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语
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陈绮贞的《躺在你的衣柜》的MV里有一句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开始是起源于一颗比灰尘还小微粒的爆炸”。那句话说的自然是大爆炸理论,The Big Bang Theory,也就是CBS电视台著名的情景喜剧之一的标题。
我开始喜欢偶像大人,就是在当年的AO字幕组,那个北大学生们自己搞出来的只翻译《The Big Bang Theory》的字幕组,把这部喜剧翻译成《特别变态科学家》的字幕组。
所以你看,我的生活的前因后果,总是以一种极端失控的方式联系着。
——那已经是三年半之前的事情了。2009年9月,当时我在香港读本科,进项目第一年,等于内地的大二,而偶像大人在北京,已经到了大四即将毕业的时候了。
2008年11月底我去了未名铁路版,就是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我觉得极为重要完全可以维持联系到死的朋友们。我当时对铁路也不熟悉,连盛名时刻表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凭着一腔好奇和热血走进那个世界里,说我要坐Q98从香港九龙回到北京西站。
那时候偶像大人还不是偶像大人,但他一直在吐槽。他说,“哦,就那个时速2475公里的车啊?”
我看到这句话时,感觉就像在六月中的香港戴着眼镜从图书馆走出来,一片白色水汽把镜片蒙得一片模糊。这人在说什么?他是在开玩笑吗?我甚至对铁版产生了一些戒备——他们该不会是看我新来的就欺负我吧?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了那句话的玄机,后来那也成了我行为的常规模式:他说一句话,我就要拼命思索里面可能潜藏着的线索、玩笑、附加信息,仿佛我能读懂他的话就能离他更近一点。
就在我读了很多句之后,我突然发现我已经不可抑制地陷了下去。我在偷偷记忆他说过的笑话,试着推测着他接下来的吐槽,甚至是不自觉地开始模仿他的语气、追随他的喜好。
而那个时候的我其实还有男朋友。
所以我安慰自己说,哎,那只是偶像大人而已。每个少女都应该有个偶像大人,我也不例外,仅此而已。
偶像大人。我当时哪里知道,这四个字里包括的信息量,足够可以写成一本语义学专门著作还富富有余。
2010年1月,北京最冷的时候,我的第一任ex甩了我,原因很复杂,在这里说起来实在是有点痛苦。其中一点是他的电脑在2009年的秋天之后就有问题,无法经常上网,再加上住地打电话不方便,我们之间的联系就有点少。他当时很生气地说:“你和字幕组的人的交流都比我们之间的多。”
那个时候我已经有点惶恐地发现我说话的语气逐渐在像偶像大人的方向靠拢。我想解释,但连力气都没有了。
和第一任ex分手之后我有一段时间极端消沉,离开北京之前抱着娘亲哭了三个晚上之后回到香港还偶尔哭闹起来,后来等到春节期间才慢慢好起来。春节的时候,本来应该和我互发短信的人已经决定再也不理我了,我还以为我的那些祝福和玩笑从此作废,结果到了除夕夜,整整一个晚上我看着春晚和偶像大人互相发短信讲了一晚上的冷笑话,从春联讲到春运。
大二下学期接近一半的时候,我决定重新找点新的事情来代替之前花在ex身上的时光,可我选择了一条非常糟糕的路——我入宅了。我开始看动画,玩东方,听VOCALOID,而这一切都是从偶像大人那里知道的。在看完黑塔利亚之后我完全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界,从以前单纯的腐变成了宅腐双修,开始混迹a站和b站,在n站上收集东方vocal,一点点变成现在的我。
