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essio
现实生活中,我很少公开谈论自己的信仰。当然,在网络上,我会耐心按照日程更新天主教各主日、庆日、节日的瞻礼信息,但是从不会主动和他人提及或者交流自己对信仰的真实感受,除非对方主动示以善意的兴趣提及。
今天算是我主动提及了。说的是confessio这件事。正式的名称叫告解,又称为修和圣事,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忏悔。
说起忏悔,常人脑中浮现的形象也许是暗室中独自面对圣像的那种喃喃自语,抑或是痛哭流涕。发痛悔的心灵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在天主教中,告解必须通过这样一种形式:通过在第三方——也就是司铎——面前告明罪过的方式,在天主面前坦诚自己的过犯;末了,听告解的神父会以基督之名赦罪。
那么这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行了不义之事后,自我处于暗室中面对“虚空”的神忏悔,和面对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坦诚自己内心深处的罪过,哪样来得更容易呢?即便是他必定严守秘密,不能泄露你所说的一切。
如果是硬件设备不错的教堂,confessio处应该是独立的告解室——修筑成封闭的小隔间,木质的小屋,可能还会带有哥特复兴式的边线雕刻装饰,毛玻璃嵌在门上,神父脖子上挂着听告解专用的紫色缀有明黄色十字刺绣的圣带坐在小室内。我去的堂虽然已是教区最大的Cathedral,告解亭也仅仅只是一个简陋的小隔板的开放式空间,人多到需排队的时候,只得几米开外间隔着站一个人,和巨大连拱侧廊中间隔排列的圣徒像们遥相呼应。
按照教会规定,天主教徒一年至少得有一次告解。即便是私下里做过很多次自我悔罪,一旦真正面对,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轻松应对。于我个人而言,第一次告解花费了相当大的勇气才克服了内心的畏惧来坦诚面对。我会习惯性地将头抵在告解亭的隔板上,也许那是很多时候悔罪时的不自觉姿势。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会言不由衷,仿佛无法掌握自己语言一般地生疏,要在数分钟后才能开始较为平复地流畅表达。在最初的紧张后,我才能集中精力冷静地,理性地叙述。我会持续注视着金属隔板上镂空的拉丁十字形花纹,虽然在暗处,对面的景象是什么都看不见的。在叙述的过程中,我会下意识的抓着念珠,并不自觉地专心致志地在指尖上摩挲着其中一颗大珠——因为它两边比两颗小珠之间的间隙要留的更宽,我通常会将自己双手的拇指放置在这颗大珠两边小小的空档处的链上,用食指轻轻拨弄着大珠。这让我想到幼年闯祸时,只敢低头注视地面,然后非常专心致志地研究和交替自己脚尖的情景。
在很多次的告解后,因悔过而流泪对我来说也许算频繁,但并不是太多。晚弥撒结束后,我通常独自或和小德兰同学一块诵念玫瑰经,许多在那时告解并发过痛悔的人会在圣堂中哭泣。黑暗的空间本身是沉默的。那时候我有种奇特的感觉,不知多少罪恶在其中沉默,又有多少在坦诚后获得宽恕。但是这一切都是混沌一般的寂静,如同那些不能被说出但是又无法掩盖的秘密一般。
和很多自小成长于公教家庭的信徒不一样,我对天主本身抱有一种奇怪的情感——我当然爱他,但是习惯性的保持着一种矜持的距离,抑或是脆弱的骄傲。我为啥要在今天写下这些呢。我在过去曾有很多过犯,现在亦然,将来必定还会有更多次的过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许自身还是会保持那种隔膜一般的亲近又疏远的感觉。但我始终坚信天主,因为在我徘徊了长达7年之久的日子里,他并没有收回召叫;因为我曾经俯在祭台前,向他发出最绝望的呼求。
另,祝自己领洗两周年平安。
——2013.4.23 2nd anniversary of Baptism
Igor Malijevský: Confession, Prague 1996
今天算是我主动提及了。说的是confessio这件事。正式的名称叫告解,又称为修和圣事,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忏悔。
说起忏悔,常人脑中浮现的形象也许是暗室中独自面对圣像的那种喃喃自语,抑或是痛哭流涕。发痛悔的心灵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在天主教中,告解必须通过这样一种形式:通过在第三方——也就是司铎——面前告明罪过的方式,在天主面前坦诚自己的过犯;末了,听告解的神父会以基督之名赦罪。
那么这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行了不义之事后,自我处于暗室中面对“虚空”的神忏悔,和面对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坦诚自己内心深处的罪过,哪样来得更容易呢?即便是他必定严守秘密,不能泄露你所说的一切。
如果是硬件设备不错的教堂,confessio处应该是独立的告解室——修筑成封闭的小隔间,木质的小屋,可能还会带有哥特复兴式的边线雕刻装饰,毛玻璃嵌在门上,神父脖子上挂着听告解专用的紫色缀有明黄色十字刺绣的圣带坐在小室内。我去的堂虽然已是教区最大的Cathedral,告解亭也仅仅只是一个简陋的小隔板的开放式空间,人多到需排队的时候,只得几米开外间隔着站一个人,和巨大连拱侧廊中间隔排列的圣徒像们遥相呼应。
按照教会规定,天主教徒一年至少得有一次告解。即便是私下里做过很多次自我悔罪,一旦真正面对,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轻松应对。于我个人而言,第一次告解花费了相当大的勇气才克服了内心的畏惧来坦诚面对。我会习惯性地将头抵在告解亭的隔板上,也许那是很多时候悔罪时的不自觉姿势。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会言不由衷,仿佛无法掌握自己语言一般地生疏,要在数分钟后才能开始较为平复地流畅表达。在最初的紧张后,我才能集中精力冷静地,理性地叙述。我会持续注视着金属隔板上镂空的拉丁十字形花纹,虽然在暗处,对面的景象是什么都看不见的。在叙述的过程中,我会下意识的抓着念珠,并不自觉地专心致志地在指尖上摩挲着其中一颗大珠——因为它两边比两颗小珠之间的间隙要留的更宽,我通常会将自己双手的拇指放置在这颗大珠两边小小的空档处的链上,用食指轻轻拨弄着大珠。这让我想到幼年闯祸时,只敢低头注视地面,然后非常专心致志地研究和交替自己脚尖的情景。
在很多次的告解后,因悔过而流泪对我来说也许算频繁,但并不是太多。晚弥撒结束后,我通常独自或和小德兰同学一块诵念玫瑰经,许多在那时告解并发过痛悔的人会在圣堂中哭泣。黑暗的空间本身是沉默的。那时候我有种奇特的感觉,不知多少罪恶在其中沉默,又有多少在坦诚后获得宽恕。但是这一切都是混沌一般的寂静,如同那些不能被说出但是又无法掩盖的秘密一般。
和很多自小成长于公教家庭的信徒不一样,我对天主本身抱有一种奇怪的情感——我当然爱他,但是习惯性的保持着一种矜持的距离,抑或是脆弱的骄傲。我为啥要在今天写下这些呢。我在过去曾有很多过犯,现在亦然,将来必定还会有更多次的过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许自身还是会保持那种隔膜一般的亲近又疏远的感觉。但我始终坚信天主,因为在我徘徊了长达7年之久的日子里,他并没有收回召叫;因为我曾经俯在祭台前,向他发出最绝望的呼求。
另,祝自己领洗两周年平安。
——2013.4.23 2nd anniversary of Baptism
![]() |
Igor Malijevský: Confession, Pragu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