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有嘉树
南国有嘉树
在柑、橘、柚子、橙子里,一向偏爱橘。人自幼养成的口味,大约是很难改变的。楚地盛产橘,所谓“江陵千树橘”,丝毫也不夸张。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里,美丽落拓的龙女托柳毅传送家书,殷殷相告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洞庭湖畔的大橘树,是柳毅进入龙宫的机关所在。小时候读《柳毅传》,看到“洞庭”、“大橘树”一类的字眼,觉得很亲切。橘子树在故乡,的确是随处可见的。有关楚地之橘的文字,最有名的自然是三闾大夫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橘树在屈子笔下,是气度高华、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君子,美好而坚定。
外祖母家便种得有许多橘树。屋子东西两侧各有一排,碧绿舒展。橘树在春末夏初开花,橘花很小,藏在密密匝匝的绿叶里,很清美。正是“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未开的花苞也好看,一粒一粒雪白莹洁,如椭圆的珍珠。枝头若攒着数粒花蕾,便是一枚精巧的珠钗了。橘花是香花,香气雅致,带着独特的淡淡辛味,极有穿透力,闻之神清气朗,让人觉得天地人间俱清丽明洁。
每年等我们暑假回到外祖母家,橘子都长得如鸭蛋般大了。枝头果实累累,往往两三颗簇在一起,压得树枝微微弯曲。未熟的橘子跟橘叶一样油绿油绿的,圆润可喜。小时候总是屋前屋后钻来钻去,有时忽然好奇青橘子是什么滋味的,偷偷摘一个剥开来吃,橘子瓣还很小巧,塞到嘴里,酸得我顿时闭起眼睛。
深秋交初冬时节,外祖父外祖母来看我们,常常会带几只黄熟了的橘子过来。家里的橘树无人特别料理,橘子自然不及买的蜜橘甜,但因为是自家结的,有一种亲昵的喜悦,我和妹妹每回都会高高兴兴吃掉。前年父母来广州,尤不远千里带了两只自外祖母家摘下的橘子给我尝鲜。许多年没有吃过自家的橘子了,酸甜的滋味丝毫未变。父亲说:“这橘子胜在特别有橘子味。”这话放在从前完全不通,但如今说来人人皆懂。一如我们吃茄子时希冀有“茄子味”,吃猪肉时渴望有“猪肉味”,追寻天地初开时的自然明和与原汁原味,大约将成为现代人寻根的一个重要分支了。
在广州吃得最多的是砂糖橘。个头小小,甘之如饴。我不记得小时候吃的橘子是什么品种的了,似乎就叫无核蜜橘?也有一种南橘。橘熟季节,青黄杂糅或是红亮可人的橘子一车车运到路边待沽,妈妈往往一次便买一麻袋,放在家里慢慢吃。买水果以麻袋装,可算是湘人的一种豪气吧。记忆里有几种时令果品都作兴一麻袋一麻袋买回家的,秋季的橘子、板栗,夏日的西瓜,买回去堆在房间地下,足够一家人吃上好一阵子。
橘子汁水丰足酸甜可口。张岱《樊江陈氏橘》一文中说陈氏橘“橘皮宽而绽,色黄而深,瓤坚而脆,筋解而脱,味甜而鲜”,家乡之橘庶几近之。但橘子吃多了易上火。吃过几日橘子,人人嘴唇边都生出干燥发红的一圈,要用蛤蜊油轻轻涂了,才慢慢好起来。橘子也是治疗咳嗽的一味药。有一回感冒咳嗽,父亲便说烤橘子给我吃。正值深冬,家家烤火。父亲用一支筷子穿起一个大橘子,在火炉上翻来覆去地烘烤。不多时屋子里充满奇异的焦香。我觉得这吃法很新鲜,烫着嘴的橘子瓣也别有风味,咳嗽有没有立时好起来倒不记得了。后来读《千江有水千江月》,看贞观与银蟾偎在阿嬷房里通宵烤橘子吃,鼻端好似又闻到那股辛气焦香。