也就是在那时起,我真正意识到我应该是一直喜欢着偶像大人的。一直,从2009年的9月就开始了。
偶像大人是个迟钝的人,不仅是对自己身上的事情迟钝,对周围的环境也异常迟钝。2009年6月的时候,我从香港回来,想去北京站拍车,于是找了我当时的男友,又因为喜欢热闹还特地问了问周围的人有没有想去的。大家似乎该是心照不宣地不愿意当电灯泡吧,所以都没有吱声;而彼时还不是偶像大人的偶像大人站出来说要去,结果那天晚上我们三个人一起坐地铁去了北京站。
回程时我们在惠新西街南口换了十号线,我在牡丹园下车就可以,如果回北大的话一般是坐到苏州街再换公交[四号线是那年9月开的]。到牡丹园的时候,我下了车,现在已经成为历史的男友也一起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我和他肯定还要再多腻歪一会儿——等到我们走到站台上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诡异的事实:偶像大人也跟着我们一起下车了。
我当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我不知道该如何向他解释“其实你应该坐着地铁去苏州街因为我要和我家gg说点悄悄话啥的”,我只能站在牡丹园地铁站的站台上发了一阵呆。
他俩后来坐公交车回的北大。我什么悄悄话都没说。到现在想起这件事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吐槽。
就算是吐槽专家的偶像大人,应该也无法吐槽吧。
有了这样的事情垫底,我很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我不说,偶像大人将永远都不知道我喜欢他。
但是我这种性格又不像是能直接谈论感情的货,于是我写了一份歌词,叫做《明信片》——
“曾经有人 / 用飘落的叶子写一首诗 / 顺着流水 / 传进深深高墙后的院子 / 如今我在这里 / 咬着我的铅笔 / 涂一段词 / 却很难凑成完整的意思
我不像你 / 能写清秀飘逸的钢笔字 / 我不像你 / 信手拈来就是一段故事 / 如今我在这里 / 摆弄一张白纸 / 收罗往昔 / 变成它应该变成的样子
明信片画出了夜晚 / 灯火灿烂的城市 / 这城市你只来过两次 / 可现在大街小巷全是你的名字 / 打开我的记忆钱包 / 找到你信箱地址 / 这城市你只来过两次 / 我却在大街小巷写满你的名字
我曾看你 / 写些令人捧腹短小文字 / 我也和你 / 谈论这城市的一些小事 / 如今我在这里 / 明信片在手里 / 写一句话 / 却说不出我的秘密心思
我想学着 / 在明信片空白写一首诗 / 贴上邮票 / 寄给远方那片广阔园子 / 如今我在这里 / 拼命思索话题 / 最后发现 / 心里想的都是你的样子
明信片写到了白天 / 花朵飘零的城市 / 这城市你只来过两次 / 可现在大街小巷全是你的名字 / 我走遍了每条街道 / 找过了每个地址 / 这城市你只来过两次 / 记忆里大街小巷全是你的名字
我错过了一班地铁 / 搭上了一班巴士 / 回忆起你提到的城市 / 玻璃上霓虹光影全是你的名字 / 岁月流年长长短短 / 变成明信片贺词 / 贴上了这城市的邮票 / 邮票的一角也涂上了你的名字
明信片画出了夜晚 / 灯火灿烂的城市 / 这城市你只来过两次 / 可现在大街小巷全是你的名字 / 明信片写到了白天 / 花朵飘零的城市 / 这城市你只来过两次 / 我却在大街小巷写满你的名字
曾经有人 / 用飘落的叶子写一首诗 / 我的明信片 / 正面印着你的样子”
那城市自然说的是我当时的居住地香港。偶像大人家在深圳,去过香港两次,其中一次还是转车。至于明信片,当时的铁路版身处明信片传播狂潮,我收到过两三张他寄来的明信片,把这种事情作为主意象不过是信手拈来。
但事实证明,偶像大人肯定是没看懂,因为他真的认为我只是想给他写明信片管他要地址。
我看到他的留言时,瞬间明白了“内出血”的感觉。
