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量
秋天的时候,母亲告诉我,村子拆了。我在遥远的异乡,学会了抽烟。
我是从爷爷辈的人那里听来的,这个村子是我爷爷和其他两家人最开始建立的。其中一家是算风水的,料定了这里将来荣华富贵、及第登科,农村的人,又是四十年前的那个年代,少不了迷信点七星八卦鬼神占卜的,于是也就跟着凑热闹,三三两两的集聚过来。我是不知道谁先来谁后来的,反正我小的时候大约着五十几户人家。门牌从村后往村前算,我家门牌51号,在村子的最前面,后头还有三五家吧,但是我记不清具体的数字了。
我所谓的迷信其实也真是不敢胡扯,这玩意儿现在也还没弄清,鬼鬼神神的东西还是敬重点的好。小的时候奶奶就经常跟我讲她妈妈传下来的故事,想来算是年代很近的,听着越发真实生动。再一来,我自己也遇到过莫名其妙发烧的事情,许多次都是叫魂施法才得以好转;再加上我那年纪轻轻就过世的二爷爷家的小姑姑,还有我父亲去世时候村子里沸沸扬扬的传言,注定,我是得敬重那另一方世界的魂灵了。
自然,我也敬重这个村子,敬重这个村子里的人。
我的小村子俗名叫东南小庄,五十来户人家,每户人家都很熟悉,几乎都是一个姓氏,耳东陈,即便不一姓也多多少少沾亲带故,论辈分也就差不多每家都能扯上点关系了。就比如,我家东边是大姑家,西边是大爷家,后边是侄子家(我辈分高)。
村子坐北朝南,是个南北略长东西稍短的长方形,布置的规规矩矩。一条还算宽敞的土路从中间穿过,有点传统建筑中轴线分布的感觉,房子便整整齐齐的两边排列开来。村子最前面是好大一片树林,也被这其实蛮窄的土路分开两边,中间那里左右各一方池塘,东边的挖过矿石,据说挖出过个头不小的水晶,西边的种着藕荷,夏天的时候红绿相间,荷花争着开放,很是好看。村西头自北朝南流着一条河,夏天会发水,滋润着干渴的冬春两季;西南角还有二十亩果园,从前的时候种满苹果树;除此之外,村子四周都是农田。
我要说的是,这看似规矩传统的村子其实并不是那么刻板呆滞,比如说,村子东边二里地的样子是一片很大的墓地。
这片墓地在行政规划上其实并不属于我们村,里面也没有任何我们村的祖辈长眠,但是,由于离我们村子最近,走起路来十分钟就可到达,恰又是村子东行的必经之路,因而联系便多了起来。坟头重重如山峦的墓地并不适合耕种,春夏秋三季都有野草杂生,尤其是雨水多的夏天,野草疯也似的长,丰腴而鲜美,于是这墓地便成了放牛牧羊的好地方。数不清的牛羊穿行而过,细细的啃食鲜嫩的草,而用不了几天,这里便又是一轮新的牧场,只是这新生,来自栖息着魂灵的墓地。
牛羊自在的吃着,我们就悠然的玩,只要别叫牛羊溜到旁人的庄稼地,哪怕睡上一下午都没关系。墓地的正中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三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据说已是有二三十年的树龄。树冠浑圆得像个大球,那密密丛丛的树叶里还藏着一窝喜鹊,得到秋尽冬来叶落归根时才可看见它的巢;夏天只能听见偶尔的鸟叫,其他的便只有树下的浓荫最为清晰。这树荫圆圆的形状,直径差不多七八米,在炎热的夏日里的确是一处难得的避暑胜地,地上铺着细细密密的野草垫子,睡在上边凉飕飕的,真的就是诗里写的“地为床”了。躺下来,四周环绕着坟墓,我们也不惧怕,许多次,我们还仔细的数着坟头的数量,只不过,现在应该变多了吧,因那些放羊的孩子也都已长大了。
