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
由于《晓说》的原因,开始关注高晓松。渐渐的发现,这个人肚子里很有些东西。进而,开始搜集他写过的歌,便一发不可收拾。而他也被我视作了灯塔之一。“灯塔”这个说法,正是源于他的一集《晓说》——“大师照亮了八十年代”
而回想下我的几位“灯塔”,不胜唏嘘
郭德纲
作为第一个被我视作“灯塔”的人,郭德纲,一个如今在娱乐圈振聋发聩的名字。我曾写一片文章,其中就写到了他:
“相声,古作象生,娱人之技。滥觞京津,聋聩华北,历经百年。当是时,翘楚之尊,非德云班主不可自诩。此人性如烈火,疾恶如仇,所道所言,尝使拍案。乃真豪杰!“
在那个我最困难的时候,我还能想到他,只能说他对我的影响太深刻了。否则就是我脑子短路了
作为一个艺人,他在艺术上的造诣是毋庸置疑的。在深深打磨之后,将传统文化的功底与他自己的风格相结合,再加入与时俱进的理念,才形成了零五年那巅峰的水平。至今我再听他的相声,仍然觉得零五、零六年前后的他才是最巅峰的。而那时刚崭露头角的他带给我的是一种欣喜和激动,是一种至今回想起来仍然能清晰感觉到的一种幸福。他告诉了像我这样没有经历过相声最辉煌年代的、刚刚成长起来的一批观众,传统相声还能这么说,传统文化是那么的有魅力。
作为一个在娱乐圈振聋发聩的人物,他本身却一点都不像一个艺人。他的国学功底极其深厚,甚至某主持人称他的学问足以媲美中文系教授。没办法,谁让我天生对渊博的人、特别是国学深厚的人没有免疫力呢
尽管有过许多争议,但我从没怀疑过他的为人。退一万步讲,就算他的人品真如豺狗之辈所说的那样道德败坏,他依然是我的“灯塔”。人品和才华本就是两回事,兼备德才,此事古难全
作为一个大师,他最让我为之敬仰的还是对传统相声的抢救性挖掘和整理。在单口相声《张双喜捉妖》中,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这个节目叫《张双喜捉妖》,传统相声‘八大棍儿’的节目。挺难得,为什么呢,解放前这个节目好多说相声的都说,后来就失传了,只留下这么一个名字,叫'张双喜'。也有的演出的时候贴的名字叫《张双喜奇闻》,但是更多的人说叫《张双喜捉妖》。只存了一个名字,说具体怎么着,没人能说全的。我小的时候在天津学评书的时候,有评书界的老先生,有知道大概齐的,说这么几句,'哎,当中有这么点儿玩意儿挺好玩儿'如何如何,再深说也说不上来。找这个节目找了好 长时间了,费劲费大了。
大约在零六年,我去南京,我遇见了张永熙先生。相声界'南张北侯'张永熙,老前辈。酒席宴前说闲话儿,我一说,我说有这么一个节目叫‘张双喜’,老爷子说我会,我演过这个,当初在茶馆儿里面,说'演的时候观众特别爱听,但是呢,如果散场晚了,观众会害怕'……说这个故事跟别的故事有区别,什么区别呢?说'听这个也捉妖也捉鬼,它不像演义的,让你听着就这么真,你会相信这是真事儿,你这就可怕了'。我说'太好了,老爷子您给我念叨念叨吧'。因为在这之前不管是北京的天津的,我问了一溜够,好多前辈都问过了,他们都说不知道,张先生一说这个我太高兴了,'您说说'。但是您想,一吃饭,人也多,酒席宴前的……老头呢,一共给我说了有不到十五分钟,大概齐,如何如何,怎么怎么样,说了一刻钟,这当中还不断地有人插嘴,我对这个节目多少有点模糊了现在。后来满处儿再问人,没有消息。
后来,给天津电视台拍这个《清官巧断家务事》,来串戏的,杜国芝先生,李伯祥杜国芝,都知道,说闲话儿,我说问您个事儿,‘张双喜’您知道么?杜先生乐了,说'那玩意儿,我们上赵佩茹先生家串门儿去,赵先生念叨过。'我说太好了,我说您说说吧,杜先生说念叨完就忘了,我说您想吧,他就拿拍戏的剧本儿翻过来,想起点儿来就写点儿,写了五张纸。这样呢我比原来又多了一点。你看他写的这个跟张先生念叨的那个不挨着,人名都不一样……