2010年7月,偶像大人本科毕业,决定去欧洲留学。北京那令人暴躁的夏天,我搭着四号线去了他学校,只是想和他合影。
我要是看着他离开了这里,我的暗恋也许就死了吧。没过几天我去医院拔掉了一直没长出来的智齿,在牙床疼得泪流满面的时候,我心里默默想着。那颗智齿和我的暗恋,拔出来的时候我只感到钝痛,等到我发现牙床和心里都狠狠缺了一块的时候,撕心裂肺的痛楚也随之袭来。
接下来的时间里,该怎么办,我一点想法都没有。我唯一的寄托不过是我说话的语调和平日的爱好都和他很像,看到我自己的时候就可以想起他。
然后我就遇到了我第二任ex那个人渣,并且近乎自暴自弃般地答应了他的追求,差点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现在想想,三年前的自己怎么还是那么蠢。
我第二任ex逼我分手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让我近乎哭笑不得。
他说:“我觉得啊,你还是和你的偶像大人在一起更合适,你们的经历和爱好都那么像,你和他比和我说得来多了。”
我当时差点冲口而出:2010年7月,如果偶像大人愿意和我在一起的话,永远、永远、永远都轮不到你。
可惜那是不可能的,有一万个平行世界也不可能,第一万零一个也不可能。
东方里的古明地恋有一张符卡,叫做“恋爱的埋火”。埋火是一种火种保存方式,把未燃烧尽的燃料盖起来,等到再接触到空气的时候,就会复燃。
地灵殿里古明地姐妹的名字翻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争论,最后决定姐姐Satori翻译为“觉”,妹妹Koishi翻译为“恋”。我个人觉得这是很正确的,因为“先有知觉,才会有恋爱”。
我对偶像大人也是如此,先有知觉,之后才会有这么漫长的暗恋。
和人渣第二任的分手,就仿佛是把恋爱的埋火一下子暴露在空气里。
那天下午我整个人都在燃烧,在饭否上用咆哮体大喊着,“我要找一个靠谱的聪明的会吐槽的学化学的男生!!!!!!”
善解人意的灰师姐帮我at了偶像大人。那是我这个弱人一直都不敢做的事情。
偶像大人很震惊,他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可是那时我发现时间漫长到连我自己都忘记了,我只好用了ELShaddai里面路西法的一句台词:“三十六万年前……啊不,是一万四千年前吧。”
然后偶像大人说了一句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的话:“我要interview你。”
那次的申请,我挂了。
虽然是默拒,但还是挂得一败涂地。
偶像大人提了三个问题,我回复了三个答案。其实如果多加两个就能变成《竹取物语》里辉夜姬的五个难题了。
我后来改了火焰猫燐的一首歌,没写题目——
“零碎话语写下七七八八 / 微博的交谈不过讲讲笑话 / 五个难题的精巧中暗藏着火花 / 云间星星也许能替我作答 / 推敲词句的章法 / 学习电报一样惜墨如金又要精准练达 / 地狱火焰间 / 圆舞的步伐
隐藏起来的魔盒装着万千想法我最终下定决心不顾结果打开它 / 风雨都散尽最后剩我一人在原点 / 你看到不知会说什么话
记得那年东门绽放的盛夏 / 四号线往来半个字不会假 / 乌黑的长袍垂下 / 阳光在其间闪烁着炽热的耀眼的挥洒 / 不曾说出口 / 远行的牵挂
飞驰地铁里跳动着的不安想法逐渐接近离别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 千山复万水终于我也踏上这条路 / 你看到不知会说什么话
明信片上提笔往复的朦胧想法写下才不久却又再拿起了橡皮擦 / 直白它本身并不会让我感到害怕 / 怕的是引起的无限变化
心中默念倒背如流的最后想法现在吞吞吐吐组不成完整的表达 / 虽然也会想“只要你能看到就好啦” / 却不知你还会说什么话”
