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期间阅读论文题录 47篇
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困局:为什么与怎么办
陈韬文 香港中文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大学》2008年第1期
从USP到定位理论:继承、发展与超越——兼论定制时代的来临
刘芳 青岛大学文学院广告学系 《营销与传播》
中西文化的成因与起源透视
张仁福、任秀芹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第21卷第2期
中国四大发明是怎样传到西方的
黄少卿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编辑部 《益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论日本神道教的现世性特征——以中世纪以前神道和佛教的相互关系为中心
方海燕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2期
网络流言的特点及危害性分析
吴穹、李晓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科教导刊》2010年5月(上)
鉴真东渡及其影响
中村顺昭著、葛继勇译 日本大学文理学部、郑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 《唐都学刊》2007年11月
论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批判与建构
赵红 陕西经贸学院 《理论导刊》2002年第8期
浅析微博舆论监督的特点及影响——以网络群体性事件为例
刘宪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2卷第3期
文化外交的过程与成效评估——对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思考
孙艳晓 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南方论刊》2010年第8期
整合公共外交——国家形象建构的战略沟通新视角
于朝晖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观察》2008年第1期(主题文章)
政府、媒体与文化合力下的公共外交
洪丽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3期
从传播模式看21世纪公共外交研究的学术路径
周庆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公共外交研究室主任 《现代传播》2011年第8期
媒体外交及其运作机制
赵可金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4期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现代传播》2011年第9期
公共外交与中美软实力战略
周厚虎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2010级外交学专业博士生 本文系门洪华教授主持的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重要科研项目“中国软实力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政府公信力危机:网络舆论的影响机理
郝继明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唯实》2012年第10期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中华文明对于建构全球伦理可有之贡献”专题系列研究
国际社会的负责任大国——当代中国的身份诉求与实践建构
李慧明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中国历史演进的自由线索
吴钩 南方日报集团《南都周刊》编辑 《东方论坛》2012年第5期
古代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一般关系——以中国历史为中心的探讨
卜宪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历史发展的两条道路——欧洲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对比:起源与历程
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名全球化问题专家 此文是于2008年应台湾浩然基金会举办的“另类全球化”活动之遥而作的巡回演讲稿,曾发表于台湾《思想》杂志第12期(2009年6月)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17世纪中西大分流的历史教训(2006年6月8日在华南理工大学的讲演)
许苏民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6期
百年启蒙运动的迷雾
姚国华 曾先后任教于衡阳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后退出潜心写作
《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5月(上)
一种跨文化传播视角: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
李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国际新闻界》2010年3月
新媒体外交:一场新的外交革命
董青岭、孙瑞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WEB2.0技术的西方对华新媒体外交态势及我国对策研究”
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中国亚洲外交的新思路
沈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国际观察》2013年第1期
黄仁宇大历史观之解读
陈全鑫 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硕士研究生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进程
赵林 武汉大学哲学系 《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
略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论群体传播时代的莅临
隋岩、曹飞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9卷第5期
“媒介帝国主义”与传播霸权
贺建平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系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从产品推销到营销与传播整合——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
张金海、程明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9卷第6期
从过去走向未来:USP理论解析与透视
张金海、程明、李如意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与传播评论》
中国形象的提升:来自孔子学院教学的启示——基于麻省大学波士顿分销和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问卷的实证分析
吴晓萍 外交学院英语系讲师 《外交评论》2011年第1期
国家形象片:当“中国”成为广告主
悉星 《广告主市场观察》杂志文章2011年第3期
国家形象片如何传递“中国梦”
刘琼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传媒论坛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对外文化传播
肖永明、张天杰 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研究员、岳麓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研究生 《现代传播》2010年第5期
中国的国际观及其外交行为
刘淑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5期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四大矛盾分析
周加李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公共外交教研室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基于“软权力”构建的国家形象广告研究
戴丽娜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新闻记者》2010年3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的软权力化:条件、规律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从外向转为内向:巴金小说文化反思的现代化
王明科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
论艾青诗的忧郁美及文化成因
王亚明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9月
2012年重大传媒事件
范以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闻与写作》2012年12月
国际传播的研究热点回顾与趋势展望——2012年国际传播文献综述
黄艾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播学博士生 《对外传播》2012年12月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王延平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3期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熊澄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陈韬文 香港中文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大学》2008年第1期
