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2011年夏天,我们来到波士顿。一个6月的下午,阳光灿烂,他对我说:“走,我带你看看波士顿最漂亮的地方。”我们搭上地铁,穿过这个城市最大的黑人和越南人社区,在市中心转乘绿线地铁到copley 广场。出地铁站,就被那个古老的教堂吸引。马路对面,小贩在努力买着热狗,游客络绎不绝。我们牵着手,走在人行道上,看着路边令郎满目的商店,向在里面消费的人投入羡慕的目光。
那时,我们很穷,很穷很穷。我没有工作,他面临波士顿大学的昂贵学费。为了省电,我们经常去copely广场的公共图书馆,上网。在那里,我们不停地找工作,给公司发邮件投简历。“下个星期哈佛医学院有场讲座值得去听听,但愿到时能认识一些人吧。住在穷人区,看到另一个阶层的人,就更加珍惜各种机会。很想改变现状,必须努力。”2011年6月10日,在图书馆关门之前,我打开日记本,写下了这段话。
有一天,我们从图书馆出来,天色尚早,就在附近转了转。不经意发现了一间非常大的体育用品店,里面的主打商品是当季各大品牌的跑鞋。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若正巧也是长跑爱好者,绝不会错过。因为那里有一应俱全的跑步装备。那时阿迪达斯刚推出一款Marathon 10运动鞋,颜色很大方,设计很轻巧。一个金发碧眼的售货员姑娘正在卖力向顾客推销它。还有,因为一本叫Born to Run的畅销书风靡世界,那年开始流行一种没有任何保护垫的跑鞋——五指鞋。一些个跑者在五指鞋的货架前听着推销员讲解,跃跃欲试。那时的我,什么也买不起,只能对着这一切羡慕得不能再羡慕。
自从搬到波士顿,就不得不停下跑步的爱好,因为我住的社区太不安全。后来认识了一个波士顿大学的朋友,到了周末就带着运动装去他家,把衣服换好后,就到查尔斯河边跑步。他常常问我跑步的时候都想些什么,我不知如何回答。波士顿的生活太没有归属感。没有面包,却依然抱着理想,奔走在这个城市。每天早上在摇摇晃晃的地铁里读论文,看书,到了市中心站,迅速把书塞进书包,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下车,换乘橙线只为及时赶到下一班去往Tufts医学院的地铁。只有在那个时候,我是认真地在跑步。夏天的地铁站很闷,巨大的风扇呼呼地吹着热风,等待的人表情麻木,唯有卖艺的人悠闲地摆弄着手里的乐器。
这个城市给予我一种冷酷的坚强。无论发生什么,都要镇定,咬咬牙,坚持过去。
几个月后,我搬到了西雅图。不久后顺利找到工作。开始重新训练跑步。
由于去年参加五公里比赛结果不尽人意,我开始更加勤奋训练。不仅训练耐力,还训练爬坡。西雅图依山而建,很多马路的坡度很大。每次练跑坡都觉得生不如死,放佛肺要炸开,大腿肌肉像注了铅每一步都很难。每迈一步都在骂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么折磨人的运动,却又不断安慰自己,没事咬咬牙一切都会过去。一旦爬到坡顶,呼吸顺畅,豁然开朗。便想挑战下一个上坡。于是就一遍又一遍地虐待自己。 如今,跑步成了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当人们问我工作之余喜欢做什么,我都会骄傲地回答:我是个跑者。
上周日,起床后只吃了半个能量棒,就迫不及待地出门跑步。一路上很苦很累,可跑完回家却很舒服,心想这样下去一定可以完成下个参赛目标。
周一上班间隔,查看新闻,才知道波士顿马拉松现场出事了。从现场传来的照片看,满地是血。出于跑者的习惯,我开始注意参赛者的肌肉结构。他们的体型都很好看,细长的肌肉,没有一块多余的赘肉。可脸上除了惊恐还是惊恐。
我很想告诉肇事者这些话。你知道什么是BMQ么?那是Boston Marathon Qualified.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人都能来波士顿参加马拉松,一定要先参加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正式马拉松,达到一定的成绩。成绩达到标准了,要在波士顿马拉松官方网站上提交证明,才能报名。而这个成绩非常难达到。就我这个年龄级别而言 (18~34岁)男子组在需要三小时零四分,女子组在需要三小时三十五分之内完成。这意味着来这里参赛的,都是世界各地跑马拉松的佼佼者。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不为自己的惰性找任何的借口,凭借坚强的意志力拿到了波士顿马拉松的资格。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伟大意志,值得受到尊重。可你为什么要用如此极端的手段去残害这群人?
