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对吃青菜有什么伤害
邹静之,吃肉对吃青菜有什么伤害
文/木叶
初闻邹静之的时候,他是诗人,还是《诗刊》的编辑;对话邹静之的时候,人称编剧,除了影视,还染指舞台剧。
对话时,《千里走单骑》口碑正佳,待整理、刊出,大家已忙着把时间批发给年货了。
中间经历了一次修改,采访稿发了过去,很快便返回。改得很少,细微之处显露性情。记得较清楚的一个地方是,问他:你曾表示很佩服能驾驭多种文体的老舍先生,那么哪些人对你的诗歌和剧本写作真正构成了影响呢?答曰:“我不想在这儿给大家留一长串名单,再说每个时期都不一样。这问题没什么想象力。乏味,没法儿回答,就好比问你最喜欢的女人……”
这的确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问题,却颇考验答者的想象力。邹静之举了倾心的女子的例子,是的,一定要给爱划定 “师承”、一一罗列吗?不仅不讨好,而且一点不浪漫。
影片中高仓健所饰父亲是个“一根筋”,据说在日本叫“一途”,一条道走到底。但是邹静之绝非那种人,他是一个懂得拐弯的人。祖籍江西、长于北京、锻炼于北大荒、河南,自认在三十岁之前把所有的苦都受了,然后写诗、写歌,编剧、编故事。
从写诗到连续剧,工程大了,身价高了;从电视剧到电影编剧,工程小了,声名响了。 “中国第一编剧”之光环悄然加身,这不是坏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寂寞亦非从文者的初衷。
关于影视创作的区别,所见最漂亮的比喻便来自此君,但不知他还持此观点否?当初是这么说的:电视剧是你到人家去做客,可以边打毛衣边看电视,一切随意;电影则好比你请人家到自己家里,灯一关什么都不能做。
那么诗歌呢?
不妨听听他讲过的另一个故事:在纸上画一个半圆和一条横线,中学生会解释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大学生会解释为360度被一条直线平分,而在上幼儿园的孩子眼中很可能为:这是我爷爷在沙发上看报纸时的后脑勺。
最后一句是戏剧,亦是颇真的诗。
邹静之在京城的大街上走着,遇见一些诗意,一些故事,一些快慰与忧伤……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他搀进了传统相声的捧哏、逗哏、抖包袱等手法;《千里走单骑》则用一个故事讲另一个故事,老谋子从前没玩过;《赤壁之战》,他不说,我们不知,有一点是肯定的,戏就是戏,史学家如果被气死了,那只能怪他在一开始便未搞清《三国志》是历史,《三国演义》是演义,而更漫长的流转尚在后面。
木叶:先谈谈在《诗刊》工作的情况和感受吧?改做编剧,不会是觉得当下写诗太寂寞了吧?
■邹静之:我是1987年去的《诗刊》,2004年离开。编诗,写诗,发现新人,主持过好几届青春诗会,一些默默无闻的诗人后来都成了大腕。
我约三十岁才写诗,写了很多,现在还感动,迷恋那种状态,自己觉得最好的有《达尔罕的月亮》等。
不是诗不写了,才写散文、做编剧,我涉猎很多,影视剧、舞台剧都写过,还写过很多歌词,就是没写过相声、大鼓什么的。
我就是在写作。如果有些人非得说我是写诗不挣钱才写别的,那人家也可以这么想。首先我觉得能挣钱没什么不好,再有电视剧也不是想写就能写的。写电视剧也并不简单,起初,也认为电视剧容易写,我越写越尊重电视剧,真能做到让别人喜欢,尤其是“会心”,非常难。刚开始也羞于说自己在写电视剧,现在坦然了,文体没有高下之分,你把臭豆腐做好跟把鲍鱼做好没什么不同……并不是说你学哲学就高人一等,你要跟那些学哲学的人比,就像上海菜跟上海菜比,四川菜跟四川菜比,你不能把上海菜跟四川菜比。
你似乎对大众化的东西抱以宽容而富有历史感的态度。
■:大众化的东西绝对是好的。相声大师郭德纲说过,死一百个指手划脚的人他不心疼,死一个老艺术家太可惜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那些当初可都是说书人的话本,关汉卿的元杂剧也是大众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曾在街头演,谁敢说大众的东西不好?难道他不是大众中的一个吗?