等到我意识到默拒基本上成为定局之后,我们之间的关系僵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即使2011年四月在苏黎世见面的时候都没有正常说过什么话。我们在教堂前苦笑着看完了烧雪人节的游行,结果雪人还没烧起来呢我就要坐车走了。
反而因为我的那两个傻逼本科同学当着我的面嘲笑偶像大人,我在从苏黎世前往慕尼黑的车上差点和她俩吵翻。
就算无法在一起又怎么样,偶像大人始终是我的偶像大人。
这些话挂在我的豆瓣右边栏里,我每次点开豆瓣主页都在默默地念那句话。
是啊,这么久了,我还是爱偶像大人。
然后就是现在了。之间两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也经历了毕业和飞跃的事情。再一次去瑞士的时候,本来都不抱着可以见到偶像大人的希望了,也没有特意联系他,没想到到了苏黎世在kaz的帮忙下我们还是见面了,而且也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无话可说。
或者说,我们还是有很多话可以说,毕竟已经那么久没见了。
我之前正身处一场绝望的teacher crush之中,一直以为自己要病到期末,可是看到偶像大人的那一刻时,我意识到我的病应该是结束了吧。
埋火。恋爱的埋火。不管我之前压抑了多久,见到他本人就还是会死灰复燃。
像羽川翼面对阿良良木历那样。[以及《化物语》是他推荐给我看的,结果我现在比他更熟悉物语系列。]
他对我的态度也有所缓和——或者说在我觉来有所缓和就是了。
我在苏黎世的最后一天,钱包在青旅里被偷了,于是只能逃票上山找kaz卖唱借钱。偶像大人那天送同学去机场回家,中午才返回市区,我们在火车站等他的时候,kaz说:“他最近有点要成家的念头,而且觉得你还可以考虑一下。”
苏黎世车站的顶棚完好无损,我却仿佛被雷劈了一般站在那里,半天没缓过神来。
这大概就是这三年半里我一直藏在心中的絮语吧,没有结果的絮语,随便说说的事情。
我只是想说出来,因为我总需要回忆整理的空间,仅此而已。
我不知道后续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也只能说到这里,留下半天没缓过神来的我站在苏黎世车站,静观其变。
但无论如何,无论我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叙述,一切都不过起源于一颗比灰尘还小微粒的爆炸。
11/04/2013
陈绮贞的《躺在你的衣柜》的MV里有一句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开始是起源于一颗比灰尘还小微粒的爆炸”。那句话说的自然是大爆炸理论,The Big Bang Theory,也就是CBS电视台著名的情景喜剧之一的标题。
我开始喜欢偶像大人,就是在当年的AO字幕组,那个北大学生们自己搞出来的只翻译《The Big Bang Theory》的字幕组,把这部喜剧翻译成《特别变态科学家》的字幕组。
所以你看,我的生活的前因后果,总是以一种极端失控的方式联系着。
——那已经是三年半之前的事情了。2009年9月,当时我在香港读本科,进项目第一年,等于内地的大二,而偶像大人在北京,已经到了大四即将毕业的时候了。
2008年11月底我去了未名铁路版,就是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我觉得极为重要完全可以维持联系到死的朋友们。我当时对铁路也不熟悉,连盛名时刻表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凭着一腔好奇和热血走进那个世界里,说我要坐Q98从香港九龙回到北京西站。
那时候偶像大人还不是偶像大人,但他一直在吐槽。他说,“哦,就那个时速2475公里的车啊?”
