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缘缘堂随笔》
丰子恺先生曾在《渐》这篇小文中说“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心情”当时读来,深感佩服,在那以前,我还从没察觉如此显而易见,却又幽微深隐的道理已伴我数十载人生,直到先生点破,才恍然大悟,如有所得。
丰子恺先生借这一生活经验,想告诉我们,生活在不经意处早已暗换年华,却少有人知。所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类的惊人之语,迟来顿悟,也往往在质的飞跃之后,也只能为一分一秒,一日一日,一月一月,一年一年的“渐”作一声长叹,来一次告别了。
如果将这句话作表层理解,先生在这里是不是也透露给我们,对“温度”这一感受,我们从来就是过后即忘,不甚理解的?若问100摄氏度的温度具体是什么,除了说很热,很烫之类模糊、似有非有的触感和情绪外,我真想不到有什么比一杯开水更有说服力和表达感,只有当100摄氏度跟肌肤亲密接触之际,顺着表皮神经将它的特殊暗语传至神经末梢,至此,那般无法与外人道哉的温度感受,便明矣,然它并不长期驻扎,一旦温度移除,感受也随之烟消云散。
这样看来,温度实在难以述说,面对诸如上类给具体温度作解释的刁难,我也只能欲说还休,作抓耳挠腮状了。
语言的描述固然不及实际触感来得真切、直达人心,却也并非一无所用。温度已散,感受减弱时,初才于身心游弋跳荡的情绪和记忆大约会保留部分,或明或暗,忽强忽弱,一点点沉积于岁月深处,等待唤醒。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寒岁暮,大雪将至,邀一好友,围炉烤火,喝酒取暖,真乃人生一大乐事,纵然已处暮春,身着单衣,对大雪天的触感几乎没有,但记忆中寒冬难耐的痛苦,清酒浅酌的畅快倒也颇有印象,回过头来,体会诗中或寒或暖的温度,也就不至于困难了。
看吧,不知从何时起,记忆也已储存了温度的基本元素,渐渐地,即使在科学上没有温度的东西,也开始有了温度的表征。情绪是有温度的,如对某某大失所望,常有人说“真让人寒心”,又如父母至亲,眷侣良友的关爱,会令人觉得温暖。就连业已远去的岁月,也能伴着温度冉冉而来。
乍暖还寒,不再仅是肌肤触感,更多了一种姿态。那些随风散去,再难重现的温度感,悄悄地,藏到了别的身体里,敛容整衣后,莲步款款,翩然而至。或如白雪红梅,逆风解意,向隅而开;或如后凋松柏,郁郁苍苍,傲骨铮铮。
温度生长成姿态,袅袅娜娜,亭亭玉立,继而孕为万种情状。憔悴如黄花堆积,翠袖薄衣,独倚修竹。欢快如聒碎莺啼,花影重重。悲壮如都护铁衣冷,纷纷暮雪,孤独如柴门犬吠,风雪归人。
古诗词里的温度常常以色彩,声音,形事,化身而出,从而使原本模糊的触感具象化了,虽不能精确到°,却也内涵更丰富,更有趣味了,凡人所闻声调,所见景色,所触所感,皆能沁人心脾,并于血脉循环中, 使温度与诸形诸事水乳交融,再也分不开彼此。
丰子恺先生借这一生活经验,想告诉我们,生活在不经意处早已暗换年华,却少有人知。所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类的惊人之语,迟来顿悟,也往往在质的飞跃之后,也只能为一分一秒,一日一日,一月一月,一年一年的“渐”作一声长叹,来一次告别了。
如果将这句话作表层理解,先生在这里是不是也透露给我们,对“温度”这一感受,我们从来就是过后即忘,不甚理解的?若问100摄氏度的温度具体是什么,除了说很热,很烫之类模糊、似有非有的触感和情绪外,我真想不到有什么比一杯开水更有说服力和表达感,只有当100摄氏度跟肌肤亲密接触之际,顺着表皮神经将它的特殊暗语传至神经末梢,至此,那般无法与外人道哉的温度感受,便明矣,然它并不长期驻扎,一旦温度移除,感受也随之烟消云散。
这样看来,温度实在难以述说,面对诸如上类给具体温度作解释的刁难,我也只能欲说还休,作抓耳挠腮状了。
语言的描述固然不及实际触感来得真切、直达人心,却也并非一无所用。温度已散,感受减弱时,初才于身心游弋跳荡的情绪和记忆大约会保留部分,或明或暗,忽强忽弱,一点点沉积于岁月深处,等待唤醒。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寒岁暮,大雪将至,邀一好友,围炉烤火,喝酒取暖,真乃人生一大乐事,纵然已处暮春,身着单衣,对大雪天的触感几乎没有,但记忆中寒冬难耐的痛苦,清酒浅酌的畅快倒也颇有印象,回过头来,体会诗中或寒或暖的温度,也就不至于困难了。
看吧,不知从何时起,记忆也已储存了温度的基本元素,渐渐地,即使在科学上没有温度的东西,也开始有了温度的表征。情绪是有温度的,如对某某大失所望,常有人说“真让人寒心”,又如父母至亲,眷侣良友的关爱,会令人觉得温暖。就连业已远去的岁月,也能伴着温度冉冉而来。
乍暖还寒,不再仅是肌肤触感,更多了一种姿态。那些随风散去,再难重现的温度感,悄悄地,藏到了别的身体里,敛容整衣后,莲步款款,翩然而至。或如白雪红梅,逆风解意,向隅而开;或如后凋松柏,郁郁苍苍,傲骨铮铮。
温度生长成姿态,袅袅娜娜,亭亭玉立,继而孕为万种情状。憔悴如黄花堆积,翠袖薄衣,独倚修竹。欢快如聒碎莺啼,花影重重。悲壮如都护铁衣冷,纷纷暮雪,孤独如柴门犬吠,风雪归人。
古诗词里的温度常常以色彩,声音,形事,化身而出,从而使原本模糊的触感具象化了,虽不能精确到°,却也内涵更丰富,更有趣味了,凡人所闻声调,所见景色,所触所感,皆能沁人心脾,并于血脉循环中, 使温度与诸形诸事水乳交融,再也分不开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