现在艺术学院的很多教育,千方百计想跟大众区分开来。
一些人过于自恋,我是视大众为上帝的。原来曾说是迎合大众,这么说像是觉得自己高,要迎合,而我觉得观众比我高,我尊崇观众。
小说家写剧本的还算不少,但诗人写的就少了,写出名堂的就更少之又少,自认优势在哪里呢?
■:就是认真,能吃苦。(但这样的人很多啊?)我对生活观察的视角不一样,我善于讲故事,从当初在北大荒时开始就爱讲,语速很慢,但是吸引人。
我经历过饥饿、劳动、苦难,饥寒交迫过。
态度决定一切,就像米卢的意思,我是快乐写作。迷恋一个东西,你去做,那它养你;不喜欢不迷恋一个东西但还是硬得去做,那它害你。
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写诗对你剧本创作的滋养,如诗意、简洁、准确等,那么写剧本有没有给诗歌创作带来灵感或伤害呢?
■:没有。吃肉对吃青菜有什么伤害?像维护贞操一样的人维护着一种文体的写作才会觉得受伤害。
福克纳写了十多个电影剧本,马尔克斯也写过电影……有人站在悲壮和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别人,我看像是另一种的欺世盗名。
写剧本是正常的,我一直在写,不是干别的。关键看的是气度和左右的能力。有个大诗人当年说过“文章小道”(疑为曹植所言“辞赋小道”,鲁迅曾转述为“文章小道”),这要是让那些写散文的人听了可能会气死。
你的语言有着幽默的一面,自己在生活中幽默吗?又是怎么看待幽默的?
■:肯定是一个幽默的人,要不然不会写出《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些戏来,但我认为的幽默“是欢乐和忧伤的综合”,这是王尔德的话,你看卓别林《都市之光》里的流浪汉和卖花女郎都是那样的。
幽默不是搞笑,不是胳肢你,一个幽默的人不一定是欢乐的人。
《五月槐花香》看到后面,有人说太狠了,太悲了,其实我写的是正常的生活。还有《千里走单骑》,写的不仅仅是父子之情,是无奈。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来追求幸福的,但最终要走向死亡,每一天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
严格地说,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纵观几部连续剧和你对《赤壁之战》的定位,觉得你一直站在虚构和后现代的一边,具体是怎么看“历史剧”的?
■:我知道你想用“戏说”这个词,戏说有什么不好。这也不是现在才发明的,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有这种“后现代”的戏。就说《三国演义》吧,你看史书《三国志》里面哪有借东风啊,也没空城计,十几丈高的城……你听过古琴没有?别说城墙这么高,就是在一个屋子里也得仔细听,墙那么高,底下老远的人怎么能听得出诸葛孔明的心绪来?还有传统相声中有一个模式叫“八大棍”找来看看就全明白了。
张艺谋说你让他看到了“曙光”,那么从合作之初到影片上映后,你对他的感觉有什么转变吗?
■:为什么要转变呢?
大家知道你喜欢古玩,也写了相关的作品,此外生活中还有什么爱好?
■:最大的乐趣就是听歌剧。
有了“金牌编剧”的声名,在文学创作上还有什么雄心?是否想回去再写诗歌和小说呢?
■:人是想回归就能回归的吗?自古小说也不是正宗,甚至曾不入流,我们说的几大名著当年也就是说书人的话本。
我这个人很随意,也许明年就去写小说了,也许不会。
我现在还写诗啊,比如非典时期写了两首,一首叫《洗手》,一首叫《出租车司机老王对我说》,到处在转载。
写诗,我不想为了坚持而撑着。歌剧《夜宴》、话剧《操场》《我爱桃花》,跟诗区别不大。不是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样:你现在阔了,不吃窝头了吧?
我就是热爱写作,爱讲故事,我写作不是为了改善生活的,那样想的人一定写不好。我不会干别的。当初诗歌曾发表不了,不也一直在写吗?