我看到这句话时,感觉就像在六月中的香港戴着眼镜从图书馆走出来,一片白色水汽把镜片蒙得一片模糊。这人在说什么?他是在开玩笑吗?我甚至对铁版产生了一些戒备——他们该不会是看我新来的就欺负我吧?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了那句话的玄机,后来那也成了我行为的常规模式:他说一句话,我就要拼命思索里面可能潜藏着的线索、玩笑、附加信息,仿佛我能读懂他的话就能离他更近一点。
就在我读了很多句之后,我突然发现我已经不可抑制地陷了下去。我在偷偷记忆他说过的笑话,试着推测着他接下来的吐槽,甚至是不自觉地开始模仿他的语气、追随他的喜好。
而那个时候的我其实还有男朋友。
所以我安慰自己说,哎,那只是偶像大人而已。每个少女都应该有个偶像大人,我也不例外,仅此而已。
偶像大人。我当时哪里知道,这四个字里包括的信息量,足够可以写成一本语义学专门著作还富富有余。
2010年1月,北京最冷的时候,我的第一任ex甩了我,原因很复杂,在这里说起来实在是有点痛苦。其中一点是他的电脑在2009年的秋天之后就有问题,无法经常上网,再加上住地打电话不方便,我们之间的联系就有点少。他当时很生气地说:“你和字幕组的人的交流都比我们之间的多。”
那个时候我已经有点惶恐地发现我说话的语气逐渐在像偶像大人的方向靠拢。我想解释,但连力气都没有了。
和第一任ex分手之后我有一段时间极端消沉,离开北京之前抱着娘亲哭了三个晚上之后回到香港还偶尔哭闹起来,后来等到春节期间才慢慢好起来。春节的时候,本来应该和我互发短信的人已经决定再也不理我了,我还以为我的那些祝福和玩笑从此作废,结果到了除夕夜,整整一个晚上我看着春晚和偶像大人互相发短信讲了一晚上的冷笑话,从春联讲到春运。
大二下学期接近一半的时候,我决定重新找点新的事情来代替之前花在ex身上的时光,可我选择了一条非常糟糕的路——我入宅了。我开始看动画,玩东方,听VOCALOID,而这一切都是从偶像大人那里知道的。在看完黑塔利亚之后我完全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界,从以前单纯的腐变成了宅腐双修,开始混迹a站和b站,在n站上收集东方vocal,一点点变成现在的我。
也就是在那时起,我真正意识到我应该是一直喜欢着偶像大人的。一直,从2009年的9月就开始了。
偶像大人是个迟钝的人,不仅是对自己身上的事情迟钝,对周围的环境也异常迟钝。2009年6月的时候,我从香港回来,想去北京站拍车,于是找了我当时的男友,又因为喜欢热闹还特地问了问周围的人有没有想去的。大家似乎该是心照不宣地不愿意当电灯泡吧,所以都没有吱声;而彼时还不是偶像大人的偶像大人站出来说要去,结果那天晚上我们三个人一起坐地铁去了北京站。
回程时我们在惠新西街南口换了十号线,我在牡丹园下车就可以,如果回北大的话一般是坐到苏州街再换公交[四号线是那年9月开的]。到牡丹园的时候,我下了车,现在已经成为历史的男友也一起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我和他肯定还要再多腻歪一会儿——等到我们走到站台上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诡异的事实:偶像大人也跟着我们一起下车了。
我当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我不知道该如何向他解释“其实你应该坐着地铁去苏州街因为我要和我家gg说点悄悄话啥的”,我只能站在牡丹园地铁站的站台上发了一阵呆。
他俩后来坐公交车回的北大。我什么悄悄话都没说。到现在想起这件事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吐槽。
就算是吐槽专家的偶像大人,应该也无法吐槽吧。
有了这样的事情垫底,我很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我不说,偶像大人将永远都不知道我喜欢他。
但是我这种性格又不像是能直接谈论感情的货,于是我写了一份歌词,叫做《明信片》——