从USP到定位理论:继承、发展与超越——兼论定制时代的来临
刘芳 青岛大学文学院广告学系 《营销与传播》
中西文化的成因与起源透视
张仁福、任秀芹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第21卷第2期
中国四大发明是怎样传到西方的
黄少卿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编辑部 《益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论日本神道教的现世性特征——以中世纪以前神道和佛教的相互关系为中心
方海燕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2期
网络流言的特点及危害性分析
吴穹、李晓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科教导刊》2010年5月(上)
鉴真东渡及其影响
中村顺昭著、葛继勇译 日本大学文理学部、郑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 《唐都学刊》2007年11月
论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批判与建构
赵红 陕西经贸学院 《理论导刊》2002年第8期
浅析微博舆论监督的特点及影响——以网络群体性事件为例
刘宪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2卷第3期
文化外交的过程与成效评估——对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思考
孙艳晓 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南方论刊》2010年第8期
整合公共外交——国家形象建构的战略沟通新视角
于朝晖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观察》2008年第1期(主题文章)
政府、媒体与文化合力下的公共外交
洪丽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3期
从传播模式看21世纪公共外交研究的学术路径
周庆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公共外交研究室主任 《现代传播》2011年第8期
媒体外交及其运作机制
赵可金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4期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现代传播》2011年第9期
公共外交与中美软实力战略
周厚虎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2010级外交学专业博士生 本文系门洪华教授主持的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重要科研项目“中国软实力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政府公信力危机:网络舆论的影响机理
郝继明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唯实》2012年第10期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中华文明对于建构全球伦理可有之贡献”专题系列研究
国际社会的负责任大国——当代中国的身份诉求与实践建构
李慧明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中国历史演进的自由线索
吴钩 南方日报集团《南都周刊》编辑 《东方论坛》2012年第5期
古代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一般关系——以中国历史为中心的探讨
卜宪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历史发展的两条道路——欧洲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对比:起源与历程
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名全球化问题专家 此文是于2008年应台湾浩然基金会举办的“另类全球化”活动之遥而作的巡回演讲稿,曾发表于台湾《思想》杂志第12期(2009年6月)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17世纪中西大分流的历史教训(2006年6月8日在华南理工大学的讲演)
许苏民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6期
百年启蒙运动的迷雾
姚国华 曾先后任教于衡阳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后退出潜心写作
《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5月(上)
一种跨文化传播视角: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
李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国际新闻界》2010年3月
新媒体外交:一场新的外交革命
董青岭、孙瑞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WEB2.0技术的西方对华新媒体外交态势及我国对策研究”
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中国亚洲外交的新思路
沈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国际观察》2013年第1期
黄仁宇大历史观之解读
陈全鑫 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硕士研究生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进程
赵林 武汉大学哲学系 《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
略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论群体传播时代的莅临
隋岩、曹飞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9卷第5期
“媒介帝国主义”与传播霸权
贺建平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系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从产品推销到营销与传播整合——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
张金海、程明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9卷第6期
从过去走向未来:USP理论解析与透视
张金海、程明、李如意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与传播评论》
中国形象的提升:来自孔子学院教学的启示——基于麻省大学波士顿分销和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问卷的实证分析
吴晓萍 外交学院英语系讲师 《外交评论》2011年第1期
国家形象片:当“中国”成为广告主
悉星 《广告主市场观察》杂志文章2011年第3期
国家形象片如何传递“中国梦”
刘琼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传媒论坛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对外文化传播
肖永明、张天杰 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研究员、岳麓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研究生 《现代传播》2010年第5期
中国的国际观及其外交行为
刘淑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5期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四大矛盾分析
周加李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公共外交教研室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基于“软权力”构建的国家形象广告研究
戴丽娜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新闻记者》2010年3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的软权力化:条件、规律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从外向转为内向:巴金小说文化反思的现代化
王明科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
论艾青诗的忧郁美及文化成因
王亚明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9月
2012年重大传媒事件
范以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闻与写作》2012年12月
国际传播的研究热点回顾与趋势展望——2012年国际传播文献综述
黄艾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播学博士生 《对外传播》2012年12月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王延平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3期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熊澄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