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十人短评之九:靳华
为靳华的摄影写作的这段时间,接连发生了波士顿的爆炸,雅安地震。这些突发的灾难导致我不得不停下所写,所思。在生死的面前,人忽然被放进一个更本质的情境。罗马书里保罗写道,按照定命,人必有一死。而死,却成为生者的动力。在一切灾难发生过后,我又一次阅读靳华的摄影,她的大家庭,她所拍摄的枯朽草药的肌理,似乎都在诉说由死而生,向死而生的事。
摄影者描述生命的方式有两种:即对生命的直接描述;或对于非生命的间接描述。前者如狄尔泰所言,“生命,只有生命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而后者是海德格尔哲学中Sein-zum-Tode(向死而存者)的直观反映。靳华的作品中,《大家庭》系列的照片侧重前者,《中药》则是后者。
靳华说,“《大家庭》是我发自内心特别想做得一组作品,甚至无关于摄影、艺术、社会学等。”诚然,失去父母的靳华,所期待的是回到原点,她也的确这样做了,她回到河北的亲人家中,回到上海的姐妹家中,回到那些有着共同生命纽带的地方。
和生命有关的摄影无关乎好坏。它们如此不同,如同川岛小鸟的未來ちゃん,如同坎宁安豁嘴的老人。我们无法称满脸鼻涕的未来为不美,也无法称坎宁安照片中那位老化学家嘴中的豁口为丑陋。这是因为当生命的律作为照片中的主宰时,善恶(即好坏)的律成为屈从,美丑被更高的律归一,拉高。
对靳华,我问她,你最喜爱自己的一组或一张摄影作品是什么。靳华回答,她母亲病重的时候,她曾用宝丽来相机拍摄了一张母亲的背影,画面模糊,这是“非作品”的摄影。
是的,人无法独立于生命存在,更无法独立于生命产生心思、意志与情感,及上述一切衍生物。摄影更无法脱离生命,成为一种孤立隔绝的美。说到底,摄影的美乃是两种美的投射。首先是摄影者美感自觉的投射;其次是被拍摄对象之美的被动投射。而这两样投射,不可避免地,牵涉生命活动。没有死的摄影,正如没有灭亡(敌对生命)的美。
砚山上,羊公碑刻着: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羊公接着感慨,可悲可悲。摄影作品亦同此理,一切丧失,都是这世界程序的一部分。世物一经使用,就都败坏了。但感谢神,因信,我们知道这并非万物的终局。
靳华最近一组摄影《中药》,是经历了亲人的丧亡,家庭的丧失,自己身体健康的亏损后,在中药缓慢而有效的治疗下,她借着摄影重新的审视。放大中,她审视观察药材的机理,似乎是一个崭新的世界,那里纯洁丰富。这些原本有生命之物,有一天(或早或晚)不能回避地,将被收割采集,经过熬炼的火炉,成为医治,修复,并延续生命的。—这听来实在熟悉,就是基督信仰中死而复活的精义。“在朽坏中所种的,在不朽坏中复活;在羞辱中所种的,在荣耀中复活;在软弱中所种的,在能力中复活。”
一度,我非常犹豫如何描述靳华双亲的变故。直到小南给我看到一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今日的描写。报道中这样写道:“隔离区内有至少5个狼群,总数不少于30头。他的相机镜头记录下两只野狼在普里皮亚季镇中心列宁大街上散步,一头野猪带领一群小猪仔穿过足球场,白尾鹰在电站冷却池上空盘旋。” 27年前,首批在灾难中穿着沉重铅衣的殉难者,无法想象这样一幕。死啊,你的得胜在那里?死啊,你的毒刺在那里?如经上所记,“死被吞灭而致成得胜”。赐生命之灵的律的强大,胜过一切死霾。
死亡,瘟疫,战争,它们收割我们,采集我们,熬炼我们。无人幸免。那么有谁是那经过过程的复活得胜之子?终究如何能成为这式微世代亟需的药材,就是那能修复生命的?