“曾经有人 / 用飘落的叶子写一首诗 / 顺着流水 / 传进深深高墙后的院子 / 如今我在这里 / 咬着我的铅笔 / 涂一段词 / 却很难凑成完整的意思
我不像你 / 能写清秀飘逸的钢笔字 / 我不像你 / 信手拈来就是一段故事 / 如今我在这里 / 摆弄一张白纸 / 收罗往昔 / 变成它应该变成的样子
明信片画出了夜晚 / 灯火灿烂的城市 / 这城市你只来过两次 / 可现在大街小巷全是你的名字 / 打开我的记忆钱包 / 找到你信箱地址 / 这城市你只来过两次 / 我却在大街小巷写满你的名字
我曾看你 / 写些令人捧腹短小文字 / 我也和你 / 谈论这城市的一些小事 / 如今我在这里 / 明信片在手里 / 写一句话 / 却说不出我的秘密心思
我想学着 / 在明信片空白写一首诗 / 贴上邮票 / 寄给远方那片广阔园子 / 如今我在这里 / 拼命思索话题 / 最后发现 / 心里想的都是你的样子
明信片写到了白天 / 花朵飘零的城市 / 这城市你只来过两次 / 可现在大街小巷全是你的名字 / 我走遍了每条街道 / 找过了每个地址 / 这城市你只来过两次 / 记忆里大街小巷全是你的名字
我错过了一班地铁 / 搭上了一班巴士 / 回忆起你提到的城市 / 玻璃上霓虹光影全是你的名字 / 岁月流年长长短短 / 变成明信片贺词 / 贴上了这城市的邮票 / 邮票的一角也涂上了你的名字
明信片画出了夜晚 / 灯火灿烂的城市 / 这城市你只来过两次 / 可现在大街小巷全是你的名字 / 明信片写到了白天 / 花朵飘零的城市 / 这城市你只来过两次 / 我却在大街小巷写满你的名字
曾经有人 / 用飘落的叶子写一首诗 / 我的明信片 / 正面印着你的样子”
那城市自然说的是我当时的居住地香港。偶像大人家在深圳,去过香港两次,其中一次还是转车。至于明信片,当时的铁路版身处明信片传播狂潮,我收到过两三张他寄来的明信片,把这种事情作为主意象不过是信手拈来。
但事实证明,偶像大人肯定是没看懂,因为他真的认为我只是想给他写明信片管他要地址。
我看到他的留言时,瞬间明白了“内出血”的感觉。
2010年7月,偶像大人本科毕业,决定去欧洲留学。北京那令人暴躁的夏天,我搭着四号线去了他学校,只是想和他合影。
我要是看着他离开了这里,我的暗恋也许就死了吧。没过几天我去医院拔掉了一直没长出来的智齿,在牙床疼得泪流满面的时候,我心里默默想着。那颗智齿和我的暗恋,拔出来的时候我只感到钝痛,等到我发现牙床和心里都狠狠缺了一块的时候,撕心裂肺的痛楚也随之袭来。
接下来的时间里,该怎么办,我一点想法都没有。我唯一的寄托不过是我说话的语调和平日的爱好都和他很像,看到我自己的时候就可以想起他。
然后我就遇到了我第二任ex那个人渣,并且近乎自暴自弃般地答应了他的追求,差点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现在想想,三年前的自己怎么还是那么蠢。
我第二任ex逼我分手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让我近乎哭笑不得。
他说:“我觉得啊,你还是和你的偶像大人在一起更合适,你们的经历和爱好都那么像,你和他比和我说得来多了。”
我当时差点冲口而出:2010年7月,如果偶像大人愿意和我在一起的话,永远、永远、永远都轮不到你。
可惜那是不可能的,有一万个平行世界也不可能,第一万零一个也不可能。
东方里的古明地恋有一张符卡,叫做“恋爱的埋火”。埋火是一种火种保存方式,把未燃烧尽的燃料盖起来,等到再接触到空气的时候,就会复燃。
地灵殿里古明地姐妹的名字翻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争论,最后决定姐姐Satori翻译为“觉”,妹妹Koishi翻译为“恋”。我个人觉得这是很正确的,因为“先有知觉,才会有恋爱”。
我对偶像大人也是如此,先有知觉,之后才会有这么漫长的暗恋。
和人渣第二任的分手,就仿佛是把恋爱的埋火一下子暴露在空气里。
那天下午我整个人都在燃烧,在饭否上用咆哮体大喊着,“我要找一个靠谱的聪明的会吐槽的学化学的男生!!!!!!”