橘子吃罢,有心的人家会把橘皮收集起来,大太阳天晒干再收藏。干橘皮是绝佳的调料。泡茶。家乡吃姜盐豆子芝麻茶,即在茶水中加入炒熟的黄豆、芝麻,再放盐及用磨姜钵磨碎的姜茸,甘甜可口。若再将干橘皮剪成细丝放入茶汤,则更为香气扑鼻。做点心。红薯片或红薯饼里掺点橘皮丝,吃起来很香。橘皮嚼起来有股清苦的味道,正好解了甜腻。做菜肴的佐料。家乡有一道叫“发肉”的名菜,是从前办红白喜事必不可少的菜式。五花肉剁碎,合以面粉,鸡蛋,加盐、糖、料酒、酱油、胡椒粉、苏打粉、橘皮丝,和匀后用手抟成球,入油锅炸熟,捞出稍冷却后切片,蘸糖吃,或是汆汤吃。这道菜外祖父外祖母也曾做给我们吃,都是汆汤,汤里撒点葱花,甘鲜香酥,无可比拟。前些年妹妹一时兴起,在我家做了一次“发肉”,末了遗憾地说:“可惜缺了一味干橘皮丝。”橘皮在这道菜里所用量其实极少,但加与未加的确大不一样。橘皮的香气很雅,有贵气。平日吃完橘子,总舍不得立时扔掉橘子皮,要放在书房留香几天。橘子实在是格高的水果,正如橘树也是贵重格高的树木。
我之喜爱橘树与橘子,一是因为自小的亲切熟稔,二是因为诗人曾赋予橘树美好的品格吧。至友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人苏世》。每当看到封面的“人苏世”三字,心里便会浮起很具体的美丽意象。是的,就是那一棵无比熟悉的,青翠、优雅、从容、笃定的橘树,亘古地等待着行吟的诗人。
宋代马麟《绿橘图》
在柑、橘、柚子、橙子里,一向偏爱橘。人自幼养成的口味,大约是很难改变的。楚地盛产橘,所谓“江陵千树橘”,丝毫也不夸张。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里,美丽落拓的龙女托柳毅传送家书,殷殷相告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洞庭湖畔的大橘树,是柳毅进入龙宫的机关所在。小时候读《柳毅传》,看到“洞庭”、“大橘树”一类的字眼,觉得很亲切。橘子树在故乡,的确是随处可见的。有关楚地之橘的文字,最有名的自然是三闾大夫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橘树在屈子笔下,是气度高华、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君子,美好而坚定。
外祖母家便种得有许多橘树。屋子东西两侧各有一排,碧绿舒展。橘树在春末夏初开花,橘花很小,藏在密密匝匝的绿叶里,很清美。正是“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未开的花苞也好看,一粒一粒雪白莹洁,如椭圆的珍珠。枝头若攒着数粒花蕾,便是一枚精巧的珠钗了。橘花是香花,香气雅致,带着独特的淡淡辛味,极有穿透力,闻之神清气朗,让人觉得天地人间俱清丽明洁。
每年等我们暑假回到外祖母家,橘子都长得如鸭蛋般大了。枝头果实累累,往往两三颗簇在一起,压得树枝微微弯曲。未熟的橘子跟橘叶一样油绿油绿的,圆润可喜。小时候总是屋前屋后钻来钻去,有时忽然好奇青橘子是什么滋味的,偷偷摘一个剥开来吃,橘子瓣还很小巧,塞到嘴里,酸得我顿时闭起眼睛。