写作成了我生活最大的一部分,也变成了我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了,就是这样。
2006 1 19
文/木叶
初闻邹静之的时候,他是诗人,还是《诗刊》的编辑;对话邹静之的时候,人称编剧,除了影视,还染指舞台剧。
对话时,《千里走单骑》口碑正佳,待整理、刊出,大家已忙着把时间批发给年货了。
中间经历了一次修改,采访稿发了过去,很快便返回。改得很少,细微之处显露性情。记得较清楚的一个地方是,问他:你曾表示很佩服能驾驭多种文体的老舍先生,那么哪些人对你的诗歌和剧本写作真正构成了影响呢?答曰:“我不想在这儿给大家留一长串名单,再说每个时期都不一样。这问题没什么想象力。乏味,没法儿回答,就好比问你最喜欢的女人……”
这的确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问题,却颇考验答者的想象力。邹静之举了倾心的女子的例子,是的,一定要给爱划定 “师承”、一一罗列吗?不仅不讨好,而且一点不浪漫。
影片中高仓健所饰父亲是个“一根筋”,据说在日本叫“一途”,一条道走到底。但是邹静之绝非那种人,他是一个懂得拐弯的人。祖籍江西、长于北京、锻炼于北大荒、河南,自认在三十岁之前把所有的苦都受了,然后写诗、写歌,编剧、编故事。
从写诗到连续剧,工程大了,身价高了;从电视剧到电影编剧,工程小了,声名响了。 “中国第一编剧”之光环悄然加身,这不是坏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寂寞亦非从文者的初衷。
关于影视创作的区别,所见最漂亮的比喻便来自此君,但不知他还持此观点否?当初是这么说的:电视剧是你到人家去做客,可以边打毛衣边看电视,一切随意;电影则好比你请人家到自己家里,灯一关什么都不能做。
那么诗歌呢?
不妨听听他讲过的另一个故事:在纸上画一个半圆和一条横线,中学生会解释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大学生会解释为360度被一条直线平分,而在上幼儿园的孩子眼中很可能为:这是我爷爷在沙发上看报纸时的后脑勺。
最后一句是戏剧,亦是颇真的诗。
邹静之在京城的大街上走着,遇见一些诗意,一些故事,一些快慰与忧伤……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他搀进了传统相声的捧哏、逗哏、抖包袱等手法;《千里走单骑》则用一个故事讲另一个故事,老谋子从前没玩过;《赤壁之战》,他不说,我们不知,有一点是肯定的,戏就是戏,史学家如果被气死了,那只能怪他在一开始便未搞清《三国志》是历史,《三国演义》是演义,而更漫长的流转尚在后面。
木叶:先谈谈在《诗刊》工作的情况和感受吧?改做编剧,不会是觉得当下写诗太寂寞了吧?
■邹静之:我是1987年去的《诗刊》,2004年离开。编诗,写诗,发现新人,主持过好几届青春诗会,一些默默无闻的诗人后来都成了大腕。
我约三十岁才写诗,写了很多,现在还感动,迷恋那种状态,自己觉得最好的有《达尔罕的月亮》等。
不是诗不写了,才写散文、做编剧,我涉猎很多,影视剧、舞台剧都写过,还写过很多歌词,就是没写过相声、大鼓什么的。
我就是在写作。如果有些人非得说我是写诗不挣钱才写别的,那人家也可以这么想。首先我觉得能挣钱没什么不好,再有电视剧也不是想写就能写的。写电视剧也并不简单,起初,也认为电视剧容易写,我越写越尊重电视剧,真能做到让别人喜欢,尤其是“会心”,非常难。刚开始也羞于说自己在写电视剧,现在坦然了,文体没有高下之分,你把臭豆腐做好跟把鲍鱼做好没什么不同……并不是说你学哲学就高人一等,你要跟那些学哲学的人比,就像上海菜跟上海菜比,四川菜跟四川菜比,你不能把上海菜跟四川菜比。
你似乎对大众化的东西抱以宽容而富有历史感的态度。
■:大众化的东西绝对是好的。相声大师郭德纲说过,死一百个指手划脚的人他不心疼,死一个老艺术家太可惜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那些当初可都是说书人的话本,关汉卿的元杂剧也是大众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曾在街头演,谁敢说大众的东西不好?难道他不是大众中的一个吗?
