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系统的危机
![]()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以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把信任看得比粮食和军队更为重要。在他的《论语》中,“信”一共出现了38次,仅次于“仁”的“礼”。而《圣经》中信任出现了几十次之多。足以见得“信”在中西古典教育地位之重。然而中国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受儒家思想熏陶几千年,曾以“信”为本的礼仪之邦,今天,却出现了信用的危机。
以大学生的助学贷款问题为例。多数大学生贷而不还,借口失业或无力偿还,把这一笔债无赖地推到了国家的头上。有人交了学费,却申请贷款来购买奢侈品,甚至炒股票、搞经营。于是,银行聪明起来,不轻易贷款了。这造成了贫困学生有学上不成,国家助学计划成了泡影。由此还引发了一场以媒体为背景,以信用为话题的唇舌之战。
大学生本是知识分子,国家栋梁,文明的承载者,担负着富强中国、改造世界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可是,少数人在助学贷款上的投机行为,却引发人们对整个大学生阶层的广泛置疑。道德水平的沦丧,使得信用危机后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信任系统的危机。
信任系统的动荡,首当其冲的是人格信任。这正是,中国政府近几年所面临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江主席提出“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其中德就包括社会上强烈呼唤的信用和信任。这不仅仅是个人人格的问题,道德水准更受社会制约,社会道德水平低下又反过来影响民众的人格。现在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从信任系统的社会道德层面提出的。
这种危机的责任又不可全加在大学生身上。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家贷款制度不完善,等于给不诚信留了活口。另外,消费者之所以不信任商家,制度上的欠缺难辞其咎。正是因为售后保障制度的极度不完善,国有保险业日渐不景气。因为售前推销机制活跃,而售后理赔机制疲软,信用卡推行计划受阻。这些都说明了信用系统的危机还包括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制度信任的危机。
国民普遍法律意识淡漠,人格的问题并非朝夕可以解决。所以,教育才是解决个人道德沦丧的最好手段。有社会学家认为,国家无力通过政府能力协调社会信任系统,但是“教育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则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从小就向国民灌输道德意识以及法律观念,并利用法律的手段,可以防止对其发展有不良影响的事件产生。
对于制度信任,则可运用法律直接规范市场,制定统一的参照标准。
关于信任系统的危机,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不可盲目悲观或盲目乐观。如果这些问题可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社会将从公共生活中重新生长出信任。否则,我们将成为西方制度的殖民地,将不得不靠着同国际接轨中移植的规矩,来抑制人们对信任的背叛。
和污染问题一样,临危不乱和当机立断是我们对待信任系统危机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