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Man's Dream --- Yanni · 2013 · 上海
2013年春,Yanni开始了一轮在中国的音乐Tour,在与他的音乐相识五年后的我,十分幸运地在申请后的空闲里,亲身体验了一回Yanni的音乐。这次音乐会不仅给予了我音乐的享受,意外地,还给了我一个窗口,使我看到了更直观更真实的Yanni,去更深层次地理解他的音乐理念。
我之前一直不怎么懂得音乐会价值的精髓,觉得曲目还是录音棚里出来的好听,因为发行在CD中的版本是音乐家一遍遍推敲的结果,制作上肯定比现场的细致。加之在舞台上乐器、效果的限制,以及录音版本先入为主优势,音乐会版本的音乐总有着种种的不及原版改动。现在,虽然我亲身体验了一回现场,感触颇多,但是就与原版的曲目的比较而言,我依然这么认为。
从音乐制作的角度来说,Yanni在现场演奏的不少曲目都已经失去了CD版本里的味道。他在部分曲目中加了次数众多的Solo炫技,这十足让观众过了把瘾,也给了乐队成员表现的机会,但是这些炫技并不是曲目原本内涵的所必需的,因此略显多余。 而乐器的限制在夜莺这首众望所归的曲目里崭露无疑,中国风味的竹笛被换成了女高音,这首先就缺乏了对夜莺那兼有着嘤嘤的韵味与婉转的灵气的叫声的写实的表现。而竹笛和小提琴模仿的那一段便是本曲的精髓,我想并不是Yanni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这个改动定是一个让他难以作出的决定。作为中国风味的曲目的精华,夜莺这次还不仅仅是被在安排上将就了,甚至那个女高音在曲目最核心的部分都没有唱上去。这似乎不能怪罪女高音,因为那段对于她来说实在太高了,而Yanni的其它曲目中人声几乎只有在中高音的范围,想象让中高音人声去模仿鸟鸣,肯定是过于挑战了。总结以上的两个缺陷,Solo虽然多了些,却仍算是与正式的曲目穿插得当,且就其本身也是不错的娱乐;而获得全场观众热烈欢呼的夜莺,但就我的预期而言,的确不是令人十分满意的。
这里说到对于乐曲的改动,我倒是有一些想法。其实这么多年的音乐听过来,仔细研听剖析过的音乐,从古典的现代,从巴洛克到美国乡村音乐,也不下800首了。渐渐我发现,每首曲子,当它被作曲者发布的一刻,作曲者就是对其给予了肯定,这种肯定里面包含对它的信任,这会让乐曲富有了自己的灵魂,使乐曲最终变得完整。无论乐曲有多长,它一定是连贯的,无论作曲者怎么想去在乐曲完成后修改,都会破坏这种连贯,使之丧失灵魂。所以,作曲者对于修改,不能简单的杀死之前的灵魂,而为了使乐曲更加贴近要表达的感情,而是应该引导到乐曲再发展,使之更加符合作曲者的心中的原意。
音乐的制作也应该是一种连贯的过程,它可能是长久积蓄的情感在一个时间用处,但一定是一气喝成的灵感,我不相信断断续续的想法拼凑成的曲段能是什么好音乐。对于这些经验,我在自己的音乐制作尝试里面有所体会。音乐的表达不像是一个利用严密的思维就能解开的数学题,音乐的表达靠的就是能在一瞬间内,对闪过的灵感做到感知和深刻领会,而在下一瞬间里就要将它培育成熟,并且能将这一个人内心的抽象意念,转化成音乐——这一世界共享的语言。音乐女神正是凭借这样区别于理性的方式,培育了一个星球的多样、自由的人类心灵。
然而,以上的评价只是在音乐制作水平的层面上,而说到我的新体验,还真就是这些改动给音乐会带来的现场感。Yanni给我带来的感受并不是他准备好了的蛋糕,到时间只要简简单单拿出来分享。虽然Yanni自己说他是‘prepare’了许多音乐,但是在现场,音乐好像不是现成的,不是Yanni给我们做了一个展示,而是他带领我们去了一次旅行,不仅仅观众身在其中,Yanni也是沉迷在这次旅途里。就也像我之前说的,音乐会现场的音乐有自己灵魂,是音乐带着现场的所有人,包括乐者和听众,去分享一份份情感,寻找一份份共鸣。