炸弹爆炸的时候,还要将近四分之一的选手没有跑完。这里面的绝大多数肯定都是业余跑者。他们从事本职工作之余,坚持训练,获得资格。也许他们的家人,朋友,甚至宠物都在终点线骄傲并且焦急地等待。可等来的却是伤痛和惶恐。据说很多伤者要面临截肢,这对于一个刚刚跑完波士顿马拉松的人将是多么痛苦的结局。在你安装炸弹装置的时候,有想过么?
面对恐怖袭击,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更加坚强。如同波士顿教会我的,隐忍的坚强。用更加强大意志投入当下的训练。将马拉松精神延续下去。今天傍晚,西雅图上空层层乌云,但并不阻挡跑步爱好者的脚步。我认真地跑在跑道上,一个年轻的白人女孩从我身后轻松地超过,步态轻盈毫不费力。在公园入口处,我超过了一个墨西哥女孩。穿过交通灯后,陷入瓶颈,我开始和各种纠结作斗争。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前方一个老人的T恤非常眼熟,上面印着当地企业和非盈利机构的标示。貌似我也有一件,是去年参加5K的时候发的。难道他也跑了那个比赛?好奇心驱使我努力追上他,结果发现T恤正面果然印着5K的图案。
“你好。你跑了去年万圣节那个著名的五公里比赛么?我也在那里哦。”
“ 哈哈,是啊。我是那个比赛的组织者之一。这个比赛在西雅图很有名,已经有将近20年的历史了!”
“去年是我第一次在西雅图跑比赛。”
“ 是嘛。你来自哪儿?”
“中国。”
“ 哦。中国很美,我去过香港。还去过日本,泰国,很多亚洲国家。我知道How are you的中文是 你好吗。”
“你在准备比赛么?”
“ 是的。我在准备半程马拉松。我希望能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Alex.”
我们一路边跑边聊,不知不觉我的瓶颈期就这样过了。
“Alex,你跑得有点快了。我跟不上你了。祝你跑步愉快,达到你想要的成绩。”
“谢谢。你放松点,慢慢跑。也祝你发挥出好成绩。”
于是我以更快地速度超过了老人。
一路上,我不停地超越别人,被别人超越,向相反方向跑来的人报以微笑。然后跑上那个令我生不如死的上坡。心里不断想着,跑吧,就这样跑吧,任何痛苦咬咬牙就能过去。我们要以更加坚强的姿态跑在路上,好好活着,这是对在这场事故里所有的受害者遇难者最好的纪念。不管怎么样,都要全力奔跑,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积极的力量。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完)
关于BMQ的参考信息:http://www.marathonguide.com/news/regfeatures/BostonQualifying.cfm
那时,我们很穷,很穷很穷。我没有工作,他面临波士顿大学的昂贵学费。为了省电,我们经常去copely广场的公共图书馆,上网。在那里,我们不停地找工作,给公司发邮件投简历。“下个星期哈佛医学院有场讲座值得去听听,但愿到时能认识一些人吧。住在穷人区,看到另一个阶层的人,就更加珍惜各种机会。很想改变现状,必须努力。”2011年6月10日,在图书馆关门之前,我打开日记本,写下了这段话。
有一天,我们从图书馆出来,天色尚早,就在附近转了转。不经意发现了一间非常大的体育用品店,里面的主打商品是当季各大品牌的跑鞋。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若正巧也是长跑爱好者,绝不会错过。因为那里有一应俱全的跑步装备。那时阿迪达斯刚推出一款Marathon 10运动鞋,颜色很大方,设计很轻巧。一个金发碧眼的售货员姑娘正在卖力向顾客推销它。还有,因为一本叫Born to Run的畅销书风靡世界,那年开始流行一种没有任何保护垫的跑鞋——五指鞋。一些个跑者在五指鞋的货架前听着推销员讲解,跃跃欲试。那时的我,什么也买不起,只能对着这一切羡慕得不能再羡慕。
自从搬到波士顿,就不得不停下跑步的爱好,因为我住的社区太不安全。后来认识了一个波士顿大学的朋友,到了周末就带着运动装去他家,把衣服换好后,就到查尔斯河边跑步。他常常问我跑步的时候都想些什么,我不知如何回答。波士顿的生活太没有归属感。没有面包,却依然抱着理想,奔走在这个城市。每天早上在摇摇晃晃的地铁里读论文,看书,到了市中心站,迅速把书塞进书包,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下车,换乘橙线只为及时赶到下一班去往Tufts医学院的地铁。只有在那个时候,我是认真地在跑步。夏天的地铁站很闷,巨大的风扇呼呼地吹着热风,等待的人表情麻木,唯有卖艺的人悠闲地摆弄着手里的乐器。
这个城市给予我一种冷酷的坚强。无论发生什么,都要镇定,咬咬牙,坚持过去。
几个月后,我搬到了西雅图。不久后顺利找到工作。开始重新训练跑步。