事有凑巧,不久我去深圳。深圳那儿搞一个曲艺大赛,非让我当评委去,我说'我当那玩意儿干嘛呀',人家说'没事儿,都是票友儿,你跟这儿来玩儿来‘,我说行。到那儿之后主办方递给我参赛的名单儿,我一看,里边儿有一位’郑小山‘吓我一激灵,陕西相声名家郑小山先生,我说这老爷子怎么会参赛,而且在陕西怎么上深圳来了?请过来问问吧,一聊天儿,人家儿子在深圳,老爷子过来是看孙子去了。一聊闲天儿,我说’张双喜’您会不会?他说‘我是不会,但是我弟弟会。’他弟弟,亲兄弟,郑平安,也就是郑文喜先生,全常保老先生的弟子。把电话给我了。回北京一打电话,郑文喜先生呢,在洛阳呢。一说 这事儿,老头儿挺高兴,说‘你呀,找我一趟,俩钟头,我就让你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不久呢,他就回了陕西西安了。我在北京,随时通电话,老说这个事儿,我说“我得去找您去”。但是呢,后来张文顺先生去世,我们就忙活这个白事。在忙活白事的过程当中,惊闻噩耗,郑文喜先生去世了。我说哎呀,问点儿东西多难呐!就这一个老先生会这个,现如今人没了。怎么办呢?当时我们正给张先生料理白事,所以去不了,发去一份唁电。这都办完之后呢,打陕西来了一个电话,某青年相声演员,说‘这个,郑先生去世’,我说是啊,‘你可别 来’,我说‘这什么意思?’‘他的徒弟,他干儿子,都憋着害你呢!’我跟这行儿待的时间太长了,太了解这行人了,我说‘为什么呀?’他也没说出什么来,反 正说了半天那意思就是‘你别来’。当时确实给张先生忙活白事也没去了。一直就想这事儿,很遗憾。
等到宣传《三笑才子佳人》,宣传电影的时候,去到西安,给了我一个惊喜,陕西青年曲艺社,苗阜先生,是郑文喜先生的义子干儿,以及郑先生亲儿子郑宏伟,两位到了《三笑》的现场,送给我一份录音,说是郑老爷子临终前的遗愿,‘这个一定给郭德纲送去’。三个小时零十四分钟,郑先生的孤本录音,非常的珍贵,是我得到有关“张双喜”的资料中最详实的一本儿。当然,也没有结束,也不是全的,但是已经难能可贵了。感谢郑先生,老爷子到死之前还想着这个事 儿呢。更得感谢人家的后辈传人,一直想着这茬儿呢。
我把三位老先生的东西揉到一块儿,我才看出来,是这么个故事,而且还不全。没有办法,又重新编纂了一下儿,又把我小时候听评书界跟我说的张双喜的故事,这都揉到一块儿,费了“人劲”了,这才有今天这个,《张双喜捉妖》”
对于这个人,我想,他大概肯定是会在中国相声史甚至中国艺术史上留名青史的吧。幸运的是,我和这位大师生活在同一个年代
“走过了三川六水大海大江,看惯了灯红酒绿世态炎凉,争什么多来论的什么少,充好汉你逞刚强,金银财宝梦黄粱,倒不如德云社你来听郭德纲。愿诸位你们招财进宝,喜气洋洋~”
袁腾飞
袁老师是我在上大学后才将其视作“灯塔”的。高中的时候就已知道这么一位“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但直到二零一零年的那段视频,才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学者
由于问题敏感,避免被删,点到为止
“宋代的理学家张载说过这么一段话,大概意思就是读书人为什么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他几个个我不说了啊,天地立心、生民立命、万世开太平那不是我们在座的能做得到,那都是‘肉食者谋之’。而为往圣继绝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们中国立国五千年屹立不倒,不是靠我们多能打仗,我们历史上被人灭的时候多了;也不是靠我们多有钱。靠的是什么,就是文化。甭管你快马弯刀灭了我们几次,到最后不都被我们同化了吗?不同化的那个就回草原放羊去了。因此中国古代读书人特别得意的说‘胡虏无百年之运’。所以你说什么代表中国,就是文化。你爱中华文化就是爱这个国家;相反你破坏中华文化,就是中国的头号罪人”