因为生命在这里延续。
我是在家里由接生婆帮助出生的,这在九零年代的苏北农村其实已经比较少见,据说从我以后,小孩的出生地便都改在医院了,所以我也是这片土地的最后一批作品。
在农村,土地是人们的一切。这小小的土地上,坐落着我的村庄,有我的房子,有我的亲人,有我的邻居。河水在这里流淌,庄稼在这里生长,鱼虾在这里繁衍,鸟雀在这里扑腾起翅膀;云把雨水带来,风把花朵吹开,那抽芽的草,也从泥土里冒出来。
秋天的时候,玉米棒子堆得像个山头,花生白胖胖的在月色里泛着静谧的光;虫子咿咿呀呀的叫着,不多时便入了土躲藏起来。草色由青变黄,再一把秋风吹而不见,留下干枯的身子等待霜降;泥土逐渐干裂,踆起岁月的刻痕。许多生命在这一年逝去,像过年的鞭炮,一声哀嚎便撒手人寰。
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长大。
后来,我曾亲眼见过村子里的老人死去,被装进棺材抬到人家的田地里,挖一个大坑,在亲人的眼泪里埋起来,掩上土堆成小山包,插上旌旗;女人是不允许到场的,男人也便哀嚎几声作罢了,儿孙们返回家里,留下新起的小山包。泥土是同样的泥土,泥土里长着庄稼。
那庄稼环绕着坟墓长,尤其是玉米地,盛夏的时候能把坟头遮盖住严严实实,从外面根本分辨不出方位,于是有的人家上坟实在难以找到,就只好在附近的路口,烧了一把纸钱,嘴里念叨几句,就当是祖宗收到了。但有人是可以找到的,那便是割草的人们。大路上因为有牛羊放牧,已经没了新鲜的草丛,反而庄稼地里人迹罕至,牛羊更不曾栖息,割草的人们即便酷热难耐,也愿意去收割。我不止一次或者跟在母亲的后边或者自己亲自去割草,有时候割着正起兴致,仿佛那肥胖的草是给自己喂食的美味,忽然抬头看见一座坟出现在跟前,也并未惊吓住很多,即便四周静悄悄,安静到听不见风的声音,我也没有许多胆怯,嘴里念叨几句“阿弥陀佛”,就开始挥起镰刀,向坟头上的草伸去。这里面躺着的魂灵,我也并非刻意冒犯,倒觉得这坟上的青草是他们在家门口特意为我栽种的一般,即使去了也还是一副慈爱的模样。
我想,所有人对待并不认识的躺在地下的人都没有很多或憎或爱的情感,但是在我们的村子里,死去是另外一种感觉。
村子很小,所有的人都互相认识,年纪大的即便是辈分不如我高,我也一样尊其为长,打招呼还是主动的为好。当村子里有老人死去,妇女们老婆婆们说起来都会一阵感叹,眼神并无光彩,平日里也不愿意说说笑笑了,大家都会想起这么一句话:前几天还看见他/她干嘛干嘛的,今天忽然就没了……在这样一种狭小的生活里,生命竟然是如此短暂。而他们埋葬的地点也就是离村子二里地的样子,做农活的时候几乎都能看见,有的直接就在跟前,想起以前的邻居,现在长眠在自家的田地里,心里的滋味必定是复杂纷乱的。而脚下的泥土也是那坟墓的泥土,又分明种着殷切的收获的期盼,于是,生与死就在此刻凝结在了一起。
我之所以后来离开村庄,其实并不是我最初的所想。在这慌乱的时代里,起先还没有外出打工的潮流,求学被看成是唯一的出路,我那亲爱的家里人殷切的送我去远方求学。带着谁也并未说出口的嘱托,默默的远离生养我的村庄,黄发垂髫就已漂泊在外,这在当初是我始料未及的,而今回过头,才发现原来我是在“背叛”。我那浓重的口音,粗糙的习气,被削砍掉已经太多太多,故乡的印痕已然被我慢慢背弃。于是换来的,是落魄到如今只好道听途说的地步,是如今居然不知道故乡是何处的怪物。
