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会在这里
(九顶山茶山村归来后记 -- 一)
刚开始离开公路,走在上山的路上大约10分钟,目测离地面不到20米,已经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了好几次。背上的80升背囊,登机托运前过磅得知28公斤,脖子前面挂着的相机袋,里面幸好是N家最轻的D40,但后悔最后一刻还是带上了那只400的VR头,这多出的2公斤换成更多的本子和铅笔还更值一点。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要从海拔1000米的213国道,这条大半年前热血的解放军和志愿者们奋战过的5.12生命线,徒步向上1000米--到达一个名为茂县石鼓乡(注)茶山村的羌族高山村落。来前得知,村民们平常背着七八十公斤的物资上山大概是1小时,我算有些自知之明,我说,大不了花上个两三倍时间,一步一步,总能挪上去吧。
现在知道,这句话,说得有点早了。
刚离开公路前,在下车的大宗渠村问了一位很热情的大哥,我要去的茶山村克都组(羌的寨子现在一般都称为组了。见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上山路口在哪里。顺着他指的方向,很容易就找到了一段山路。接着他说:看到远处最高那个高压电线塔了吗?“咯噔”,我现在才明白了小时候语文作文技巧里干嘛有这个词了。到那要转过好几重的山。(希望这灰蒙蒙天气照出的相片里,你多少能分辨出一些来)
开步走呗,总能走到的。“到那塔大概是一半路程,转过那山后就要往上走了。”......大哥,你好歹在我走到听不见的地方再说好吧?
我日常的长跑也算有45分钟8公里的水平,可是在这有一定海拔的地方负重上山,却是未曾尝试的。几乎可以说,每一步都伴随着重重的喘气。山路有点陡,全是碎石,这是岷江两岸页岩地质的明显特征。边上算不上悬崖,就是那种摔下去死不了,只要反应得当打开四肢滑下去,挺多损手断脚的那种,但是对于我这个只能自称半个驴友的城居人来说,却带来了因紧张而带来的额外体力消耗。
其实我知道,还有另外一条盘山的机耕路可以走,租上一辆带小拖箱的农用摩托车也是花个五六十块钱,多用一两小时就能到。但我想知道这条路有多难,想知道要是将来让公司的同事也踏上这条路时,又有多难。
望着山下逐渐细小起来的213国道,想起十年前也曾经因进九寨沟而经过,当时望着车窗外的山岭,感慨了无数次:这样的山上,还会有村落还会有人家。而那时,又怎么能想到,十年后我会走在往其中一个的路上?
从准备来的一刻开始,就不断有人问我几乎是一样的问题:不会只一个人去吧?去干什么?
从广州到成都的飞机上,到国际青年旅舍的柜台前,到长途车的邻座,再到上山前的路边小卖铺,甚至最后回到广州见到父母,都是这样的提问......
似乎现在到震区的,必须应该是成群的各类组织们才干的事。要知道现在可是离地震9个月又2天了。
此时站在这山路上,一边喘着气,一边往回看,我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会在这里?
(注:刚得知石鼓乡前段时间撤乡改镇名为凤仪)
刚开始离开公路,走在上山的路上大约10分钟,目测离地面不到20米,已经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了好几次。背上的80升背囊,登机托运前过磅得知28公斤,脖子前面挂着的相机袋,里面幸好是N家最轻的D40,但后悔最后一刻还是带上了那只400的VR头,这多出的2公斤换成更多的本子和铅笔还更值一点。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要从海拔1000米的213国道,这条大半年前热血的解放军和志愿者们奋战过的5.12生命线,徒步向上1000米--到达一个名为茂县石鼓乡(注)茶山村的羌族高山村落。来前得知,村民们平常背着七八十公斤的物资上山大概是1小时,我算有些自知之明,我说,大不了花上个两三倍时间,一步一步,总能挪上去吧。
现在知道,这句话,说得有点早了。
刚离开公路前,在下车的大宗渠村问了一位很热情的大哥,我要去的茶山村克都组(羌的寨子现在一般都称为组了。见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上山路口在哪里。顺着他指的方向,很容易就找到了一段山路。接着他说:看到远处最高那个高压电线塔了吗?“咯噔”,我现在才明白了小时候语文作文技巧里干嘛有这个词了。到那要转过好几重的山。(希望这灰蒙蒙天气照出的相片里,你多少能分辨出一些来)
![]() |
上山前的远眺(右下是上山的小路,画面中间的电力塔,是一半路程的标志) |
开步走呗,总能走到的。“到那塔大概是一半路程,转过那山后就要往上走了。”......大哥,你好歹在我走到听不见的地方再说好吧?
我日常的长跑也算有45分钟8公里的水平,可是在这有一定海拔的地方负重上山,却是未曾尝试的。几乎可以说,每一步都伴随着重重的喘气。山路有点陡,全是碎石,这是岷江两岸页岩地质的明显特征。边上算不上悬崖,就是那种摔下去死不了,只要反应得当打开四肢滑下去,挺多损手断脚的那种,但是对于我这个只能自称半个驴友的城居人来说,却带来了因紧张而带来的额外体力消耗。
其实我知道,还有另外一条盘山的机耕路可以走,租上一辆带小拖箱的农用摩托车也是花个五六十块钱,多用一两小时就能到。但我想知道这条路有多难,想知道要是将来让公司的同事也踏上这条路时,又有多难。
望着山下逐渐细小起来的213国道,想起十年前也曾经因进九寨沟而经过,当时望着车窗外的山岭,感慨了无数次:这样的山上,还会有村落还会有人家。而那时,又怎么能想到,十年后我会走在往其中一个的路上?
从准备来的一刻开始,就不断有人问我几乎是一样的问题:不会只一个人去吧?去干什么?
从广州到成都的飞机上,到国际青年旅舍的柜台前,到长途车的邻座,再到上山前的路边小卖铺,甚至最后回到广州见到父母,都是这样的提问......
似乎现在到震区的,必须应该是成群的各类组织们才干的事。要知道现在可是离地震9个月又2天了。
此时站在这山路上,一边喘着气,一边往回看,我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会在这里?
(注:刚得知石鼓乡前段时间撤乡改镇名为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