在音乐会的前段,Yanni以他经典的姿势――身子面向观众,两只手各在他左右的键盘演奏,给我们带来了一首Truth of Touch里面的Voyage。在高潮的部分,当四组激昂的harmony sequence层层逐渐演进的时候,Yanni在舞台上跳了起来,他又留起来的齐肩卷发在空中翻动。而在此曲结束后,他还是兴奋不已,蹦跳着做到钢琴旁,喘息着对大家说:你们先等一下,我要平静一下。还没等说完,他突然大笑起来,然后努力止住笑,又说:不好意思,我必须有些时间平静一下,因为下面的曲子比较,gentle。结果,这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就让观众和乐队等了他大概两分钟,诺大一个世博文化中心就看他坐在钢琴旁竭力地忍着自己的笑意。
这是真实的Yanni,活力、和善、敏感、真诚,这和我通过照片和作品理解到的Yanni相比,积极的精神还是一样的,但是不像从他的作品里感觉到的那么深沉。可能作品是他经过深思的思想,在平日里则是更加简单一个人。他在舞台上几乎都是蹦跳着,整场音乐会两个多小时,他只在加演前去了一次后台喝了一次水,其它时间都是连续演奏,或是说是讲述他的想法。
一个更加简单的Yanni,这是我通过音乐会的现场获得的新认识。而更加重要的收获,是他主动地向观众倾诉的理念。在演唱会的末尾,加演曲目是全场掌声唯一停下的原因,在一首改编自维瓦尔第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夏》中第三部分的模仿雷暴雨的Storm之后,他示意全场稍作平静。Yanni坐在钢琴旁,用他浑厚的英语对观众说,他曾经听一个宇航员描述在太空里看到的地球。那个宇航员说,在那里看到的地球和地图不同,地球上没有一个个色块,没有国界线。Yanni对观众解释说:“Lines are only in the map, not on the ground.” 他倾诉道:这么多年的音乐创作和演出,是他感受到最深的,就是文化的相融。Yanni希望,终有一天,或许“lines may disappear from the map”,这是他的梦想。最后他为场下千百深思和感动中的观众,演奏了他的名曲《One Man’s Dream》。
One World, One Dream. 我们纵观Yanni的音乐创作史,他最早属于改良古典主义,当时他还住在平静的希腊(呵呵,幸亏希腊政府当时没有学美国人贷款);后来到游历世界,融入了世界音乐;再后来他开始广泛运用电子乐器,尝试人的歌声;Yanni使用过流行音乐的曲式,也改编过巴洛克时期的维瓦尔第,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不变是它们的主题和情感。Yanni的音乐绝大多数都是积极的,事实上我并没有听过他写过任何一首悲伤的曲调,这一点他在音乐会的现场也向观众坦白,他一直努力地创作积极正面的音乐。第二点,它的音乐多带有人的情感,例如赠与他的坚强和对他有无私的爱的母亲的Felitsa,还有A Love for Life,A Walk in the Rain;而就算是以客观事物为题的作品,如The End of August,November Sky,我从乐曲中听到的不是客观,而完全是他个人主观的情感。在他这二三十年里,他通过音乐体会过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文化和情感。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为这个miraculous Earth上的人类的丰富而感动,怎能没有这样一个让人温暖欢乐的梦想呢。我们应该理解Yanni,这一纯真而令人振奋的追求。
其实,在音乐会的现场,有一个小细节有点体现了这样的一种融合的感觉。在Yanni对观众讲话的时候,其实观众中很大的一部分是听得懂英文的,而要知道,作为中国人,那么长的时间与Yanni所在的西方文化隔离,现在却以英格兰岛上人的语言而能够顺畅交流,这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