由于去年参加五公里比赛结果不尽人意,我开始更加勤奋训练。不仅训练耐力,还训练爬坡。西雅图依山而建,很多马路的坡度很大。每次练跑坡都觉得生不如死,放佛肺要炸开,大腿肌肉像注了铅每一步都很难。每迈一步都在骂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么折磨人的运动,却又不断安慰自己,没事咬咬牙一切都会过去。一旦爬到坡顶,呼吸顺畅,豁然开朗。便想挑战下一个上坡。于是就一遍又一遍地虐待自己。 如今,跑步成了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当人们问我工作之余喜欢做什么,我都会骄傲地回答:我是个跑者。
上周日,起床后只吃了半个能量棒,就迫不及待地出门跑步。一路上很苦很累,可跑完回家却很舒服,心想这样下去一定可以完成下个参赛目标。
周一上班间隔,查看新闻,才知道波士顿马拉松现场出事了。从现场传来的照片看,满地是血。出于跑者的习惯,我开始注意参赛者的肌肉结构。他们的体型都很好看,细长的肌肉,没有一块多余的赘肉。可脸上除了惊恐还是惊恐。
我很想告诉肇事者这些话。你知道什么是BMQ么?那是Boston Marathon Qualified.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人都能来波士顿参加马拉松,一定要先参加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正式马拉松,达到一定的成绩。成绩达到标准了,要在波士顿马拉松官方网站上提交证明,才能报名。而这个成绩非常难达到。就我这个年龄级别而言 (18~34岁)男子组在需要三小时零四分,女子组在需要三小时三十五分之内完成。这意味着来这里参赛的,都是世界各地跑马拉松的佼佼者。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不为自己的惰性找任何的借口,凭借坚强的意志力拿到了波士顿马拉松的资格。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伟大意志,值得受到尊重。可你为什么要用如此极端的手段去残害这群人?
炸弹爆炸的时候,还要将近四分之一的选手没有跑完。这里面的绝大多数肯定都是业余跑者。他们从事本职工作之余,坚持训练,获得资格。也许他们的家人,朋友,甚至宠物都在终点线骄傲并且焦急地等待。可等来的却是伤痛和惶恐。据说很多伤者要面临截肢,这对于一个刚刚跑完波士顿马拉松的人将是多么痛苦的结局。在你安装炸弹装置的时候,有想过么?
面对恐怖袭击,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更加坚强。如同波士顿教会我的,隐忍的坚强。用更加强大意志投入当下的训练。将马拉松精神延续下去。今天傍晚,西雅图上空层层乌云,但并不阻挡跑步爱好者的脚步。我认真地跑在跑道上,一个年轻的白人女孩从我身后轻松地超过,步态轻盈毫不费力。在公园入口处,我超过了一个墨西哥女孩。穿过交通灯后,陷入瓶颈,我开始和各种纠结作斗争。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前方一个老人的T恤非常眼熟,上面印着当地企业和非盈利机构的标示。貌似我也有一件,是去年参加5K的时候发的。难道他也跑了那个比赛?好奇心驱使我努力追上他,结果发现T恤正面果然印着5K的图案。
“你好。你跑了去年万圣节那个著名的五公里比赛么?我也在那里哦。”
“ 哈哈,是啊。我是那个比赛的组织者之一。这个比赛在西雅图很有名,已经有将近20年的历史了!”
“去年是我第一次在西雅图跑比赛。”
“ 是嘛。你来自哪儿?”
“中国。”
“ 哦。中国很美,我去过香港。还去过日本,泰国,很多亚洲国家。我知道How are you的中文是 你好吗。”
“你在准备比赛么?”
“ 是的。我在准备半程马拉松。我希望能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Alex.”
我们一路边跑边聊,不知不觉我的瓶颈期就这样过了。
“Alex,你跑得有点快了。我跟不上你了。祝你跑步愉快,达到你想要的成绩。”
“谢谢。你放松点,慢慢跑。也祝你发挥出好成绩。”
于是我以更快地速度超过了老人。
一路上,我不停地超越别人,被别人超越,向相反方向跑来的人报以微笑。然后跑上那个令我生不如死的上坡。心里不断想着,跑吧,就这样跑吧,任何痛苦咬咬牙就能过去。我们要以更加坚强的姿态跑在路上,好好活着,这是对在这场事故里所有的受害者遇难者最好的纪念。不管怎么样,都要全力奔跑,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积极的力量。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完)
关于BMQ的参考信息:http://www.marathonguide.com/news/regfeatures/BostonQualifying.c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