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抗战剧走上“雷人没商量”的不归路?
![]() |
(文/小义大道)
不久前看到了这样一部抗战剧,片中的那高大帅气英俊威猛的男主角义愤填膺的手持钢枪直指苍穹,对着面前的战友们断喝一声:“同志们,八年抗战从今天起正式开始了!”乍一听,这话肯定令人无比的血脉贲张,但是仔细一回味这话实在是有些雷人——仗还没打呢,他怎么知道抗战要打八年呐?所以光凭这一句台词,就足以判断这部抗战剧绝对是典型的“儿戏”雷人剧。
所以,前段时间就有网友集体吐槽抗日题材的作品“雷剧”扎堆儿。有的剧中主人公可以空手入白刃在枪林弹雨中用手活活把日本鬼子撕成两半;还有的剧中主人公可以面无惧色的拿着菜刀对着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如看瓜切菜一般将敌人统统砍翻;最NB的是某部剧中的女主角在被数名日本兵强暴蹂躏之后,能够奋起反抗拿着弓箭让数十名有枪有炮鬼子、伪军全都玩完……那么,是什么让这些根本不合逻辑的“神剧”不断出现在银屏上强奸着观众的眼球和审美,又是谁让抗战剧走上了“雷人没商量”的不归路呢?
![]() |
首先,由于审片部门对影视剧题材的诸多限制,导致抗日剧、伦理剧等同类题材扎堆儿,剧目要想脱颖而出只好极尽“创新”之能事,鱼龙混杂之下“雷剧”便由此诞生。
谍战剧、穿越剧、古装剧也先后出现过泛滥的局面,为了整肃市场,广电总局对谍战剧、穿越剧、清宫剧、古装剧都进行了诸多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能播的电视剧除了家庭伦理剧也就剩下抗战剧了。抗战剧,宣扬党的领导和八路军的英勇本无可厚非,但在此前提下的“创新”并不等同于“雷人”、“传奇”并不等于“神化”,以前的战争题材剧,人物高大全是一种单薄,现在要是为了博收视而过度偶像化,单纯地制造帅酷神奇的人物又走向了另一种单薄。实际上,无论从题材还是人物塑造上,成功创新的抗战剧并不少见,像以小人物为本的《永不磨灭的番号》、题材新颖的《中国骑兵》等均是获得收视和口碑的好作品。题材能有创新,人物能有个性,历史能得到尊重的抗战剧才是真正得到市场认可的电视剧。
![]() |
而抗战剧的“雷人化”,观众对其买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网上观众吐槽抗战剧雷剧频出,虽然大家是在骂街,但是这从侧面也体现出来抗战剧的观众还是很多的——如果他们都不看,谁还管情节雷不雷呢?像前文提到的那部拥有“手撕日本兵”情节的电视剧《抗日奇侠》,在去年就勇夺山西、江苏、广东等地的收视冠军!如今二轮播出也已经卖到了200万/集的天价!现在荧屏上的《枪花》、《英雄使命》等“女子抗战剧”收视也是独占鳌头。据统计,坊间戏称为“抗战台”的江苏卫视2012年黄金档共播出电视剧22部,其中抗战剧有9部,比例约为41%,新型抗战剧元素几乎无所不包,其中,既有打着“偶像抗日”旗号的类型剧,也有抗日言情剧。热衷抗战题材的湖南经视收视率也一路飙高,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去年大热的《甄嬛传》最高拿下超过10个点的收视率,不过在年度收视的比拼中,“娘娘”最终还是在抗战剧《枪神传奇》面前败下阵来,饮恨屈居年度第二。对于电视剧而言,收视率才是硬道理,没有人看,哪有人拍?而国人对于日军的敌视心理长期存在,抗日剧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保证了收视率,有了收视率,谁还管剧情是否雷人恶搞,观众是不是要跳脚骂娘啊!
所以,对于电视台来说,大量购买抗战剧的是一笔稳赚不赔的“好买卖”。既能保证收视、保证经济效益,又能宣扬主旋律,保证播出安全。编剧高大庸就曾直言,“电视台很欢迎这种题材,收视率高播得火,编剧和制片方就会跟风挑这些反响好的做。”
在圈内,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国内影视剧市场是不折不扣的买房市场,制片方要做什么剧,事先都跟电视台沟通好了,电视台给出导向要什么样的剧,制片方就拍什么样的剧。有业内人士吐槽说,电视台近年放出“大量收购抗战剧”的信号,导致制片方扎堆儿制作,把“古装城”横店生生做成“抗日城”,一天就有十几号剧组在拍抗战剧,“抗日城”里吃的喝的穿的一应俱全,完全一个“抗日武装根据地”,整个产业链都完善起来了而为了不折手段地抢占市场,电视台大出奇招,选择收购那些内容离奇、剧情狗血、胡编乱造的抗战剧,大肆虐待观众的眼睛,却不去选择一些制作精良、创意出众、真实质朴的优秀剧目。这样的结果显然会得到舆论的一致倒戈,于是有些电视台也开始谨慎购买“雷剧”了。
播出什么样的抗战剧,对于电视台来说,在雷剧横行的时候,更应该有责任承担起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把那些真正有历史、有内容、有思想的抗战剧呈现给观众,而不是打着“为了观众”的旗号强奸民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