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春
刚生孩子的时候,我们两家住得很近,天好的时候,家里的老人就把孩子放在小车里推到小区的广场上去晒太阳。我婆婆和小付的妈妈是同乡,年龄也差不多大,老人们远离家乡,说话口音很重别人也听不懂,难免孤寂,遇见老乡自然就走动得勤。天底下的老太太大概都一样,她俩每天在一起带孩子,各自数落自己的儿媳或者女儿是如何的让人生气,最后在羡慕对方家的孝顺中愉快地道别。于是,我们都知道了很多对方的故事,了解彼此的为人,见面的时候嘻嘻哈哈传递一下老太太们说的闲话,就这么认识了。
那时的她研究生刚毕业不久,在一家研究院工作,有着南方姑娘的水灵和勤快,皮肤雪白粉嫩得像杯冰淇淋,好像伸手捏一下就化开了。她老公是她中学同学,黑黑瘦瘦的不善言谈,小付就是为了追随他才考到北京读研并最终留下来的。后来,他的公司日见起色,她索性就辞了工专心在家相夫教子,有时间去山里的别墅种些新鲜蔬菜和花花草草带给我们。
和她在一起我常常觉得很惭愧:我是一个粗心的妈妈,只会放养孩子,不会随时关注她出汗没有,吃了多少,喝水多少……关于孩子上学、择校、课外班等等的消息,我几乎一无所知,都是她告诉我的。两个孩子一起长大,是最亲近的闺蜜,从来没有闹过一点小别扭。妞大大咧咧像棵田野里的小树,那个小美女唱歌、跳舞、弹琴、画画无所不能,从重点小学一路升到炙手可热的重点中学。
那天一早刚上班就收到她的短信:我在你楼下,你能下来和我聊聊吗?
我收拾一下匆匆下楼,等了一会儿,远远地见她走过来,几乎无法相认。我们才半年多没见,她一下变得像个小老太太,很憔悴,整张脸都有些浮肿,头发随便揪了一下,明明已是暮春时节,还穿一件早就过时了的黑棉袄,臃肿得很。见到我,还没说话,她的眼圈就红了。
马路对面有家肯德基,我们找张靠窗的桌子坐下,我从办公室给她带了蛋糕,又点了杯热的豆浆让她暖暖,等她镇定下来。
这几年我曾陆陆续续听她讲过一点他精神的反常,并没有特别放在心上,总觉得她多年困在家庭,局限于丈夫和孩子,自然盯得太紧,每个人都有情绪极端的时候,可能小题大做了。她女儿进入青春期叛逆得很,我和妞讨论过这个问题,妞说,“小付阿姨太唠叨了,不知道她家那两个人怎么受得了,如果换做我,我也会很叛逆!”我把这话说给她听,劝她放轻松些,她不置可否。
她说,几家医院都已经确诊,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狂躁和抑郁交替,总有被迫害的幻觉,发作的间隔期越来越短,症状也越来越重。他不肯就医,也没有人相信她的话,婆家为此闹翻了脸……听她讲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寒气从心底冒出来,让我阵阵发冷,过去那些噩梦般的日子重现眼前。我特别明白她的感受,和我们朝夕相处的一个人,自以为非常熟悉和明了,有一天却发现,他的内心世界如此黑暗粘稠,你深陷其中,像沼泽快淹到脖子,想挣扎动弹不了,想呼救却发不出声音,完全没有方向,没有一丝光亮,就连恐惧和绝望都要被那粘稠吸走了。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本份的好男人,性格温和,事业有成,顾家,没有不良嗜好,也不参加无谓的应酬。那一年我家逢变故,他打电话来要接妞出去玩,我简要告诉他家里的事情,请他小心待妞。小付后来告诉我,挂了电话他停车路边,浑身颤抖不已,泪流满面,很久不能平复,把她都吓坏了。以后每一年妞的生日他都记得,早早吩咐订餐厅请我们吃饭,带了俩闺女出去玩。过年的时候他打电话给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年货,我让办公室的人送给你……”结果一直装到我车的后备箱都塞不下。
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个善良的男人的另一面是这样,这个家要靠什么支撑下去。她说,我想过无数结局,下过很多次决心,可是,我放不了手,我太爱这个男人了,我离不开他,要崩溃了。姐姐,我来找你,就是想知道,你们现在这么阳光,是怎么走过来的?
这是我最不愿意提的话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想了想,说,人都羡慕贼吃肉,看不到贼挨打。这事换做我,可能就自己扛下来了。这是个极大的隐痛,放在任何一个男人身上都不愿意被别人知晓,你搞得人人皆知,他就越发抵触了。不如就放在两个人之间,慢慢做工作,也许他会听从你去治疗。如果你尽了最大努力他都不肯,也就只好随他去吧,天塌下来也得过好你自己的日子,毕竟孩子还小。
她很惶惑地说,我也想能够独立,这样下去家里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可是,离开社会这么多年了,工作也很难找,我还能干什么呢?
这是十来年间我们谈过无数次的话题,每次都以这句话告终,没了下文。窗外阳光灿烂,白的玉兰粉的桃花黄的迎春都开得正艳,我们面前的豆浆没喝多少,却已经凉了。
我反复衡量,不知道怎样能帮到她,或者如她所愿去找他开解。也许是逃避,内心里极不愿意再次进入一个这样混沌的精神世界去探究、纠缠;也许是想保全他的自尊。这是个什么样的世道,有那么多的女人活到中年生活里只剩下两个亲人,却发现彼此无法依靠,又寻不到帮助,每一双伸出的手都不会是救命稻草。有几个人能够好好地走出来呢?我看着她,想,难道这就是命运吗?