善解人意的灰师姐帮我at了偶像大人。那是我这个弱人一直都不敢做的事情。
偶像大人很震惊,他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可是那时我发现时间漫长到连我自己都忘记了,我只好用了ELShaddai里面路西法的一句台词:“三十六万年前……啊不,是一万四千年前吧。”
然后偶像大人说了一句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的话:“我要interview你。”
那次的申请,我挂了。
虽然是默拒,但还是挂得一败涂地。
偶像大人提了三个问题,我回复了三个答案。其实如果多加两个就能变成《竹取物语》里辉夜姬的五个难题了。
我后来改了火焰猫燐的一首歌,没写题目——
“零碎话语写下七七八八 / 微博的交谈不过讲讲笑话 / 五个难题的精巧中暗藏着火花 / 云间星星也许能替我作答 / 推敲词句的章法 / 学习电报一样惜墨如金又要精准练达 / 地狱火焰间 / 圆舞的步伐
隐藏起来的魔盒装着万千想法我最终下定决心不顾结果打开它 / 风雨都散尽最后剩我一人在原点 / 你看到不知会说什么话
记得那年东门绽放的盛夏 / 四号线往来半个字不会假 / 乌黑的长袍垂下 / 阳光在其间闪烁着炽热的耀眼的挥洒 / 不曾说出口 / 远行的牵挂
飞驰地铁里跳动着的不安想法逐渐接近离别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 千山复万水终于我也踏上这条路 / 你看到不知会说什么话
明信片上提笔往复的朦胧想法写下才不久却又再拿起了橡皮擦 / 直白它本身并不会让我感到害怕 / 怕的是引起的无限变化
心中默念倒背如流的最后想法现在吞吞吐吐组不成完整的表达 / 虽然也会想“只要你能看到就好啦” / 却不知你还会说什么话”
等到我意识到默拒基本上成为定局之后,我们之间的关系僵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即使2011年四月在苏黎世见面的时候都没有正常说过什么话。我们在教堂前苦笑着看完了烧雪人节的游行,结果雪人还没烧起来呢我就要坐车走了。
反而因为我的那两个傻逼本科同学当着我的面嘲笑偶像大人,我在从苏黎世前往慕尼黑的车上差点和她俩吵翻。
就算无法在一起又怎么样,偶像大人始终是我的偶像大人。
这些话挂在我的豆瓣右边栏里,我每次点开豆瓣主页都在默默地念那句话。
是啊,这么久了,我还是爱偶像大人。
然后就是现在了。之间两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也经历了毕业和飞跃的事情。再一次去瑞士的时候,本来都不抱着可以见到偶像大人的希望了,也没有特意联系他,没想到到了苏黎世在kaz的帮忙下我们还是见面了,而且也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无话可说。
或者说,我们还是有很多话可以说,毕竟已经那么久没见了。
我之前正身处一场绝望的teacher crush之中,一直以为自己要病到期末,可是看到偶像大人的那一刻时,我意识到我的病应该是结束了吧。
埋火。恋爱的埋火。不管我之前压抑了多久,见到他本人就还是会死灰复燃。
像羽川翼面对阿良良木历那样。[以及《化物语》是他推荐给我看的,结果我现在比他更熟悉物语系列。]
他对我的态度也有所缓和——或者说在我觉来有所缓和就是了。
我在苏黎世的最后一天,钱包在青旅里被偷了,于是只能逃票上山找kaz卖唱借钱。偶像大人那天送同学去机场回家,中午才返回市区,我们在火车站等他的时候,kaz说:“他最近有点要成家的念头,而且觉得你还可以考虑一下。”
苏黎世车站的顶棚完好无损,我却仿佛被雷劈了一般站在那里,半天没缓过神来。
这大概就是这三年半里我一直藏在心中的絮语吧,没有结果的絮语,随便说说的事情。
我只是想说出来,因为我总需要回忆整理的空间,仅此而已。
我不知道后续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也只能说到这里,留下半天没缓过神来的我站在苏黎世车站,静观其变。
但无论如何,无论我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叙述,一切都不过起源于一颗比灰尘还小微粒的爆炸。
11/04/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