同我那亲爱的父亲一样,他给了我生命,如今又只活在我的追忆里,故乡的影像也开始尘封在回忆里。眼见着房子被新农村的步伐蹂躏践踏,我却没有勇气为她申诉哪怕一句话。我心想着,从孕育到出生,乃至成长,这片土地承载了我的全部,她理解我、包容我、信任我、支持我、深情地爱着我,我有什么理由不爱她呢?她养育了我的祖辈父辈,给我粮食和饮水,使我赤裸裸的身条在人世间穿的保暖和光鲜体面,用她的每一根树枝,教我在广袤的大地上写字,用她的每一缕微风,在蔚蓝的天空里作画,耕牛与我作伴,飞鸟为我翱翔,每一处角落都有绿色的叶子伸展蓬勃,野花开满在每一寸春光里,我有什么理由不爱她呢?可我真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我那些可爱的乡亲,年少者流离颠簸,混进农民工的洪流,搬到氓流的周围而失去了原先的颜色;那些肚子里装满人情和事故的先生和太婆,只好缩进新建好的水泥墙里,再也见不到干净的井水和斑驳的墙坯,任由时间仿佛尖刀一点点蚕食着精神,最后一丝白发脱落在风里,我们,没有家了。
没有家比没有生命还要可怕。
我再也没有理由去谈论生死,再也没有理由去讨论热爱,我仅有的便只有最后的一点思念和怀想,而且,停留在十年前,也或者,二十年前。
我时常在想,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自己的故乡?为什么如此怀念自己的童年?因那单纯热切的情感在长大后全都变得复杂,我们再也没有勇气叫喊一声:亲爱的妈妈,那些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终于在成人的世界里,绑架上了那么多使命,让我们忘记了来到人世的目的仅仅是愉快的活着。
庆幸的是,也正是这复杂的世事,教会我们看清楚什么是愉快的活着。把生死看淡了,这杂乱的人世也就简单了。
我是从爷爷辈的人那里听来的,这个村子是我爷爷和其他两家人最开始建立的。其中一家是算风水的,料定了这里将来荣华富贵、及第登科,农村的人,又是四十年前的那个年代,少不了迷信点七星八卦鬼神占卜的,于是也就跟着凑热闹,三三两两的集聚过来。我是不知道谁先来谁后来的,反正我小的时候大约着五十几户人家。门牌从村后往村前算,我家门牌51号,在村子的最前面,后头还有三五家吧,但是我记不清具体的数字了。
我所谓的迷信其实也真是不敢胡扯,这玩意儿现在也还没弄清,鬼鬼神神的东西还是敬重点的好。小的时候奶奶就经常跟我讲她妈妈传下来的故事,想来算是年代很近的,听着越发真实生动。再一来,我自己也遇到过莫名其妙发烧的事情,许多次都是叫魂施法才得以好转;再加上我那年纪轻轻就过世的二爷爷家的小姑姑,还有我父亲去世时候村子里沸沸扬扬的传言,注定,我是得敬重那另一方世界的魂灵了。
自然,我也敬重这个村子,敬重这个村子里的人。
我的小村子俗名叫东南小庄,五十来户人家,每户人家都很熟悉,几乎都是一个姓氏,耳东陈,即便不一姓也多多少少沾亲带故,论辈分也就差不多每家都能扯上点关系了。就比如,我家东边是大姑家,西边是大爷家,后边是侄子家(我辈分高)。
村子坐北朝南,是个南北略长东西稍短的长方形,布置的规规矩矩。一条还算宽敞的土路从中间穿过,有点传统建筑中轴线分布的感觉,房子便整整齐齐的两边排列开来。村子最前面是好大一片树林,也被这其实蛮窄的土路分开两边,中间那里左右各一方池塘,东边的挖过矿石,据说挖出过个头不小的水晶,西边的种着藕荷,夏天的时候红绿相间,荷花争着开放,很是好看。村西头自北朝南流着一条河,夏天会发水,滋润着干渴的冬春两季;西南角还有二十亩果园,从前的时候种满苹果树;除此之外,村子四周都是农田。
