
如此机缘,醇化的原料,传统配方,2006年5月,601批次的7432青饼诞生了,特地为它加入了“红丝带”,设计了天蓝色的包装绵纸。天蓝色意于着自然醇化之美,希望“7432”能承载着这种美,希望自己的拼配设计不会辜负这些醇化的原料。
上周在昆明参加“全国有机食品开发”的一个学习,刚回来,7432已经面世,未及开汤,今天简单写几句,后面再补上产品资料吧,期待明天早一点开汤,想尝一尝7432压制、干燥后的滋味。
老茶头的来源:
粒粒香饼的来源:
最新设计了一个产品:200克“粒粒香”普洱饼茶,4月28日参加临沧茶文化博览会,带了去展会,会场供水的水质实在太差,很多茶滋味都变薄了,而粒粒香普洱饼茶,滋味尚浓,入口又顺滑,让不少茶友眼睛为之一亮,多问这是什么茶?未来得及多解释。产品现在到了昆明与广州,问询之语不断,无法一一答复,今天做些阐释,也作为自己领悟普洱茶的一个重要议题之开场白。
“粒粒香”,这个名字,似乎在乌龙茶领域受众较多,说“粒粒香”,不少人马上会想到铁观音之“粒粒香”。
实际上在民间,“粒粒香”是紧结珠茶的昵称,普洱茶自然也有“粒粒香”—紧结的珠状普洱茶,过去由于产品少,不太成其为商品,没有市场影响就不足为奇了。然,它特殊的成因,独特的产品特征,就不得不说是一奇了。
今天展开的议题:“紧结”--普洱茶之饕餮大餐。准备写几方面的东西:首先是自然紧结的传奇,饕餮大餐之一“粒粒香普洱珠茶”与“老茶头”;其次谈一下“晒青毛茶的紧结与品质特征”;最后,说说紧压茶最奇妙的话题--对“紧压茶结构与紧结”之思考。
首先,说一说“粒粒香”-- 普洱珠茶的成因,晒青毛茶中肥嫩的芽叶,由于嫩度高,典型的1-5级晒青毛茶,在发酵过程中,吸收水分后,受自身植物特性制约,在湿热、微生物等的作用下,自然卷曲或结团,经翻堆、解块机的物理作用,几次作用下,小团块成了珠状颗粒茶,大的团块就成了 “普洱茶头”。筛分精制后,这些小颗粒的圆球茶,形似小豆米,色泽褐润,紧结重实。
普洱珠茶的性状,发酵过程中,嫩度高的茶,由于紧结,其内多处于厌氧状态,发酵成熟度相对不足,发酵较轻;相反,粗老的茶叶发酵中结块,则会发酵过重,弄不好就会成炭化状,不堪使用。
普洱珠茶多是嫩度较高的茶菁形成,以3-5级晒青毛茶发酵中形成的珠茶品质较佳,滋味浓强度、香气皆不同反响。当然,普洱珠茶要有好的滋味、香气也非易事,一般发酵中工艺要求以主茶的成熟度为准,不会舍本求末,为了“珠茶”或者“茶头”而废掉一个堆子,其品质也带有自然天成之意。好的普洱珠茶,其滋味浓略带苦,汤色红亮,叶底微褐泛青绿,看叶底你会觉得这个茶活性十足。
601批次的“粒粒香”普洱饼茶,算是一个创新,得益于厂里发酵普洱茶的量产,收集了足够数量的普洱珠茶,再辅以滋味醇滑的辅料,优化配方,产品目标是追求“形与味”、“浓与醇”、“活力与成熟”的相得益彰,初步评价目标是实现了。 暂且说到此,关于“紧结的味道”,“老茶头”是另外一个要说的产品,之二再说了。
总结一下,“紧结”是味道之源!无论是晒青毛茶、自然天成之产品、还是最终我们的紧压茶。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就谈到:“疙瘩茶,味最严酽”,不知道有多少茶友注意到了呢?在普洱茶世界里,少一些追求外表之美,多一些追求内在之美吧。
:v93:汤的结果,随后接着上图,拍摄还真费事。所谓业精于勤,不深入练习,不动手,是不会出效果的。喝茶亦然,没喝过,就不知道真滋味,没有比较,就不能提高。
“普洱茶”没有绝对的,不要别人说“这是无味之味”,你就喝不出味道来,那是别人在喝茶,不是你在喝茶了,切身的体验,反复的比较,用嘴巴去尝,而用心去领悟,这是自己提高的最佳途径。
“用心喝茶” --- 普洱茶技艺提升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