曾经有人对我说,无能为力的时候就视而不见。可是,我修炼不到无动于衷,我觉得自己很自私而冷酷。
那块蛋糕她一直没有动,离开的时候我说,不要了吧。她找来一张餐巾纸仔细地把它包好,放进包里。后来她说,那就是她那一天唯一吃下去的食物。而他也许是为了逃避,已经在外地出差很久很久了。
劝君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那时的她研究生刚毕业不久,在一家研究院工作,有着南方姑娘的水灵和勤快,皮肤雪白粉嫩得像杯冰淇淋,好像伸手捏一下就化开了。她老公是她中学同学,黑黑瘦瘦的不善言谈,小付就是为了追随他才考到北京读研并最终留下来的。后来,他的公司日见起色,她索性就辞了工专心在家相夫教子,有时间去山里的别墅种些新鲜蔬菜和花花草草带给我们。
和她在一起我常常觉得很惭愧:我是一个粗心的妈妈,只会放养孩子,不会随时关注她出汗没有,吃了多少,喝水多少……关于孩子上学、择校、课外班等等的消息,我几乎一无所知,都是她告诉我的。两个孩子一起长大,是最亲近的闺蜜,从来没有闹过一点小别扭。妞大大咧咧像棵田野里的小树,那个小美女唱歌、跳舞、弹琴、画画无所不能,从重点小学一路升到炙手可热的重点中学。
那天一早刚上班就收到她的短信:我在你楼下,你能下来和我聊聊吗?
我收拾一下匆匆下楼,等了一会儿,远远地见她走过来,几乎无法相认。我们才半年多没见,她一下变得像个小老太太,很憔悴,整张脸都有些浮肿,头发随便揪了一下,明明已是暮春时节,还穿一件早就过时了的黑棉袄,臃肿得很。见到我,还没说话,她的眼圈就红了。
马路对面有家肯德基,我们找张靠窗的桌子坐下,我从办公室给她带了蛋糕,又点了杯热的豆浆让她暖暖,等她镇定下来。
这几年我曾陆陆续续听她讲过一点他精神的反常,并没有特别放在心上,总觉得她多年困在家庭,局限于丈夫和孩子,自然盯得太紧,每个人都有情绪极端的时候,可能小题大做了。她女儿进入青春期叛逆得很,我和妞讨论过这个问题,妞说,“小付阿姨太唠叨了,不知道她家那两个人怎么受得了,如果换做我,我也会很叛逆!”我把这话说给她听,劝她放轻松些,她不置可否。
她说,几家医院都已经确诊,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狂躁和抑郁交替,总有被迫害的幻觉,发作的间隔期越来越短,症状也越来越重。他不肯就医,也没有人相信她的话,婆家为此闹翻了脸……听她讲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寒气从心底冒出来,让我阵阵发冷,过去那些噩梦般的日子重现眼前。我特别明白她的感受,和我们朝夕相处的一个人,自以为非常熟悉和明了,有一天却发现,他的内心世界如此黑暗粘稠,你深陷其中,像沼泽快淹到脖子,想挣扎动弹不了,想呼救却发不出声音,完全没有方向,没有一丝光亮,就连恐惧和绝望都要被那粘稠吸走了。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本份的好男人,性格温和,事业有成,顾家,没有不良嗜好,也不参加无谓的应酬。那一年我家逢变故,他打电话来要接妞出去玩,我简要告诉他家里的事情,请他小心待妞。小付后来告诉我,挂了电话他停车路边,浑身颤抖不已,泪流满面,很久不能平复,把她都吓坏了。以后每一年妞的生日他都记得,早早吩咐订餐厅请我们吃饭,带了俩闺女出去玩。过年的时候他打电话给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年货,我让办公室的人送给你……”结果一直装到我车的后备箱都塞不下。
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个善良的男人的另一面是这样,这个家要靠什么支撑下去。她说,我想过无数结局,下过很多次决心,可是,我放不了手,我太爱这个男人了,我离不开他,要崩溃了。姐姐,我来找你,就是想知道,你们现在这么阳光,是怎么走过来的?
这是我最不愿意提的话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想了想,说,人都羡慕贼吃肉,看不到贼挨打。这事换做我,可能就自己扛下来了。这是个极大的隐痛,放在任何一个男人身上都不愿意被别人知晓,你搞得人人皆知,他就越发抵触了。不如就放在两个人之间,慢慢做工作,也许他会听从你去治疗。如果你尽了最大努力他都不肯,也就只好随他去吧,天塌下来也得过好你自己的日子,毕竟孩子还小。
她很惶惑地说,我也想能够独立,这样下去家里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可是,离开社会这么多年了,工作也很难找,我还能干什么呢?
这是十来年间我们谈过无数次的话题,每次都以这句话告终,没了下文。窗外阳光灿烂,白的玉兰粉的桃花黄的迎春都开得正艳,我们面前的豆浆没喝多少,却已经凉了。
我反复衡量,不知道怎样能帮到她,或者如她所愿去找他开解。也许是逃避,内心里极不愿意再次进入一个这样混沌的精神世界去探究、纠缠;也许是想保全他的自尊。这是个什么样的世道,有那么多的女人活到中年生活里只剩下两个亲人,却发现彼此无法依靠,又寻不到帮助,每一双伸出的手都不会是救命稻草。有几个人能够好好地走出来呢?我看着她,想,难道这就是命运吗?
曾经有人对我说,无能为力的时候就视而不见。可是,我修炼不到无动于衷,我觉得自己很自私而冷酷。
那块蛋糕她一直没有动,离开的时候我说,不要了吧。她找来一张餐巾纸仔细地把它包好,放进包里。后来她说,那就是她那一天唯一吃下去的食物。而他也许是为了逃避,已经在外地出差很久很久了。
劝君早还家,绿窗人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