高晓松
这个人能够作为我的“灯塔”,与其他两位最大的不同,就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自己
青春热血、彷徨迷惘的年纪,让我很快和二十年前的他有了感情上的共通。他的学识是他吸引我的动力,但打动我的是他的文艺情怀
文艺情怀,这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是一种人格奢侈品。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写出的歌,放在二十年后的我来听,在我感觉来看,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淡了她们的光彩。相反,历久弥香。这种让每一代人都有共鸣的作品,我想这就是经典吧。而能写出这种作品的人,我称之为大师
“那天
黄昏
开始飘起了白雪
忧伤
开满山岗
等青春散场
午夜的电影
写满古老的恋情
在黑暗中
为年轻歌唱
走吧
女孩
去看红色的朝霞
带上
我的恋歌
你迎风吟唱
露水挂在发梢
结满透明的惆怅
是我一生最初的迷惘
当岁月
和美丽
已成风尘中的叹息
你感伤的眼里
有旧时泪滴
相信爱的年纪
没能唱给你的歌曲
让我一生中常常追忆”
“我觉得文艺青年分两种,我这种是全副武装的文艺青年,自己手里有笔有琴有相机。有些就是文艺青年爱好者,喜欢文字、音乐、电影,但自己手里没有,所以要尽力做全副武装的文艺青年”
每念及此话,自惭形秽。我就是那种文艺青年爱好者,正是受了大师指点,我开始尽量武装自己
在可见的未来,希望手里可以有琴,有笔,还有一台虽然破旧、但陪我流浪过的相机
而回想下我的几位“灯塔”,不胜唏嘘
郭德纲
作为第一个被我视作“灯塔”的人,郭德纲,一个如今在娱乐圈振聋发聩的名字。我曾写一片文章,其中就写到了他:
“相声,古作象生,娱人之技。滥觞京津,聋聩华北,历经百年。当是时,翘楚之尊,非德云班主不可自诩。此人性如烈火,疾恶如仇,所道所言,尝使拍案。乃真豪杰!“
在那个我最困难的时候,我还能想到他,只能说他对我的影响太深刻了。否则就是我脑子短路了
作为一个艺人,他在艺术上的造诣是毋庸置疑的。在深深打磨之后,将传统文化的功底与他自己的风格相结合,再加入与时俱进的理念,才形成了零五年那巅峰的水平。至今我再听他的相声,仍然觉得零五、零六年前后的他才是最巅峰的。而那时刚崭露头角的他带给我的是一种欣喜和激动,是一种至今回想起来仍然能清晰感觉到的一种幸福。他告诉了像我这样没有经历过相声最辉煌年代的、刚刚成长起来的一批观众,传统相声还能这么说,传统文化是那么的有魅力。
作为一个在娱乐圈振聋发聩的人物,他本身却一点都不像一个艺人。他的国学功底极其深厚,甚至某主持人称他的学问足以媲美中文系教授。没办法,谁让我天生对渊博的人、特别是国学深厚的人没有免疫力呢
尽管有过许多争议,但我从没怀疑过他的为人。退一万步讲,就算他的人品真如豺狗之辈所说的那样道德败坏,他依然是我的“灯塔”。人品和才华本就是两回事,兼备德才,此事古难全
作为一个大师,他最让我为之敬仰的还是对传统相声的抢救性挖掘和整理。在单口相声《张双喜捉妖》中,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这个节目叫《张双喜捉妖》,传统相声‘八大棍儿’的节目。挺难得,为什么呢,解放前这个节目好多说相声的都说,后来就失传了,只留下这么一个名字,叫'张双喜'。也有的演出的时候贴的名字叫《张双喜奇闻》,但是更多的人说叫《张双喜捉妖》。只存了一个名字,说具体怎么着,没人能说全的。我小的时候在天津学评书的时候,有评书界的老先生,有知道大概齐的,说这么几句,'哎,当中有这么点儿玩意儿挺好玩儿'如何如何,再深说也说不上来。找这个节目找了好 长时间了,费劲费大了。