我要说的是,这看似规矩传统的村子其实并不是那么刻板呆滞,比如说,村子东边二里地的样子是一片很大的墓地。
这片墓地在行政规划上其实并不属于我们村,里面也没有任何我们村的祖辈长眠,但是,由于离我们村子最近,走起路来十分钟就可到达,恰又是村子东行的必经之路,因而联系便多了起来。坟头重重如山峦的墓地并不适合耕种,春夏秋三季都有野草杂生,尤其是雨水多的夏天,野草疯也似的长,丰腴而鲜美,于是这墓地便成了放牛牧羊的好地方。数不清的牛羊穿行而过,细细的啃食鲜嫩的草,而用不了几天,这里便又是一轮新的牧场,只是这新生,来自栖息着魂灵的墓地。
牛羊自在的吃着,我们就悠然的玩,只要别叫牛羊溜到旁人的庄稼地,哪怕睡上一下午都没关系。墓地的正中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三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据说已是有二三十年的树龄。树冠浑圆得像个大球,那密密丛丛的树叶里还藏着一窝喜鹊,得到秋尽冬来叶落归根时才可看见它的巢;夏天只能听见偶尔的鸟叫,其他的便只有树下的浓荫最为清晰。这树荫圆圆的形状,直径差不多七八米,在炎热的夏日里的确是一处难得的避暑胜地,地上铺着细细密密的野草垫子,睡在上边凉飕飕的,真的就是诗里写的“地为床”了。躺下来,四周环绕着坟墓,我们也不惧怕,许多次,我们还仔细的数着坟头的数量,只不过,现在应该变多了吧,因那些放羊的孩子也都已长大了。
因为生命在这里延续。
我是在家里由接生婆帮助出生的,这在九零年代的苏北农村其实已经比较少见,据说从我以后,小孩的出生地便都改在医院了,所以我也是这片土地的最后一批作品。
在农村,土地是人们的一切。这小小的土地上,坐落着我的村庄,有我的房子,有我的亲人,有我的邻居。河水在这里流淌,庄稼在这里生长,鱼虾在这里繁衍,鸟雀在这里扑腾起翅膀;云把雨水带来,风把花朵吹开,那抽芽的草,也从泥土里冒出来。
秋天的时候,玉米棒子堆得像个山头,花生白胖胖的在月色里泛着静谧的光;虫子咿咿呀呀的叫着,不多时便入了土躲藏起来。草色由青变黄,再一把秋风吹而不见,留下干枯的身子等待霜降;泥土逐渐干裂,踆起岁月的刻痕。许多生命在这一年逝去,像过年的鞭炮,一声哀嚎便撒手人寰。
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长大。
后来,我曾亲眼见过村子里的老人死去,被装进棺材抬到人家的田地里,挖一个大坑,在亲人的眼泪里埋起来,掩上土堆成小山包,插上旌旗;女人是不允许到场的,男人也便哀嚎几声作罢了,儿孙们返回家里,留下新起的小山包。泥土是同样的泥土,泥土里长着庄稼。
那庄稼环绕着坟墓长,尤其是玉米地,盛夏的时候能把坟头遮盖住严严实实,从外面根本分辨不出方位,于是有的人家上坟实在难以找到,就只好在附近的路口,烧了一把纸钱,嘴里念叨几句,就当是祖宗收到了。但有人是可以找到的,那便是割草的人们。大路上因为有牛羊放牧,已经没了新鲜的草丛,反而庄稼地里人迹罕至,牛羊更不曾栖息,割草的人们即便酷热难耐,也愿意去收割。我不止一次或者跟在母亲的后边或者自己亲自去割草,有时候割着正起兴致,仿佛那肥胖的草是给自己喂食的美味,忽然抬头看见一座坟出现在跟前,也并未惊吓住很多,即便四周静悄悄,安静到听不见风的声音,我也没有许多胆怯,嘴里念叨几句“阿弥陀佛”,就开始挥起镰刀,向坟头上的草伸去。这里面躺着的魂灵,我也并非刻意冒犯,倒觉得这坟上的青草是他们在家门口特意为我栽种的一般,即使去了也还是一副慈爱的模样。
