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必唠叨仇人的名字
说被人欺负了被人得罪了,咱一般人的反应可能就要到处去念叨去讲,然后就是越讲越生气。
生气这个事,气的死自己,气不死仇人。不但气不死,有时候还能帮人的大忙,到头来悔都没处悔去。
比如下面这位《包谊》:
唐包谊者,江东人也,有文词。初与计偕,至京师,赴试期不及。宗人祭酒佶怜之,馆于私第。谊多游佛寺。无何,搪突中书舍人刘太真。太真睹其色目,即举人也。命一价询之,谊勃然曰:“进士包谊,素不相识,何劳致问?”太真甚衔之。以至专访其人于佶。佶闻谊所为,大怒,因诘责,遣徙他舍。谊亦无怍色。明年,太真主文,志在致其永弃,故过杂文,俟终场明遣之。既而自悔曰:“此子既忤我,从而报之,是我为浅丈夫也。但能永废其人,何必在此。”于是放入策。太真将放榜,先呈宰相。榜中有姓朱人及第。时宰以璟近为大逆,未欲以此(“此”字原本无,据摭言补)姓及第,亟遣易之。太真错谔趋出,不记他人,唯记谊。及谊(“及谊”二字原本无,据摭言补)谢恩,方悟己所恶也。因明言。及知得丧非人力也,盖假手而已。(出《摭言》)
下面一则相似的情形,懊悔的主人公就比较有名气了。
《狄仁杰》
唐狄仁杰之贬也,路经汴州,欲留半日医疾。开封县令霍献可追逐当日出界,狄公甚衔之。及回为宰相,霍已为郎中,狄欲中伤之而未果。则天命择御史中丞,凡两度承旨,皆忘。后则天又问之,狄公卒对,无以应命,唯记得霍献可,遂奏之。恩制除御史中丞。后狄公谓霍曰:“某初恨公,今却荐公,乃知命也,岂由于人耶?”(出《定命录》)
故事里的狄公最后哀叹定数不过老天爷假手于人,就算是元芳也无计可补。可话也说回来,狄公要不是犯了心心念念记仇的癔症,事情也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了嘛。
以史为镜,为自己计,不要天天唠叨仇人的名字,否则真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生气这个事,气的死自己,气不死仇人。不但气不死,有时候还能帮人的大忙,到头来悔都没处悔去。
比如下面这位《包谊》:
唐包谊者,江东人也,有文词。初与计偕,至京师,赴试期不及。宗人祭酒佶怜之,馆于私第。谊多游佛寺。无何,搪突中书舍人刘太真。太真睹其色目,即举人也。命一价询之,谊勃然曰:“进士包谊,素不相识,何劳致问?”太真甚衔之。以至专访其人于佶。佶闻谊所为,大怒,因诘责,遣徙他舍。谊亦无怍色。明年,太真主文,志在致其永弃,故过杂文,俟终场明遣之。既而自悔曰:“此子既忤我,从而报之,是我为浅丈夫也。但能永废其人,何必在此。”于是放入策。太真将放榜,先呈宰相。榜中有姓朱人及第。时宰以璟近为大逆,未欲以此(“此”字原本无,据摭言补)姓及第,亟遣易之。太真错谔趋出,不记他人,唯记谊。及谊(“及谊”二字原本无,据摭言补)谢恩,方悟己所恶也。因明言。及知得丧非人力也,盖假手而已。(出《摭言》)
下面一则相似的情形,懊悔的主人公就比较有名气了。
《狄仁杰》
唐狄仁杰之贬也,路经汴州,欲留半日医疾。开封县令霍献可追逐当日出界,狄公甚衔之。及回为宰相,霍已为郎中,狄欲中伤之而未果。则天命择御史中丞,凡两度承旨,皆忘。后则天又问之,狄公卒对,无以应命,唯记得霍献可,遂奏之。恩制除御史中丞。后狄公谓霍曰:“某初恨公,今却荐公,乃知命也,岂由于人耶?”(出《定命录》)
故事里的狄公最后哀叹定数不过老天爷假手于人,就算是元芳也无计可补。可话也说回来,狄公要不是犯了心心念念记仇的癔症,事情也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了嘛。
以史为镜,为自己计,不要天天唠叨仇人的名字,否则真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