希望,Yanni的梦想成真。希望,New Age能感染更多人类的心灵。
原文链接:http://excuice.eicp.net/?p=143
我之前一直不怎么懂得音乐会价值的精髓,觉得曲目还是录音棚里出来的好听,因为发行在CD中的版本是音乐家一遍遍推敲的结果,制作上肯定比现场的细致。加之在舞台上乐器、效果的限制,以及录音版本先入为主优势,音乐会版本的音乐总有着种种的不及原版改动。现在,虽然我亲身体验了一回现场,感触颇多,但是就与原版的曲目的比较而言,我依然这么认为。
从音乐制作的角度来说,Yanni在现场演奏的不少曲目都已经失去了CD版本里的味道。他在部分曲目中加了次数众多的Solo炫技,这十足让观众过了把瘾,也给了乐队成员表现的机会,但是这些炫技并不是曲目原本内涵的所必需的,因此略显多余。 而乐器的限制在夜莺这首众望所归的曲目里崭露无疑,中国风味的竹笛被换成了女高音,这首先就缺乏了对夜莺那兼有着嘤嘤的韵味与婉转的灵气的叫声的写实的表现。而竹笛和小提琴模仿的那一段便是本曲的精髓,我想并不是Yanni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这个改动定是一个让他难以作出的决定。作为中国风味的曲目的精华,夜莺这次还不仅仅是被在安排上将就了,甚至那个女高音在曲目最核心的部分都没有唱上去。这似乎不能怪罪女高音,因为那段对于她来说实在太高了,而Yanni的其它曲目中人声几乎只有在中高音的范围,想象让中高音人声去模仿鸟鸣,肯定是过于挑战了。总结以上的两个缺陷,Solo虽然多了些,却仍算是与正式的曲目穿插得当,且就其本身也是不错的娱乐;而获得全场观众热烈欢呼的夜莺,但就我的预期而言,的确不是令人十分满意的。
这里说到对于乐曲的改动,我倒是有一些想法。其实这么多年的音乐听过来,仔细研听剖析过的音乐,从古典的现代,从巴洛克到美国乡村音乐,也不下800首了。渐渐我发现,每首曲子,当它被作曲者发布的一刻,作曲者就是对其给予了肯定,这种肯定里面包含对它的信任,这会让乐曲富有了自己的灵魂,使乐曲最终变得完整。无论乐曲有多长,它一定是连贯的,无论作曲者怎么想去在乐曲完成后修改,都会破坏这种连贯,使之丧失灵魂。所以,作曲者对于修改,不能简单的杀死之前的灵魂,而为了使乐曲更加贴近要表达的感情,而是应该引导到乐曲再发展,使之更加符合作曲者的心中的原意。
音乐的制作也应该是一种连贯的过程,它可能是长久积蓄的情感在一个时间用处,但一定是一气喝成的灵感,我不相信断断续续的想法拼凑成的曲段能是什么好音乐。对于这些经验,我在自己的音乐制作尝试里面有所体会。音乐的表达不像是一个利用严密的思维就能解开的数学题,音乐的表达靠的就是能在一瞬间内,对闪过的灵感做到感知和深刻领会,而在下一瞬间里就要将它培育成熟,并且能将这一个人内心的抽象意念,转化成音乐——这一世界共享的语言。音乐女神正是凭借这样区别于理性的方式,培育了一个星球的多样、自由的人类心灵。
然而,以上的评价只是在音乐制作水平的层面上,而说到我的新体验,还真就是这些改动给音乐会带来的现场感。Yanni给我带来的感受并不是他准备好了的蛋糕,到时间只要简简单单拿出来分享。虽然Yanni自己说他是‘prepare’了许多音乐,但是在现场,音乐好像不是现成的,不是Yanni给我们做了一个展示,而是他带领我们去了一次旅行,不仅仅观众身在其中,Yanni也是沉迷在这次旅途里。就也像我之前说的,音乐会现场的音乐有自己灵魂,是音乐带着现场的所有人,包括乐者和听众,去分享一份份情感,寻找一份份共鸣。
在音乐会的前段,Yanni以他经典的姿势――身子面向观众,两只手各在他左右的键盘演奏,给我们带来了一首Truth of Touch里面的Voyage。在高潮的部分,当四组激昂的harmony sequence层层逐渐演进的时候,Yanni在舞台上跳了起来,他又留起来的齐肩卷发在空中翻动。而在此曲结束后,他还是兴奋不已,蹦跳着做到钢琴旁,喘息着对大家说:你们先等一下,我要平静一下。还没等说完,他突然大笑起来,然后努力止住笑,又说:不好意思,我必须有些时间平静一下,因为下面的曲子比较,gentle。结果,这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就让观众和乐队等了他大概两分钟,诺大一个世博文化中心就看他坐在钢琴旁竭力地忍着自己的笑意。