大约在零六年,我去南京,我遇见了张永熙先生。相声界'南张北侯'张永熙,老前辈。酒席宴前说闲话儿,我一说,我说有这么一个节目叫‘张双喜’,老爷子说我会,我演过这个,当初在茶馆儿里面,说'演的时候观众特别爱听,但是呢,如果散场晚了,观众会害怕'……说这个故事跟别的故事有区别,什么区别呢?说'听这个也捉妖也捉鬼,它不像演义的,让你听着就这么真,你会相信这是真事儿,你这就可怕了'。我说'太好了,老爷子您给我念叨念叨吧'。因为在这之前不管是北京的天津的,我问了一溜够,好多前辈都问过了,他们都说不知道,张先生一说这个我太高兴了,'您说说'。但是您想,一吃饭,人也多,酒席宴前的……老头呢,一共给我说了有不到十五分钟,大概齐,如何如何,怎么怎么样,说了一刻钟,这当中还不断地有人插嘴,我对这个节目多少有点模糊了现在。后来满处儿再问人,没有消息。
后来,给天津电视台拍这个《清官巧断家务事》,来串戏的,杜国芝先生,李伯祥杜国芝,都知道,说闲话儿,我说问您个事儿,‘张双喜’您知道么?杜先生乐了,说'那玩意儿,我们上赵佩茹先生家串门儿去,赵先生念叨过。'我说太好了,我说您说说吧,杜先生说念叨完就忘了,我说您想吧,他就拿拍戏的剧本儿翻过来,想起点儿来就写点儿,写了五张纸。这样呢我比原来又多了一点。你看他写的这个跟张先生念叨的那个不挨着,人名都不一样……
事有凑巧,不久我去深圳。深圳那儿搞一个曲艺大赛,非让我当评委去,我说'我当那玩意儿干嘛呀',人家说'没事儿,都是票友儿,你跟这儿来玩儿来‘,我说行。到那儿之后主办方递给我参赛的名单儿,我一看,里边儿有一位’郑小山‘吓我一激灵,陕西相声名家郑小山先生,我说这老爷子怎么会参赛,而且在陕西怎么上深圳来了?请过来问问吧,一聊天儿,人家儿子在深圳,老爷子过来是看孙子去了。一聊闲天儿,我说’张双喜’您会不会?他说‘我是不会,但是我弟弟会。’他弟弟,亲兄弟,郑平安,也就是郑文喜先生,全常保老先生的弟子。把电话给我了。回北京一打电话,郑文喜先生呢,在洛阳呢。一说 这事儿,老头儿挺高兴,说‘你呀,找我一趟,俩钟头,我就让你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不久呢,他就回了陕西西安了。我在北京,随时通电话,老说这个事儿,我说“我得去找您去”。但是呢,后来张文顺先生去世,我们就忙活这个白事。在忙活白事的过程当中,惊闻噩耗,郑文喜先生去世了。我说哎呀,问点儿东西多难呐!就这一个老先生会这个,现如今人没了。怎么办呢?当时我们正给张先生料理白事,所以去不了,发去一份唁电。这都办完之后呢,打陕西来了一个电话,某青年相声演员,说‘这个,郑先生去世’,我说是啊,‘你可别 来’,我说‘这什么意思?’‘他的徒弟,他干儿子,都憋着害你呢!’我跟这行儿待的时间太长了,太了解这行人了,我说‘为什么呀?’他也没说出什么来,反 正说了半天那意思就是‘你别来’。当时确实给张先生忙活白事也没去了。一直就想这事儿,很遗憾。
等到宣传《三笑才子佳人》,宣传电影的时候,去到西安,给了我一个惊喜,陕西青年曲艺社,苗阜先生,是郑文喜先生的义子干儿,以及郑先生亲儿子郑宏伟,两位到了《三笑》的现场,送给我一份录音,说是郑老爷子临终前的遗愿,‘这个一定给郭德纲送去’。三个小时零十四分钟,郑先生的孤本录音,非常的珍贵,是我得到有关“张双喜”的资料中最详实的一本儿。当然,也没有结束,也不是全的,但是已经难能可贵了。感谢郑先生,老爷子到死之前还想着这个事 儿呢。更得感谢人家的后辈传人,一直想着这茬儿呢。
