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 - 哥特深处,或蒙锥望远
在旅店安顿好以后,去找第一个目的地,毕加索博物馆。
我沿着小路走出,穿过兰布拉大街,开始寻找。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一块就是哥特区Gotico,也还不知道Trip Advisor的电子地图,只是从旅店拿了一份地图按图索骥,觉得这块地方怎么这么难找。
这是巴塞罗那的老城区,应该是早年被西哥特人占领时候建造成型的。自然形成的驴行之道狭窄,有时仅容三四人并行;凌乱,阡陌交通间就辨不清南北了。很多小路别说地图上没有标注,即使身处其中,也会找不着门牌来辨别。
我索性也不急了,要知道哥特区很美——对我来说,这是巴塞罗那最迷人的地块,风情万种自不必说,后来发现好吃好逛的也是这里最多。走在逼仄的街道上,总是忍不住左顾右盼,看被风化的雕刻或是好看的砖石,也会伸手触摸,现在想起,仿佛张开双臂,就可以被时光机带回过去。楼与楼有时还空中相连,下面的门洞就幽深得像磁石一样吸引人——但真的走过去,那儿什么也没有。
好在凭着纸地图和路人的指点,终于绕到了毕加索博物馆。这天是2月第一个周日,全天免费,门口排着不长的队,没多久也就等进去了。
十几个展厅的序号按照时间排列,却以地方来命名,呈现毕加索一生之中不同时间、在不同地区的创作(用现在的话说那毕加索的生活模式是high move),而在时间线里他创作理念的转变是清晰的。作为一张白纸进去,靠着墙上的解说大致可以“知道”一个毕加索:比如他的绘画功底其实很好,早年的风景或人物小品尤其精致可人;比如画布对他来说其实是个视觉试验场,我们看他的画总是觉得既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正是他所探寻的不同可能性;最有趣的毕加索的“宫娥”,一间大展厅里摆满了他对委拉斯凯兹原作的戏仿,每一副都风格不同、位置不同,最后形成了不是模仿也不是致敬、属于毕加索自己的作品。
但我对毕加索还是不感冒,整个博物馆里最迷人的倒是一个连着楼梯的四方庭院。我特别喜欢二楼连成一片的拱,形状纤长好看;再往上是更小的洞和更扁的弧,搭配得宜;柱子都是纤细却稳固的感觉,与哥特区一体的黄褐色演示着属于石材的高雅。说这幢房子是14世纪建造的,我不知道算什么风格,只觉得配上顶盖丰满的棕榈树,是有点阿拉伯风味的。
从毕加索博物馆出来三点多了,夕阳西沉,把街道上的人影拉长,阳台和墙面的装饰都向一边透出好看的光影。投满夕阳的街道上,最显眼的是两边垂下的路灯,对我来说,这就是哥特区的形状。
找到地铁去往蒙锥山Montjuich,这天的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和更高处的米罗基金会都已经关门了,底下的音乐喷泉也不开。但还有92年奥运会旧址,别的倒也没什么,那个白色的不知道该叫什么、又做什么用的塔是惊喜。初中开始喜欢费雷罗,然后看西班牙的图片,就喜欢上这个塔,喜欢它底下的倾斜角,中间的圆弧,以及整体挺立的姿态。没想着找它,此刻却知道是记忆深刻,而它就那么站在那里。
爬上艺术馆前阶梯的时候,就有人在弹唱,绕了一圈他还在。那就坐下来听一会儿吧。
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舞台了。阶梯就是观众席,我们背靠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坐着,夕阳从左侧射过来,鸽子在散步。弹吉他的人坐在最下面,隔着围栏,他的背景是整个巴塞罗那,此刻暮色正起。
他弹奏和演唱的旋律对我来说是很典型的西班牙音乐,悠扬婉转,一首接着一首,吉他琴弦好像可以拨动黄昏的空气。我旁边来了一对老夫妻,不自觉地跟唱着晃着,我忍不住问他们:这是不是很有名的歌,为什么你们每一首都会唱。妻子不会英语,笑着让她先生来回答,于是丈夫用他知道不多的单词告诉我:这都是很老的歌了,你也觉得很美吧?它们都是六七十年代的,已经四五十岁了。
Wow,they are older than me。
然后他们在我的手机上打下了原唱的名字:
Jorge Cafrune
他们说卖艺人有卖自己的碟,我没买,只是投下了1欧,才不至于后来后悔。想想碟也不贵,不知道如果真买了一张,现在还会不会听呢。
蒙锥山上风很大,很冷,我却没法起身离开。夕阳下,整个巴塞罗那城都是暖色的,音乐也是暖色的。他会在一曲唱罢喝几口水,稍作调整;不断有人投钱,买碟的就自己拿一张走开,他说一句Gracias,音乐则不停。夕阳继续往下走,天色变暗,金黄色退去,山下的巴塞罗那城只剩下零星的亮光投射,直到最后眼前弹吉他的人都融入了暮色里。