我想,所有人对待并不认识的躺在地下的人都没有很多或憎或爱的情感,但是在我们的村子里,死去是另外一种感觉。
村子很小,所有的人都互相认识,年纪大的即便是辈分不如我高,我也一样尊其为长,打招呼还是主动的为好。当村子里有老人死去,妇女们老婆婆们说起来都会一阵感叹,眼神并无光彩,平日里也不愿意说说笑笑了,大家都会想起这么一句话:前几天还看见他/她干嘛干嘛的,今天忽然就没了……在这样一种狭小的生活里,生命竟然是如此短暂。而他们埋葬的地点也就是离村子二里地的样子,做农活的时候几乎都能看见,有的直接就在跟前,想起以前的邻居,现在长眠在自家的田地里,心里的滋味必定是复杂纷乱的。而脚下的泥土也是那坟墓的泥土,又分明种着殷切的收获的期盼,于是,生与死就在此刻凝结在了一起。
我之所以后来离开村庄,其实并不是我最初的所想。在这慌乱的时代里,起先还没有外出打工的潮流,求学被看成是唯一的出路,我那亲爱的家里人殷切的送我去远方求学。带着谁也并未说出口的嘱托,默默的远离生养我的村庄,黄发垂髫就已漂泊在外,这在当初是我始料未及的,而今回过头,才发现原来我是在“背叛”。我那浓重的口音,粗糙的习气,被削砍掉已经太多太多,故乡的印痕已然被我慢慢背弃。于是换来的,是落魄到如今只好道听途说的地步,是如今居然不知道故乡是何处的怪物。
同我那亲爱的父亲一样,他给了我生命,如今又只活在我的追忆里,故乡的影像也开始尘封在回忆里。眼见着房子被新农村的步伐蹂躏践踏,我却没有勇气为她申诉哪怕一句话。我心想着,从孕育到出生,乃至成长,这片土地承载了我的全部,她理解我、包容我、信任我、支持我、深情地爱着我,我有什么理由不爱她呢?她养育了我的祖辈父辈,给我粮食和饮水,使我赤裸裸的身条在人世间穿的保暖和光鲜体面,用她的每一根树枝,教我在广袤的大地上写字,用她的每一缕微风,在蔚蓝的天空里作画,耕牛与我作伴,飞鸟为我翱翔,每一处角落都有绿色的叶子伸展蓬勃,野花开满在每一寸春光里,我有什么理由不爱她呢?可我真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我那些可爱的乡亲,年少者流离颠簸,混进农民工的洪流,搬到氓流的周围而失去了原先的颜色;那些肚子里装满人情和事故的先生和太婆,只好缩进新建好的水泥墙里,再也见不到干净的井水和斑驳的墙坯,任由时间仿佛尖刀一点点蚕食着精神,最后一丝白发脱落在风里,我们,没有家了。
没有家比没有生命还要可怕。
我再也没有理由去谈论生死,再也没有理由去讨论热爱,我仅有的便只有最后的一点思念和怀想,而且,停留在十年前,也或者,二十年前。
我时常在想,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自己的故乡?为什么如此怀念自己的童年?因那单纯热切的情感在长大后全都变得复杂,我们再也没有勇气叫喊一声:亲爱的妈妈,那些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终于在成人的世界里,绑架上了那么多使命,让我们忘记了来到人世的目的仅仅是愉快的活着。
庆幸的是,也正是这复杂的世事,教会我们看清楚什么是愉快的活着。把生死看淡了,这杂乱的人世也就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