我把三位老先生的东西揉到一块儿,我才看出来,是这么个故事,而且还不全。没有办法,又重新编纂了一下儿,又把我小时候听评书界跟我说的张双喜的故事,这都揉到一块儿,费了“人劲”了,这才有今天这个,《张双喜捉妖》”
对于这个人,我想,他大概肯定是会在中国相声史甚至中国艺术史上留名青史的吧。幸运的是,我和这位大师生活在同一个年代
“走过了三川六水大海大江,看惯了灯红酒绿世态炎凉,争什么多来论的什么少,充好汉你逞刚强,金银财宝梦黄粱,倒不如德云社你来听郭德纲。愿诸位你们招财进宝,喜气洋洋~”
袁腾飞
袁老师是我在上大学后才将其视作“灯塔”的。高中的时候就已知道这么一位“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但直到二零一零年的那段视频,才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学者
由于问题敏感,避免被删,点到为止
“宋代的理学家张载说过这么一段话,大概意思就是读书人为什么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他几个个我不说了啊,天地立心、生民立命、万世开太平那不是我们在座的能做得到,那都是‘肉食者谋之’。而为往圣继绝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们中国立国五千年屹立不倒,不是靠我们多能打仗,我们历史上被人灭的时候多了;也不是靠我们多有钱。靠的是什么,就是文化。甭管你快马弯刀灭了我们几次,到最后不都被我们同化了吗?不同化的那个就回草原放羊去了。因此中国古代读书人特别得意的说‘胡虏无百年之运’。所以你说什么代表中国,就是文化。你爱中华文化就是爱这个国家;相反你破坏中华文化,就是中国的头号罪人”
高晓松
这个人能够作为我的“灯塔”,与其他两位最大的不同,就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自己
青春热血、彷徨迷惘的年纪,让我很快和二十年前的他有了感情上的共通。他的学识是他吸引我的动力,但打动我的是他的文艺情怀
文艺情怀,这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是一种人格奢侈品。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写出的歌,放在二十年后的我来听,在我感觉来看,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淡了她们的光彩。相反,历久弥香。这种让每一代人都有共鸣的作品,我想这就是经典吧。而能写出这种作品的人,我称之为大师
“那天
黄昏
开始飘起了白雪
忧伤
开满山岗
等青春散场
午夜的电影
写满古老的恋情
在黑暗中
为年轻歌唱
走吧
女孩
去看红色的朝霞
带上
我的恋歌
你迎风吟唱
露水挂在发梢
结满透明的惆怅
是我一生最初的迷惘
当岁月
和美丽
已成风尘中的叹息
你感伤的眼里
有旧时泪滴
相信爱的年纪
没能唱给你的歌曲
让我一生中常常追忆”
“我觉得文艺青年分两种,我这种是全副武装的文艺青年,自己手里有笔有琴有相机。有些就是文艺青年爱好者,喜欢文字、音乐、电影,但自己手里没有,所以要尽力做全副武装的文艺青年”
每念及此话,自惭形秽。我就是那种文艺青年爱好者,正是受了大师指点,我开始尽量武装自己
在可见的未来,希望手里可以有琴,有笔,还有一台虽然破旧、但陪我流浪过的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