深秋交初冬时节,外祖父外祖母来看我们,常常会带几只黄熟了的橘子过来。家里的橘树无人特别料理,橘子自然不及买的蜜橘甜,但因为是自家结的,有一种亲昵的喜悦,我和妹妹每回都会高高兴兴吃掉。前年父母来广州,尤不远千里带了两只自外祖母家摘下的橘子给我尝鲜。许多年没有吃过自家的橘子了,酸甜的滋味丝毫未变。父亲说:“这橘子胜在特别有橘子味。”这话放在从前完全不通,但如今说来人人皆懂。一如我们吃茄子时希冀有“茄子味”,吃猪肉时渴望有“猪肉味”,追寻天地初开时的自然明和与原汁原味,大约将成为现代人寻根的一个重要分支了。
在广州吃得最多的是砂糖橘。个头小小,甘之如饴。我不记得小时候吃的橘子是什么品种的了,似乎就叫无核蜜橘?也有一种南橘。橘熟季节,青黄杂糅或是红亮可人的橘子一车车运到路边待沽,妈妈往往一次便买一麻袋,放在家里慢慢吃。买水果以麻袋装,可算是湘人的一种豪气吧。记忆里有几种时令果品都作兴一麻袋一麻袋买回家的,秋季的橘子、板栗,夏日的西瓜,买回去堆在房间地下,足够一家人吃上好一阵子。
橘子汁水丰足酸甜可口。张岱《樊江陈氏橘》一文中说陈氏橘“橘皮宽而绽,色黄而深,瓤坚而脆,筋解而脱,味甜而鲜”,家乡之橘庶几近之。但橘子吃多了易上火。吃过几日橘子,人人嘴唇边都生出干燥发红的一圈,要用蛤蜊油轻轻涂了,才慢慢好起来。橘子也是治疗咳嗽的一味药。有一回感冒咳嗽,父亲便说烤橘子给我吃。正值深冬,家家烤火。父亲用一支筷子穿起一个大橘子,在火炉上翻来覆去地烘烤。不多时屋子里充满奇异的焦香。我觉得这吃法很新鲜,烫着嘴的橘子瓣也别有风味,咳嗽有没有立时好起来倒不记得了。后来读《千江有水千江月》,看贞观与银蟾偎在阿嬷房里通宵烤橘子吃,鼻端好似又闻到那股辛气焦香。
橘子吃罢,有心的人家会把橘皮收集起来,大太阳天晒干再收藏。干橘皮是绝佳的调料。泡茶。家乡吃姜盐豆子芝麻茶,即在茶水中加入炒熟的黄豆、芝麻,再放盐及用磨姜钵磨碎的姜茸,甘甜可口。若再将干橘皮剪成细丝放入茶汤,则更为香气扑鼻。做点心。红薯片或红薯饼里掺点橘皮丝,吃起来很香。橘皮嚼起来有股清苦的味道,正好解了甜腻。做菜肴的佐料。家乡有一道叫“发肉”的名菜,是从前办红白喜事必不可少的菜式。五花肉剁碎,合以面粉,鸡蛋,加盐、糖、料酒、酱油、胡椒粉、苏打粉、橘皮丝,和匀后用手抟成球,入油锅炸熟,捞出稍冷却后切片,蘸糖吃,或是汆汤吃。这道菜外祖父外祖母也曾做给我们吃,都是汆汤,汤里撒点葱花,甘鲜香酥,无可比拟。前些年妹妹一时兴起,在我家做了一次“发肉”,末了遗憾地说:“可惜缺了一味干橘皮丝。”橘皮在这道菜里所用量其实极少,但加与未加的确大不一样。橘皮的香气很雅,有贵气。平日吃完橘子,总舍不得立时扔掉橘子皮,要放在书房留香几天。橘子实在是格高的水果,正如橘树也是贵重格高的树木。
我之喜爱橘树与橘子,一是因为自小的亲切熟稔,二是因为诗人曾赋予橘树美好的品格吧。至友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人苏世》。每当看到封面的“人苏世”三字,心里便会浮起很具体的美丽意象。是的,就是那一棵无比熟悉的,青翠、优雅、从容、笃定的橘树,亘古地等待着行吟的诗人。
![]() |
宋代马麟《绿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