现在艺术学院的很多教育,千方百计想跟大众区分开来。
一些人过于自恋,我是视大众为上帝的。原来曾说是迎合大众,这么说像是觉得自己高,要迎合,而我觉得观众比我高,我尊崇观众。
小说家写剧本的还算不少,但诗人写的就少了,写出名堂的就更少之又少,自认优势在哪里呢?
■:就是认真,能吃苦。(但这样的人很多啊?)我对生活观察的视角不一样,我善于讲故事,从当初在北大荒时开始就爱讲,语速很慢,但是吸引人。
我经历过饥饿、劳动、苦难,饥寒交迫过。
态度决定一切,就像米卢的意思,我是快乐写作。迷恋一个东西,你去做,那它养你;不喜欢不迷恋一个东西但还是硬得去做,那它害你。
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写诗对你剧本创作的滋养,如诗意、简洁、准确等,那么写剧本有没有给诗歌创作带来灵感或伤害呢?
■:没有。吃肉对吃青菜有什么伤害?像维护贞操一样的人维护着一种文体的写作才会觉得受伤害。
福克纳写了十多个电影剧本,马尔克斯也写过电影……有人站在悲壮和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别人,我看像是另一种的欺世盗名。
写剧本是正常的,我一直在写,不是干别的。关键看的是气度和左右的能力。有个大诗人当年说过“文章小道”(疑为曹植所言“辞赋小道”,鲁迅曾转述为“文章小道”),这要是让那些写散文的人听了可能会气死。
你的语言有着幽默的一面,自己在生活中幽默吗?又是怎么看待幽默的?
■:肯定是一个幽默的人,要不然不会写出《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些戏来,但我认为的幽默“是欢乐和忧伤的综合”,这是王尔德的话,你看卓别林《都市之光》里的流浪汉和卖花女郎都是那样的。
幽默不是搞笑,不是胳肢你,一个幽默的人不一定是欢乐的人。
《五月槐花香》看到后面,有人说太狠了,太悲了,其实我写的是正常的生活。还有《千里走单骑》,写的不仅仅是父子之情,是无奈。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来追求幸福的,但最终要走向死亡,每一天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
严格地说,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纵观几部连续剧和你对《赤壁之战》的定位,觉得你一直站在虚构和后现代的一边,具体是怎么看“历史剧”的?
■:我知道你想用“戏说”这个词,戏说有什么不好。这也不是现在才发明的,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有这种“后现代”的戏。就说《三国演义》吧,你看史书《三国志》里面哪有借东风啊,也没空城计,十几丈高的城……你听过古琴没有?别说城墙这么高,就是在一个屋子里也得仔细听,墙那么高,底下老远的人怎么能听得出诸葛孔明的心绪来?还有传统相声中有一个模式叫“八大棍”找来看看就全明白了。
张艺谋说你让他看到了“曙光”,那么从合作之初到影片上映后,你对他的感觉有什么转变吗?
■:为什么要转变呢?
大家知道你喜欢古玩,也写了相关的作品,此外生活中还有什么爱好?
■:最大的乐趣就是听歌剧。
有了“金牌编剧”的声名,在文学创作上还有什么雄心?是否想回去再写诗歌和小说呢?
■:人是想回归就能回归的吗?自古小说也不是正宗,甚至曾不入流,我们说的几大名著当年也就是说书人的话本。
我这个人很随意,也许明年就去写小说了,也许不会。
我现在还写诗啊,比如非典时期写了两首,一首叫《洗手》,一首叫《出租车司机老王对我说》,到处在转载。
写诗,我不想为了坚持而撑着。歌剧《夜宴》、话剧《操场》《我爱桃花》,跟诗区别不大。不是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样:你现在阔了,不吃窝头了吧?
我就是热爱写作,爱讲故事,我写作不是为了改善生活的,那样想的人一定写不好。我不会干别的。当初诗歌曾发表不了,不也一直在写吗?
写作成了我生活最大的一部分,也变成了我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了,就是这样。
2006 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