这是真实的Yanni,活力、和善、敏感、真诚,这和我通过照片和作品理解到的Yanni相比,积极的精神还是一样的,但是不像从他的作品里感觉到的那么深沉。可能作品是他经过深思的思想,在平日里则是更加简单一个人。他在舞台上几乎都是蹦跳着,整场音乐会两个多小时,他只在加演前去了一次后台喝了一次水,其它时间都是连续演奏,或是说是讲述他的想法。
一个更加简单的Yanni,这是我通过音乐会的现场获得的新认识。而更加重要的收获,是他主动地向观众倾诉的理念。在演唱会的末尾,加演曲目是全场掌声唯一停下的原因,在一首改编自维瓦尔第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夏》中第三部分的模仿雷暴雨的Storm之后,他示意全场稍作平静。Yanni坐在钢琴旁,用他浑厚的英语对观众说,他曾经听一个宇航员描述在太空里看到的地球。那个宇航员说,在那里看到的地球和地图不同,地球上没有一个个色块,没有国界线。Yanni对观众解释说:“Lines are only in the map, not on the ground.” 他倾诉道:这么多年的音乐创作和演出,是他感受到最深的,就是文化的相融。Yanni希望,终有一天,或许“lines may disappear from the map”,这是他的梦想。最后他为场下千百深思和感动中的观众,演奏了他的名曲《One Man’s Dream》。
One World, One Dream. 我们纵观Yanni的音乐创作史,他最早属于改良古典主义,当时他还住在平静的希腊(呵呵,幸亏希腊政府当时没有学美国人贷款);后来到游历世界,融入了世界音乐;再后来他开始广泛运用电子乐器,尝试人的歌声;Yanni使用过流行音乐的曲式,也改编过巴洛克时期的维瓦尔第,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不变是它们的主题和情感。Yanni的音乐绝大多数都是积极的,事实上我并没有听过他写过任何一首悲伤的曲调,这一点他在音乐会的现场也向观众坦白,他一直努力地创作积极正面的音乐。第二点,它的音乐多带有人的情感,例如赠与他的坚强和对他有无私的爱的母亲的Felitsa,还有A Love for Life,A Walk in the Rain;而就算是以客观事物为题的作品,如The End of August,November Sky,我从乐曲中听到的不是客观,而完全是他个人主观的情感。在他这二三十年里,他通过音乐体会过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文化和情感。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为这个miraculous Earth上的人类的丰富而感动,怎能没有这样一个让人温暖欢乐的梦想呢。我们应该理解Yanni,这一纯真而令人振奋的追求。
其实,在音乐会的现场,有一个小细节有点体现了这样的一种融合的感觉。在Yanni对观众讲话的时候,其实观众中很大的一部分是听得懂英文的,而要知道,作为中国人,那么长的时间与Yanni所在的西方文化隔离,现在却以英格兰岛上人的语言而能够顺畅交流,这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
希望,Yanni的梦想成真。希望,New Age能感染更多人类的心灵。
原文链接:http://excuice.eicp.net/?p=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