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福庄园,为什么好看?

我一说你就明白! 庄园谋杀案的电影,主要来自英、日、法。 其中,除法人因精神生活比较前卫,杀人动机经常比较另类外, 英、日剧的主题,多集中于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上。 也因此,英日此类作品看多之后,你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预判。 常常不会出错的预判。 那就是:凶案,十有八九源于受压迫弱者的极端反抗! 野心男管,偷情女佣,私奔情侣,婚外子女……凡此种种。 可这样一来,影片作为“侦探剧”的类型存在基础就被大大破坏。 只看预告,故事发生在庄园,就已经猜出大概,你还玩的下去吗? 高斯福庄园。 这故事的妙处就在于,它早早预示你“那家伙”会被杀! 一群财产、情欲纠葛上的亲友仇家,仍然属于俗套式群疑障眼法,必要却俗套。 运动镜头反复扫过的窗台旁的毒瓶,甚至郊外打猎一度被猎友误伤,才是真正的突破! 导演罗伯特·奥特曼(还是编剧的功劳更大?)非但不藏着掖着,反而直接强化了谋杀的预期。 这么做的好处: 既然不再当做观众无知、无预期, 那么,就可在无惧释放更多信息给观众的基础上,转而去更多的刻画人物。 仅以此点来说,英剧比日剧稍强。 日剧总体在角色特别是凶手这个层面,不具英剧那么多的变化。 因为日剧取材之时代背景,封建等级意识多强烈,剧中角色性格较阶级区块化的太过明显。 换句话说,角色性格和行为逻辑上的模糊空间不大, 不易像英剧角色那样,具有善恶混杂的性格多面性。 也很难产生诸如本片那种,仆人扎堆背后议论调侃主人的有趣情景。 而让日剧看上去依然可能有趣的因素,反而来自于东方神秘文化的外在包装。 建筑结构,和服款式,神秘法器,宗教仪式,优美景致……等等 英剧呢,由于民族性格和公民意识开化较早等原因,可在人的因素上多做文章。 甚至,还可以融入喜剧风格。 谋杀推理与英式幽默,简直是绝配。一般其他地区玩不太转这类混搭。 但这一优势只在真相大白之前,即探案阶段! 到了谜底揭晓之时,英剧反而走弱。 因为西方个人至上的价值取向,导致英剧固然可将过程设计的异常复杂缜密。 但最终这个凶杀的动机,却往往比较“平庸”! 大体跑不出谋权、敛财、情变、寻仇这几样世俗矛盾。 反观日本人,因为民族性格中存在许多超越西方理性极限的情感元素。 所以往往能构思出可在外人初看较难理解,但了解其文化背景社会现实后又可接受的东西。 并且由于有了“动机”上的极端性,有时便无需刻意构造克里斯蒂式的“群疑”模式。 但这种极端又与法式的高端、冷漠、另类不一样。 它的犯罪情感基础仍然是传统的、普世的,只是表现形式比较激烈。 《高斯福庄园》的谜底揭晓,就刮起了东瀛风。 但此英式东瀛风,又相对缓和了通常日剧揭秘时的那种强烈震撼。 因为,谋杀是极其克制低调的。既无连环,也无血腥。 更重要的,到底也没有道德层面上的无辜良善为了谜底揭晓而付出牺牲! 无论是肉体毁灭,还是法律严惩。进而并未严重挑战西方伦理价值。 所以此片是等于是把英式风格的案前优势与日本情感震撼的案后优势巧妙合一了。 真正做到鱼和熊掌煎得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