借着经历在她个人生命轨迹中这些出死入生的过程,靳华产生并完成了其艺术的内涵。我愿更乐观的说,借着出死入生的过程,一个正确的,有分量的创作者也被产生出来。甚至因内在的信仰和神话语的应许,我信,各方言各民族各邦国也终究如此。整个人类终究如此。
“祂是各样怜悯的父、一切安慰的神。祂在我们一切的患难中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自己从神所受的安慰,安慰那些在各样患难中的人。”(林后1:3-4)—使我们,不管是人还是作品,都具备药的实际。
南安仓
2013年雅安地震后
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原文链接:http://lambcan.com/press/?p=1092
摄影者描述生命的方式有两种:即对生命的直接描述;或对于非生命的间接描述。前者如狄尔泰所言,“生命,只有生命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而后者是海德格尔哲学中Sein-zum-Tode(向死而存者)的直观反映。靳华的作品中,《大家庭》系列的照片侧重前者,《中药》则是后者。
靳华说,“《大家庭》是我发自内心特别想做得一组作品,甚至无关于摄影、艺术、社会学等。”诚然,失去父母的靳华,所期待的是回到原点,她也的确这样做了,她回到河北的亲人家中,回到上海的姐妹家中,回到那些有着共同生命纽带的地方。
和生命有关的摄影无关乎好坏。它们如此不同,如同川岛小鸟的未來ちゃん,如同坎宁安豁嘴的老人。我们无法称满脸鼻涕的未来为不美,也无法称坎宁安照片中那位老化学家嘴中的豁口为丑陋。这是因为当生命的律作为照片中的主宰时,善恶(即好坏)的律成为屈从,美丑被更高的律归一,拉高。
对靳华,我问她,你最喜爱自己的一组或一张摄影作品是什么。靳华回答,她母亲病重的时候,她曾用宝丽来相机拍摄了一张母亲的背影,画面模糊,这是“非作品”的摄影。
是的,人无法独立于生命存在,更无法独立于生命产生心思、意志与情感,及上述一切衍生物。摄影更无法脱离生命,成为一种孤立隔绝的美。说到底,摄影的美乃是两种美的投射。首先是摄影者美感自觉的投射;其次是被拍摄对象之美的被动投射。而这两样投射,不可避免地,牵涉生命活动。没有死的摄影,正如没有灭亡(敌对生命)的美。
砚山上,羊公碑刻着: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羊公接着感慨,可悲可悲。摄影作品亦同此理,一切丧失,都是这世界程序的一部分。世物一经使用,就都败坏了。但感谢神,因信,我们知道这并非万物的终局。
靳华最近一组摄影《中药》,是经历了亲人的丧亡,家庭的丧失,自己身体健康的亏损后,在中药缓慢而有效的治疗下,她借着摄影重新的审视。放大中,她审视观察药材的机理,似乎是一个崭新的世界,那里纯洁丰富。这些原本有生命之物,有一天(或早或晚)不能回避地,将被收割采集,经过熬炼的火炉,成为医治,修复,并延续生命的。—这听来实在熟悉,就是基督信仰中死而复活的精义。“在朽坏中所种的,在不朽坏中复活;在羞辱中所种的,在荣耀中复活;在软弱中所种的,在能力中复活。”
一度,我非常犹豫如何描述靳华双亲的变故。直到小南给我看到一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今日的描写。报道中这样写道:“隔离区内有至少5个狼群,总数不少于30头。他的相机镜头记录下两只野狼在普里皮亚季镇中心列宁大街上散步,一头野猪带领一群小猪仔穿过足球场,白尾鹰在电站冷却池上空盘旋。” 27年前,首批在灾难中穿着沉重铅衣的殉难者,无法想象这样一幕。死啊,你的得胜在那里?死啊,你的毒刺在那里?如经上所记,“死被吞灭而致成得胜”。赐生命之灵的律的强大,胜过一切死霾。
死亡,瘟疫,战争,它们收割我们,采集我们,熬炼我们。无人幸免。那么有谁是那经过过程的复活得胜之子?终究如何能成为这式微世代亟需的药材,就是那能修复生命的?
借着经历在她个人生命轨迹中这些出死入生的过程,靳华产生并完成了其艺术的内涵。我愿更乐观的说,借着出死入生的过程,一个正确的,有分量的创作者也被产生出来。甚至因内在的信仰和神话语的应许,我信,各方言各民族各邦国也终究如此。整个人类终究如此。
“祂是各样怜悯的父、一切安慰的神。祂在我们一切的患难中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自己从神所受的安慰,安慰那些在各样患难中的人。”(林后1:3-4)—使我们,不管是人还是作品,都具备药的实际。
南安仓
2013年雅安地震后
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原文链接:http://lambcan.com/press/?p=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