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书·吉光片羽之四
不成体统不成篇
收到V的一封纸质的信。
没有打开,把它裱在墙上,面对着自己的书桌。
第一人称寄去的上一封信是表白。
一直不打开这封信。因为这保留了一种悬置的可能:信中可能是任何东西。
首先,基于此,主人公不需要回信:因为对方的上一封信没有被打开,我无法回复。
也许这是期待对方发来一封加急的询问。但主人公很清楚不会有。
其次,这封被裱在墙上的信构成了一种时间的凝固:我们之间来往的信件链在这一刻被冻结【而非断裂】了。这如同火山灰掩住古城或昆虫落入琥珀。但是,只要愿意,停住的时间之车轮随时可以被自己重新开动。
之三,这是一件艺术品。毋庸多言。
之四,这营造了一种自由的幻象:作为叙事主体的我,有在下一秒开启信封的自由;有在小说转折点开启信的自由;也有在小说结束时仍未开启的自由。你陶醉在巨大的自由感组成的流体中,让心脏接受自由波浪一遍又一遍的冲击。为了防守住你的这份自由,你必须做到:将封口用胶带缜密而有预谋地捆绑起来,避免风将其打开。将你的整个宿舍放入保险箱中,然后把钥匙扔掉,避免好奇的学生将其打开——因为信隔着一层内衣般的黄皮纸色情地紧贴在墙上(并渴望情欲般地挤压),而墙只有在保持整个寝室完整的意义上才不可被摧毁。主人公没有选择不自由的自由,出于此义务,主人公必须殚精竭虑每时每刻用尽一切手段捍卫这种自由或其理念的无色透明的幻影。
总之,将这封信裱起来需要达到以下目的:这封信中是答应主角的表白,是她对主角热烈的表白,是冷酷的拒绝,是学校食堂西红柿炒蛋的照片,是土耳其亚细亚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一首极为蹩脚的诗,是广告,其在小说结尾的出现都不构成任何逆转,对情节,对故事发展的终结,对读者的观感,都不构成任何影响。换言之,如果作者在达到这一目的前透支了自由,他就无法偿还了。达到这一目的,则自由;未达到这一目的,则不自由。
这如同通过用3.4cm的麻绳悬吊一本死亡而尚未腐烂的小说来达到施虐癖的快感。
收到V的一封纸质的信。
没有打开,把它裱在墙上,面对着自己的书桌。
第一人称寄去的上一封信是表白。
一直不打开这封信。因为这保留了一种悬置的可能:信中可能是任何东西。
首先,基于此,主人公不需要回信:因为对方的上一封信没有被打开,我无法回复。
也许这是期待对方发来一封加急的询问。但主人公很清楚不会有。
其次,这封被裱在墙上的信构成了一种时间的凝固:我们之间来往的信件链在这一刻被冻结【而非断裂】了。这如同火山灰掩住古城或昆虫落入琥珀。但是,只要愿意,停住的时间之车轮随时可以被自己重新开动。
之三,这是一件艺术品。毋庸多言。
之四,这营造了一种自由的幻象:作为叙事主体的我,有在下一秒开启信封的自由;有在小说转折点开启信的自由;也有在小说结束时仍未开启的自由。你陶醉在巨大的自由感组成的流体中,让心脏接受自由波浪一遍又一遍的冲击。为了防守住你的这份自由,你必须做到:将封口用胶带缜密而有预谋地捆绑起来,避免风将其打开。将你的整个宿舍放入保险箱中,然后把钥匙扔掉,避免好奇的学生将其打开——因为信隔着一层内衣般的黄皮纸色情地紧贴在墙上(并渴望情欲般地挤压),而墙只有在保持整个寝室完整的意义上才不可被摧毁。主人公没有选择不自由的自由,出于此义务,主人公必须殚精竭虑每时每刻用尽一切手段捍卫这种自由或其理念的无色透明的幻影。
总之,将这封信裱起来需要达到以下目的:这封信中是答应主角的表白,是她对主角热烈的表白,是冷酷的拒绝,是学校食堂西红柿炒蛋的照片,是土耳其亚细亚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一首极为蹩脚的诗,是广告,其在小说结尾的出现都不构成任何逆转,对情节,对故事发展的终结,对读者的观感,都不构成任何影响。换言之,如果作者在达到这一目的前透支了自由,他就无法偿还了。达到这一目的,则自由;未达到这一目的,则不自由。
这如同通过用3.4cm的麻绳悬吊一本死亡而尚未腐烂的小说来达到施虐癖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