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设计行业的社会责任教育到底在哪里?
以前,我是一名艺术史本科生,后来,我成为了一名设计史研究生,在这七年的大学教育中,自己对所学专业迷惘过、懈怠过甚至唾弃过。我爱设计史论,因为它比美术史论似乎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对于一个一直上学,从未真正踏入过社会的人而言,我依旧保持着对学生本职的坚定履行。努力并一直保持着学习热情和学习自觉性的培养。可有一天,我终于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同行们抱有丝丝怨艾。可能是因为这几年在大学生活中看到的灾难中民众的表现与日本海啸地震后民众表现出来的素质的差距,愤怒、伤心、自愧以及用文字不足以模拟的情感!
在日常的学习中,所购买的专业书籍,以日本设计的书籍最多。它精致的封面,轻松的叙述,让人总是对日本设计师在阐述他的设计理念时,似乎感觉他就坐在你的面前,细细的为你解释着他的设计构思和究竟为何。没有太多的专业术语,没有太复杂的文字游戏,它总是那么轻松而随意,厚厚的一本,高质量的插图,纵然价格不菲,也那么心甘情愿。对,我并不掩饰我对日本设计的强烈喜爱感,即使不认同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某些处事理念,可他们对自身的行业的尊重和解读却是我们现在行业普遍难以企及的一个觉悟。
曾经,我也认为设计师是一个匠人,让设想变成具象,让具象变成实物,让实物惠及所有可以购买或分享它的人。对与这个行业的社会责任感,却深深地忽视掉了,至少,我们忘了格罗皮乌兹的民主概念。有时,我会问自己,在写下一篇文字的时候,它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是为了让我毕业后简历上多几个句子还是评奖学金多些筹码?也许都有,但实际上,我更希望它真正具有可操作性,尽管,这只是我作为“学生”来说,是个可笑的事。有时,会和一些“叔叔伯伯”们一块儿吃饭,聊到读书,他们通常对我最不出意外的评价皆是:“你还是个学生,学历的高低只是一张纸,不是钱。”经常,我也会被这样的言辞所打击到“开始怀疑人生”。但,一个“歧视”知识的社会环境,这是个多么可悲的环境。
有时,我还是一个兼职教学生的高考美术老师,学生中有诚心热爱艺术的,也有一心只是想摆脱文化学习负担的调皮孩子们。这可能是中国教育体制下一个负面反应,但对文化的忽视却应该是整个社会病态发展的畸胎。课间与学生们聊得最多的,莫过于高考、大学,他们会很惊异于上大学还需要作业,还需要看书,还需要不停不停地鞭策自己去学习的状态。时常,我内心当中都是一阵阵的无奈泛滥。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太要求我们全能了,剥夺了我们太多对学习的乐趣,但这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学习的理由。
学习设计到底应该是为了什么?不应该只是为了能自谋生路的资本,也应该是为了让我们拥有个人对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实践能力吧。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那么多对自我批判的揭示,但只要个人生活还能够蝇营苟且,就真的只是为了活到明天而算计今天?
在日常的学习中,所购买的专业书籍,以日本设计的书籍最多。它精致的封面,轻松的叙述,让人总是对日本设计师在阐述他的设计理念时,似乎感觉他就坐在你的面前,细细的为你解释着他的设计构思和究竟为何。没有太多的专业术语,没有太复杂的文字游戏,它总是那么轻松而随意,厚厚的一本,高质量的插图,纵然价格不菲,也那么心甘情愿。对,我并不掩饰我对日本设计的强烈喜爱感,即使不认同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某些处事理念,可他们对自身的行业的尊重和解读却是我们现在行业普遍难以企及的一个觉悟。
曾经,我也认为设计师是一个匠人,让设想变成具象,让具象变成实物,让实物惠及所有可以购买或分享它的人。对与这个行业的社会责任感,却深深地忽视掉了,至少,我们忘了格罗皮乌兹的民主概念。有时,我会问自己,在写下一篇文字的时候,它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是为了让我毕业后简历上多几个句子还是评奖学金多些筹码?也许都有,但实际上,我更希望它真正具有可操作性,尽管,这只是我作为“学生”来说,是个可笑的事。有时,会和一些“叔叔伯伯”们一块儿吃饭,聊到读书,他们通常对我最不出意外的评价皆是:“你还是个学生,学历的高低只是一张纸,不是钱。”经常,我也会被这样的言辞所打击到“开始怀疑人生”。但,一个“歧视”知识的社会环境,这是个多么可悲的环境。
有时,我还是一个兼职教学生的高考美术老师,学生中有诚心热爱艺术的,也有一心只是想摆脱文化学习负担的调皮孩子们。这可能是中国教育体制下一个负面反应,但对文化的忽视却应该是整个社会病态发展的畸胎。课间与学生们聊得最多的,莫过于高考、大学,他们会很惊异于上大学还需要作业,还需要看书,还需要不停不停地鞭策自己去学习的状态。时常,我内心当中都是一阵阵的无奈泛滥。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太要求我们全能了,剥夺了我们太多对学习的乐趣,但这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学习的理由。
学习设计到底应该是为了什么?不应该只是为了能自谋生路的资本,也应该是为了让我们拥有个人对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实践能力吧。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那么多对自我批判的揭示,但只要个人生活还能够蝇营苟且,就真的只是为了活到明天而算计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