天造地设一样的和谐。空气清澈,我也在这里第一次望见了远处清晰的圣家堂。
我沿着小路走出,穿过兰布拉大街,开始寻找。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一块就是哥特区Gotico,也还不知道Trip Advisor的电子地图,只是从旅店拿了一份地图按图索骥,觉得这块地方怎么这么难找。
这是巴塞罗那的老城区,应该是早年被西哥特人占领时候建造成型的。自然形成的驴行之道狭窄,有时仅容三四人并行;凌乱,阡陌交通间就辨不清南北了。很多小路别说地图上没有标注,即使身处其中,也会找不着门牌来辨别。
我索性也不急了,要知道哥特区很美——对我来说,这是巴塞罗那最迷人的地块,风情万种自不必说,后来发现好吃好逛的也是这里最多。走在逼仄的街道上,总是忍不住左顾右盼,看被风化的雕刻或是好看的砖石,也会伸手触摸,现在想起,仿佛张开双臂,就可以被时光机带回过去。楼与楼有时还空中相连,下面的门洞就幽深得像磁石一样吸引人——但真的走过去,那儿什么也没有。
好在凭着纸地图和路人的指点,终于绕到了毕加索博物馆。这天是2月第一个周日,全天免费,门口排着不长的队,没多久也就等进去了。
十几个展厅的序号按照时间排列,却以地方来命名,呈现毕加索一生之中不同时间、在不同地区的创作(用现在的话说那毕加索的生活模式是high move),而在时间线里他创作理念的转变是清晰的。作为一张白纸进去,靠着墙上的解说大致可以“知道”一个毕加索:比如他的绘画功底其实很好,早年的风景或人物小品尤其精致可人;比如画布对他来说其实是个视觉试验场,我们看他的画总是觉得既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正是他所探寻的不同可能性;最有趣的毕加索的“宫娥”,一间大展厅里摆满了他对委拉斯凯兹原作的戏仿,每一副都风格不同、位置不同,最后形成了不是模仿也不是致敬、属于毕加索自己的作品。
但我对毕加索还是不感冒,整个博物馆里最迷人的倒是一个连着楼梯的四方庭院。我特别喜欢二楼连成一片的拱,形状纤长好看;再往上是更小的洞和更扁的弧,搭配得宜;柱子都是纤细却稳固的感觉,与哥特区一体的黄褐色演示着属于石材的高雅。说这幢房子是14世纪建造的,我不知道算什么风格,只觉得配上顶盖丰满的棕榈树,是有点阿拉伯风味的。
从毕加索博物馆出来三点多了,夕阳西沉,把街道上的人影拉长,阳台和墙面的装饰都向一边透出好看的光影。投满夕阳的街道上,最显眼的是两边垂下的路灯,对我来说,这就是哥特区的形状。
![]() |
![]() |
找到地铁去往蒙锥山Montjuich,这天的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和更高处的米罗基金会都已经关门了,底下的音乐喷泉也不开。但还有92年奥运会旧址,别的倒也没什么,那个白色的不知道该叫什么、又做什么用的塔是惊喜。初中开始喜欢费雷罗,然后看西班牙的图片,就喜欢上这个塔,喜欢它底下的倾斜角,中间的圆弧,以及整体挺立的姿态。没想着找它,此刻却知道是记忆深刻,而它就那么站在那里。
![]() |
爬上艺术馆前阶梯的时候,就有人在弹唱,绕了一圈他还在。那就坐下来听一会儿吧。
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舞台了。阶梯就是观众席,我们背靠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坐着,夕阳从左侧射过来,鸽子在散步。弹吉他的人坐在最下面,隔着围栏,他的背景是整个巴塞罗那,此刻暮色正起。
他弹奏和演唱的旋律对我来说是很典型的西班牙音乐,悠扬婉转,一首接着一首,吉他琴弦好像可以拨动黄昏的空气。我旁边来了一对老夫妻,不自觉地跟唱着晃着,我忍不住问他们:这是不是很有名的歌,为什么你们每一首都会唱。妻子不会英语,笑着让她先生来回答,于是丈夫用他知道不多的单词告诉我:这都是很老的歌了,你也觉得很美吧?它们都是六七十年代的,已经四五十岁了。
Wow,they are older than me。
然后他们在我的手机上打下了原唱的名字:
Jorge Cafrune
他们说卖艺人有卖自己的碟,我没买,只是投下了1欧,才不至于后来后悔。想想碟也不贵,不知道如果真买了一张,现在还会不会听呢。
蒙锥山上风很大,很冷,我却没法起身离开。夕阳下,整个巴塞罗那城都是暖色的,音乐也是暖色的。他会在一曲唱罢喝几口水,稍作调整;不断有人投钱,买碟的就自己拿一张走开,他说一句Gracias,音乐则不停。夕阳继续往下走,天色变暗,金黄色退去,山下的巴塞罗那城只剩下零星的亮光投射,直到最后眼前弹吉他的人都融入了暮色里。
天造地设一样的和谐。空气清澈,我也在这里第一次望见了远处清晰的圣家堂。
![]() |
![]() |
![]() |