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的根源来自于无知
2008年,那年我大二,正在慢慢长成一个愤青,从柴静老师的博客知道了读库,买了几期,从此看着身边那些不是傻乎乎被人骗的朋友都推荐他们看读库,他们喜欢上读库了,我也满心欢喜的,之后也从读库读者群结识了不少好朋友,直到现在。读库让我收获了,持续捣鼓的精神;“聪明人下笨功夫”;让细节在历史与现实中呈现。 2010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俨然长成一个更加深沉的愤青,对人多了些理解与宽容,对事也多了些审慎与观察。正面临找工作,然而我多数岗位都不想考虑,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或者考研,那些被人认为“倍有面子”的岗位,我当时的想法,借用六哥的名言,便是“都是浮云,都是垃圾”。 好在我结识了挺多秉性相投的朋友,他们给我推荐了衡平机构当时要举办的第一届青年志愿者成长营,“公益,公民社会,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看到这些要分享的议题,均符合我那被隐藏起来的“低级趣味”,便不假思索的报名了。推荐我的同学在台湾读书时接触过NGO,也很想借这个机会了解下中国的NGO,而那时,我才知道衡平机构是一家NGO。 不知道,便先google了解,结果内心一阵小窃喜,看到他们的招聘,我自恋的以为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结果便把我人生正式的第一份简历投给了衡平机构,一做到现在。衡平机构也让我收获颇多,诸如对人的多样性有更多认识;法治和人权不是一句口号,更需身体力行;公民社会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及宽容意识。 怎么也没想到,衡平机构与读库会以这种方式相逢。这次读库要招一位性别男,20至28岁的棒小伙,被衡平机构反歧视项目的同事认为涉嫌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并致信希望读库对此项有所修改或删除,同时配合一贯的工作手法通报了媒体。想来六哥也是第一次碰到此种状况,将媒体报道发到新浪微博,希望有识之士、懂法人士指点一下,结果引来了却是网友轮番毫无质量的口水战。由于双方均是影响我生命过程的很重要的角色,这次“论战”带给了我诸多震动和思考。 行动的局限性 我想我是必须先站在机构的立场上反思我们的工作。关于公民社会的发展,大家最强调的就是“行动”,每次看到口号,诸如是,“公民在行动”、“行动的力量”、“行动改变中国”。 这些口号及公开的鼓励足以让公民种子们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也许,机构教给了我们行动的方法,大众媒体鼓励了行动的发生,但行动的目的是什么,要带来怎样的改变,行动可能形成怎样的伤害,我们在行动前有考虑清楚了吗? 我们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图清晰了吗?谁是我们的同盟者,谁是我们的反对者,谁是我们的潜在盟友与抗拒者。一个专业的NGO,不仅需使命与理念是清晰的,更需理解要“改变”的路径图是如何呈现的。 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国做独立的民间组织不容易,而衡平机构能在这三年来,通过专业的研究与行动,促进某个领域的改变,已属不易,如将法治理念引入了精神卫生领域。只是我知道,我们仍然有很多需要学习与提高,而因环境与历史的原因,我也仍然尊重存在的不足。 权利是笑话?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口水战,我还以为在这个国度,个人权利的维护是挺好倡导的一件事。难道大家在转发唐慧被劳教事件,谴责劳教制度时,不是为了个人人身自由权不受侵犯?难道我们在关注暴力拆迁时,不是因为这种行为侵犯了个人财产权?难道我们在称赞郝劲松为5毛钱发票,而起诉铁路局时,不是因为他在维护纳税人权益方面所做的努力? 为什么这次维护女性权益的事件曝光,大家就觉得是笑话,是机构在炒作呢?社会性别平等希望推动不论性别都能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选择。在招聘中明示只要男性,或者是女性,其实是否定了某个性别的自由选择权。 我理解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喜恶,但为什么要从一开始就否定了某个群体不能做此事呢?即使是男性应聘,我们也不是来者不拒,那为何不开放点,给具有能力的女性一个机会呢?然而,女性还未开口,已经被代表此事做不了,你愿意如此吗?作为一个手无捉鸡能力的女子,我也不愿意,不是因为其他,只是不希望被代表。我相信在一个能自主选择的市场,企业能根据自身利益最后选择一位最适合的人,个人也能根据自身利益而做出更负责的选择。 偏见的根源来自于无知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选择,选择信这个主义,而鄙视那个主义,选择跟不同主义的人掐架,跟同个主义的人抱团;选择往自己身上贴标签,或干脆拒绝在身上贴标签。 我们无法避免被别人贴上什么标签,而每一种选择,每一个标签,都是我们认知的体现。这些年来,我喜欢给自己贴的标签有俩,一是库娃(读库读者昵称),一是NGO人。其实作为资深库娃,我并非每一期读库都买,只是每买一期都会看完,并且兴奋的推荐给身边我认为适合的人。我最喜欢的一期读库是1104,六哥为我们引介了台湾的小革命,讲的是台湾民间一群人为颠覆传统观念,挑战主流思维而自己行动起来,践行公民社会理念。 台湾有的团体在为外来媳妇移住人权而奋斗;有的团体在因房价上涨迅速为居住权益而发起“无住屋运动”;有的团体为希望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有能够步行的人行道,而发起“行人路权”行动。我喜欢这一期,是因为读库让我有机会了解到海峡对岸正在做着跟我们一样的事,我感受到了同伴的力量,也收获了他们的诸多经验。 柴静老师曾经在演讲中说,“人们头脑中偏见的根源,往往是来自于无知,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比如我们对社会性别平等的无知,对歧视的无知,当然也包括对读库的无知,对一切不认识的主义,不了解的人的无知。我想,“无知”也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有常认为自己属于无知状态,我们才有机会学到更多,了解更多,不容易贸然的形成判断。 人们喜欢用各种主义标签一类人,这也是形成判断的体现,如女权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失败主义者,却容易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独特性。如果有人看完此文,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想为我贴标签的话,那就请贴“精神病人”吧,精神病人是一个被严重存在偏见的群体,是一个被严重边缘化的群体,我不知道以后需要有多少行动来唤醒人们对精神病人的尊重,但我知道,此刻人们还在肆意诊断,随便标签。请帖标签,也许这招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六哥已经或鄙视或坚定或不厌其烦的忽略掉此次争论了,而我也正希望如此。从一开始,微博就不是一个适合讨论严肃话题的地方。我写这一篇文,只为了见证自己成长的过程,大家也可或鄙视或坚定或不厌其烦的忽略掉它。 2013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